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徐浩(703~783),中国唐代书法家。字季海,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少举明经,肃宗时,授中书舍人,四方诏令,多由徐浩所书</p> <p class="ql-block">他的书法“皆以为绝伦”,曾与颜真卿齐名,如今略通书法史的人都知道颜真卿,而对他却不甚了了,甚至根本没听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还是先从唐代楷书笔法的传承开始说起。唐代楷书笔法的渊源,除了通常所说的对唐楷产生深远影响的王羲之体系之外,北方书风的影响其实不容忽视,故唐代楷书笔法来自于南北书风的融合。唐代前期楷书的笔法传承有两条路线,两条线在张旭身上归结,通过张旭的弘道布法,经张旭传于徐浩、颜真卿,又演变为两条线路,对晚唐五代以后书法产生广泛影响。张旭之后,徐浩是一个唐代楷书笔法传承的关键人物。徐浩笔法既来源于张旭,又传之家学:“浩父峤之善书,以法授浩,益工。”徐浩享年八十岁,几乎经历整个八世纪。而八世纪是唐代由盛及衰的转折时期。就书法史而言,在这个世纪中,唐代楷书走向了顶峰。在唐代楷书走向巅峰的过程中,徐浩是个关键的人物,应该说当时的书坛是在徐浩引领和笼罩之下的。徐浩在当时是最高统治者认可的御用书家,自肃宗继位的公元756年始书名独步天下。毋庸置疑,作为御用书家徐浩的名声显然远远高出在46岁还不见有书名的颜真卿,可见颜真卿生活在徐浩为“书坛盟主”的时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徐浩是继张旭之后一位重要的笔法传承者,在得到张旭的真传之后,徐浩又传于皇甫阅,皇甫阅传柳宗元、刘禹锡,柳宗元传方直温、贺拔惎、寇璋、李戎。徐浩是否指导过颜真卿,目前还没有更可靠的史实证明,但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在当时的书坛,徐浩声名显然要隆于颜真卿,同时也说明徐浩在唐代楷书笔法传授上的地位,张旭之后一人而已。徐浩的影响在唐代显然要比颜真卿更加深广,而颜真卿主要是在五代以后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对于宋代书法而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唐代的书法革新中,楷书笔法的传承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徐浩的作用和地位,后来是被严重低估的。■蔡显良(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p> <p class="ql-block">徐浩,字季海,出生于703年,现在的浙江绍兴一带,是唐代有名的大书法家。其父亲名叫徐峤,也是当时小有名气的书法家。作为大书法家,徐浩的书法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徐浩书法特点</p><p class="ql-block"> 徐浩是唐代有名的大书法家。他的字迹从小时候开始,就受到他父亲的熏陶,再加上徐浩本身勤奋努力,因而练出了一手好字。他的名字在当时也是被很多人都知晓的。关于徐浩的书法,根据历史上书籍中的记载,同时也有一些相关的作品出土为证,当前大部分的观点是认为,徐浩是最擅长写楷书的,草书和八分排名则靠后一点。这种字体风格的形成和他父亲徐峤的影响是分不开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徐浩的书法风格笔力圆劲、混实,写作特点自成一家。但每一代人对于他的书法所持的观点,大多都是好坏皆有。在《新唐书·徐浩传》这本书中,关于徐浩的书法是这样描写的:怒猊抉石,渴骥奔泉。这几个字是说徐浩的书法非常有气势,有筋骨。但与此相反,唐代一位名叫吕总的人却认为,徐浩的书法虽然精炼成熟,但却缺少了一种趣味,看起来十分的枯燥无聊。每个人的欣赏眼光都是不同的,究竟徐浩的书法怎样,我们也无从对此加以判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在当时,徐浩确实是凭借自己的书法而得到了重要。其中他的代表作品《不空和尚碑》,是徐浩死的前一年写的,至今这一石碑在陕西西安还被完好无损的保留着。关于徐浩在这一石碑上的刻字,历代的评价都是非常高的,认为石碑上徐浩的书法成熟稳重,字体的构架有筋骨,尽管看起来有一点笨拙的感觉,却也不失韵味。除了这部作品之外,《朱巨告身》也是徐浩书法的主要代表作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