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25军入卢第一村——河南省卢氏县文峪乡灰堆石村

舞出人生

<h5></h5><h1><b><font color="#ed2308">❉ 灰堆石村,魅力无限</font></b></h1> ——她是全国唯一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行政村。<br> ——她是红二十五军入卢第一村,从这里走过了97位开国将军。<br> ——她是一条南来北往、通衢荆楚的骡马古道。<br> ——她是一片资源丰富、风景如画的红色热土。<br> ——她是一块崇尚教育,民风淳朴,人文厚重,人才辈出的风水宝地。<br> ——这里,终于建起了一座红色党史馆。<br> ——这里,仍是一片期待投资开发,促进发展的处女地。<h1><b><font color="#ed2308">❉灰堆石村,风景如画</font></b></h1><div><font color="#167efb"> </font><b style=""><font color="#39b54a">(一)这里的春天,樱桃花如雪般洁白,零星的住户,被花海淹没</font><font color="#167efb">。 </font></b></div><p><font color="#167efb"> 淡淡的花香,忙碌的蜜蜂,微微的春风,嫩绿的草芽,田间劳作的乡亲,让游子们的心立刻被牵引。</font></p> <h5>  阳春三月,金灿灿的连翘花香,沁人心脾,置身其中,你再也不会羡慕牡丹的高贵,玫瑰的浪漫了。</h5> <h5>  当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季节来临,农家最关切的经济果树山芋肉树, 开花了,她虽不如桃花妩媚,但也小巧淡雅。</h5> <h5>  春夏之交,油菜花进入盛花期,前后一个月时间便成熟结籽,赏花与收获,令人格外满足。</h5> <h5> 收获的喜悦洋溢在农家人的脸上。</h5><div><br></div><div>(<font color="#ed2308"><b>二)夏天的灰堆石村,昼夜温差大,是避暑的好地方。</b></font></div><h5> 宁静的夏夜,温凉而舒适,躺在农家小院的椅子上,闻着各种不知名的花香, 听着各种鸟儿的温言细语,耳边偶尔传来风儿掠过树蓬微弱的沙沙声,小河降低了音调轻轻伴奏,大自然仿佛为你组成了一首婉转的催眠曲,使你很自然地进入甜美的梦乡。</h5> <h3> <b>  <font color="#ed2308">夏天,来这里最令人难忘的是吃土豆</font></b>。</h3><h5> 有各种吃法,蒸着吃,煮着吃,烧着吃,炒着吃,烙着吃,凉调着吃,无论怎样吃都面、甜,香,久久难忘。</h5> <h5>  土豆应该说是这里的传统农作物了,但它跟别处的土豆不一样,品种老,生长期长,面、甜,营养丰富,人家有一句谚语:“这里美丽的姑娘都是吃土豆长成的”。</h5><div><br></div><div> <font color="#ed2308"><b>(三)这里的仲秋时节,果实累累,很诱人,各种果实应有尽有,非常丰富。</b></font><br></div> <h5>  这里的老品种核桃不施任何肥料,不打农药,纯天然,口感脆香,营养丰富。 </h5> <h5> 松塔儿垂满了枝头 </h5> <h5> 五味子像一串串珍珠,挂满了藤蔓</h5> <h5>  你见过北国的“香蕉”吗?——这就是“八月炸”</h5> <h5> 倭瓜又面又甜</h5> <h5> 农家人最喜欢看的风景就是自家院里挂满了成串的玉米</h5><div><br></div><div><font color="#ed2308"><b>暮秋时分,是大自然最后的辉煌,也是农家最后的收获。</b></font></div> <h5>  老品种的葵花籽,颗粒饱满,圆圆的“脸盘,写满了丰收的喜悦。