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秦暮楚的地方---铜钱关

海之韵

<h1>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铜钱关行</b></h1><h1><br></h1><p class="ql-block"> 梁 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为陕西,可被一道莽莽苍苍的秦岭横断,关中与陕南的相貌气质便迥然有异。若说关中是西北壮汉,那么陕南就是江南佳丽,温婉羞涩,清秀多姿。</p><p class="ql-block"> 秦岭之南的旬阳县的铜钱关镇,与湖北竹山县毗邻,是真正的陕之南。所以,西安朋友来访,作为东道主,我不假思索地陪他们去铜钱关,看一看别样的风景,听一听南腔北调在那里交融,感受感受秦风楚韵在那里交汇。</p><p class="ql-block"> 这是初夏的一天,黎明将尽,我们即驱车上路。刚一离开十天高速,进入铜钱关地界,扑面而来的空气就像刚刚挤出、还冒着丝丝热气的奶水一样新鲜。乡村公路上几乎没有车,路面水洗一般洁净,葳蕤的草木簇拥着它,蜿蜒向前。山谷里,乳白色的雾,一团团溢出,缓缓漫上山腰,散成一片轻柔的薄纱,如梦,如幻,如诗,如画,让人有身处仙境的感觉,不由得想起唐人的诗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p><p class="ql-block"> 云雾渐渐散去,眼前像张大千的山水画一样,溪流淙淙,稻田莹绿,翠竹幽篁,燕雀啁啾,生机勃勃。点点村居宛若散星,一座座绿色的山峰,像一道道绿色的屏障,从眼前一直延伸到数百米的天空。除了公路,看不见一点儿裸露的黄土和山石,就连高高的山顶,也被重重叠叠的树木笼罩着。天空、公路被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一层层包裹着。转过一道又一道湾,翻过一座又一座山,我们的车,无论如何都冲不出这绿的包围。</p><p class="ql-block"> 这明丽、浓烈、广阔而安宁、平静的绿啊!朋友一声声赞叹着。</p><p class="ql-block"> 车沿着水泥路蜿蜒上升,人便渐渐走高,将巍峨、峻峭的重峦叠嶂,走成婉约、娟秀的丘陵。那些丘陵,矮矮的,斜斜的,舒舒缓缓的,失去了盛气凌人的逼人气势,一副温顺、谦卑模样。天变大了,地变辽阔了,人烟稠密了。一间间瓦房和一座座小楼静默着,芍药和月季在家家门前红艳艳地绽放着,与绿色的稻田、山林相映成趣,构成陈丹青一幅恢弘斑斓的巨幅油画。</p><p class="ql-block"> 前方,一座仿古的关隘,矗立在两座绵延的大山低洼处,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巍峨、雄奇,警惕地俯视着秦楚大地。城楼高大,壮观雄伟,拱形门洞森严肃穆,关隘两侧的城墙,向两端山林延伸,成为战时掩体。</p><p class="ql-block"> 铜钱关到了。我说。</p><p class="ql-block"> 铜钱关何时修筑?有朋友问我。</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缓缓道来铜钱关的一切:商周时,旬阳属于古庸国,《辞海》:“庸,古国名,曾随同周武王灭商。春秋时,是巴、秦、楚三国间较大的国家。”公元前611年,楚国大旱,介于秦、楚、巴三强之间的庸国趁机攻楚,不料反被楚联合秦与巴国所灭。巴国在战争中获取了鱼邑,而秦国将进军要道关垭(今日平利县关垭)留给楚国。于是,秦楚有了交界。为了防御秦国进攻,楚国历经春秋和战国两个历史时代,沿着流经陕西、湖北的汉江,修筑了一道包括铜钱关和平利关垭在内的军事防御工程,即楚长城。楚长城东西相衔,连接重庆、湖北、陕西、河南、安徽五省市,长达1500公里,为秦、燕、韩、赵、魏、齐六国所不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边介绍铜钱关,一边带着朋友们登上关门上的垛墙。