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路的美篇

老路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i>一个消失殆尽的古城——</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i><u>盐源县卫城</u></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据史志记载,盐源设置县郡已有2140多年的历史,汉称“定笮县”;唐称“昆明县”(中唐易明为“香城郡)宋称“贺头甸”;元称“柏兴府”(后又易名为“润盐州”);明称“盐井卫”;清雍正七年定名为“盐源县”沿袭至今。</p> <p class="ql-block">  盐源县位于青藏高原南缘雅砻江下游西岸,世居汉、彝、蒙古、藏、回、纳西傈僳、普米、苗等21个民族。卫城座落在现在的县城东小高山下 。史曰:“周四里有奇,门 四,池广二丈五尺……”因是县衙城池所在地,故名卫城。</p><p class="ql-block"> 卫城,在当时的冷兵器时代是很具有战略地位的,所建城墙高二丈五尺,厚一丈二尺,周围长4、3华里。四门:东、崇仁门;西、正义门;南、广礼门;北、顺智门。城的四周有炮台、城垛、城壕等防卫设施。建城之后曾有记载:“盐城地势良,寨雄惟此邦。西枕芩盘寨,东堑临若江。南屏依柏林,北通世赞襄。县立建瓴势其形蜿蜒长。地基高且原,李华建城墙。东门属平地,居民列两行。南郊田万亩,禾苗杂青黄。附部两大陵,对恃南北方。一名豹子沟,一名北门厂。涉领俯瞰城,厘肆如蜂房。遇警安营垒,犄角最为良。城中若无水,溪绕东教场。导流穿隧入,渚水名官塘。先作柳塘景,凉亭在中央,数顷波光澈 ,围岸领绿场。千家共汲水,渴掘宜预防”可谓深沟壁垒,固如金汤。</p> <p class="ql-block">  盐源又以“盐铁之利”闻名古今,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商旅走廊,西南之重镇。这里的历史文化悠久流长,蕴藏着各民族特色与各宗教派别的渊源,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融会在一起的,少有的特殊文化底蕴,是一个独特的环境区域。据传说,在这方圆几公里的古城中曾寺院林立,各种寺庙教堂就达50多座,可见当时古城的繁华和昌盛。至今较完整保留下来的,只有一座建于1911年的天主教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以上这段裁屏,是现任卫城镇党委书记邓武军,发给我的一篇文章,标题《寻找消失的古镇》,作者是根据他儿时记忆,描述的当年的(卫城)。</span></p> <p class="ql-block">  随着历史的沿革变迁,时间推移到上个世纪1951年,盐源县城才从卫城迁址到盐井,现在的所在地 。结束了长达多年作为县衙所在地的历史。然而,古老的卫城也进入了它的衰败里程。建造了不知多少个朝代的城墙、城门洞、钟鼓楼,官塘子又名“柳湖”及各庙宇寺院,都在短短的时间、时段里很快地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即便是还有一些断壁残垣之类的遗迹,都需要有知情的人带你去 ,并且给你详细描述讲解,方可带你进入到原历史的感觉。还有就是这里的原住户或在这里工作过和从前来过这里年纪大一点的人,都会很感慨地摆起,在他们脑海记忆中的古城。毕竟古城消失的时间也不算太长,这样的历史变迁过程,有点“风水轮流转”似的。不过文物保护,应该是每一个公民,更应该是每一届政府应当履行的职责。可是到目前为止,笔者近日在老街上看到的是,仅有的还有点代表性的特色民居房,正在被现代楼房建筑的占地,一座座一间间的还在撤毁中,取而代之的楼房与老民居房形成极不雅致的反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钟鼓楼遗址很快就要被周围的建筑吞噬……!</span></p> <p class="ql-block">依稀可见残留的城墙岩</p> <p class="ql-block">低矮的门楣与隔壁的新建筑紧紧的靠在一起,彰显着年代的交替变迁和极不协调的感触。</p> <p class="ql-block">在撤毁的原址上,正在兴建现代水泥砖房。</p> <p class="ql-block">  蓦然回首,古镇灰飞烟灭,眼前的景致更让人凭添几多伤感!现在还能看到的这些古老的建筑,应该是当时主人的身份、门第和富有的缩影,再就是各宗教派别的标志;还有这些散落在卫城各处的古砖、石墩、雕塑、仿佛在述说着它们不同历史时期的背景!它们还能回到昔日的风光吗……</p> <p class="ql-block">青瓦板房回转延绵,<span style="font-size: 18px;">翘脚飞檐,高低错落,静看古风犹存……。</span></p> <p class="ql-block">突立失色残留的斜雨春燕,鱼跃刹影更加夺目。</p> <p class="ql-block">曾经台上声歌悦耳,台下喝彩阵阵的南华宫戏台木朽梁斜,述说着岁月流逝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散落人户和荒草间的古墙砖,石墩雕刻、风骨犹存</p> <p class="ql-block">支离破碎的古建筑,还陈留着厚重的古建筑风范。</p> <p class="ql-block">真想象不出,这些精致的木雕、门楣、花木窗在那工艺水平还不发达年代如何完成这一切的……?</p> <p class="ql-block">岁月磨褪色的门</p> <p class="ql-block">  在一次无意相聚之中,有缘听了镇党委邓武军书记对卫城镇历史的讲述和他们党委政府对文化保护,古城的恢复重建的想法……</p> <p class="ql-block">  至此,人们在惋惜古城消失的同时,仿佛又看到了一缕希望的阳光!正是卫城镇新的一届党委政府提出来的《卫城古城保护恢复重建的总体规划》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政府提出来的官方报告。不过,<span style="font-size: 18px;">像这样的大手笔的工程不是镇党委政府能够决定和完成的,要靠上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才有希望</span>。尽管卫城镇党委政府已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但古城的恢复重建还任重道远……!</p><p class="ql-block"> 时间被历史刻下的烙印道出回放;空间被当下秘境道出无语。愿我们能早日见证卫城这坐历史古城能早日重建,让他重现昔日的繁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