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父亲秦召义(讳),生于1940年2月18日(农正月11日亥时),卒于2019年1月20日(农历12月15),享年79岁。</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为人宽厚善良,治学勤奋严谨,学生遍布全国,可谓桃李满天下。</p><p class="ql-block"> 黑白历岁月,方寸寄深情。今天,我们以这些图片和文字,对父亲的一生做一个回顾,为父亲去世三周年做一个纪念,也为父亲的生命留下记录,证明父亲曾经存在过、生活过、热爱过,也以此纪念我们最亲爱的父亲,表达我们最深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祖父秦国体(讳),原焦作孟州市猴村乡东葛村人,约10岁逃荒到河南省南召县板山坪镇松河村。父亲的祖父白脸长须,头上盘一长辫,气度非凡,谦恭和善,四乡八里哪家有红白喜事,都请他当大管。解放前,父亲生活在一个30余口的大家庭里。因为地处山区,耕地少,所以兼做生意,字号“双茂恒”,开有油坊,染坊,药店等。</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先父秦鄂堂,兄弟五人中排行老大,读过几年私塾,乐善好施,广交朋友,负责整个大家庭的内外管理,迎来送往,是父亲的祖父的得力助手。</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的老爷、爷爷和父亲的照片。三代人,血脉传承,令人感叹。</p> <p class="ql-block"> 爷爷奶奶与父亲的照片(这是父亲大学毕业证上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我的爷爷奶奶养育了七个孩子,四个儿子三个姑娘。如今除了小叔还在人世,其他都去世了。爷爷奶奶象一棵大树,养育了自己的七个子女。如今,爷爷奶奶和他们的六个子女,就像一片一片叶子,一片一片,都凋落了。 </p> <p class="ql-block"> 这是父亲的大哥和二哥。</p><p class="ql-block"> 因为成分不好,父亲的大哥虽然能干,也被清退回家务农,一生沉默,但继承了良好家风,沉稳持重,谙熟处理各种事务,和书生气的父亲形成鲜明对比。</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二哥、我的达达师范毕业后,以莫须有的罪名,被错打成“反革命”,一生坎坷。在申诉书中,他写到,“当年的批斗会上,我浑身上下被打得青一块儿、紫一块儿。肘、口、鼻、额头多处流血,几个门牙也松动了,我预感到活不下去,有生命危险。”</p><p class="ql-block"> 为了弄清二哥的冤情,父亲借给学生高考辅导的机会,认识了一位公安局工作的学生家长,几经波折,才得以平反昭雪。达达因为早年的这些磨难,56岁就患病去世。父亲整理的《我家略史》里记录到,达达在交代后事时说道:“为我治病,你们都操足了心。我对不起你们,我对你们没有贡献,只有添烦,拖累你们多。我心里有愧。”每每看到这里,我都心疼不已。</p><p class="ql-block"> 家族的种种磨难曾给父亲内心带来多少煎熬,我们都无从得知了。</p> <p class="ql-block"> 在父亲留下的笔记里,留下有父亲对大哥的来信摘录“义弟,你规律化的学校生活,正处于最后一期了,是学习、树志的关键,千金一刻,是不容错过的。生活就是斗争。这句话是名言,你是否有深刻的体会呢?……人的生活方式和目的各有不同。有些是为了个人得失而生活,有些是为了精神存在而生活,有些是得过且过混生活,有些是披荆斩棘历尽艰辛,去实现远大理想的生活……如果选择了活跃跃的生活,那就要花费更大的精力和代价……试想,这种生活方式的困难,确实不小啊。”</p><p class="ql-block"> 从这封信里可以感受到父亲和兄长之间的情谊。然而有谁知道,父亲的大哥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呢。而今天,读着60年前父亲的大哥写给父亲的信,感受到这些文字穿越了时空,向我们传达了太多的情感,让我们领略到父辈那代人的追求和精神风貌。</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弟弟,爷爷奶奶最小的儿子,我们的小叔。</p><p class="ql-block"> 奶奶大部分时间跟着爹爹和小叔一起在老家镇上生活。那个时候我们家经济条件也十分困难,父亲尽力接济,差不多每个周末都要找和他办公室相邻的表哥,托他回老家捎点钱回去或给奶奶买最爱吃的卤猪蹄,周一上班再来问问奶奶的身体和生活。有时候只能拿出10元钱,父亲嗫嚅着不好意思:“太少了,这周实在拿不出”。表哥就说“舅,别管了,我再凑凑添上”。表哥跟我说起这些往事,我的心一阵阵疼。可惜那时我还上学,如今,我有能力帮助父亲了,奶奶和父亲却已不在人世。</p> <p class="ql-block"> 父亲和三位姐姐(前排三位,我们的姑姑)合影。</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兄弟姐姐中唯一考上大学走出农村的。父亲尽力帮助他的亲人,在我幼年的记忆里,一包扎得方方正正的白糖,是他看望他的大姐、我的大姑的最好礼物。我的这位大姑,终生生活在大山里,一辈子去得最远的一次地方是开封。