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乡村记忆》第94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座谈人员</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杜树禄 任正信 任宗玉</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段起海 赵东泉 刘致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王有全</span></p> 西槽头纪事 早在明朝以前,东槽头和西槽头是一个村,叫林舍村。明末清初时,因洪水暴发,将该村东西拦腰冲断,并留下一个自然渠道。出于生产、生活之需要,群众在村中间的渠上,选择了个窄浅处,凳了一个水槽,从此,人们就把林舍村自然地叫成“凳槽头”。<div> 明朝天启年间,西槽头村出了个刘兴汉进士,此人在山东艮阳作官,任期初正值该县遭遇百年不遇的三年大旱,人们吃树皮,挖草根,饥尸遍野。是年7月天降透雨,但人们无种子落地。刘进士及时组织毛驴队从家乡这一带收调了小谷籽分发该县各村播种,秋后喜获丰收,解救了当地百姓。人们为了感谢刘大人的救命之恩,自发地给他送了万民伞,朝廷因他治理有功,金牌调提拔重用。但鉴于当时皇律不清,奸臣当道,听信谗言,误以为要治罪于他,在调途中吞金而死。皇上知悉后,叹言“没福的刘进士”!后人为了区分刘进士的祖籍,又将“凳槽头”分别称为“东凳槽头”和“西凳槽头”。直到解放初期,又改为现在的“东槽头”和“西槽头”。<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div><br> 文峪河把林舍村冲成两个村,给西槽头留下了南湾地、北湾地。村里东西向有南街、正街两条,正街也叫后街。南北向有一条短街,与正街交叉成十字街,人们习惯就把南北街称为十字街。护村堰随村而建,东北较高,西南较低,护村堰内四周有水圪洞,北面水坑最大,村里退水主要靠这几个水圪洞。护村堰上有树,以杨树为主。<br> 村西北有座坐北朝南的真武庙。真武庙是二进院,庙门两旁是钟鼓楼,进去东西厢房各四间,民国期间,西房是村公所办公,东房是小学教室。院内有一棵大榆树,当年11个小孩子手拉手围着树站成一圈才能围拢。二进院墙是两座大影壁组成,中间是砖雕二街门,门上有匾,题“松竹梅”三个颜体鎏金字。正殿五间,正面端坐真武大帝。东西厢房分别为赏善司和惩恶司,并有砖雕门楹,赏善司: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惩恶司:无心作恶,虽恶不罚。<br> 三官庙在村正北护村堰内,此处地势低洼,常年积水,因此三官庙建在一高台上,后墙是一座高大的影壁,正殿一间,塑有白脸天官、黑脸地官、黄脸水官三尊神像。村正北堰外土台上有朱家庙,四周院墙较高,庙门有匾曰“慈航”。正殿三间,供一尊通体鎏金佛像,右手指兰花指状。<br> 村正东有文昌阁,坐东朝西,正殿三间,神坛端坐一白面长须文质彬彬学者,南山墙下站的是孔子像,北山墙下是文昌爷的坐骑“四不像”,两边耳殿各一间。北面正房四间,其中一间为老师办公室,三间为教室。南房也是四间。砖雕庙门朝西,中间是宽广的砖砌拱形门,大红油漆的门扇,门额题“文昌庙”。当时小孩上学第一天,先向先生行三鞠躬礼,再携贡品来文昌阁祭拜,在文昌爷塑像前焚香叩首,然后向南山墙的孔子像行鞠躬礼。村东南是座观音庙,坐落在护村堰上。正殿三间,供有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三尊神像以及他们的坐骑。观音菩萨坐骑是金光仙,又名朝天吼;普贤菩萨坐骑是灵牙仙,也叫六牙白象;文殊菩萨坐骑是口首仙,又名青狮。