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参战老兵杨宽让的八百封信 </b></p><p class="ql-block"> —— 袁潮根据支兴华赵明生编著《光辉一页-援越抗美再胜强敌》改编于2021八一前</p><p class="ql-block"> 2005年9月5日傍晚,越南太原灵山乡烈士陵园,躺在此38年之久的80余位援越烈士,头一次每人都收到了昔日战友送上的一朵小小黄花——这是由莫少兴牵头“十个桂林女兵”倡议的六十二支队参战老兵赴越祭拜烈士代表团,经过一年多努力的结果。 这个祭拜团30人,有来自北京的李如斌、李铁防张枫叶夫妇、李锡如孙凤兰夫妇及儿子李雪;辽宁的韩春仁、陈玉久、李继先孙新娜夫妇;吉林的孙耀章;黑龙江的邬常林、汪子臣;河南的苗纪卿、李进学、刘泽皎于翠兰夫妇;四川的欧阳荣(27名红卫兵之一);陕西的杨宽让郑开瑛夫妇和27名红卫兵之广西桂林女兵莫少兴、王萍莉、蒙毅、阳继岚,陈惠荣黄正明夫妇、韦艳珠袁国湘夫妇,龚长华梁有成夫妇。代表团团长李继先是曾随六十二支队入越的121野战医院医生(现230医院骨科主任),副团长莫少兴。</p> <p class="ql-block"> 祭拜活动中,当年六〇四大队炮一连的新兵、侦察班副班长杨宽让看着座座墓碑,昔日战场硝烟和战友的壮举,一幕幕浮现眼前。他又看到此行来祭拜的30人竟无一人是烈士的亲人,进而想到,烈士们埋骨异国他乡,家人不知具体在何方,难得一祭。“一定要让这些为‘五个伟大’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战友们,高堂父母妻子儿女不再望眼欲穿泪断南天。”他暗下决心要办此事。扫墓归来,他便认真参阅驻越大使馆编写的《烈士名册》,找出1446名中有具体籍贯的全国各地八百多位烈士,自掏腰包一气儿印制出八百多份慰问信和烈士墓园图片,然后寄往烈士家乡有关部门请求查找转递。 2007年1月起,八百余封《致援越抗美烈属的慰问信》陆续从西安发往全国几十个省市的民政局,信虽是平信但大部分都超重,得贴两到三块钱邮票。一位战友提供了复印烈士陵园照片的纸,满满一箱。杨宽让还在信末附上了自己的通信地址和家庭电话以便联络。这八百封信,寄去参战老兵对牺牲战友的关怀,如严冬的暖阳安慰着烈属受伤的心。不少烈属反馈说,除了当年一纸烈士证明书,这是四十年来接到的第二个亲人消息。 杨宽让以一己之力为党分忧替国家尽力,展现着无疆大爱,是善行,更是义举! </p><p class="ql-block"> 八百封信发出后,很快便有了反馈。 重庆市民政局优抚处领导亲自回电话,对此事高度赞扬并说一定认真将本市这25名援越抗美烈士慰问信转达到位。他们最后回音是只找到一小部分烈属给转交了,大部分联系不上。 </p><p class="ql-block"> 150多位烈士亲属子女、激动地回信回电话进一步询问并表示感谢,其中不少人后来去祭扫了烈士墓。</p> <p class="ql-block"> 其中,杨宽让收到回信、回电的六十二支队烈属有: 六〇四团宣传股长郑若杜烈士遗孀——“北京的杨老师”;六二〇团排长张国真烈士俩妹妹张桂芬张桂玲。她们后来都和杨宽让一起去陵园祭奠了亲人。 </p><p class="ql-block"> 还有:河南濮阳籍刘秀桓烈士的侄子刘合营;湖北孝感籍杨和启烈士的弟弟杨和荣;云梦籍邱煌明烈士的侄子邱德清(这两名由马东清老兵提供了联系方式);山东籍刘希国烈士,莱西市院上公社,父母已逝,弟弟侄儿在镇上卖猪肉;辽宁籍彭胜义烈士,妹夫刘金成在开原市亨得利眼镜公司;安徽籍张朝阳烈士的老母亲86岁,四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都在,其妻子已改嫁,女儿张梅在颖上县民政局工作,2015年再联系时得知,张梅已于一年前逝去,女婿刘辉同30多岁仍未成家的儿子刘捷相依为命,对享受不到烈属待遇很恼火,原计划一家三口赴越祭拜不得不终止…… </p><p class="ql-block"> 除六十二支队外其他支队烈士亲属回话的如:一支队谅佳陵园湖南汉寿县任贵保烈士的弟弟任玉宝、妹妹任秋菊分别打来电话;陈三三烈士的遗孀欧金涛,家住湖南资兴市兴宁镇枫枫村祁家冲;沈永华烈士的侄女沈启芬侄女婿徐志明2008年11月19从安徽宣城县来电说:烈士的母亲是老党员,2007年去世,询问烈士在越安葬的情况;一支队陶美陵园王洪玉烈士的儿子湖南岳阳市王绪虎(33岁);高明亮烈士的女儿安徽青阳县广播事业局高岚,电话号是……</p> <p class="ql-block"> 杨宽让的一个专用小本子上,密密麻麻的记录了很多如上消息。