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即墨文庙和学署的那些事

即墨区政协

<h5><font color="#167efb"><b>编者按:<br></b><b>  即墨秦代置县,隋朝建城,具有1400多年的建城史和距今7000多年的人类文明遗迹,是青岛地区文明的源头。为充分发挥政协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区政协将在组织政协委员进社区开展“亮承诺•惠民众•展风采”活动中,依托即墨智慧系统专门开设“即墨历史文化进社区”栏目,组织委员和有关人士收集、整理有关的史料、档案,进一步挖掘好即墨的历史文化资源,让更多委员和群众了解即墨璀璨的历史文化。<br></b><b>  希望广大委员和各镇街政协委员联络室,通过微信、电子邮箱(jimozhengxie@163.com)等形式积极向区政协办公室提供真实、可靠的文史资料、档案和稿件,区政协将邀请文史专家审核后,择优选登。本期刊登的是区政协委员、区博物馆正科级干部陈海波的《</b></font><b><font color="#167efb">历史上即墨文庙和学署的那些事》。</font></b></h5> 历史上,文庙是每座城池的重要建筑,为历朝历代读书人尊崇的场所。绝大多数文庙都有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东西庑、崇圣祠、乡贤祠、名宦祠等建筑,中轴分明,左右对称。历史上还有“庙学合一”的规制,即墨文庙和学署(学宫)的建筑,也是遵从这种基本原则进行建设。<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即墨史料和考古勘探证明,即墨文庙位于丁字街中心东224米处的东门里大街北侧,为三进院落,第一进为圣门至棂星门,第二进为棂星门至大成殿,第三进为大成殿至崇圣祠。上述数据来自即墨史料和考古勘探数据,2006年德国人吴淑曼女士提供的即墨老照片也对上述数据,予以认证。<br data-filtered="filtered">据清代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其始建于元至元七年(1270年),由邑人吕瓒暨弟吕珪以己田易邻壤,捐钱五百缗,创建殿庑斋舍。这些数据在《即墨吕氏族谱》也有记载,可以相互印证。研究发现,即墨文庙和学署的建设,也是逐渐完善,历代不断建设修缮的结果。至正十二年(1352年)县尹董守中增建文庙设施,使文庙初具规模。明代各个时期也是不断建设和维修,如史料记载,明朝九年县丞杨泰中重修,正统年间,知县周礼、冯时举相继重修,弘治元年,知县张闻捐修。弘治五年,即墨先贤蓝章出资购买文庙前土地,将其开辟为“神路”让即墨文庙格局基本完善。<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清同治十年(1871年),知县林溥重修大成殿、东西庑、神龛、戟门、棂星门等,已具相当规模。至清末600余年间,文庙历经23次的大修和扩建,其规制渐趋完整。<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去世后也与学校结下不解之缘,他被奉为万世师表,教育始祖,祭祀的庙宇也设在学校,也就是宋朝人记述的"即庙设学",后人总结的"庙学合一"。这里的“庙即是文庙,学即是学宫。历史上学宫,又称“学署”,是县级地方官学,也是科举制度下的一级基础学府。即墨历来重学重教,早在宋代就建有学署,清代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儒学建筑群,培养了大量人才。<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据清代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学署在县治东。元代邑人吕瓒暨弟吕珪构建讲堂、斋舍,县尹董守中建讲授堂及止善、养正二斋。历经明清两代,曾有多次修缮。其中,以明代弘治元年(1488年)修缮为最,知县张闻增修明伦堂5间,东列为进德斋,西列为修业斋;建尊经阁、善贤堂、敷教堂、退轩堂、会讲堂、会馔堂、号房仁、义、礼、智东西各5间,建左仓房、右厨房、经义门、井亭,后为萃英邱 、飞虹池 ,北为起秀亭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近代,即墨文庙卷入历史动荡之中。1898年,侵占胶州湾的德军闯入文庙,将孔子圣像损毁,即墨举人黄象毂和孔孟后裔孔广寒、孟昭武等百余人联名上书,要求惩治祸首,京都舆论哗然。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借机造势,引发第二次“公车上书”,其影响迅速扩大至全国,成为戊戌维新变法先声。1929年3月26日,军阀张宗昌部盘踞即墨城,6月22日,国民党孙殿英部以“北伐”名义对其讨伐,在即墨城兼并张宗昌下属顾震的残部后,为掩人耳目,火烧了大成殿等建筑,文庙由此逐渐颓坯。1920年,学署建筑上增建二层楼房,这是学署的最后一次建设活动,后该建筑群陆续被拆。1971年,在此处建即墨县政府招待所。后来被即墨二十四中作为学生宿舍使用,2013年10月对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对即墨文庙遗物如石础、牌坊构件进行搜集保护,2014年结合即墨古城再造,即墨文庙再一次恢复建设,于2017年5月26日举行“开庙仪式”孔子第七十九代嫡长孙孔垂长亲临即墨,主持开庙仪式。让即墨文庙“盛世重光”。以其厚重与坚实滋养着一方百姓黎民,文脉传承,生生不息。<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即墨

文庙

学署

大成殿

星门

历史

政协

进为

知县

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