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战生隶书作品赏析

宝风

<p class="ql-block">隶书的历史辨析与现实探微</p><p class="ql-block">文/孙战生</p><p class="ql-block"> 隶书又名佐书、分书、八分,因盛行于汉代,故称汉隶,它是由篆书圆转婉通的笔法演变成为方折的笔画,字形由修长变为扁方,上下收紧,左右舒展,运笔由缓慢变为短速,从而显示出生动活泼、风格多样的气息。</p><p class="ql-block">一、隶书的演变</p><p class="ql-block"> 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秦隶指战国、秦至西汉初期的隶书,又称古隶。古隶的起源,说法颇多。据目前所发现的资料来看,秦隶产生于战国秦武王时期。从秦代隶书早期形迹可以看出,其减损大篆的繁琐笔画,字的形状由篆书的长方变为正方或扁方,虽然它的结构还带有篆味,但已出现隶书的雏型。到了战国末期,这种雏型隶书已普遍使用。在出土的战国至秦的大量木牍、竹简和帛书中,可以看到由篆书演变成隶书的漫长过程。卫恒 《四体书势》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求人佐书,曰隶字。隶书者,篆之捷也。”隶书作为一种新的书体,它的发明产生与演变决非个人的力量所能创造,也绝非短期内所能完成,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实际的需要而逐步形成的。从汉字几千年的发展史看,如果把象形文字至秦小篆划为古文字,那么我们把隶书和一直到今天使用的楷、行、草书,都可归为今文字。因此,隶书上承篆书之规脉,下开楷行之基础,在我国文字和书法发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从实用性或艺术性方面看,它的出现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它是我国汉字演变中的一次重大变革。由于西汉初期的制度承袭秦制,在文字方面也不例外,因而西汉早期的隶书与秦代的隶书无较大差别。它既有秦代的书法特点,又为东汉时期的隶书形成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从西汉《长沙马王堆帛书》、《居延汉简》分析,笔画已有简化,篆书味也有减少,字体趋向于扁方,而用笔的提按顿挫,线条的波磔变化,结体的纵横势态,比秦代的隶书更为明显。相对来说,较多地流露出书写者的天真和质朴,然而在书法技巧上还不够成熟,不是规范的隶书。</p><p class="ql-block"> 西汉中期至东汉,隶书渐臻完美,尤其在东汉,由于统治阶级采取了一些较为明智的政策,整个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随之昌盛,树碑立传之风兴起,涌现出厂大量技艺精湛、风格鲜明的优秀碑刻,从而隶书发展成为正规而又富于艺术性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书体。</p><p class="ql-block"> 我们通常所说的汉隶,主要是指东汉碑刻上的隶书。它们的特点是用笔技巧更为丰富,点画的俯仰呼应、笔势的提按顿挫、笔画的一波三折和蚕头雁尾及结构的重浊轻清、参差错落,令人叹为观止。风格多样且法度完备,或雄强、或隽秀、或潇洒、或飘逸、或朴茂、或严谨,如群星灿烂,达到了艺术的高峰。如《乙瑛碑》、《石门颂》、《礼器碑》、《孔庙碑》、《华山碑》、《韩仁铭》、《曹全碑》、《张迁碑》等东汉碑刻,堪称隶书成熟和典范的标志。魏晋、南北朝、隋唐,至之宋、元、明时期的书法,是楷书、行书、草书的形成、发展和成熟时期,许多书法家的主要精力大多用在楷、行、草书上,但隶书并未被废弃,此时的隶书在用笔上逐渐掺入楷法,失缺了汉隶的古朴和灵秀,趋向整齐呆板,结体用笔千篇一律。到了清代,隶书在碑学复兴的浪潮中得到了重振和发展,出现了许多书法大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形成了隶书艺术的第二个高峰。出现了如郑簠、金农、桂馥、邓石如、伊秉绶、赵之谦、何绍基等隶书大家。尤其是郑簠、邓石如等人,是倡导、学习和继承汉碑的先驱,并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又加以创新,使隶书成为清代书法艺术的主流和热门之一。特别是近百年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了大量的春秋战国至汉代的木牍、竹简、帛书的墨书真迹,使我们有幸目睹古人的笔法,为我们研究古人笔法,学习古人书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p><p class="ql-block">二、隶书的辨析</p><p class="ql-block"> 纵观隶书的发展与演变,就隶书的存世形态而论,可归为两大类:</p><p class="ql-block">一是石刻类。石刻类又可分为摩崖刻石类和碑刻类两种。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广义摩崖石刻是指人们在天然的石壁上镌刻的各类文字石刻、石刻造像,还有一种特殊的石刻———岩画。狭义的摩崖石刻则专指文字石刻,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 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摩崖石刻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最著名的,如东汉《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石门颂》、《郙阁颂》、《西狭颂》汉"三颂"摩崖石刻、北齐《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摩崖石刻、济宁《冈山摩崖石刻》、《铁山摩崖石刻》等等。碑刻类是指在经过加工的十分规矩的石板上镌刻的碑文。