这些消息读来有喜有悲,也有些是令人心寒和气愤,如: </p><p class="ql-block"> 六十二支队灵山A区常守礼烈士,辽宁营口市老边区边城镇前进村人,1940年出生,1962年入伍,是高炮六〇四团四连战士,1967年1月29日牺牲,为支队入越作战第一批牺牲的6人之一。他的妹夫孙显阳还在于家村,他父亲和继母因有关部门对常守礼家人不公,不把常守礼按烈士对待而先后气死。这个消息是和常守礼同年从营口入伍的战友、原高炮六〇四团五连排长后任团作训参谋的杨洪仁2007年1月25日电话告知的。 四支队十七大队夏眉山陵园的习子和烈士。湖南益阳桃江县人,1940年4月生,1966年3月入伍,1967年牺牲。2007年10月12日其亲属桃江县高桥乡中心学校教师龚利民用公用电话与杨宽让通话一小时,说寄去的慰问信前天才收到,很感激。另外反映,习子和牺牲后,1967年6886部队政治部写信告知家人习子和牺牲的消息。他们多年去查询,桃江县民政局说查不到习子和牺牲的档案资料,没有什么记载,因此不能按烈士对待。习子和烈士的母亲1985年去世,援越抗美烈士牺牲41年之久了,地方政府至今不予承认,未按烈属对待家人,令人震惊!据说当年习子和牺牲后,为了顶门,让其五岁的侄子当过继儿子,现在(2007年)已45岁,生活十分困难。 ……</p> <p class="ql-block"> 对于此类来自远方的不那么好的信息,杨宽让无法核实并处理,只能待向有关部门反馈以求解决。他把重点放在了近边“陕西老乡”身上,一个个去查找并慰问。 </p><p class="ql-block"> 王志礼烈士,陕西凤县平牟乡石板沟村人,入伍前当生产队长,入伍后表现积极,1967年7月6日因病连首长让他在帐蓬里休息,敌机来了,他赶快上阵地,被敌机投下的子母弹击中,不幸牺牲。得知志礼牺牲,父母悲痛,两年间先后病逝。烈士的妻子带着孩子改嫁,母子俩也因病先后去世,家中无人了。 </p><p class="ql-block"> 雷鸣烈士,陕西岐山县人。1967年7月3日,编入六十二支队作战的五十军高炮营二连二班阵地被炸,雷鸣和全班8人牺牲。杨宽让亲自去雷鸣老家找到了他的弟弟雷广德。雷广德参军转业后在宝鸡市国税局工作,随后两次赴越扫墓并到太原钢厂他哥哥当年牺牲的炮阵地凭吊。对和雷鸣同时牺牲的另外7名烈士吉林德惠的毕跃君、黑龙江兰西的徐良、四川大竹的陈为群和陈良如、四川彭州的陈绍武、河南确山的吴华忠和姜天明,杨宽让都一一发了慰问信。一时未见反馈,杨宽让说“上述7名烈士的亲属未能联系上,不知烈属们的具体情况。非常遗感非常抱歉!” 然而,在关爱烈属的行动中,杨宽让不是孤身“作战”,许多老战友们都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哈尔滨的邬常林是和杨宽让一同赴越祭扫的,他回来后不仅把太原灵山A区陵园情况通报给各处老战友们,并开车去黑龙江各地寻找烈士亲属,将情况与杨宽让交流。2007年春节正月初四他给杨回电话,告知查找烈属情况:李有才、高金贵、徐良3位烈士家中没有人了;勃利县鄂春喜烈士弟弟鄂春和仍在老家,老母亲八十多岁了,健在;海伦县柳春华烈士弟弟柳春和,家住丰山乡丰户村五组;海伦县向荣乡向民村人李振才烈士,家人外出打工搬家了,现联系不上;周海江烈士,黑龙江鸡西市人,家中有弟弟周海金,哥哥周海河;张雁飞烈士,黑龙江友谊县人,家中有妹妹张雁春,弟弟张雁丰……这里面就有与雷鸣同时牺牲的徐良家情况。</p> <p class="ql-block"> 后来,雷鸣牺牲时的二连老指导员高治林,现住河南平顶山市,2020年10月为杨宽让提供了毕跃君烈士亲属消息。