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心里的书

果的因

在世界读书日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一场久违的雨伴着雷声,点点敲窗。这种天气里,写一点关于阅读的文字也是极好的。 最初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必须感谢我的妈妈。1963年爸妈濮阳师范毕业后,爸爸被分配到县人委留在了县城,妈妈则分配到我们老家,成为乡里第一位正规师范学堂毕业任教的女先生。妈妈一向重视对我们兄妹4个的培养教育,从哥哥上学起,就为我们订阅了一报两刊——《中国少年报》、《向阳花》、《儿童时代》,成为我们除课文以外最重要的阅读源泉,陪伴我们走过整个少年时代。 从《中国少年报》中,我们认识了小虎子、小灵通和知心姐姐。小虎子是漫画中的主角,圆圆的脑袋光光头,戴着红领巾,每一期的漫画各有主题,都是通过小虎子的一言一行告诉小孩子是非对错好坏;小灵通也戴红领巾,不同的是不光头,戴一顶帽子,形象比小虎子帅多了,他负责向大家报道各类新闻消息;知心姐姐梳一条长长的麻花辫,侧脸微笑着,专门解答小朋友提出的学习和成长当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问。后来在1999年,我自己也当了妈妈以后,听说知心姐姐卢勤到我市工人文化宫作报告,飞奔来听,只为亲眼目睹儿时心中偶像的容颜。 《向阳花》是一本小开本的杂志,记不清栏目名称,但各类文章有,也有漫画。印象最深的是《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愚蠢的猴子被狙公很轻易地糊弄了;《聚宝盆的故事》,当看到贪得无厌的县官从搜刮来的聚宝盆里源源不断地拉出一个个爹来,我们笑得前仰后合;还有一个懒娃子的故事,妈妈回姥姥家前烙了好几张饼套在他脖子里,他饿的时候只要低低头就能吃到,可妈妈回来却发现他已经饿死了,脖子里的饼只吃了胸前的一块,他竟然懒到不肯转一转。后来我们几个说谁懒的时候,每每拿那个懒娃子比。 《儿童时代》开本较大,增加了彩页,在那个时候也相当豪华洋气了。栏目还是记不清,只记得插图彩页好看,我们在这里认识了张乐平爷爷的三毛,万籁鸣爷爷的孙悟空、哪吒……还记得按照书里教的,动手制作了动物棋,下得不亦乐乎。 一报两刊每期到手,我们都会争抢着去看,有时会闹矛盾,也会互有妥协,抵着头一起看。年底,妈妈把全年的杂志按期序排好装订,就是我家的合订本了。一直保存到我们的孩子陆陆续续出生还在,只不过现在,几经搬家辗转,不知散失到哪里。 爸爸给我们买来全套彩印版的《动脑筋爷爷》,那应该是我们读到的第一本科普读物,它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五彩斑斓的科学世界。那里边有一位白头发白胡子戴眼镜的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大博士动脑筋爷爷,一个叫小问号的充满好奇爱动脑筋爱思考爱提问题的小姑娘,还有一个叫小天真的自以为是轻率自信盲目结论的小男孩。他们一起,帮我们解开了在日常生活和大自然中存在的许许多多科学的道理。 爸爸妈妈还很重视我们的学习成绩,在当前教辅资料满天飞的时代,你无法想象我们对一本课外补习资料的渴望和向往。我们都还在老家上小学的时候,小朋友们到寒暑假都是没有作业的,而我们有,爸爸总会从城里的新华书店买来《寒假作业》或《暑假作业》,这也成为我们向小朋友们炫耀的资本,因而也珍惜,做得很认真。小学四年级时,妈妈给我们买来一套《语文知识3000例》,三四五年级各一本,一样的装桢和封面设计,只颜色不同,一粉一绿一蓝。内容全部是语文基础知识,汉字的音形义、词汇短语、句子及句子结构等等,讲解举例完了还有练习。那时候真是如饥似渴,一个暑假我把全三册学完写完意犹未尽。