</p> <p class="ql-block"> 奶奶的照片。奶奶是童养媳出身,从小受苦受累。因为家庭成分不好,父亲的二哥又被打成所谓“反革命”。每当“运动”来了,爷爷奶奶都会被“揪出来”,身上背着“坏分子”的牌子游街批斗。年过六旬的奶奶因为缠足,特别艰难,在街上一步一挪蹒跚难行。父亲曾对他小弟说:“我不能看到妈照片,一看到,就心疼”(奶奶95岁高寿去世)。</p> <p class="ql-block"> “南召第一中学高中首届乙班毕业留影,1959年7.15”。</p><p class="ql-block"> 这是父亲19岁高中毕业的班级合影(第一排中,手执书本者为父亲),也是目前我们能看到的父亲最早的照片。因为家境贫寒,父亲在此之前应该是没有照过相,所以也没有留下影像资料。看到60多年前的父亲,我们感到亲切又伤感。</p> <p class="ql-block"> 父亲中学的成绩很好。根据父亲的回忆录,他的高一年级期考,得了一个满堂红,12门课程全为五分。另一个班也有一个学生全五分,他最后升入中国科技大学。父亲和他双双被评为“甲等三好生”。</p> <p class="ql-block"> “炮训留影,1960.6.5郑大”。这应该是父亲在大学军训期间的留影,也是我们目前能够看到的父亲最早的笔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可惜这张炮训留影,我反复辨认也难看出哪一位是父亲。1959年, 父亲参加高考,数学100分,政治77分,全校第一。但因为父亲的祖父曾开有作坊,被定为“富农成分",又因父亲的二哥被打成反革命(后平反),政审条件不过关,父亲自觉升学无望,志愿填报的很随意,但最终还是被郑州大学录取。“成分不好、反革命”这几个字写起来容易,但熟悉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这给父亲、给我们家族带来多少伤痛,一言难尽。</p><p class="ql-block"> 看着60多年前父亲的笔迹,感觉是这么的熟悉亲切,仿佛父亲还活在人世。</p> <p class="ql-block"> 这是父亲大学期间寄给他的小姐、我们的三姑的照片。姐弟俩情义深重,携手处理很多家事。父亲对这位姐姐很敬佩,在父亲编写的《我家略史》里,父亲表达了对姐姐“刚直果断,胸怀坦荡,敢说敢做,重情讲义”的由衷赞服。</p> <p class="ql-block"> “同窗友谊,六二年五月十六”</p><p class="ql-block"> 这是父亲大学三年级时和同学的留影(后排左一为父亲)。时值三年自然灾害,不少学生营养不足得了浮肿病。不过在家人节衣缩食全力支持下,父亲还是顺利完成了学业。</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上的父亲白衣翩翩,相貌堂堂,穿越60多年的时光,我们看到了父亲风华正茂的青春风采,感受到了父亲沉静儒雅的学者气质。</p> <p class="ql-block"> “郑州大学第四届数学系四(2)班毕业留念,1963.6.15”。这是父亲大学毕业与同学们的合影(后排左一为父亲)。</p> <p class="ql-block"> 不知道父亲的这些同学都在哪里?都可安好?他们还是否记得大学时代,有一个叫秦召义的男同学?不知道大学时代的父亲,给他们留下了什么样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郑州留影。六三.七.十五”,这是父亲毕业前和朋友留影(左为父亲),父亲的神情一如既往的沉静儒雅。</p> <p class="ql-block"> “郑州公园留影,67.5.1”。这是父亲毕业四年后到郑州和同学的合影(后排右为父亲)。父亲还是一副书生模样,上衣口袋里还插着钢笔。</p><p class="ql-block">可惜照片里的朋友都是谁,那一天他们都玩了什么,我们都无从知道了。</p> <p class="ql-block"> 时光过去了那么多年,父亲的面貌也不清晰,一如父亲往日的岁月,都静静淹没在岁月的长河中。</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没有日期,非常遗憾,不知是父亲哪一年和哪些朋友的合影(第一排右一黑衣者为父亲)。</p> <p class="ql-block"> 不过从父亲的神情和衣着推测,可能是父亲大学期间或者刚工作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郑州大学 数学系 秦召义 1961.2.15赠”。这是我们目前仅有的父亲大学时代的笔记本。2月15日,刚好是60多年前那年的大年初一,不知道是哪位朋友或者老师赠给父亲的笔记本。笔记本记载有”思想火花,学习格言,谚语,书信摘抄”等,内容十分丰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本笔记本封面古朴雅致,“玫瑰”两个字的汉语拼音图形柔美清秀。笔记本里父亲摘录有”有爱情的生活是幸福的,为爱情生活却是愚蠢而危险的”。</span></p> <p class="ql-block"> 从我们记事起,父亲都是不苟言笑,备课教书,洗洗涮涮操持家务,蒸馍擀面抚育我们兄妹。因为家务琐事,也经常和母亲拌嘴生气。我们从来不会把“爱情”这两个字,和父亲联系在一起。如今,从这本笔记的痕迹中,我们似乎触摸到父亲风华正茂的一丝影子,也知道了,我们的父辈,也有他们的感情生活和精神追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郑州国际”。