</h5> <h5><font color="#333333">山萸肉像一颗颗珍珠挂满了枝头,踏实农家人一年中重要的收入之一</font><div><h1><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四)这里的晚秋,蓝天白云,绚烂如画,</b></font></h1> 疲惫的你来这里放松吧,一切都能让你的心归于平静。</div></h5> <h5>  </h5> <h5>  秋菊在寒风中摇曳,坚强地应对各种艰难的环境。</h5> <h5>火红的黄栌柴叶、漆树叶与蓝天、白云、青山构成一幅画</h5> <br> <h5>  火红的柿子挂满枝头,因为人烟稀少,很少有人摘,反成了鸟儿的乐园。</h5><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五)这里的冬,更美!大地一片洁白,此时的山村也已成了白雪的世界。</font></b><br><h5> 白白的屋顶,无暇的地面,没有一丝尘埃,洁白、纯净是这里唯一的主题。置身其中,好象真的来到了一个梦幻的国度。</h5></div> <h5>  一个纯净的世界展现在你的眼前,一切的功名利禄,尔虞我诈,坎坷与艰难都将随着飘落的雪,把你净化,你会觉得自己是这世界上最纯净最无邪的人,也许你觉得很冷,出去漫山遍野地疯一疯吧,浑身暖洋洋的,或者在院子里拢一堆火,围在一起烤火那又是另一种情调。</h5> <h5>  遇到冻雪天,大自然简直美爆了!心被净化,思想也变得天真而浪漫。看着地上浅浅的脚印,不由得浮想联翩:是谁来过这里?是美丽的白雪公主,还是善良的小矮人?因为有了雪的装扮,冬日里的树一下生动了起来。晶莹剔透,宛然是冰雕做的树干,水晶做的枝叶,清冷,高贵,俨然是嫦娥门前的桂树,在今夜遗落到了人间。惊叹留在心间,不敢高声言语,生怕一不留神,惊动了玉树,化作满地的碎片。</h5><div><br></div><div><h1><b><font color="#ed2308">❉ 灰堆石村的自然地理与经济特色</font></b></h1><h5> 灰堆石村位于卢氏县文峪乡东南部,是全国唯一个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行政村,历史悠久,是南来北往、通衢荆楚的骡马古道。距乡政府所在地25公里,辖区面积22平方公里,东、南与栾川县交界,西邻通河村,北邻张前沟村,最高海拔1850米,年平均气温10℃。全村8个居民组,294户,821口人。全村共有耕地960亩,人均耕地1.17亩。<br>这里山水相连,土地面积小,昼夜温差大,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和土豆,农民们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中药材和经济林果。<br> 截止2021年5月,村支部在册党员31人。<br> 在历届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全体村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改变生产、生活和生存条件;大力兴办教育,提高村民整体素质;千方百计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使全村彻底摆脱了贫困。出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村民安居乐业,人人劳动致富的良好局面。</h5></div><div><b>(一)山高林密,奇峰竞秀</b><br></div> <h3><font color="#333333">(<b style="">二)古老村落,民风淳朴</b><b></b></font></h3> <b><font color="#333333">(三)绿色环保,传统饮食——糁子汤煮土豆+酸黄菜</font></b> <b><font color="#333333">(四)丰富的神话传说</font></b><div><h5> <font color="#ed2308"><b>《灰堆石村名传说》</b></font></h5><h5> 说起灰堆石,老百姓中流传着一个悲戚的传说。