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山西之旅第四天(8月26日)</span></p> <p class="ql-block">《九大恐怖栈道之一:宁武悬崖古栈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悬崖古栈道位于宁武县城西35公里处涔山乡张家崖村西的翔凤山上,创建年代可上溯到唐朝贞元年间,因其修建于悬崖峭壁之上,故被列为我国“九大最恐怖栈道”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唐代贞元年间,为了连通多座山峰上的寺庙,当地百姓凿通了一条长达21公里的栈道,有的地方有一人高,有些地方则须伏下身才能爬过。这条绵延的古栈道犹如一条巨龙盘绕在山腰之上,还可看到古人开凿时留下的印记。要上栈道,必须攀登208级台阶,越往上越陡,还有一段几乎直上直下需要手脚并用。</p> <p class="ql-block">缓缓行走在山西宁武那条千年悬崖古栈道,数公里长的悬崖山道险象环生,刺激确实够刺激,但却时刻让人提心吊胆,有不少游客无奈之下只得选择退缩。</p> <p class="ql-block">走过令人脚步颤抖的木制栈道与或大或小的石洞,前方就是毗卢殿。毗卢殿让我想到了悬空寺,但没有悬空寺那样大,仅三间,进深10米。西禅院高耸于300余米的石壁凹地,是寺庙住持的寓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芦芽山古栈道有多处寺庙,均建于悬崖峭壁之上,这样精巧又绝妙的设计与建造工艺,让人叹为观止。</span></p> <p class="ql-block">《世界奇观 中华一绝:地下万年冰川》</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走进山西省宁武万年冰洞,仿佛置身于一座晶莹的宫殿。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仿佛置身于万里冰封的北国冰雪之地,又好似徜徉在石笋林立的南方溶洞。然而,这个洞的神奇之处还不仅于此。它的所在地既不是异常寒冷的南北极,也不是终年积雪的雪山,而是在四季都很分明的宁武县,以当地的环境而言,根本没有结冰的条件。冰洞到底是怎么形成的,这个谜题吸引着全球的游客、科研人员前来探访。</p> <p class="ql-block">大自然的造物主在这里为自己打造了一个晶莹剔透的地下水晶宫,即使酷热难当的盛夏,进入洞中依旧是一派清凉彻骨、冰雕玉砌的严冬景象,与洞外的炎炎烈日、绿树红花构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万年冰洞发育于海拔高达2200米的奥陶系石灰岩溶洞中,距今已有300万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迄今为止,全世界已经发现了20多处冰洞,我国已经发现了唐古拉、武陵源、神农架、太白山、巫山、承德等十多处冰洞,甚至在宁武境内也发现了包括万年冰洞在内的坝沟湾、黄草梁、天池等4处大小冰洞。但通过多年的考察论证,专家们认为万年冰洞是“我国发现的最大冰洞,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在极地冰盖、现代冰川分布范围以及高寒地区永久冻土层以外发现的罕见大冰洞。</p> <p class="ql-block">目前冰洞已开发供游览的有五层。</p><p class="ql-block">第一层洞顶、洞壁表面结冰的形状就如雪挂银花。洞内正中顶部有一方口,里面渗流出一股水向下滴坠,遇冷成冰,经年累月滴水结冰,形成一根上下对峙、上垂下挺的硕大冰柱;</p><p class="ql-block">第二层堪称冰的世界,洞壁冰挂成串,闪闪发光,洞顶坚冰覆盖,冰乳密挂,洞中冰柱玉立,冰柱上下似连未连;</p><p class="ql-block">第三层有最壮观的奇景----玉瀑凝流。那一挂高30米、宽15米、厚3米的巨大冰瀑,自厅顶直泻而下,冰瀑上及其周围洞壁上形成的冰柱、冰帘、冰挂、冰钟、冰蕾、冰花、冰旗、冰峰、冰人、冰佛、冰兽、冰鸟、冰笋、冰床、冰塔、冰乳、冰锥、冰尖,千姿百态,晶莹剔透,形状各异,清丽婀娜,令人目不暇接,别有韵味;</p><p class="ql-block">第四层和第五层,既有形成于百万年前的“老冰”,几十万年前的“子冰”,又有几万年前的“孙冰”,还有近万年结下的“孙孙冰”。冰洞底部面积有11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据中国科学院冰川地质洞穴专家们考察,冰洞下面。可能还有更大、更壮观的冰洞或水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空中楼阁 天上人家:悬崖村上的村庄》</span></p> <p class="ql-block">位于山西省芦芽山晋西北管涔山深处,有三个古老神奇的悬空村:王化沟村、五花山村、曹家梁村,均属宁武县涔山乡,三村相距很近分别建在悬崖绝壁间,远望好似空中楼阁,天上人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村内房屋因崖就势,从崖底抬头仰望,极似空中楼阁,天上人间,而要进村,则须沿着一条陡峭的山路缓缓而行,大多数的房屋都有两三百年的历史,建筑材料多以石头和木材为主,人走在栈道上如同置身半空。