毛泽东诗词讲稿/石安邦

爱月堂主

<h3>  [本文根据2021年7月10日作者在黄石图书馆举行的毛泽东诗词讲座中的讲稿整理而成。] <br> 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之际,我们举办毛泽东诗词讲座,一起来学习毛泽东诗词,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此次讲座既是东方山诗社的系列研学活动的一环,同时也是下陆区“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人试图结合近年来学习毛泽东诗词的心得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从三个方面和大家一起探讨—— <br> 一、毛泽东诗词概述。 <br> 二、毛泽东诗词代表作欣赏。 <br> 三、毛泽东诗词的新时代意义。</h3> <h3> 毛泽东诗词概述 <br> 大家知道,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实践,是毛泽东革命生涯的诗化记录,是一部史诗,也是一部诗史,在当代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都产生过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据我观察,当下对毛泽东诗词有两种有意思的看法:一种认为其空前绝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持此论者普通老百姓中居多;第二种即以所谓纯文学眼光的苛求,认为其艺术价值并不高,持此论者为少数文化圈中人,他们从格律、文学角度,或秉持古代某家的论诗观点贬低毛泽东诗词。当然还有极少数极个别的不良文人和社会公知对其恶意攻讦,这个肯定是要进行反驳和反击的,这里就不作展开。 <br> 那么,如何正确客观认识毛泽东诗词呢? <br> 第一,结合写作背景,将之置于作者波澜壮阔的社会革命、社会建设和社会实践中去看。毛主席从不为写诗而写诗,他诗词的大境界大格局是由他人生的大境界大格局所决定的,他诗词的大手笔与他在政治、军事上的大手笔是一脉相承的。 <br> 第二,结合传统诗词,将之置于唐诗宋词、李杜苏辛的诗山词海中去看。去看他对古典的传承和发扬,去看他的取舍和得失,这点对学习诗词创作的朋友尤其重要。<br>  其实,毛泽东本人对自己的诗词有一个非常谦虚而又客观的评价,在《致陈毅》的信中他说:“我看你于此道(指五律)同我一样,还未入门。我偶尔写过几首七律,没有一首是我自己满意的,如同你会写自由诗一样,我则对于长短句的词学稍懂一点。”从中我们可以读到两点——一是他对诗词创作的谨慎态度,二是自我评价词比诗好。<br> 学习毛泽东诗词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不能盲从,用毛泽东思想的观点来看,他的诗词既没有空前,也不会绝后,他对传统的继承有取有舍、有得有失,不可能十全十美,大可不必求全苛责。<br> 学习毛泽东诗词先要对它的概貌有个大致的了解。<br> 一、关于数量 <br>  关于数量,目前网上流传不少版本,有说80多首的,有说130多首的,还有说150多首的,经过甄别会发现其中有不是诗词的骈文(如《祭母文》)、歌谣和题词,有非原创的引用或改用的他人作品(如《咏蛙》),还有一部分是张冠李戴或未经权威部门认可的伪作,有不少以讹传讹,在社会上流传甚广,这是很不严肃的,也违背了毛主席对待诗词的严谨态度。毛泽东诗词发表至今有以下几个经典版本—— <br> (一)、1957年《诗刊》上发表18首,在此基础上又增加《蝶恋花 · 答李淑一》于次年发行《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单行本。<br> (二)、1963年,经主席本人邀约专家学者座谈,听取意见,亲自选录审订37首出版了《毛主席诗词》,作者还亲自为其中27首作注,此版本收录了1964年之前的诗词经典,后再版时增加了两首。 <br>  (三)、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选》,收录50首,根据之前是否公开发表和作品质量情况分为正、副两编,这应该是比较全面而又权威的一个版本,本人文中论述即以此为标准。至于其他一部分传为他名下的诗词,也并不能完全否定其真实性,但有待权威部门考证和鉴定。 <br> 二、关于类别 <br>  毛泽东这50首诗词中诗18首,其中七律13首,七绝2首,古风、杂言、六言各一首; 词32首,共写了二十几个词牌,其中念奴娇和清平乐分别写了3首。<br>  三、关于创作阶段的划分 <br> (一)、成熟期(早年~1926年),代表作为《沁园春 · 长沙》,作品意气风发,风格逐步形成,诗人气质已然成熟。<br>  (二)、高峰期(1927~1936年),代表作为《忆秦娥 · 娄山关》、《沁园春 · 雪》,军旅诗篇,风华绝代,其中1935—1936年写了8首,井喷式的暴发,形成其创作高峰。<br>  (三)、衰年变法期(1949~1965年),代表作为《贺新郎 · 读史》、《念奴娇 鸟 · 儿问答》,表现为人词俱老,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诗到老年唯有辣。