这样又联系上了毕跃君烈士的二妹妹毕凤琴,原来她们姐妹四人已经去过越南祭扫,她们把给大哥和烈士们扫墓的照片发了过来。 </p><p class="ql-block"> 联系上烈属是第一步,协助烈属们去圆祭扫亲人之梦是下一步——杨宽让抱定这个想法,和在广西桂林的蒙毅等战友为此而尽心尽力。 </p><p class="ql-block"> 太原灵山B区陵园的一七〇支队排长王清枝烈士,福建晋江市人,其侄儿王胜山于2007年8月16日来电话,要求给叔父扫墓。杨宽让联系广西战友蒙毅,于2007年9月18至24日,烈士81岁的哥哥王清汫偕老伴、儿子和烈士妹妹及继子赴越扫墓,最终如愿;长沙周家政烈士的弟弟周跃进得到此信息后说,长沙六名烈士他已找到三名烈士的亲属,均要求赴越扫墓。后来这些愿望都得以满足。 </p><p class="ql-block"> 随着舆论影响的日益扩大,许多烈属们都找到了杨宽让,其中两位陕西烈属的情况值得一书: 嘉林陵园的卜天德烈士是一支队五大队副排长,西安市人,1967年8月21日遭敌空袭牺牲。2007年杨宽让通过市民政局转的烈士资料和慰问信末能递到,2011年正月初七,烈士侄子卜建虎看到云南电视台《新视野》栏目播放援越抗美有关节目,便于次日给《新视野》拦目打电话,询问他三叔卜天德烈士的有关信息,该台推荐让他联系桂林参战女兵蒙毅并告诉了蒙毅的联系电话,卜建虎即给蒙毅打电话,蒙说她正在医院看病,待晚上回电话时,告诉卜建虎让把三叔的名字、牺牲的时间等有关烈士资料转发给她。第三天蒙毅给卜建虎发信息说他三叔安葬在嘉林陵园,让他找西安的杨宽让,并告诉了电话号码。卜建虎当日(正月初十)陪同四叔五叔来到杨家,看到了驻越大使馆编写的《烈士名册》,在名册上找到了卜天德烈士的有关信息,他们特别激动也非常欣慰。杨宽让拿慰问信及发市民政局有关信函给他们看,都说没有收到,并抱怨说要找有关部门问问为什么没转送。他们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根据墓碑记录的名册仅写有籍贯西安市而并无区和街村,不好查找啊!</p> <p class="ql-block">卜天德烈士入伍前在西安印钞厂工作,二哥即卜建虎的父亲卜天禄时为印钞厂工会主席,支持老三从厂里应征入伍。卜天德牺牲时刚结婚,婚假未休完听说部队要出国即归队,尚未有孩子。公公婆婆舍不得让聪明贤慧的三儿媳杨彩霞离开这个家,劝她与没有结婚的四弟卜天星结缘。杨彩霞也很看好这个家,为了安慰公公婆婆和哥哥弟弟们,也为了感恩已故丈夫,最终答应了两老没有离开,后来与老四结了婚,并生育四个男孩,都很优秀。杨彩霞还曾被评为陕西省劳模。 随后杨宽让回访了卜家,又得知1967年烈士牺牲后,父母亲和新婚妻子杨彩霞及全家极其悲痛。卜天禄甚至很自责自己动员兄弟去当兵,打仗没回得来……卜建虎说,爷爷奶奶受到严重精神打击,身体垮了,奶奶1969年,爷爷1972年先后病逝。爷爷想念三叔,每遇过年过节都带着他到马路边为三叔烧纸祭奠。爷爷在世时,有时参加民政上召开的座谈会,后来嫌没有关心,内心不高兴,发怒发火,就把挂在门口的烈属牌摘掉了。此时杨宽让一面劝慰他们,一面为其联系赴越陵园祭拜亲人。 2011年3月18日,卜建虎带着四叔卜天星四婶杨彩霞(也是烈士遗孀)五叔卜天锡等一家三代十二人,与渭南房书铎烈士的遗孀田淑兰一家十多口人,由蒙毅专程带队前往越南嘉林和陶美陵园为亲人作首次祭拜,圆了多年的梦想,慰籍了烈士在天之灵。</p> <p class="ql-block"> 此次祭扫的另一位房书铎烈士是陕西渭南人,空军高炮七师二十团(37支队73大队)一连副连长,当时驻守克夫、北宁一线,负责保卫克夫机场和1号公路及铁路。1967年8月9日战斗中牺牲,时年29岁,安葬在陶美陵园。在《烈士名册》上仅载有37支队73大队及牺牲时间,其它信息均缺,特别是没有烈士藉贯。因此杨宽让不知道该战友是陕西渭南市人,2007年初发八百封信时,未给其邮寄转送有关资料及慰问信。2011年春节期间,大概是正月初六,杨宽让在家里座机88239795上接到了北京一个陌生女同志的电话,这是房书铎烈士的女儿打来的,说到房书铎烈士家是陕西渭南临渭区交斜镇渭阳村二组,烈士遗孀还健在。