</span></p> <p class="ql-block">村里房屋都建在百米高的悬崖绝壁上,街道是立木支撑、圆木铺架的“栈道”。在这个古老的村子里,处处可见石砌的小径、古朴的民居,村民们悠然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村子古老、静谧,却远近闻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山中村民大都建有小阁楼,背靠绝壁,面临深渊,游人至此,凭窗览遍万顷苍翠,依门望尽百里云海。由于房子盖在平地,街道都是用木柱支架在百丈绝壁上,上面再平铺木板而成路面。游人走在这种极似古栈道的街上,所感觉到的悬空惊险,堪与杂技演员走钢丝相比。站在悬空街上鸟瞰,足下是百丈悬崖。涧底有潺潺流水,其声淙淙然,有如天籁。</span></p> <p class="ql-block">山西之旅第五天(<span style="font-size: 18px;">8月27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云散台高境自幽:登五台山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隅,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与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齐名。座落于“华北屋脊”上,最高海拔达3058米,由五座山峰(东台望海峰、南台锦绣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环抱整片区域,顶无林木而平坦宽阔,犹如垒土之台,故名五台。</span></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现存有唐代以来7个朝代的寺庙68座,主要有唐代建筑南禅寺、佛光寺,宋代建筑洪福寺,金代建筑延庆寺、岩山寺,元代建筑广济寺、三圣寺,明代建筑殊像寺、显通寺、塔院寺、圆照寺、碧山寺等,清代建筑菩萨顶、镇海寺及民国建筑南山寺、普化寺、龙泉寺、金阁寺、尊胜寺等。这些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反映了自唐代以来中国各个时期佛教建筑文化,是研究中国古代佛教建筑艺术的活标本,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五台山早在北魏时期就已成为皇家道场,自北魏孝文帝开始,1000多年来共5个朝代9位皇帝18次至五台山朝山拜佛。现存大量皇家道场的物质遗存,包括各朝皇帝撰文碑碣40余通,题匾赐额67块,御制诗词300余首。</span></p> <p class="ql-block">菩萨顶,位于台怀镇的灵鹫峰上,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为黄庙寺院之首。据传为文殊菩萨居住处,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此寺创建于北魏年间,公元471~499年,历代曾多次重修。明永乐以后,蒙藏藏传佛教信徒进驻五台山,遂成为五台山黄庙之首。菩萨顶历史悠久,到了清朝,它实际上成了皇室的寺庙,地位极其尊贵。寺庙整体建筑金碧辉煌,绚丽多彩,具有典型的皇家特色。沿一百零八级石阶登高上到菩萨顶,按照佛家的说法,就把人间的一百零八种烦恼踩在脚下了。</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以浓郁的佛教文化闻名海内外。五台山保存有东亚乃至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教古建筑群,享有“佛国”盛誉,五台山由五座台顶组成,珠联璧合地将自然地貌和佛教文化融为一体,典型地将对佛的崇信凝结在对自然山体的崇拜之中,完美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成为持续1600余年的佛教文殊信仰中心――一种独特而富有生命力的组合型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座古城一部古书:走进平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平遥古城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间的周宣王时期,为西周大将尹吉甫驻军于此而建。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城一直是县治所在地,延续至今。平遥古城历尽沧桑、几经变迁,成为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型。现在看到的古城,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进行扩建后的模样。扩建后的平遥城规模宏大雄伟,城周长6.4公里,是山西也是中国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县城城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平遥古城街道格局为“土”字形,整体布局遵从八卦方位,体现了明清时期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城内外有各类遗址、古建筑300多处,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街道商铺都体现历史原貌,被称作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平遥城墙平面略呈方形,周长6.2公里,面积约2.25平方公里,城外有宽约4米的护城河。