殿前有一亭,亭下圆柱体塔楼上有神龛,塑有一尊韦陀神像。<br> 林舍村时期,有座林舍庙,又名铁佛寺,后因洪水冲村,铁佛寺就留在了东槽头,据说寺庙内有十几尊铁佛,通体黑亮,风吹雨打都不生锈。<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林舍村是汾州府的东北乡的一个大集镇,也是汾州府去榆次、太原官道经过的地方。林舍村正街店铺林立,成了当时繁华的商业街。关帝庙在村正街的中心,这里香火旺盛,庙里还有20余亩土地。忽一日狂风暴雨,文峪河水上涨,淹没林舍村,村子被冲成两个,关帝庙也被冲毁。<br> 西槽头村有一个叫武忠有的青年,从小父母双亡,吃百家饭长大。武忠有忠厚实诚,为人热心。为了生存只得担起八股绳,成了走街串巷的小贩。“担八股绳”就是用扁担担两个筐,一个筐穿四股绳,两个筐穿八股绳。走街串巷贩卖些针头线脑、蔬菜、麻花、花生等。这一日,武忠有挑了一担新鲜蔬菜到邻村去卖,很快便卖完了。他摸了摸鼓鼓的腰包,脸上禁不住露出了笑容。时值晌午,正是饭时。武忠有心里高兴,就琢磨着喝两盅过过酒瘾。他来到经常光顾的小饭馆,要了一壶酒、两个小菜,就自斟自饮起来。不多时一壶酒就见了底,他喝得兴起,索性又要了一壶。两壶酒下肚,只觉舌头发麻,浑身燥热,脑子里也昏昏沉沉的。结罢饭钱出了饭馆,踉踉跄跄往回走。就这么深一脚浅一脚的走着,好不容易挪到自家村子村口,已是黄昏时分了。许是那酒的后劲大,加上这吴忠有思想上一放松,竟半步也挪不动了。只见他身体晃了两晃,扑通一声栽倒在路旁。<br> 恍惚中,他看见西北方向射来一道红光,天地间骤然亮如白昼只见一匹胭脂红的赤兔马旋风般疾奔而来。再看马上端坐一位将军,此人卧蚕眉,丹凤眼,面如重枣,五绺长髯飘在胸前,身着绿袍绿甲,脚穿一双白底乌靴,威风凛凛,高大威猛。武忠有猛然醒悟:这不就是关帝庙里的关老爷嘛!赤兔马驶过身旁,武忠有看到关老爷身后马背上绑着两个水妖,嘴里一迭声的告饶。只听关老爷怒斥道“老夫才出去几天,尔等胆大包天竟犯下这滔天大罪,真是罪该万死!”马后一位将军,肩扛青龙偃月刀,快走如风,想必是周仓无疑。武忠有看得清楚,听得仔细,正欲起身拜见关老爷,那赤兔马已一溜烟跑得不见踪影了。武忠有一激灵清醒过来。刚才一幕似梦非梦,他不由得使劲掐了自己一把,自言自语道:“我不是在做梦呀。”他晃了晃脑袋,拍拍身上尘土,整理好担筐,三步并作两步向家中走去。<br> 第二天,武忠有起了个早,逢人便讲他昨晚的奇遇。村民们将信将疑,武忠有把大家引到村外大路上,果见一溜硕大的马蹄印向西南方延伸而去。至此,众人才不得不信。大家向着西南方向齐齐跪倒,口里不住地祷告着:“关老爷保佑!关老爷保佑!”<br> 那些遭遇水患幸存下来的人,想到自己平时信神敬神,由衷的觉得全是关老爷保佑的结果。再加上武忠有的奇遇,对关老爷的灵验更加深信不疑。但现在关帝庙已被冲毁,于是,决定重修关帝庙并为其再塑金身。几个德高望重的族长去找保长商议,保长也正有此意,只是担心资金不好解决。这几位族长当即表态:“保长放心,钱的事我们想办法解决。”回去后,他们动员各自的族人捐献银两。所捐银两都清清楚楚地记在功德簿上。不消几天工夫就收到碎银四五十两,保长答应马上开工。庙址选中了村中心的一大块空地,这块空地面积很大。<br> 有人自告奋勇找到了当时汾州府有名的巧匠党师傅。这党师傅的“巧”那是远近闻名,集修建、装饰、彩绘、雕塑诸多手艺于一身,人称“赛鲁班”。讲定了价钱,党师傅用一辆马车把一应家什全部装上,赶着马车就来到了西槽头村。<br> 翌日,党师傅就开工了。他果然有别于其他匠人。只见他用围布将施工场地围了起来,两拨人马轮换着星夜赶工。到这一年的中秋节前,庙宇终于竣工了。这一日,党师傅让徒弟们把围布撤去,露出了崭新的飞檐挑角的大殿。早就想一探究竟的人们蜂拥而入,只见大殿内雕梁画栋装饰一新,关老爷端坐神坛上,面如重枣、卧蚕眉、丹凤眼、五绺长髯飘在胸前;身着绿战袍,左手托膝,右手持《春秋》作读书状。