正月十六,杨宽让便和妻子郑开瑛去渭南市找到原和自己一个团的卫生队军医高乾礼(渭南红星化工厂医院党支书),由高的女婿开车将他们3人送到20多公里外的房书铎烈士家中,见到烈士遗孀田淑兰老人和三女儿房彩红及女婿等人。杨宽让一行四人做了自我介绍,并送上了烈士的有关信息资料及《致援越抗美烈属的慰问信》。烈士一家人整整叙说了一上午,原来正月初五其大女儿房彩云从北京打回电话,说慰问信是武汉一个叔叔发到网上,她看到并得知杨宽让座机号才联系的。随后,杨宽让联系广西战友蒙毅,安排田淑兰老人带4个女儿及女婿等十余人,一起赴越去陶美陵园为房书铎烈士扫墓,实现了烈属深藏43年的心愿。 扫墓归来后,杨宽让又多次去拜访看望,每次田淑兰老人都有说不完的话。2014年田老八十大寿,杨宽让郑开瑛夫妇、西安烈属卜建虎夫妇及儿子,还有兰州军区预备役师原王政委(他是烈士房连长老部下)一同前去为田老祝寿,田老说她从来没有这么高兴过。2015年杨宽让整理了田老的感人事迹,上报陕西省和渭南市妇联以及《陕西日报》社,省市妇联指派临渭区妇联领导前去家中慰问田淑兰并给报销了五六千元购制农具的费用。当年,田淑兰家被渭南市临渭区评为模范文明家庭。《陕西日报》2015年8月10日以题为《一位农村妇女的革命生涯》进行了宣传报道,引起热烈反响。</p> <p class="ql-block"> 杨宽让及其战友们关爱烈属的义举,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社会效果,出现许多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场面,几乎每一烈属的曲折故事都可以讲上半天。为了让世人更多的了解烈士烈属,杨宽让也从不避讳,先后几次接受媒体采访介绍烈士和祭扫情况,《凤凰卫视》就曾两次录制专访节目播出。2020年回忆起这些,他说:“通过自己参加援越作战,有那么多指战员光荣牺牲,深深感到战争的极其惨苦无情。从2005到2015年,自已3次参加六十二支队赴越祭拜烈士代表团,看到当年一起入越参战,我们回来了,可烈士留下了,至今50多年仍长眠在异国它乡,默默无闻,除了坟包,什么都没有!仅以六十二支队牺牲的84名烈士为例,烈士中年龄最长的是605大队宣传股郑若杜股长34岁,年令最小的是和我同年入伍的陕西岐山老乡、配属我团在青海守原子城核基地又去入越作战的原五十军高炮营炮手雷鸣,年仅19岁。综合计算烈士平均年令为23.1岁,风华正茂时,失去了生命,这是多么让人难过的事啊!他们的牺牲给自己的亲人带来多么大的精神打击和无法弥补的损失,烈属虽然光荣,但同时又是巨大的不幸!我不是烈属,无法体会到烈属的肝肠寸断和撕心裂肺。但是烈士的事迹感动着我,一些烈属的遭遇令人揪心,把烈属视作自己的亲人,为他们奔走呼号做一点点实事,这是我这些年来从发出八百封慰问信到帮助烈属们赴越扫墓的初衷动力。成千上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前头英勇地牺牲了,我们要高举他们的旗帜继续前进,就应该不忘他们、善待他们的亲人。” 老兵杨宽让的这些话,朴实而伟大,令人感动——情义老杨大爱无疆!</p> <p class="ql-block">杨宽让同志简历:</p><p class="ql-block"> 杨宽让,陕西省岐山县人,汉族,1947年2月生。1965年12月入伍,任炮兵62师604团1连侦察兵。随队至青海海晏核基地执行防空作战任务,1966年11月入党。1967年元月22日至8月23日,随炮兵62支队赴越参战,任侦察班副班长,荣立战功。1969年3月提干,历任连司务长、副指导员、指导员、营副政教、教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等职。其间在宣化炮兵学院政治系学习并取得毕业证书。</p><p class="ql-block"> 1985年12月,转业到西安市,历任陕西省土畜产杂公司副经理兼副书记、省糖酒果品副食总公司党委书记兼副经理,省茶叶公司经理兼总支书记等职。2007年光荣退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