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史家胡同游

若虚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北京,有这样一条胡同:700米的长度,700年的光阴。这两个数字代表的,是无数名人汇聚起的风华绝代,这就是史家胡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从清朝到新中国成立,这里曾有80多个四合院,云集了很多高官和名流。凌叔华、傅作义、徐向前、荣毅仁、乔冠华夫妇等,都曾住在这里。有人用这样一句话形容:“一条胡同,半个中国。</p> <p class="ql-block">从胡同西口进入,第一个看见的就是史家小学。这里原来是史可法祠堂旧址,也是清代教育八旗子弟的“左翼宗学”,直到现在都是北京最有名的小学之一。史家小学原址在清朝时,还是清政府选拔赴美留学生的考场,竺可桢、胡适、等都是从这儿中榜才有机会出国留学。</p> <p class="ql-block">这里最早住过抗清名将史可法,后成为大太监李莲英的外宅。解放后,这里还曾经是全国妇联的办公地。如今,这里大门上的牌匾还是邓颖超题写的“好园”,“好”即“女子”,恰与妇联工作“一语双关”。</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傅作义成为首任水利部部长,这座院子也成为了他的居所。</p> <p class="ql-block">灰色的墙壁上有好多老舍先生的散文摘抄。其中还有一句被汽车挡住不好拍摄,“没钱忍着,有钱耐着,不瞌睡眯着。”</p> <p class="ql-block">有句成语“门当户对”,上下两张照片就是最好解释。“门当”<span style="font-size: 18px;">俗称门墩,圆的像战鼓,武将宅院。方的像砚台,文臣居住。如果上面有花纹图案,一般是离职后做生意的类别。“户对”是</span>门楣上的六角型木块,可不是随便镶嵌的,是根据官的品级设立的。四个两个对应着官大官小。还有门前的台阶也是有规定的,不得随意,台阶越高官越大,皇家是九级,“阶级”一词就是这样来的。</p> <p class="ql-block">在民国时期,这里是闻名京城的“小姐书房”,主人是与冰心、林徽因齐名的“文坛三才女”、“新月派”和五四女作家群代表人物之一凌叔华。24号院本为她与陈西滢结婚时的嫁妆,当年许多文人墨客常在这里聚会。</p> <p class="ql-block">凌叔华的父亲凌福彭,与康有为同榜进士,历任清朝户部主事、天津知府、保定知府、顺天府尹、直隶布政使。按现在来说就是首都市长和包括首都的河北省长,部级第一名。</p> <p class="ql-block">原来住的是七进的大宅院,凌叔华结婚时把后面花园改造后当嫁妆陪送了。</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宅院成了幼儿园,凌叔华90岁时还有最后一口气,按她意愿抬进自己的家,完成把宅院赠送国家的手续,唯一要求就是成为公益事业,不能有任何商业行为。</p> <p class="ql-block">所以幼儿园搬迁到隔壁,按照原来布局重新维修,成了胡同博物馆,免费对公众开放。</p> <p class="ql-block">室内主要是和胡同有关的模型和图片。</p> <p class="ql-block">典型的四合院布局模型。过去误以为四合院就是一个四面都有房子的院子,其实可以好几个布局不同功能不同的院子串联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东厢房主要是胡同老百姓的生活场景,上图是八十年代前老百姓家的“三转一响”和家具。下图是八十年代后冰箱彩电,洗衣机三大件和组合柜家具。</p> <p class="ql-block">过去文人墨客家的书房摆设。</p> <p class="ql-block">后面西厢房主要是胡同里北京人艺的明星照片和故事。</p> <p class="ql-block">后院主房是介绍宅院主人凌叔华的一生活动和作品。</p> <p class="ql-block">凌叔华从小就有画画天赋,又师从慈禧太后的御用画师,长大后又经常和齐白石,徐悲鸿等大师在一起交流,所以也是国画大师。</p> <p class="ql-block">刚解放时在国外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回国路过伦敦,国民党准备扣留他,是凌叔华丈夫一个电话通知,及时转移,才秘密回国。</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凌叔华的女儿在家里骑驴,下图是女儿陪病入膏肓的妈妈最后回到老家院子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史家胡同51号是一座典型的官邸式四合院,在院子深深的门楼里有两扇厚厚的红漆大门。这里就是章士钊的故居。史家胡同51号院。这是一座大气、庄重的四合院,有前、中、后三个院落,中院是主院,前院和中院之间的南北双朝向的房子是穿堂,东边还有一个偏院。后章含之和乔冠华夫妇住在里面。</span></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胡同往回走时看到民工开门进去拉木料,就套近乎跟着一起进去了。</p> <p class="ql-block">民工很热情,说后面的院子非常漂亮,正说着工作人员出来礼貌的不让看了。</p> <p class="ql-block">看过章含之女儿洪晃文章,说她从小在这里长大,一直以为是自己的家,母亲去世后她在领到一套120平米的高级住宅后把宅院交给了外交部。</p> <p class="ql-block">顺便溜达了南边的胡同内务部街。北京二中就是原来北洋政府内务部的旧址,大门还保留着当年风貌。</p> <p class="ql-block">旁边是欧洲小国卢森堡大公国大使馆。不让拍照。</p> <p class="ql-block">胡同里普通老百姓的家。看看门楼里的电表数就知道里面住了多少家。</p> <p class="ql-block">人艺的小剧场。</p> <p class="ql-block">胡同口和胡同里建筑极不协调的现代建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