神坛下方右侧周仓面如锅底,双目如炬,左手持刀,右手叉腰,不怒自威;左侧关平双手捧官印而立。周围墙上绘着连环画,都是关于关云长的传奇故事。画面逼真,引人入胜。老爷庙建成,村里组织开光庆祝了一番,全村人烧香、礼拜、供奉、捐款等无比热闹。<br> 关帝庙刚盖好,村里人就觉得庙对面没戏台不行。往日的林舍村,关帝庙恢宏大气,对面有漂亮的过街戏台。每年正月初五都要演一场大戏。之后则是白天演木偶、夜晚演皮影。如今庙盖起来了,但还缺戏台,大家又议论起怎样盖戏台的事来。所幸还是王保长脑瓜子灵活,听大家议论纷纷,他却胸有成竹地微笑着说:“盖戏台好办,不用大家花钱,大家出力就行。”众人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就叫他说个明白。原来王保长的意思是,林舍村的过街戏台其实还在,只不过发大水时被泥土掩埋了,大家费点事把那些木料础石刨出来还能用。众人听罢,恍然大悟。<br> 说干就干,正处农闲的庄稼汉们手拿棍棒、绳索、铁锹、镬头一齐上阵。经过二十多天的艰苦劳动,那些深埋地下的建材终于得见天日。村民们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连日来的疲劳顿时消失的无影无踪。来年正月,天气渐渐回暖。保长赶在下种之前,聘用能工巧匠,动员男劳力,着手搭建戏台。不出半月,一座崭新的戏台在庙门前广场上拔地而起。<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div><br> 刘沛桐出身于农家,但家道殷实,生活富裕。本想将来参加科考,博得一官半职,好光祖耀宗。但时运不济,待学成准备一展抱负之时,清朝的科举制度却废除了。科举无望,只能随大流外出经商。他去了北京城老字号珠宝行学徒。刘沛桐写的一手好字,算盘打得精准,人勤快,头脑也灵活,深得老掌柜喜爱。珠宝行活计轻松,日常工作完成后,除了练字、打算盘外,还得跟护院拳师学武术,一为健身,二为协助拳师守护珠宝店。刘沛桐悟性高又肯用功,三年学徒期练就了一身好功夫。第四年珠宝店遇强盗抢劫,刘沛桐挺身而出同其他拳师一道打跑了强盗,保护了店内财产。掌柜的十分高兴,本想提拔他。但刘沛桐考虑到家中父母需要自己,为尽人子之责,非要回家不可。掌柜的实在挽留不住他,就额外奉送了他一些钱财。刘沛桐满载而归,父母自是乐不可支。<br> 民国九年(1920),刘沛桐被选为西槽头村的村长,汾阳县五区任命他当文峪河十三村灌溉董事会副董事长,负责管理文峪河沿岸各村的灌溉事宜。董事会就设在西槽头真武庙内,虽属民间组织但有经济实力。破旧颓败的关帝庙和对面摇摇欲坠的过街戏台,影响人们敬神及文娱活动,村民们都希望刘沛桐村长能主持重修。刘沛桐经慎重思考后,答应下来。他首先起用王文高等五人为助手,先挨家挨户募捐大洋500余块,又请瓦工等谈妥价钱,最后和苏家堡的苏深文、苏深武两兄弟订好彩画关帝庙、戏台及重塑关帝神像等事宜,便择日开工。<br> 施工历经半年有余,三间神殿从基础以上翻修一新,东西耳房也是从基础以上翻修,从东往西排尺寸,西面余地基七尺作为通后门的走道。西面后墙上留一后门直通野外。重修后的关帝庙神殿彩绘一新,仍采用连环画形式。苏深文、苏深武兄弟不愧是远近闻名的高手,彩绘、壁画水平一流。关公、周仓、关平三座神像重新彩画后颜色更加亮丽,栩栩如生。山门面宽三间,进深两椽,单坡硬山顶。柱头斗拱为一斗二升交龙头,两次间额枋下有木雕花卉雀替,雀替上有彩绘,墀头有彩绘花卉砖雕。<br> 工程量最大的是翻修戏台。旧戏台是牌楼状,好看威武,可以演木偶戏、皮影息。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戏台面积小不能适应晋剧的演出。因此,把原来的过街戏台拆除,新戏台做成实心高台式。戏台砖砌台基,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卷棚顶,六檩卷棚顶构架,斗拱为一斗二升交龙头,明间额枋下有木雕龙形雀替,墀头为花卉砖雕。