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汪曾祺《牌坊——故乡杂忆》

何太贵

<p class="ql-block">读汪曾祺《牌坊——故乡杂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篇文章很简短,即使在汪老的短篇里也属短制。大致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部分描述臭河边三座牌坊,一个部分讲述一个白氏的故事。两个部分层次分明,似乎各自为章;却又互为补充,相互为证,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人多从思想上来解读汪老此文的内涵,但我想紧贴着文字从艺术上来试作剖析。</p><p class="ql-block">“臭河边南岸有三座贞节牌坊。”开篇直入主题,简洁明了。“三座牌坊大小、高矮、式样差不多,好像三姊妹。”初读,仅停留于字面,只感觉到这是一个比喻,是喻三架石头;可是,稍一想,便又联想到这石头后面所“旌表”的三位女性,她们就是三姊妹。</p><p class="ql-block">“都是白石头,重檐,方柱。”这是一个无主句,但都知道承前省略了“三座牌坊”。我们从此可以学到,如何使语言简洁:可以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地做些省略。沈从文省略了一些“的、地、得”之类助词,所以创造了一种古拙浑厚的风格。</p><p class="ql-block">“横枋当中有一块微向前倾的长方石头,像一本洋装书。”汪老并不一味简练,该长则长,细节之处却又极尽穷形尽相的本领。沈从文亦如是。这块石头,“像洋装书”,很形象,虽然没有见过牌坊,但也可以想像。</p><p class="ql-block">这本“洋装书”上刻着两个字:“圣旨”。可见这申得了中央的批准,是从上至下,在时代之中整个社会都提倡的理念和准则。</p><p class="ql-block">后面的描写却寄寓了一种深沉无言的哀戚。这牌坊在树立之初是隆重的,刻之于石是想不朽的;可是不长时间后,却连关注文化的汪老也不知道“旌表的是什么人”了?“谁也没有注意过”。立牌坊的年月也没人注意。当时就是残忍的悲剧,时光滤去一些浮泛,现在剩下的更是不幸——为逝去的生命而哀。接下来的文字都在写这无言的哀戚。“牌坊整天站着,默默无言。”石檐下麻雀的叫,“好像牌坊自己在叫。”有动有静,动静结合,都在表现牌坊主人的冤屈。汪老所要揭示的主旨,含蓄而隽永。</p><p class="ql-block">汪老是如何观察,如何描写的呢?“牌坊整天站着,默默无言。”有拟人意味。“太阳好的时候”、“下雨天”,汪老注意到牌坊在阴晴雨晦里不同的样子;“每天黄昏”,他还观察到晨昏里的变化。总之,这是三座默默无语、满腹委屈的石头建筑;但是她们的心事终于通过麻雀喊了出来:黄昏飞来很多麻雀,落在石檐下面,石枋石柱的缝隙间,叽叽喳喳,叫成一片。远远走过来,“好像牌坊自己在叫”;是表面的直接描写,但谁能否认它其中没有隐含的意义?</p><p class="ql-block">接下来用一个故事来丰富了这三座牌坊的内容,“听到过一个关于牌坊的故事。”单独一句,独立成段,既横亘在两个层次中间、又承上启下地进行了衔接。</p><p class="ql-block">接下来就讲这个故事,仍不得不佩服汪老语言的简洁,该详细处却又毫不吝惜。“有一家,姓徐,是个书香人家。徐少爷娶妻白氏,貌美而贤惠,知书达礼。”不幸徐少爷偶感风寒却就辞世,剩下年方二十四五的徐夫人带着三岁小孩,含辛茹苦抚育孩子成人成才。族里及孩子皆欲立牌坊旌表徐夫人年轻守节,教子成名。而夫人“大怒”——这个细节很生动形象,把徐夫人为守节为名声、而忍受这多么年的苦楚,仅用一词就表现了出来。徐夫人也无甚激烈的言辞,只是从床底拖出一个柳条笆斗,笆斗里是一斗铜钱。徐夫人把铜钱往地板上一倒,说:“这就是我的贞节牌坊!”这是我读到过的关于“贞节牌坊”最生动、最人性的表述。</p><p class="ql-block">文章在篇末戛然而止:“儿子从此再也不提立牌坊的事。”该说的都说完了,汪老绝不再多一字。寓意让你去想,回味却无穷;就这样巧妙地把两个层次粘接起来,描写与叙述互为补充,相互为证。故事是对景物含义的揭示,景物是故事的必要补充,并且绾合在“故乡杂忆”这个总题之下;却又由此上升到整个古中国文化的范畴。</p><p class="ql-block">汪老重在从景物与故事里提炼出人性,“我对人,更多地注意的是他的审美意义”(汪曾祺《卖蚯蚓的人》);他的老师如此,“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庙供奉的是'人性'。”(沈从文《习作选代序》),一切伟大的作家皆如此。</p> <p class="ql-block">附</p><p class="ql-block">《牌坊——故乡杂忆》(汪曾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臭河边南岸有三座贞节牌坊。三座牌坊大小、高矮、式样差不多,好像三姊妹。都是白石头,重檐,方柱。横枋当中有一块微向前倾的长方石头,像一本洋装书。上刻两个字:“圣旨”。这三座牌坊旌表的是什么人,谁也没有注意过。立牌坊的年月是刻在横枋的左侧的,但是也没有人注意过。反正是有了年头了。牌坊整天站着,默默无言。太阳好的时候,牌坊把影子齐齐地落在前面的土地上。下雨天,在大雨里淋着。每天黄昏,飞来很多麻雀,落在石檐下面,石枋石柱的缝隙间,叽叽喳喳,叫成一片。远远走过来,好像牌坊自己在叫。</p><p class="ql-block">听到过一个关于牌坊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有一家,姓徐,是个书香人家。徐少爷娶妻白氏,貌美而贤惠,知书达礼。不幸徐少爷得了一场伤寒,早离尘世。徐少奶奶这时才二十四五岁,年轻守寡。徐少爷留下一个孩子,才三岁。徐少奶奶就守着这个孩子,教他读书习字。</p><p class="ql-block">转眼二十年过去了,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孩子很聪明,也用功,功名顺利,由秀才、举人,一直到中了进士。</p><p class="ql-block">这年清明祭祖,徐氏族人聚会,说起白夫人年轻守节,教子成名,应该申报旌表,为她立牌坊。儿子觉得在理,就回家对母亲说明族人所议。</p><p class="ql-block">白夫人一听,大怒,说:</p><p class="ql-block">“我不要立牌坊!”</p><p class="ql-block">说着从床下拖出一个柳条笆斗,笆斗里是一斗铜钱。白夫人把铜钱往地板上一倒,说:</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的贞节牌坊!”</p><p class="ql-block">原来白夫人每到欲念升起,脸红心乱时,就把一斗铜钱倒在地板上,滚得哪儿都是,然后俯身一枚一枚的拾起来,这样就岔过去了。</p><p class="ql-block">儿子从此再也不提立牌坊的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