<br>  本人根据主席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以及风格形成试作以上分段,以求教于方家,其中“衰年变法”是借鉴了书画界的说法,后面将有论述。</h3> <h3> 毛泽东诗词代表作欣赏<br> 第一阶段代表作欣赏<br>  在欣赏代表作之前先欣赏一下作者写于1923年的《贺新郎》。1920年诗人与杨开慧结婚,1921年参加一大,之后在长沙、广州、上海等地为革命波奔,与妻儿聚少离多,这是他写给妻子的惜别词—— <br>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br>  上阕写得很缠绵,情真意切,读来肝肠寸断,下阕先抑后扬,结句给人以人振奋,整首词一波三折,既描写出了诗人同妻子依依惜别的儿女情长,又抒发了一对志同道合的革命情侣“重比翼,和云翥”的坚定信念和豪迈情怀。手法上很娴熟,语境营造高妙。无论作为诗人,还是作?为革命者,这个时期的毛泽东正在走向成熟,正在从小我走向大我。<br>  本人之所以先列举这首词,是想让大家看看毛泽东诗词对古典的取法,尤其是早期作品对前人的学习和借鉴是比较明显的,词语之间能看到李白、李商隐、李清照等唐宋人的痕迹,这种取法是值得我们后学者学习的。 <br> 再来欣赏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沁园春 · 长沙》。1925年是国共两党的合作蜜月期,也是革命的高潮期,作者既是中共的中央委员又是国民党的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得到两党的重用,此时是回长沙休养,之后便去了广州,参加筹备国民党的二大,并当上了国民党宣传部的代理部长。在长沙逗留期间,他的心情应该是娱悦的,是踌躇满志的。他站在橘子洲头,欣赏着秋天的美景,回想起学生和青年时代在这里革命的场景,诗兴勃发,写下了这首名篇。<br>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br>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词很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前半阕着重写景,既有长镜头又有特写,层次感很强,更是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的乐观主义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和发问,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这一句尤为奇峰突起,非一般诗人所为,表现出作者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这种大情怀是贯穿他一生诗兴生发的落足点。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给人以很强的画面感。“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更是对上阕发问的形象作答。全诗以情为经,以景为纬,交织而成一幅壮丽的南国秋景图,使我们得到艺术享受的同时,更能从诗人昂扬炽热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br> 至此,毛泽东诗词的大气概、大境界、大手笔已然成熟。同时,作为诗人的毛泽东已经站在了中国历史和文学的舞台上,他在尚未成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之前就先成为了诗人,在他诸多闪光的桂冠中他首先摘取的是“诗人”这顶桂冠。</h3> <h3> 第二阶段代表作欣赏 <br>  《忆秦娥 · 娄山关》(1936年)<br>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br>  1935年,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再渡赤水攻克娄山关回师再克遵义,是长征中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再经过三渡、四渡赤水河歼敌后,红军摆脱敌人的重兵围堵绝尘而去,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军事生涯的得意之作、神来之笔。而这首以此为背景写下的《忆秦娥 娄山关》则是毛泽东诗词中的得意之作、神来之笔。<br> 它的精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br> 一、字句的凝炼。<br>  “霜晨月”由三个单字名词组成,却极尽造境之能,简明扼要地写出了战争当前的时间、气候、情景和氛围,意境浑然。紧接着,按照词牌要求,诗人叠韵而继用“霜晨月”。如果说前面的“霜晨月”写的是皓月当空,霜降晨曙的景色的话,第二个“霜晨月”落脚点就放在了红军战士的行动上,顺应着这个叠韵效果,意思向前递进,很自然地从天上转到地下,从而引出了“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碎”、“咽”二字用的极妙,把红军队伍行进的严明和敏捷一下子表现了出来,很是出彩。下阕的炼字炼句同样精彩纷呈。<br> 二、意象的烘托。