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left">因自己最近开了一个公众号,想着自己文笔稚嫩,所以想看看作家的遣词造句是怎样的。翻开自己的书箱找书,翻到了一本日本作家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这本书我很早就买了,但一直被我归类为工具书,就是跟鸡汤书一样的。我一直不愿意去翻,甚至还觉得当时买这本书我是在浪费钱。</h3> <font color="#167efb">(就是这本书啦,大家可以买来看看,还是挺实用的)</font> 看着自己的这一箱书,书我都是看过的,但我已经想不起来这书的内容是什么和自己从书中学到了什么,看了跟没看一个样。《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书名吸引了我。阅读、有效,这都是我目前最缺乏的。我重新拿了了这本书,摘掉封面页,带上一支笔,走向我向阳的卧室。<div><br>这本书给了我惊喜。这书从选书到做读书笔记,事无巨细的向我阐述该怎么做,可以怎么做。</div><div><br>书本的开篇有四个问题,对我目前的现状一针见血。一: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二:你最喜欢书的哪一部分?三: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影响?四:它的优点又在哪里?读书是个简单的事而又是个大工程。读书读书,内容很宽泛。你真正的读完了一本书,你真的有从中学到了什么吗?还是仅仅只是这本书被你看到了最后一页然后你又把这书束之高阁?<br></div> <font color="#167efb">(以后自己每读一本书,看完一部电影就把这四个问题当成写读后感的思考的角度)</font> 我现在可以对照这上述四个问题给出我有关这本书的答案。<div><br></div><div>一:这本书讲了什么故事?这本书向我讲述了阅读前一定要弄明白自己为什么而读。作者让我们事先列好购物清单,从而有针对的购书。与其被书的腰封和广告所吸引,一时冲动买下不一定会读的书,不如经过沉着冷静的自主思考,主观的选择图书,这样更能在读书时获得满足感。这也好比是购物之前先了解冰箱库存,列好清单再去买,大大缩短了在超市里闲逛的时间。我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时,思想输入也会有所提升,而且亲手写文章的好处比口头叙述要好得多。<br><br>二:你最喜欢书的哪一部分?我最喜欢自己作者关于如何制作读书笔记的内容,作者做读书笔记的做法让我耳目一新。回想起自己以前做老师布置的读书笔记,纯粹是为了应付了事。抄好词好句,忘了有没有写读后感了。作者介绍的“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一篇完整的读书笔记可以包括以下五个部分:写读书笔记的日期、书名、作者名、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内容(摘抄)、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想(评论)。摘抄与评论交替进行,摘抄可以促进、加深对书的记忆还可以加深理解。评论是为了保存好读书过程中获得的思考,防止与好点子失之交臂。二者想结合,思想输入,观点输出。观点输出意味着自己需要进行独立思考,从而真正能读透这本书,做到学有所得。<div><br>三: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影响?这本告诉我应要有个笔记本,遇到有灵感的时候必须马上记下,说不定哪天这灵感就能为你所用。书中这样写到“只要为思想造出了容器,就不必担心没有东西可以放进去”,由此可见笔记本是作为思想的容器。“瞬间的思考就像沸水里的气泡,只会出现一瞬间”,瞬间思考就是你要放进去的东西,如果能把日常中认为不错的点子记下,哪怕字迹再潦草也比什么都不记来得好。</div><div><br>四:它的优点又在哪里?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灵感,表达了我自己在生活中的很多一样的感受。以前的我最讨厌书的腰封,我认为书的腰封就是个累赘,看书的时候不好拿,放下又容易不知道丢哪里去。但扔的话,腰封又是其书的一部分。总之,之前的我认为腰封就是个鸡肋。但作者认为腰封上有很多信息,腰封可以贴在读书笔记上作为找笔记的索引,腰封上的书评还可以让你快速了解这本书的大致内容,还可以发现更多与自己口味相近的评论者,可以去阅读他们的作品。电影票根可以作为观影感的辅助材料。</div><div><br>以前的我不喜欢看厚厚一本的名著跟经典电影,一是认为大家都喜欢的东西自己不喜欢,二是他们给我一种真的很难看懂的感觉。现在的我向经典道歉,并想说经典就是经典。“名著是一种很神奇的书,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它读起来很过瘾。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不可思议的事呢?这是因为名著经历了太长时间的洗礼。如果普通书籍是猫,那么名著就是猫妖,已经不能仅仅被称为书了。经得起时光洗礼的书一定有留芳百世的价值”,《红楼梦》就是所谓的猫妖,读红楼给我的感受就是我仿佛置身于大观园,每次读完都有一种酐畅淋漓的感觉。经典它不仅可以给你一时的启迪,还会让你在日后也时常回想,并以此为人生信条,鼓舞于你。</div></div> <font color="#ed2308">(能看的懂!插播一条:奥运会中国健儿加油!)</font> <font color="#ed2308">(写这篇时恰逢奥运,今年奥运冠军中国包了!)</font><br> 一位评论家曾说过:“如果拥有五本可以随时拿来重读的书,那么你已经成为一位出色的读书专家了”。自己认真的回想了一下,果然是阅读量不够,我脑中竟没有可以提名的书亦或是觉得书太多而自己都只是涉猎了一点点,并未正在读懂不敢认为是否能够拿来重读。书没有,电影我也凑不到五部。目前自己觉得能提名的电影有《肖申克的救赎》《三傻大闹宝莱坞》这两部,看来真是任重而道远啊。<div><br>书中提到说可以在博客上写书评,这不就是跟我在公众号写东西是一样的嘛。在写摘抄的时候我已经写好了评论,所以写起这篇东西不怎么费力气。写读书笔记可以锻炼对文章结构的组织能力、提高思想输出的质量,写作技能会得到大幅度提升。我现在才明白语文老师一遍遍强调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有多么重要,或许现在还看不出什么,但就和练字帖的习惯一样,时间的沉淀会给你留下无形财富。话说,我很少写字了,字写的是越来越难看,就快到不能看的边缘了。</div> <font color="#167efb">(大家将就看看,我回头就练字。( ・ὢ・) )</font> 书的尾页又推荐了两本书,其中一书《整理阅读学》的观点我曾在《读者》杂志上见过,大意就是阅读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阅读已知类型的A阅读,一种是未知信息的B阅读。B型阅读才是让人打开大脑,获取新知识的途径。“读过一本书以后,对书中内容感同身受固然让人心情愉悦,但这也代表这次读书没有给你带来新东西。相反,如果一篇文章颠覆了你之前的想法,使你的认识发生动摇,在抄写和重读的过程中仍然会让人信服或是感觉震撼,这种文章才是值得摘抄的。”这跟奥野宣之在这本书对于摘抄标准的观点不谋而合。<div><br>“一味的盲目阅读等于没有读过,而数码产品的发展在为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让我们越来越懒惰,让我们读书变得低效而流于表面。”这句话值得我反思,也促使我能够多进行深度阅读而不是只是浅尝辄止。</div><div><br>我很喜欢的两个对读书的见解,在此分享给大家。一是金华老师的观点:读书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可以使人不卑不亢的活着,二是可以使人心灵干净。一本书读完可能很快忘干净了,好比竹篮打水是一场空,但是竹篮经过一次次水的洗礼,竹篮会一次比一次干净。一个人每天看书,可能会记不住什么,但在潜意识里会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div><div><br>二:“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成为我的骨头和肉。阅读对思想的改变也是如此”。</div><div><br>这两段话多少可以为我前文中书看完啥也没记住多少找点慰藉。<br> </div> <font color="#167efb">(下次不敢了)</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