戏台中部有木制隔断将其分为前台、后台。刘沛桐利用十三村董事会副董事长的职务使用了十三村准备盖戏台的一些重要材料才使新戏台建成。戏台上曾有一匾,上面记载着民国九年(1920)刘沛桐任村长时重修。<br> 关帝庙和戏台修好以后,刘沛桐将王文高、王豫珠、王豫藏等五人分成五班轮流值年。轮到谁就负责这一年的供神及正月初五的唱戏等事务。这个规定一年年传承下来,直到日军占领汾阳后才被迫停止。<br> 关帝庙东耳房曾做过村公所办公室,内有火炕、灶具、米面等,而关帝庙大门常年关闭。当年,八路军的地下工作者、伤病员经常悄悄住在这里隐蔽和养伤。为便于随时观察敌情,在东面钟楼和排厦之间一人高的接缝处留有一二寸见方的一个小孔,外边表面用泥土摸了一把,不注意根本看不出来,鬼子或勾子军来到西槽头,他们怕中埋伏,未进村先放几枪,庙内的地下工作者赶快凑进那个小孔,往外瞭望。戏台广场和50米内的街景,尽收眼底。如需要撤离,就赶紧走西面的通道,从后门退走,而一出后门就是一望无际的青纱帐。<br> 八路军地下工作者张君耀就经常住在关帝庙东耳房中。有一次由于汉奸告密,被日军包围在关帝庙,但他凭借地理优势,顺利脱险了。解放后,他担任汾阳县第一任县长。<br></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村里刘姓从南贤迁来,始祖为刘和,迄今有18代了;杜姓从平遥凤落村迁来,始祖为杜珏,迄今有11代了。正街中段有刘家祠堂,正街东段有个十王堂,村里还有五六处社坛。</p><p class="ql-block"> 正街中段路北,有刘兴汉进士院,村里人叫牌坊院,其后代有刘沛武曾在山东开染料铺。宅院是三进院,砖雕街门较大,两边有石狮,门上有匾额。一进院东西厢房各三间,砖雕垂花二街门两边各一尊石狮,二进院东西厢房各三间,砖雕垂花三街门两边各一尊石狮,三进院内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五间。</p><p class="ql-block"> 正街东段路北是朱俊的宅院,人称南厅院。朱俊在北京开有杂货铺,人称朱老板。宅院坐北朝南,砖雕街门开在南院朝东,一进院东房连街门两间,西房两间,南房五间。砖雕二街门两边有石狮,里院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五间。</p><p class="ql-block"> 南街东段路北有刘沛桐宅院,曾在北京珠宝店学徒,后回村担任村长。宅院是三进院,砖雕街门在院东南朝南开,一进院是场院,有西房两间。砖雕垂花二街门两边有石狮,二进院东西厢房各三间。砖雕垂花三街门进里院,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五间。</p><p class="ql-block"> 民国期间,天旱时就去小南峪黑龙洞祈雨。村里决定祈雨,村长就会在关帝庙钟楼上敲钟通知,行锣在全村转一遍让各家各户做好准备,祈雨的粮和钱都要各户分摊。善人头上箍上红绸,提前去黑龙洞用玻璃瓶接钟乳石落下来的水滴,据说瓶中接几寸水就会下几寸雨。接好后,善人来到上贤梵安寺等村里的祈雨队伍接。村里人用柳枝编成轿抬上平常供在关帝庙里的黑龙王,前面时头发披散,手持拂尘的报子队,后面是把钩针烧红扎在胳臂上挂上铡刀和铜钱的挂铡刀队,八个小男孩在黑龙王牌位前念佛诵经,唢呐、笙、四弦等“四吹四打”器乐一路开道,路过的人家门口放一桶水,祈雨队伍来了时清水洒路。从梵安寺到南武渡、百金堡等村一路转村返回,在村主要街道转一圈后供奉在关帝庙里。据说经常是还没有在村里转完,天就下起雨来了。</p><p class="ql-block"> 西槽头的“任家吹打”是一支从清代发展起来的有着传统素养、技艺较高的民间乐队。