<br> 词的主旨是写红军的英勇气概,但没有一句正面描写,所谓“不着一字,只得风流”。作者通过对西风、长雁、马蹄、喇叭、雄关、残阳这些意象的描述,烘托出战争的艰难、紧张和激烈,再以战争的艰难、紧张、激烈和最后胜利烘托出作者所领导的红军的英勇以及革命的大无谓精神。<br> 三、意境的营造。<br> 这首词字字锤练、句句相扣,沉音彻响,掷地金声,境界开阔,写出了雄浑之大美,意境的营造完全可以与古代经典的名篇相媲美。尤其是“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系全词之词眼,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诗人自己以为颇为成功的这句话——正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br> 陆游说:“唐自大中以后,诗家日趋浅薄,其间不复有前辈宏妙浑厚之作。”主席的这首词恰是“宏妙浑厚”之作! <br> 我们不妨将之与李白的《忆秦娥》对照欣赏一番。<br>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br> 这是一首闺怨词,但与一般的闺怨诗词有很大差别。此词意境博大,雄浑壮阔,莽莽苍苍,透露出历史兴衰之感。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评价说:“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其实“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亦可当之而无愧。 <br> 另一首代表作《沁园春 · 雪》气势宏伟,雄视古今。因为大家太熟悉的缘故,在此不作具体赏析。倒是想对另一首大家同样熟悉的《七律 · 长征》谈一谈自己的看法。<br>  《七律 · 长征》(1936年)<br>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br>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br>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br>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br> 诚如作者所言,毛律本弱于毛词,本人认为即便在毛律中《长征》也不算最好的,这首诗调子轻快,全用白描手法,如行云流水,感情一泄直下,很容易写成流水诗,但此律中的炼字还是很讲究的,“暖”、“寒”两字用得厚重而传神,且又互为衬托,足以撑起整首诗。<br>  我们今天批评老干体,其实老干体原并非不好。《长征》就是老干的鼻祖,时人广而学之,像写建党百年主题类似的大事件的诗多半是学这种“总——分——总”的套路。但时人一无主席的才情和气魂,二无主席的伟大亲历和实践,三无主席的学养,一学就成了今天的“假大空”的老干体。这么说并非主席的诗不能学,我们习诗学艺当取法乎上,应多汲取唐诗宋词的营养,打下一定基础后,再来借鉴学习,像主席一样从自己的生活中提炼出好的诗句。</h3> <h3> 第三阶段代表作欣赏<br> 一、《贺新郎 · 读史》(1964年)<br>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br> 大家知道毛泽东喜欢读史,他是通读过二十四史的,甚至不少章节是反复读,反复作批注,市面上就有一套毛评的二十四史,他读史有个特点,是批叛性的阅读,他对历史的态度是坚信历史是人民写的,所以他对正史中被统治者称之为“贼、匪”的,尤其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他是反过来当着英雄歌颂的。这也是他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作者从来不是为读史而读史,为写诗而写诗,他写这首诗的目的是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教育党内的干部的。在这首诗里他揭露和批判了历史上的反动统治,热情歌颂了被压迫而敢于反抗的劳苦大众。<br> 这首词的特色—— <br> 一、高度的概括性,仅用115个字便概写了以中国历史为主体的整个人类社会史,从人类的诞生到归宿,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长达几百万年,真是大笔如椽,笔能扛鼎。<br> 二、作为诗人,他的铺陈是颇具章法,眼光是独到的,情感是饱满的,语言时而辛辣,时而幽默,时而犀利,时而恢谐,且语带双关,增强了词的厚重感,沉郁感,升华了词的境界,让人读后若有所思。<br> 如果说,毛泽东诗词成熟期的书生意气,甚至高峰期的绝代风华、宏伟气势,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有人和他共领风骚的话,那么,他这种以小摄大、举重若轻、大俗大雅、亦庄亦谐的词风应该可以说是独领风骚了!<br>  至此,毛泽东已经完成了他在诗词上的极其宝贵的衰年变法,诗词风格由高峰期的宏伟壮阔转变为雄强老辣,这种变法是艺术上的升华,是真正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做到这一点是极不容易的,它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须有非凡的才情和学养,二是长期保持社会实践和创作激情以及勇于变法的决心和毅力,三是长寿。