城墙共设城门六座,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各城门均建城楼、瓮城及庙宇。站在魁星楼下向东城墙远望,一座座敌楼在城墙上呈一字型排列,像威武列阵的勇士,威风凛凛、坚不可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在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span></p> <p class="ql-block">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平遥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山西之旅第六天(8月28日)</span></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民宅建筑群:乔家大院》</p><p class="ql-block">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位于山西省祁县城东北12公里处的乔家堡村(距太原50公里),是清代著名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也是《乔家大院》、《大红灯笼高高挂》等30多部影视作品的拍摄点。如果看过这些影视,那你一定对这里的场景不陌生:成排高挂的红灯笼、高高的砖墙、精美的雕刻、漂亮的斗拱飞檐、深邃的巷落,这就是著名的乔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进入乔家大院大门,一条长约80米的笔直石铺甬道把六个大院分为南北两排。依照传统的叫法,乔家大院北面的三个大院从东到西依次叫老院、西北院、书房院;南面三个大院依次叫东南院、西南院、新院。表现了各个院落的建筑顺序。</p> <p class="ql-block">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后又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及民国初年多次增修,时间虽跨越了两个世纪,却保持了建筑风格的浑然天成。从高处俯瞰,整体为双喜字型布局,城堡式建筑。四周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水靡砖墙内,院与院相衔,屋与屋相接,鳞次栉比的悬山顶、歇山顶、硬山顶、卷棚顶及平面顶上,都有通道与堞墙相连。全院以一条平直甬道将6幢大院分隔两旁,院中有院,院内有园。四合院、穿心院、偏心院、角道院、套院,其门窗、橡檐、阶石、栏杆等,无不造型精巧,匠心独具。院内砖雕,俯仰可观,脊雕、壁雕、屏雕、栏雕……以人物典故、花卉鸟兽、琴棋书画为题材,各具风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每个院子里的砖雕、彩绘、牌匾都非常精美,砖雕首推大门口的“百寿图”影壁,100个形态各异的篆体“寿”字,你能感受到艺术和文化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土地祠的砖雕最为集中,也值得一看;整个大院所有房间的屋檐下都有真金彩绘,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彩绘采用立粉工艺,层层堆制,最后涂金,十分细致;乔家大院牌匾很多,最值得一看的是第四院内傅山亲题的“丹枫阁”匾,这块牌匾背后隐藏着一段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乔家大院“四堂一园”包括在中堂、德兴堂、宁守堂、保元堂和乔家花园。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是以明清 晋商翘楚、文明海内外的商业资本家乔致庸等乔氏家族的宅院而得名,至今完整地保留了乔家鼎盛时期商业和民俗的风貌。 总占地面积25600余平方米,共有18大院,41个小院,731间房屋,全面展陈了农耕习俗、岁时节令、人生礼仪、乔家史料、 珍宝专展、商业习俗、民俗社火、衣食住行、传统晋剧、祁太秧歌、形意拳术、电视剧《乔家大院》道具等12大系列上万件 文物,真实地反映了明清时期北方汉民族的民俗风情和晋商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明清时期的民宅建筑群,建筑样式如城堡一般,威严气派,是典型的明清北方大家庭的居住格调。从高空俯视,整个院落布局很像一个象征大吉大利的“囍”字。这里的建筑群布局严谨,同时也富有变化,仅是房顶的一百四十余个烟囱也各有特异。有“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整理于2021.7.31</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