在左侧高大茂密的绿树下面,有粘土与片石垒叠的古城墙痕迹。我告诉他们这就是楚长城,应该是我国最早的内长城,比燕北的秦长城还早,距今约2500多年。</p><p class="ql-block"> 朋友感慨这墙这关,见证了2500年前诸侯割据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其中一朋友是学历史的。学历史的,有上下五千年的广阔视野,坐标系从来比别人深邃辽远,他当然知道历史上的秦国曾经以楚国为南进的巨大障碍,而楚国在强盛时曾翻越秦岭,占领过商淤之地。朋友说,此时此刻,我感受到了久远幽深的历史文化气息,听到了来自古老祖先的或昂扬或悲戚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我说,这里是诞生成语“朝秦暮楚”的古战场。</p><p class="ql-block"> 朋友们惊讶地看我。</p><p class="ql-block"> 我说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两国之间战事频发,攻防得失屡屡互换,早上还是秦军埋锅做饭的地方,晚上就变成了楚军炊烟缭绕之地。周边生活的老百姓和一些小诸侯国,不敢与秦楚抗争,只好谁占上风就倒向谁。</p><p class="ql-block"> 我话题一转,然而,“朝秦暮楚”在兵家必争之地的铜钱关却指的是一种生存的智慧。史料记载,当两军交战之时,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早晨秦军打来的时候,就换上秦国的门牌,插上秦国的旗子,穿上秦人的衣服。晚上楚军打来,则换上楚国的牌子、楚国的旗子,穿上楚人的衣衫。</p><p class="ql-block">  朋友再次感慨,遥想昔日诸侯争霸的无义战在这里反复上演,让人在感慨历史风云无常的同时,深为饱受战争蹂躏的先祖叹息。</p><p class="ql-block">  朋友说完,大家都不再说话,静静伫立古城墙顶,俯瞰蓝天白云下苍茫、辽远的秦楚大地,一时间,都有些恍惚。恍恍惚惚中,自觉身处时空的荒原上,沧桑之感油然而生,一幅幅历史画面依稀浮现眼前:号角声声,战旗猎猎,金戈铁马,硝烟弥漫……</p><p class="ql-block">  离开前,我最后回望铜钱关隘。尽管是修旧如旧的关隘,可它重新矗立在秦楚大地,无声诉说着自春秋战国以来金戈铁马的苍凉悲壮,无声警示人们远离纷争、战乱,珍惜今天和平、安宁的幸福生活。或许,这正是陕鄂两地携手重建铜钱关隘的意义所在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1><b>附: 资料补充(节选网络)</b></h1> 铜钱关乡地处旬阳最南端,与湖北省竹山、竹溪接壤。乡政府驻地在太山庙村,距县城55公里,东吕公路贯穿全乡南北,是通往县城、对外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七里沟公路直达湖北大庙乡;境内实现村村通公路。<br> 铜钱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很多历史古迹。三里沟楚长城,莲花山古庙遗址,莲花石刻,张家湾古建筑遗址,七里沟唐代吴厅马赞扎营地自然景观,原始森林,安然寨金花娘娘洞,百步梯,龙潭飞瀑,百里万亩青竹长廊,都是我们休闲度假避暑,享受农家生活的好地方。<br>铜钱关镇处陕鄂边界,为秦楚要冲,兵家必争之地,据《旬阳县志》载,明末为扼制李自成农民军余部的抗清斗争,担心铜钱关孤山难守,移址于七里沟(即双河村七里沟口),关名因此而得。<br>  铜钱关是著名关隘,据《洵阳县志》、《疆域志-关梁》等史书记载,陕鄂边界铜钱关是清代军事防御工程遗存,营造于公元1800年的清代嘉庆五年,距今已有200年之久。铜钱关驻于今陕西旬阳县铜钱关乡,隘口在今黄家湾村东界岭上,与湖北省竹山县竹坪乡毗邻。<br>  有关专家介绍说,战国时代自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元年)开始,黄、淮、汉江、长江流域呈现出秦、魏、赵、韩、齐、楚、燕七雄争霸局面。