这是父亲大学毕业时的照片,父亲对这张照片也非常喜爱,一直留着底片,早几年翻拍了几张,细心夾在了相册里。</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的父亲相貌堂堂,气质儒雅,眼神沉静。父亲可能不会想到,他以后的生活会遇到那么多磨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六八年三月于召留念”。这是父亲毕业以后和他的学生合影,从照片上看,父亲比他的学生大不了几岁(最后一排右二者为父亲)。</span></p> <p class="ql-block"> 这一年冬,“南召一中”解体,各公社开始办高中,父亲回到故乡板山坪高中任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是父亲1963年和他的两位学生留影。父亲1963大学毕业后分到母校南召一中任教,刻苦钻研,深得校长和老师们称赞,1964年被推荐回郑州大学给应届毕业生做工作汇报报告(坐者为父亲)。</span></p> <p class="ql-block"> 这篇这张照片没有留下日期,应该是父亲中年时候的样貌,依然是沉静儒雅,也是我们非常喜爱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大哥参军到开封前留下的全家合影,当时父亲已经得了面神经麻痹。照片上的父亲嘴巴有点歪斜,面庞黄瘦,是父亲负担最重的时候。父亲前半生一直生活拮据,特别是腿部骨折后,全靠借款完成大手术。当年母亲病重,父亲抱着不到一岁的我守在母亲病床前,一筹莫展。后来给几位大学同学和同事写信告急,借到了几十块钱。一介书生的父亲,在那个年代背负着生活重压,种种焦虑无助让人心疼心酸。</p> <p class="ql-block"> 这是目前我们能看到的父亲母亲最早的合影。父亲1969年摔断腿住院,到郑州治疗,欠下了很多外债,背下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随后近20年,我们的生活一直比较拮据,父亲基本上没有留下照片。我记忆里,中年的父亲几乎没有新衣服,胳膊肘处因为常常俯案批改作业,磨损厉害,母亲就尽力找来颜色相仿的布缝上补丁。</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87年8月底,我离家到郑州上大学前全家的合影(照片里有我们的六姑,前排左一)。这时期父亲外债还完,大哥二哥已经工作,我家的生活条件才有好转。</p> <p class="ql-block"> 父亲留下了很多数学研究笔记,这本1979年的是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一本。</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笔记,字迹端正俊秀,图形精确匀称,我们选拍了笔记本的部分内容。父亲的字迹让我们感觉亲切、熟悉。</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数学论文集。</p><p class="ql-block"> 1977年,恢复高考。父亲在“一中”教文科毕业班数学。1979年,“一中”文科高考数学成绩居南阳地区第二名。</p> <p class="ql-block"> 1980至1984年,父亲改教理科毕业班,并连续四年担任班主任。所教学生在省市竞赛中多次获奖。</p> <p class="ql-block"> 1981年“一中”理科数学高考成绩,在全区优秀率第一、及格率第二、平均分第三。</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笔记,体现了父亲严谨治学的态度、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展示了老一辈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的匠心风范。</p> <p class="ql-block"> 可能是大学期间养成的习惯,父亲勤于动笔,摘摘抄抄,这是父亲留下的民间单方、知识积累、读书笔记的一些内容</p> <p class="ql-block"> 父亲退休后还着手整理秦家家谱,可惜多方搜集,资料不全,就只整理了父亲和爷爷奶奶及兄妹七人的家谱。</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父亲留下的《我家略史》,薄薄的一本书,印制简陋,却是我们这个家族唯一的家史资料,它让我们知道了“我们从哪里来”。</p> <p class="ql-block"> 父亲还和我们的姑姑爹爹等亲人一起,参与了生活在农村的小叔为盖房打官司,波折起伏很多年,见识了形形色色各派人物,领略了世间曲曲折折人情冷暖,这是父亲为打官司做的记录。</p><p class="ql-block"> 一介书生的父亲打官司,这是他一生中遇到的大难事之一,经受了很多煎熬。不过父亲很少提及此事。我也是在父亲去世后才知道很多细节。</p> <p class="ql-block"> 1984年,父亲调离南召“一中”,到教委教研室工作。脱离了辛苦的教学一线,父亲迎来了职业生涯中较为轻松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有“摆拍”痕迹,父亲还拿着烟,面容沧桑。