<br> 相传,明朝李闯王潼关南原大败,带领残军进入河南韬光养晦,休养生息 ,补充兵员,筹集粮草,并依托灰堆石一带储量丰富的银矿采石炼银。<br> 灰堆石岭壕村有一古采洞,俗称龙王洞,李闯王的士兵挖银矿时挖到龙王洞底部,惊动了熟睡的龙王,龙王恼羞成怒,降暴雨毁灭了挖矿士兵,并飞到增沟与二岔中间的鸡笼山,龙王看到这里全是石灰岩,就在此住下。那时方圆百里用的白灰全是灰堆石烧制的,人挑车拉,行销栾川、洛宁、灵宝、西峡、商洛等地,卢氏修城墙所用的石灰均由灰堆石所供。因龙王居无定所,多年懒得部云施雨,这一带闹旱灾,庄稼颗粒无收,人们无心搞建筑,石灰卖不出去,堆得象山丘一样。真是“灰堆石,堆石灰,石灰堆上堆石灰”。故名灰堆石也。</h5></div><div><br></div><h5> <b> <font color="#ed2308">《天生墓》的传说</font></b><br></h5><h5> 荒场自然村分石板沟、蛮子沟、石家沟、南窝、西沟、北沟、天幕沟、后沟、东沟等沟沟岔岔。其中,在天墓沟、后沟、东沟的交叉口,有一座巨大的土丘,农业学大寨前,有2亩见方,土丘顶端,有一个巨大的石龟,当地人叫它天生墓。<br> 这座天生墓非常神奇,不能挖,不能动,谁动谁生病、甚至死亡。相传在民国时期就多有盗墓贼在此毙命。当地百姓顶礼膜拜,世世代代予以保护。天墓沟就是以天生墓命名。<br>传说李闯王的军队在此采矿炼银时,由于没有安全设备,死了很多士兵,一个将军在此督战,在一次矿洞事故中死亡,李闯王命令士兵在风水宝地三岔口建一陵墓,陪葬很多兵器和金银财宝,并派士兵昼夜看守。天长地久,人们叫这座墓丘为天生墓。</h5> <h5> 天生墓旁的石蟾蜍</h5><div><h5> <font color="#ed2308"><b>《荒场自然村名字的由来》</b></font></h5><h5> 灰堆石村的荒场自然村,位于熊耳山南部,村北有储量非常丰富的铅矿、锌矿和银矿,遍布着大大小小古采洞50多个;村南整座山都是石煤,古采煤窑深不见底。时至今日,村子的房子下面、耕地下面依然堆集着大量炉渣,当地人俗称“银炸弹”。<br> 农业学大寨时,在村西边挖出一块石碑,上面记载:“明中叶,取北山之石,采南山之煤,于北麓建矿场冶之,炉火熊熊,银锭灿灿”。<br> 据此考证,荒场并不叫荒场,而叫矿场。</h5><br><h5> <b><font color="#ed2308">《虼蚤自然村村名传说》</font></b></h5><h5> 蚤虼自然村沟口河边的石壁上,有一个三米见方的石洞,当地人称之“虼蚤窑”。说起虼蚤窑,有一段传说耳熟能详。<br>话说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被王莽大地主追赶,逃到灰堆石虼蚤沟,双方都人困马乏,相距三里,各自安营歇息。刘秀的人马住在沟口的石洞里,睡到半夜,只觉得满身奇痒无比,十分难受。于是点起火把一看,不得了啦,遍地虼蚤绣成团,最大的虼蚤团有升子那么大,这些虼蚤上蹿下跳,龇牙咧嘴,咬得人马嗷嗷乱叫,无法睡觉,刘秀只好命令随从起身继续奔逃,刚走不远,就闻得王莽的人马追杀过来。是虼蚤救了刘秀,刘秀不仅感叹:“虼蚤,虼蚤,救我命也”。<br> 于是,虼蚤为御封地名流传至今。</h5></div> <h5> 传说中的虼蚤窝</h5><div><h5> <font color="#ed2308"><b> 《白脖子老鸹渴死的传说》</b></font></h5><h5> 在灰堆石村,每当夏天就能看到一种脖子“戴着”一根白色项圈的乌鸦。关于这种乌鸦,还有一段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与王莽 赶刘秀有关的传说。<br> 据说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一路被篡权者王莽带领大军追赶,追至卢氏县文峪乡的灰堆石村,饥饿与疲惫使得刘秀前行非常困难,他喘着粗气艰难地在山中狂乱地寻找着逃跑的小路,正值此时,从山背后传来急促的追杀声,声声逼人,春天树木还没有发芽长叶,看来看去无处藏身。