各自为适应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战斗方式的运动性的迫切需要,竞相加速边疆城防军事工程的建筑步伐,先后出现了“齐长城”、“魏长城”、“魏中原长城”、“中山长城”、赵的“齐长城”。春秋时代长期对外进行军事扩张的楚国,从楚文王继武王位灭申、吕、邓国开始,到顷囊王面临国衰而继信后大筑其方城、乃至被秦所灭,“马鞍型”的建城布防期长达646年之久。楚国基于当时疆城状况,形成若干处“矩形”城防,古今历史学家称之为“楚长城”。<br>  “ 楚方城”的半部遗址的南部,起于重庆市奉节县长江岸边的捍关;北端起于河南鲁山县西南的“鲁阳关”。以鲁阳关为城轴东去方城、泌阳到向东延伸,终至今安徽境内的符离集为东半部。由此可见,楚方城历期春秋和战国两个历史时代,东西相衔,连接重庆、湖北、陕西、河南、安徽五省市,长达三千华里之多,其宏大造势实为其它六国所不及。楚国因山形之险,就水源之深以为城,发挥得天独厚的天然地利之优势建筑布防,乃为古今之一绝。<br><br><h1> <b>  旬阳县发现楚方城遗址</b></h1> 1933年2月22日(据新华社)发布一条简讯:“陕西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这个省的旬阳县发现了一段迄今中国最古老的长城楚方城遗址,勘察表明,它由东向西横贯旬阳县全境,长为200公里。用石块垒成,有些石门还很清楚”。《湖北日报》于发表了李峻同志撰写的题为《楚方城主线在鄂西北》文章指出:“今年2月20日的《文物报》发表了考证楚长城在河南边境的文章,现据郧阳地区考古队考察证实:楚长城主要段落在湖北边境。这就将陕西、河南边境考察成果连贯起来,填补了中国一段空白,形成了较完善的楚长城体系。”李峻同志在该文中又指出:“……第四处在竹溪与竹山交界的‘铁桶寨’……折向东北进入丹江口市而下往东进入河南邓县。”《湖北省市县图册》一书中表明:竹山县西楚方城遗址长达52.5公里。《丹江口市志》记载:凉水河镇的寨山顶上有古垣一处,高4米,宽1.5米。《太平寰宇记》一书曰:“古寨山在武当以北,战国时楚筑以备寨”,竹溪县文化馆珍藏的已故文物工作者尹知乐先生留下的楚方城遗址手图中标明:由“竹溪、竹山、丹江口、邓县、淅川、镇平、内乡、南召、栾川、嵩山、鲁山、方城、叶县、舞阳、泌阳、向东而去……”,李峻同志的理论依据,与尹知乐先生的考证十分吻合。而尹知乐先生的考证,又得到河南省级考古成果的验证。对此,《文物报》载:“97年2月,河南泌阳了现的四公里楚长城,考证为公元前七世纪之城。”仅仅在湖北省竹溪县这个较小的地域中,已经郧阳地区(现改为十堰市)考古队勘查定有“铁桶寨”、“关垭山”、“柳树垭”、“王家沟”、“梓桐垭”、“火龙垭”六处“楚方城”遗址,六处连续长度近100公里,第一处是“铁桶寨”遗址位于竹溪西北边城,处湖北省的竹山、竹溪与陕西旬阳、平利“两省四县”之要塞。烽火台、望亭遗址,现存长15公里、宽1.2米,高1.5米至2米的石垒城垣。<br> <b style="">文字作者简介:</b>梁玲,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文学艺术创作人才百人计划入选作家。中国西部散文学会陕西分会副秘书长。作品散见于《章回小说》、《延河》、《中国民族博览》、《文化艺术报》、《陕西工人报》、《自学考试报》、《西北信息报》、《华侨报》等。十余次获各类文学奖,其中,短篇小说《职称评审中的风波》获安康市政府文艺精品奖;中篇小说《月落桂园》获第二届“瀛湖文学奖”一等奖;短篇小说《桂枝》获陕西省首届职工文学网络征文大赛一等奖;短篇小说《夫子庙的苍松劲柏》获2017年陕西省职工文化艺术节小说类一等奖;散文《塞上名城》获中国文联、黑龙江省作家协会、青海省文联所属文学期刊联合举办的“2017年第五届全国人文地里散文大赛”一等奖;散文《西行散记》获首届“紫云山杯”全国散文征文大赛优秀奖;散文《铜钱关行》获“2020中国西部散文排行榜黑马奖”。散文《汉中纪行》入选“2019年西散南国文学排行榜”。