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庙“北京太庙”

畅想未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天安门城楼的东侧,有这样一处低调的古建筑,虽然没有故宫那样人山人海,但却相当的奢华重要!这就是北京的太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太庙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按照“左祖右社”的古制,太庙与故宫、社稷坛同时建造,构成了紫禁城气势恢宏的建筑群。太庙占地19.7万平方米,四周围以三道红墙及层层松柏,衬托起金碧辉煌,错落有序的建筑,营造出一种神秘肃穆的气氛。建筑采用中轴对称式布局,琉璃门、汉白玉石拱桥、戟门、三大殿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井亭、神厨、神库、配殿依次排列两侧。亭殿(前殿)是皇帝举行大祭活动的场所。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台基,殿内地铺“金砖”,梁柱为名贵的金丝楠木,气势雄伟,比故宫的太和殿高2米,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象征。寝殿是供帝后神位之处。祧庙是供奉皇帝远祖神位之处。太庙是我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伟的皇家祭祖建筑群,是古代最重要的宗庙建筑,堪称“天下第一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太庙随之改为劳动人民文化宫,成为普通百姓娱乐活动的场所,对外开放。毛主席亲笔题写了“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匾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五彩琉璃门,代表了当时琉璃烧制的精湛技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里的人流基本都进了紫禁城(故宫),来太庙的人廖廖无几,这样拍照基本上都不会有人擅闯镜头。太庙里整体的环境,空旷而幽静,庄严而凝重,肃穆而凄凉,辉煌而孤寂。所有的建筑都是一副神圣而冷酷的表情,即便它们的身上洒满了阳光,也感受不到紫禁城的金碧辉煌。从至高无上,仰之弥高,到如今的降尊纡贵,跌落神坛;从顶礼膜拜、盛况空前,到如今的尊享不再、冷清凋零。太庙就像一个王者的陨落,一下子卑微到了尘埃。没有人能理解到它内心的煎熬,灵魂的痛楚。此刻的太庙,有种刻骨铭心的冷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太庙里所有的殿门都关着。大殿金黄琉璃瓦屋顶五脊六兽依次排列,丹陛浮雕犹为壮观。望柱龙凤依然昂首挺立,螭首却汨汨流着泪。它知道时代已经抛弃了皇权,俯首称臣已成为过去式。这里所有的一切已经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箱。如今,她们唯一存在的价值就是文物。唯一还有的尊严就是历史“活化石”的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享殿层次递进到祧庙,很疑惑祧庙前面为啥有道三个门洞的墙与前面两殿相隔离。后来才了解,原来最早皇帝祭祀祖先时,遇到了一个天大的难题。一般皇帝的祭祀,最多只追祭到本朝的开国皇帝。那开国皇帝的父母怎么办呢?明明是自己的祖先,不祭吧,会被臣民骂自己忘祖背宗,不仁不孝。祭吧,他们虽是祖先但不是皇帝,哪有天子拜子民的道理?善于溜须拍马的大臣,集思广益总算给皇帝把这天大的难题给化解了。办法就是另设一庙,专门供奉开国皇帝的这些平民祖先,取其名“祧庙”。这办法既符合皇帝祭祖的要求,给自己曾经当百姓的祖上一定的荣耀,也没有违反封建社会君权至上的礼制原则,一举两得。据传,太庙有“为臣不忠,为子不孝者,不许入庙”的祖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