相信那套书对我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有密切关系,它让我在初中、师范阶段即便不听不学这些内容考试时也不会失分,它让我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得心应手。小学要毕业的时候,老师推荐一本数学资料,班里几乎没有同学买,妈妈也没答应买,还噘嘴不高兴。同一个院里住的小女孩家里条件好,买有一本,可她不爱学习,不愿意做。我就借来,挨着一本全部写完还给她,她高兴,我也高兴! 我们看得最多的还是连环画,每年寒暑假我们都随妈妈到爸爸这里住上一段时间,当时没有家属院,爸爸办公室的隔壁就是家。当时的县委大院门往南开,和文化馆正对门,往东走路北是新华书店,往西走路南依次是图书馆和电影院。文化馆是开放式的,夏天的时候展厅里很凉快,那时候成了我们的乐园,常常在里面捉迷藏,不时会碰上摄影展、书画展看。文化馆的门口有位摆画书摊的老爷爷,他把好多好多的小人书摆在地上,用两头系了方砖的绳子压着,让大家挑,一本1分或2分钱,坐在小凳子上慢慢看。看画书的小朋友好多,交给爷爷1毛钱,就可以看一晌呢。我们不想玩的时候,就会选择在那里安静地看一晌。过年得的压岁钱,攒下来也要买几本画书,但大多交给那个爷爷了。 至今我还保存着一本画书,大开本的,工笔白描,刻画真是细致,张生、崔莺莺、红娘栩栩如生,美到翻。那个暑假,我跟妹妹细细比较了每个人衣着服饰的变化,这件衣服跟那件的流苏不一样;房间门窗家具陈设的变化,这个座墩儿跟那个的空档不一样;张生的琴和琴囊、书箧书囊,莺莺的钗环首饰一样没错过。可惜那时还真不懂得爱惜,用红颜料给一部分莺莺和红娘涂了红脸蛋,让她们变得丑陋不堪,但也只有孩子还能办出这样的蠢事不是吗?正是这本画书,让我在那个时候知道了古琴,知道了古琴曲《凤求凰》。现在想想,画作者王叔晖先生该是怎样的博学多识,建筑园林、家居服饰、诗词歌赋,可不得样样精通,叹为观止,五体投地。后来碰上一位弹古琴的朋友,第一次见到真的琴,竟然有久违的亲切,只是看见琴谱,还是像贾宝玉初见琴谱时问林黛玉那样傻傻地问了。 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看,妈妈的《四角号码字典》,爸爸的《中餐食谱》,都是我平时消遣的好读物。四角号码检字法实在是很神奇的,它给汉字的每个笔画一个数字代码,只需要看字的四角就可以很快得出这个字的编码,一下子翻检到。它是极符合汉字作为方块文字的独特性的一种检字法。后来我学习五笔字型输入法,直觉固执地告诉我,它一定是受到了四角号码的启示才发明出来的。我现在一直用五笔输入,其它的重字率实在太高,错得离谱,而我对文字的精准度要求近乎偏执。认识一位司机师傅,有一次用他的车服务老干部,等人的时候发现他在翻一本字典,诧异而好奇地问他,说闲着也是闲着,多认几个字也是好的。由衷敬佩!我经常在上课的时候讲给学生听,希望学生也能跟这位师傅一样,没事看看字典,该有多好。 爸爸的《中餐食谱》是长垣县科学技术委员会编写,1974年印刷的,红塑料皮装着。当时可以看的书不多,可以吃的美食更少。在老家,我就很馋,地里头的红薯花生胡萝卜、野果子茅草根都能吃下。看到那本书里闻所未闻的菜名足以让我馋涎欲滴,就像上学时天天坐地图满世界旅游一样,我常常对着那本食谱开宴席。再长大点儿,妈妈开始培养我们做饭技能,我从来舍不得把机会让给姐姐妹妹,家常小菜,操练起来。所以现在的我,好吃不懒做。 有一位诗兄,诗词书画主持导演样样玩得转,还有一个特长——说菜。有一年七夕前夜,大伙儿到黄河边上听涛,回到小院里唱歌弹琴喝小酒聊大天,第二天清早又困又饿难受得紧。此兄说,我给大家做菜吧,用嘴。于是使出他演小品讲相声说书的嘴功,一气做了一桌子的菜,听得大家双目炯炯,哈啦子横流。在我心里,他比刘仪伟王小丫都牛! 现在,《四角号码字典》、《中餐食谱》都在我书架上存着,爸爸妈妈说给谁产生的影响最大就送给谁,哥姐妹妹都没提意见。 读的书,别让它只放在架上;读过的书,应把它藏在心里。 这样,你聊起它的时候,会如数家珍;你想起它的时候,会芳香四溢。        2016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