纵观中国文学史,像屈原、李杜、韩苏这批超一流诗人因为寿命的缘故而未能走到这一步,留下遗憾,有些虽长寿,但因其他两个因素而未能达到,能达到衰年变法的真是廖若晨星。反而近代美术史上的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等符合以上三个条件,完成了衰年变法,确立了他们的历史地位。本文关于衰年变法的论述正是由此引入的。毛主席能在诗词上完成他的衰年变法(实际上他的书法也同步完成了衰年变法),是文学之幸,是民族之幸,惜因老人家日理万机所留作品太少,不无遗憾。  <br>  《念奴娇 · 鸟儿问答》(1965年)<br>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br> 1963年,美英苏三家签订有关核试验的禁止条约,制造核垄断,联合经营“核俱乐部”,此前,前苏背信弃义撤走帮助中国的制造原子弹的专家,不顾与中国签有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不打招呼,与西方结盟,限制中国搞核武,引起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强烈愤慨。在这种背景下,主席写了这首词,对此表示嘲讽和藐视,同时表达中国人民作为真正的革命者的英雄主义和大无畏精神。<br> 这首词的特色—— <br> 一、巧妙的构思。这是一首很奇妙很独特的词,在丰富多彩的毛词中也是孤绝独篇。它打破正面铺陈,正常写景抒情的套路,而把词直接写成了一篇寓言,设制大鹏和小雀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话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淋漓尽致表达出来了。<br> 二、生动的意象。鲲鹏,是诗人的化身,是作为真正的革命者中国人民的化身,高瞻远瞩,英勇无畏。蓬间雀,是指苏修,渺小的形象,寸光短视,怯懦自私。这两个意象,刻画得生动而传神,两者构成鲜明对比,这种富有戏剧性的反衬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哲理启示和快慰的审美享受。 <br> 三、独特的语言。语言辛辣而诙谐,口语入诗,不计工拙,不求文采而文采自生。能将这么重大而严肃的国际事态用如此轻松、诙谐的笔触写得这么深刻而又妙绝横生,不得不让人由衷感叹和敬佩。这样的诗非此伟人不能,非此诗人不能!</h3> <h3> 毛泽东诗词的新时代意义 <br> 一、对当下诗词创作和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深刻启示   <br>  毛泽东诗词本身就是中国优秀传统诗词文化同他本人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他对传统诗词的学习和取法,以及对实践生活的提炼,包括对诗词创作所持的严谨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br>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毛泽东诗词既属于优秀传统文化,又属于优秀红色文化,是两种文化的有机结合,它对我们今天增强文化自信,复兴传统之化是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的。<br> 二、对新时代广大干部群众工作、生活和思想的深远影响   <br>  读懂毛泽东诗句,走进毛主席的内心,让他高尚的情操洗涤我们的灵魂,让他英雄的气概鼓舞我们的斗志。他的诗词值得每个中国人学习,党员干部尤其应该学习。她已经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我确信这种影响一定会持续下去。<br> 三、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 <br> 毛泽东诗词—— <br> 是为人民抒怀为人民歌唱的光辉典范!<br> 是反抗民族压迫寻求国家振兴的壮丽画卷! <br> 是培根铸魂提升人生境界的鲜活教材! <br> 是弘扬中国精神激发中国动力的蓬勃力量! <br> 因此,毛泽东诗词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积极而深刻的意义!<br>  <br> 2021年7月30日</h3> <h3> 讲座后《曙色引诗入壮怀》举行首发式<br> 拙著《曙色引诗入壮怀》是本人诗联书法合集,诗联为近五年作品,书法创作和装帧设计历大半年而成,乃呕心之作,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名家题字作序,制作专业精美,发行定价128元,由本人与出版社协议发行。首发式100本已免费赠送完毕,为应各位书友索书之请,今又以6折价格从出版商购回100本,有意收藏抬爱者请私聊。13597660506(微信同步)</h3>

诗词

毛泽东

诗人

衰年

这首

作者

变法

霜晨

欣赏

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