如西汉《汉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五凤二年刻石》,东汉《孔庙碑》、《衡方碑》、《张迁碑》、《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华山碑》等等。碑刻类的石刻文字,不仅体现了精心设计的工匠精神,而且体现了更加规范成熟化的隶书书法艺术。</p><p class="ql-block">二是墨迹类。墨迹类又分简牍类、帛书类、宣纸类三种。简牍类包括楚简、秦简和汉简等。楚简属战国时期竹简,其文字具有商周金文大篆向秦汉隶书转折期的风格。根据出土情况,较有代表性的楚简包括信阳楚简、郭店楚简、包山楚简等。汉简是两汉时代遗留的简牍。从西汉简上可看到汉字字体从古隶逐渐演变以及草书形成的过程,从东汉中后期竹简上又可以看到隶书开始向楷书演变的情况,因此,汉简也是研究汉字发展史的重要资料。汉简可以根据出土情况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汉代西北边塞地区遗址里发现的,可简称为边塞汉简。一类是在汉墓里发现的,可简称为墓葬汉简。帛书是指中国古代写在绢帛上的文书。已出土楚帛书和汉帛书。帛书又名缯书,是以白色丝帛为书写材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帛书的书法艺术特征是,其排行大体整齐,间距基本相同,在力求规范整齐之中彰显自然恣放之色。其字体扁平而稳定,均衡而对称,端正而严肃,介于篆隶之间,其笔法圆润流畅,直有波折,曲有挑势,于粗细变化之中显其秀美,在点画顿挫中展其清韵。宣纸发明于唐代天宝年间的安徽泾县小岭,至宋代开始全面系统地以青檀皮为原料制作“宣纸”。唐代之后,尤其是明清时期,许多隶书大家的隶书作品在宣纸上创作,成为古代隶书经典作品的又一重要存世状态。如唐代隶书大家史惟泽、韩择木、李潮、菜有邻、徐浩的墨迹;清代隶书大家郑簠、万经、金农、阮元、尹秉绶、邓石如、赵之谦、吴熙载的墨迹等等。</p><p class="ql-block"> 纵观隶书的发展与演变,就隶书碑帖的风格而论,大致可分为四类:</p><p class="ql-block">一是雄强野逸类。如《泰山经石峪摩崖石刻》、《开通褒斜道摩崖石刻》、《郙阁颂》、《西狭颂》等,此类隶书作品大多刻制在山体摩崖之上,具有大气磅薄、开张峻爽、方严凝重、粗犷野逸势。&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二是端庄遒丽类。如东汉《礼器碑》、《乙瑛碑》、《孔庙碑》、《曹全碑》、《史晨碑》、《肥致碑》、《张景碑》等,这类隶书碑刻笔法精到,笔画凝炼,中规中矩,匀整秀劲、结字或扁或方,规整严谨,仪态端庄而又典雅。</p><p class="ql-block">三是飘逸灵动类。如《石门颂》、《敦煌汉简》、《武威汉简》、《居延汉简》、《楚简》等,这类隶书笔法灵活多变,结字随势而变,或大或小,或扁或方,具有飘逸飞动仪态万方之势。</p><p class="ql-block">四是古拙浑厚类。如《张迁碑》、《西狭颂》、《好大王碑》、《华山碑》,这类隶书笔法结字寓巧与拙,浑厚凝重,雍容朴厚、憨态可掬,体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之势。</p><p class="ql-block">三、隶书的现实探微</p><p class="ql-block"> 当前,隶书的发展在整个书法复兴的热潮中,总的发展态势和主流是好的,广大有志于隶书创作的书法爱好者,能够自觉深入经典的隶书碑帖中研习磨练,同时能够不断加强自身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审美修养,从而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隶书书家,这批隶书书家经过长期的临习和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当下最具代表性的隶书大家,如张海、何应辉、张继、刘文华、毛国典、鲍贤伦、张建会、周俊杰等。然而,纵观当前隶书创作的现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p><p class="ql-block">一是取法不古,跟随时风。一些书法爱好者对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存在模糊认识,或者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不是从古代经典的隶书碑帖中汲取营养,盲目的以当今某些隶书大家的作品作为取法的标本,而且仅仅从表面上学到一些某些大家的笔意,其作品低俗不堪,竟自以为美;</p><p class="ql-block">二是取法混乱,狂怪生猛。一些书法爱好者不能专注的深入到一家和几家相近的经典隶书碑帖中取法,而是任意的借用篆书、魏碑、行书等书体的某些笔画,对汉字进行随意支解、嫁接和组合,以狂怪离奇、粗大黑为美,失去隶书的本源和书法艺术的美感。三是阴柔狂野互现,缺乏正大气象。近年来,在一些书法展览中明显发现隶书入展作品,存在两大趣向,其一是风格阴柔秀眉,趋向工艺化、模式化、美术化,导致千字一面、千人一面;其二是风格狂野粗俗,笔画生拉硬扯,故作姿态,结字任意扩大缩小汉字偏旁部首,或任意移动汉字偏旁部首位置,不惜造字或变形,导致与传统的具有正大气象的隶书法帖大相径庭、背道而驰。我们学习隶书,应当以端庄、规矩严谨的汉隶碑刻为范本,打下扎实的基础,然后再旁及其它。如果初学隶书,先入手《汉简》,便易流于行笔浮飘、随意油滑;如果先入手清代隶书,则徒有其形而不得其神;更不要以现代人书写的新隶书字帖作范本,这只会走入歧途。学好隶书,唯一的捷径就是从汉碑入手,只有脚踏实地的学,写好了隶书,再上溯甲骨文、大篆、小篆,下追楷、行、草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p><p class="ql-block">(孙战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委员、平顶山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平顶山市书协隶书委员会主任)</p> <p class="ql-block">临《杨淮表记》</p> <p class="ql-block">临《鲜于璜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