</p> <p class="ql-block"> 在教研室期间,父亲和领导同事们经常一起外出学习考察,北京、上海、杭州、湖南、湖北、陕西等地都留下过父亲的足迹(前排右二为父亲)。</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衣着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样子(左二为父亲)。今天看来,依然十分亲切。</p> <p class="ql-block"> 父亲和教研室同事合影(后排左一为父亲)。前排右二为我的高中地理李老师。李老师当年从河南大学毕业,地理教得棒棒的。可惜我学得一塌糊涂,被大气洋流这些绕得五迷三道,根本听不懂,高考分数连“查分线”都没有达到。</p> <p class="ql-block"> 父亲在颐和园,龙门石窟留影。</p> <p class="ql-block"> 这是父亲1994年到陕西学习留下的照片,照片上父亲神情平静,大半辈子的磨难似乎都没有留下痕迹。</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91年教师节,父亲的几代学生感谢师恩,为父亲举办了庆典,父亲接下纪念匾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学生们为父亲送的纪念匾上书写“江河坼泉源,桃李报春晖”,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感谢。</p> <p class="ql-block"> 画面中的父亲和这些学生,衣着神情似乎让我们一下子回到了三十年前,是那么淳朴可亲。</p> <p class="ql-block"> 这是参加庆典的学生留名。</p><p class="ql-block"> 谢谢这些可敬的叔叔阿姨,你们的爱,给父亲带来了多大的慰籍。纪念匾一直悬挂在父亲母亲家的客厅。</p> <p class="ql-block"> 父亲除了教书、做家务,还没有丢下自己喜爱的数学专业,发表了不少论文,获得了不少奖项。</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1997年,父亲的一篇论文在南阳市获二等奖,并入选《中国当代教育教研教学论文集成》一书。下图是1992年父亲的一篇论文在南阳市获二等奖。</p> <p class="ql-block">这是父亲在1998、1999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河南省竞赛辅导工作中荣获“优秀辅导员”证书。</p> <p class="ql-block"> 在《河南省南阳地区老干部暨高级知识分子志》中,可以看到父亲和我们熟悉的几位老师的名字。在南阳地区教育史上,父亲和他的同事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这也是对一个人一生成就的肯定。</p> <p class="ql-block"> 父亲是“中国数学会”会员,这是父亲参加“河南省数学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时的合影(第三排左四为父亲)。</p> <p class="ql-block"> 这是南召一中八四届高三一班毕业留念合影,合影中的很多老师已经不在人世了(最后一排左一为父亲,和当年父亲大学毕业与同学们合影一样,父亲还是习惯站这个位置)。</p><p class="ql-block"> 这届学生的成绩很好,也是父亲作为班主任带的最后一届毕业生,和父亲感情很深。父亲去世前,在病床上还念叨着这些学生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 这是2014年12月,八四届的这些毕业生毕业30周年纪念合影。</p> <p class="ql-block"> 毕业三十年再聚会,当年十七八岁的男孩女孩簇拥着我的父亲,他们亲爱的老师,仿佛又回到了南召一中那洒满了阳光的教室里,重温高考前挑灯苦读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 父亲、母亲和其他老师都被请来合影留念,父亲和母亲手捧鲜花,笑的真开心。</p> <p class="ql-block"> 纪念父亲的这篇美篇,做完以后我先发给家人看,补充一些图片。然后又联系到了八四级的这届学生,发给他们班级群里,从这些哥哥姐姐的留言中,我知道了很多的细节,再一次体会到了他们对父亲的感情。</p> <p class="ql-block"> 那个时代的山区学生和老师,几乎整天都是在校园里相守,真的是拧成一股绳,坚信“知识改变命运”,通过考上大学走出大山,改变自己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那个时代的我们,感情真的是非常质朴,母亲烧的一锅开水,都会让这些哥哥姐姐们永记心田。</p> <p class="ql-block"> 那个时代的老师和学生,条件是真的苦,很多哥哥姐姐高考前唯一的补充营养,是到我们家用热水冲一杯鸡蛋花儿。父亲请他们吃一碗家乡的扯面,就让他们终生难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是2012年“南召一中六六届初中丙班第一届”学生与父亲留影(前排中,白衣者为父亲)纪念。这张照片也一直在父亲母亲家中的客厅挂着。