2016年,出版中短篇小说集《逝去的蝴蝶胸针》;2019年出版长篇小说《佟家大院的女人们》,此书系陕西文学艺术创作百人计划书系。 <b>图片作者简介</b> 薛精兵(海之韵)陕西省摄影家协会、陕西教育摄影家学会、安康市摄协会会员,旬阳摄影协会副会长。<br>  摄影的兴趣与乐趣使我把镜头对准了我可爱的家乡----旬阳。 “众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她在灯火阑珊处”。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就在我你的身边!我们的家乡!我们走过祖国不少山山水水,我才意识到我的家乡的自然风景、人文风光如此美丽!<div>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种审美意识中饱含着审美者的深深的乡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首拍并命名的“汉江第一湾--龚家洲”是我的老家,几乎是三十多年的每天我都能看到她,直到我拿起相机的十几年后才发现她如此的美丽壮观。我们长时间身处在家乡很难发现她的美丽,当我们走出去旅游、出差、拍摄风光之余,不妨把旬阳与之比较一下:大多旅游景点多在人迹罕至的原始生林、戈壁沙漠、高原或在祖国边陲,要么山奇与险,要么水碧与蓝,给我们的视觉产生一种新奇感和冲击力。而旬阳地处陕南秦巴山脉汉水旬河流域,虽远离大都市,但不缺现代文明;山川秀美,水资源丰富,县域内电站汉水上有两个,旬河有四个。交通便利,襄渝、西康铁路和西康、十天高速贯通旬阳;以太极城、汉江第一湾、关山垭、神仙洞等自然景观与红军纪念馆、铜钱関、禹穴、孟达墓、文庙、张良庙、蜀河古镇等人文景观为代表的旬阳风光足以让旬阳成为旅游名县。<br>  十几年来我在有意与无意中宣传旬阳,这是摄影人的本分,也是摄影人的自豪。</div><div> 对于一个地方的宣传无非两种途径,在照相机未发明之前主要靠文字和口传,也有少量的写实画,有了摄影器材之后特别是信息时代,最快最直观的是摄影。但是一个地方的美要有善于发现美的“伯乐”,太极八卦城、毛公山的发现和命名者旬阳籍作家吴建华就是典型的伯乐。</div><div> 我愿意也有义务和旬阳摄影工作者、摄协的摄友们以及广大摄影爱好者一道,为宣传我的家乡旬阳去爬山涉水、走街串巷,让旬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br></div><div><br><br><br> 获 奖: <br>1、2006年12月《好奇》、《一寸光阴》获安康市教育系统首届教职工科学与艺术大赛一等奖<br>2、11年12月18受安康摄协邀请参加“2011年陕西省源和百川杯菲特尼斯健身健美邀请赛”拍摄, 其中《健美赛(组)》、《健美》分别获安康市首届菲特尼斯杯健美网络摄影大赛亚军和优秀奖。<br>3、首拍并命名 《汉江第一湾---龚家洲》,并于2016年成功注册。获陕西2015“新起点.新亮点.”摄影大展入围奖。<br>4、“汉江第一湾---龚家洲” “水墨麻坪”获陕西2015“新起点.新亮点.”摄影大展入围奖。<br>5“多彩麻坪”获陕西“生态文明新陕西”摄影大赛优秀奖。<br>6、陕西邮政出版《文质相炳写春秋》(旬阳县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纪念邮票珍藏册)全部88幅图片入选86幅。<br>7、“水墨麻坪”刊登于《当代陕西》2015增刊和 《调研与决策》2016.08.“汉江第一湾--龚家洲”“水墨麻坪” 在《汉江文艺》2013合刊、《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第3期刊登。《美丽旬阳之太极图》、《美丽旬阳之美华之夜》刊登于《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第3期。</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