任家吹打沿用传统的演奏技法,音色明亮、铿壮有力、粗犷而富有朝气,吹到得意之处还配以手舞足蹈,以助其兴。任家吹打的任云海元老,群众都称赞他有掏不尽的艺,吹不完的曲。任云海八岁随父学习鼓板,九岁学唢呐和胡胡演奏,十岁武场件件精通,他吹奏的乐曲娓婉动听,并能将别人吹不出的乐曲和间奏部分填补丰满。任家吹打的另一名高手是任德喜,从小随父及叔父任云海学艺,后来在他的家庭中组建了一支父子乐队。</p><p class="ql-block"> 民间艺人凳来则,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周边县府远近闻名,老幼皆知。凭借过硬的唢呐吹奏功夫,高超的演艺技巧,力压群芳,赢得了大众的喜爱,其盛名流传了近一个世纪,直至今天仍在一些老年人的记忆中口授传播。凳来则叫任云富,来则是其乳名,为任氏吹奏乐第三代传人。始于祖父任瑞祥,出身贫寒,衣食无着,幼年学艺。当时吹奏行业社会地位很低,但为了糊口,从事了吹奏行业,开启了迄今六代人的吹奏乐职业历程。来则本人自幼聪慧好学,勤奋敬业,忠厚仁义, 还能吃苦,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打下了坚硬的基本功,很快在职业圈内崭露头角。在众多的职业对抗赛上,力战群雄,技压八方,在方圆百十里内占据霸主地位数十年。他本人也因个性好强,不服老,吐血涝疾而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槽头马氏源出于今平遥南良庄村。古时南良庄土地贫瘠,沼泽遍地,可耕地甚少,旱年白漫漫,涝年水汪汪。人们大多躬耕一年也难以维持生计。穷则思变,弃农经商,背井离乡者甚多。在此大背景下,马氏先祖马恩富、马恩贵兄弟二人,到郑家庄村的财主家当长工。据说该财主一生酷爱赌博,而且逢赌输多赢少,听说马家兄弟精通“赌艺”,便聘请为他“操盘”。据传,给他赢了不少钱,财主一喜之下给了马家兄弟一些钱,加之兄弟二人打工积攒的钱,在郑家庄村东南方,林舍村北购置了八亩八分沙薄盐碱地,人称“大碱地”。之后兄弟二人勤劳耕作,省吃俭用,又在西槽头村购置了一处宅址,搭建了三间正房,从此定居西槽头,立誓再不从赌,潜心农耕,勤奋务农,日子逐渐殷实。</p><p class="ql-block"> 马氏先祖定居“槽头”寓意深远。“马居槽头,衣食无忧”。自从在“凳槽头”定居以后,顺风顺雨,兄弟二人成家立业,置田买地,日渐昌盛,久居槽头已成定局。随着兄弟二人年龄的增大,选坟择址已迫在眉睫。据传,在大清同治年间,风水大师在马家十多块耕田中选中村东“大碱地”。当时,此地属于“人见愁、鬼不沾”的“沙薄烂碱地”,只长芦苇,寸草不生。“芦苇也、马之食”,择此为坟,日后必望。大清同治十三年(1874 )由马智功、马智立主持绘制神谱时,上溯一辈将曾祖父马丰林列为神谱之首。马族辈按字排列为:丰、春、恩、智、开、鸣、瑞、成、泉等。并且支分两股即后院马恩富为一支股,前院马恩贵为二支股。</p><p class="ql-block"> 清朝时,马族就领悟到“若要发,庄稼搅买卖”的道理,并注意对子女的培养。马开元、马开清出去在字号里学徒,后来,马开元在外经商,发展顺利,成了字号掌柜。其子马鸣基、马鸣兰、马鸣藩先后在平遥、太谷、北京等地学徒,逐步成为各字号掌柜,光宗耀祖,红极一时。马氏秉承“勤奋敬业、节俭持家、和善处世”的原则,雪球滚动,不断发展壮大,先后置办了“前院”“后院”“西院”三处房产和三百多亩农田,骡马成双,犁、耧、耙、车齐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狄家社到汾阳县城有条道路,叫狄青道。这条道就从西槽头村南通过。据说,汾阳西关是狄青的姑姑家。</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情报或者护送过境人员采取沿村速转的方式。