</p> <p class="ql-block"> 1998年,父亲获“河南省特级教师”荣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津贴。证书上有“特级教师 无尚光荣”。这是对父亲一生教书育人和数学研究的最高褒奖。</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笔记本上有“受得劳作千般苦,方得硕果扑鼻香”字迹。这是父亲老一代知识分子一生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父亲勤于动笔,不仅做数学研究,还细心记录我们家的生活点滴。目的很明确“有事则记,无事则停,三言两语即可,为生活留下真实记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本笔记从1987年开始,人情往来、住房装修、孙女出生、孙子工作、家里被盗、生病住院、日常开销等,都做了记录。</p> <p class="ql-block"> 笔记本里所记事项都非常简约,但是我们家30年生活画卷的真实记录。流逝的日子,在父亲的笔记里,一点一点展开,感觉过去30多年的日子都有了份量,感觉父亲从来不曾离开,父亲还和我们生活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父亲退休后,虽然日常也和母亲拌嘴,不过总体日子是开心舒服的,照看孙女、外孙子,享受天伦之乐。</p> <p class="ql-block"> 父亲和母亲还到北京、天津、大连、青岛、北戴河等地旅游,留下了开心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父亲一直想到海南感受海岛风情,可惜一直没有成行。</p> <p class="ql-block"> 父亲母亲金婚合影。</p><p class="ql-block"> 如今,两位老人都去了那个世界。</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个大家庭,逢年过节就相聚相守,一家人其乐融融,父亲露出了舒心的微笑。</p> <p class="ql-block"> 父亲也经常和自己退休的老伙伴们围坐谈笑,把酒言欢。这是2016年,父亲和老干部到内乡县衙游玩。</p> <p class="ql-block"> 这一年,父亲已经有了健忘的病症,不过还是很开心(前排黑衣老者为父亲)。</p> <p class="ql-block"> 这是2017年,父亲和老干部到金丝峡游玩合影。父亲还是C位哦(前排兰衣老者为父亲)。</p> <p class="ql-block"> 父亲这个时候病症已经比较明显。感谢一路上老伙伴们对父亲悉心关照,感谢组织这次游玩的亲朋好友,让父亲的晚年生活多了很多亮色。</p> <p class="ql-block"> 这是2017年6月,大哥带着父亲到北京住了几天,这是父亲最后一次到北京。</p> <p class="ql-block"> 这是2018年,父亲母亲到回龙沟小住几日,父亲吃饭已不太灵活,白发苍苍的母亲慢慢喂父亲吃饭。半年后父亲去世,而我也是在父亲离世后才急奔回家,一路锥心之疼,语言难以尽述。</p> <p class="ql-block"> 感谢大哥大嫂,二哥二嫂和许许多多亲友对父亲悉心照料。虽然有病痛的折磨,父亲还是安然宁静离开了人世,父亲还是保持了他人生最后的尊严。</p> <p class="ql-block"> 感谢您愿意花十几分钟,和我们一起追忆我们的父亲。</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十几分钟,又怎么能涵盖父亲79年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一生,勤勉敬业,辛苦劳碌,尽职尽责,完成了自己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为人师的角色。</p><p class="ql-block"> 其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已经随着父亲到了那个世界。</p> <p class="ql-block"> 时光匆匆,父亲猝然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了。这1000多个日夜,我们经常梦见父亲的音容笑貌。</p> <p class="ql-block"> 从风华正茂,到垂垂老年,父亲的一生,展现了生命的来路和尽头。</p><p class="ql-block"> 但我坚信,生命有始有终,生命无始无终。时光会倒流,往日会重现,人生有轮回。天上的父亲母亲永远活在我们心里,只不过换个时空继续和我们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亲爱的父亲,愿您在那个世界安息。亲爱的父亲母亲,愿你们老两口在那个世界相互陪伴,常相厮守。</p><p class="ql-block"> 我们好好生活,是对两位老人最好的纪念。</p><p class="ql-block"> 我们永远爱着您。父亲。</p><p class="ql-block"> 父亲永远安息。</p><p class="ql-block"> 2022年一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