一天,八路军战士张国厚腿部负伤了,狄家社用筐把伤员抬到西槽头,要求西槽头转送到百金堡,通过冀村、仁岩等村,送到八路军设在峪道河金庄的后方医院。来到西槽头天色已晚,张国厚就住在关帝庙内。谁知,这个消息被驻扎在仁岩的警备队武九林发现了,连夜带人把张国厚抓到仁岩杀害了。</p><p class="ql-block"> 侵华日军镇压我同胞在敌占区的抗日活动,连续推行四次“强化治安”运动。在第三次“强化治安”主要是“肃正思想”运动,旨在肃清一切中国人的爱国思想及抗日活动,知识分子首当其冲。朱连是个能写会画的人,民国三十年(1941)十一月,仁岩村发生日军诱捕爱国人士的事件,史称“吃油糕事件”,被捕的人大多被杀害或折磨致死。朱连也被抓到仁岩,三天没有给吃一口饭,后来,家人花了两千大洋赎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西槽头村人多地少,故历来手工业发达,木匠、皮匠、铁匠、泥瓦匠等人才辈出,素有“槽头出艺人”的美誉。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也许这就是工匠精神。西槽头的田氏刀具就是专门从事家用菜刀煅烧、古法打制的传统手工业。相传起源于宋朝,在汾阳、文水及周边地域享有盛誉。其刀以锋利、耐用为特点,产品款式多样,采用纯手工打制,使得这一精湛的传统技艺广泛流传。</p><p class="ql-block"> 据当地的民间传说,田氏刀具和北宋名将狄青还有一段故事。狄青是西槽头相邻的狄家社村人,少喜习武,好打抱不平。19岁时,他听说汾阳陈家庄有一个恶霸王壮,绰号“拦街虎”,自恃孔武有力,经常欺压良善。狄青义愤填膺,决心为民除害,临行前,为保万全,狄青特意到好友田铁匠铺中买了一把菜刀以备不时之需。二人决斗之时,先是拳脚相加,王壮渐渐不敌,遂绰起棍棒行凶,不料反被狄青手起刀落,从头到脚劈为两半。狄青怒劈拦街虎的故事不胫而走,而田氏菜刀的锋利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田氏刀具制做技术千锤百炼,与时俱进,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工艺。清朝传承人田继业因技艺精湛,人称“田一刀”。后来,田家兄弟七人,一人一座锻炉,广收门徒。老七田生明天资聪颖,技艺炉火纯青、无人能及,“田七”刀具因此驰名。其子田永文子承父业,继往开来,田永文之子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将祖传秘技发扬光大,实现产业化,开创了田氏刀具新纪元。田氏刀具独特的工艺流程:精心选料、精工制坯、劈铁夹钢、钢铁熔合、手工锻打、秘宗淬火、抛光磨刃、上把成品,成为了现代社会难得一见的传统打铁工艺。而且田七刀具制做精良,美观耐用,具有独特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它凝聚了劳动人民千年来的聪明才智,传承了多民族的铸造锻打工艺,是研究我国刀具生产工艺的重要依据。其制做技艺是民间手工生产活动的原生形态,饱含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成为吕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人文价值。</p><p class="ql-block"> 1971年5月,成立吕梁地区,文水县归其管辖。汾阳冀村公社的西槽头、东槽头、百金堡、王家社、裴家会、阎家社、尹家社、狄家社等8个村划归文水县。</p> 采风随拍 <p class="ql-block">马氏族志</p> 田七刀 戏台 关帝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