<br> 这时,刘秀看见在一块地里有一老农正在犁地,对老农说有坏人追杀自己,请求老农救救自己。老农急中生智,说:“先生,你要不嫌脏的话,就躺进我这犁沟壕里吧!”,紧急情况下也只有这样了,刘秀顾不得多想,立即躺进了犁沟,老农赶紧吆喝着牛又犁了一沟,翻过来的土盖住了刘秀的身体。<br>他们没有发现树上的一只乌鸦把这个过程全部看在了眼里,当王莽追至眼前,询问老农是否看见一个人从这里过去时,树上的乌鸦一声声地叫着“沟里挖,沟里挖——”好在王莽没有听懂乌鸦的话,老农胡乱指了一个方向,王莽带着军队飞奔追去,而刘秀也因此逃了一难。<br> 当王莽远去后,刘秀从犁沟里出来,对乌鸦刚才的叫声非常恼火,于是就气愤地指着乌鸦脖子喝到“从今往后,我封你为白脖子老鸦,脖子透一个窟窿,每次喝水都漏掉,永远喝不上水!”。后来刘秀做了皇帝,听说这里真的有一种乌鸦,脖子上有一圈白毛,下巴底下有个窟窿,一喝水就漏,每到夏天,经常悔恨凄厉地叫着。</h5></div> <h5><p> <b><font color="#ed2308">《龙王庙的传说》</font></b></p> 在灰堆石的岭壕村,接近姬家岭的石圪界,山坡的半腰有一个小庙,里边有当地村民供奉的龙王像。自古以来村民们一直认为这个洞里住着龙王,每当夏季天旱,村民们就组成队伍钻进龙王洞里祈雨。<br> 洞口很窄,只有心诚的人才能顺利进入。如果谁说了声“咋这么窄呢?只怕进不去吧?”,那你就真的被卡在洞口了,进不去也出不来了。<br> 没有人敢随随便便把洞口挖开或炸开,进得洞里,空间很大,上下3米多高,地面最宽处也有5-6米。在洞的最宽处中间地面上有一个大水潭,不知深浅,据说龙王就住在潭底,水很清,顺这个洞一直往里走,可以从虼蚤脑的坡上一个洞口出去。<br> 其实这里是明李自成起义军经过时,为筹集军饷而炼银开挖的矿洞。像这种洞在灰堆石村的荒场村民组也有不少,这也证明了此地富有银矿的史实。只不过年深日久,老百姓慢慢就不知道缘故了,他们虔诚地供奉的龙王其实就是闯王,而每年干旱时祈雨确实很灵验,风调雨顺,龙王在这里永保一方平安。<br></h5> <h1><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灰堆石村的红色历史</font></b></h1><div><b><br></b></div> <h5> 灰堆石村是一片红色热土,是红25军入卢第一村。1934年12月5日,程子华、徐海东率领的红25军主力部队凌晨从栾川叫河出发,沿马阴、姬家岭羊肠小路进入灰堆石、大石河,穿行水峪河,绕开卢氏城,杀向陕南,建立了以玉皇山为中心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和各级红色政权。后挺进陕北,与刘志丹汇合,共同迎接中央红军,创造了中国军队长征史上唯一一支人员壮大的奇迹。当时,当地村民曾为红军送水送粮,救治伤员。<br> 解放战争时期,村里热血青年王万里、徐占清、周万聚、陈万益、王万学等在地下党的动员下踏着红军的足迹投身革命,建功立业。冯书岐、范义生、张万祥等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海南岛。<br>  抗美援朝时期,丁秀成、夏苏芮等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作战。解放后,李安民、张万里、苗文治、陈森、郜留文、王炜、蔡金生,杨小号等16人参军入伍,守卫边疆。</h5><div><br></div><div><h1><font color="#ed2308"><b>❉ 灰堆石村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b></font></h1>(<font color="#333333"><b>一)这里中药材极为丰富:</b></font><br><h5> 全村有林地2.12万亩,其中核桃、连翘、山萸肉等经济林0.8万亩;漫山遍野生长着柴胡、秸梗、猪苓、白芨等中药材;</h5></div> <h5><font color="#ed2308"><b>(1)[山萸肉]</b></font> 味酸、涩,性微温,归肝、肾经。具有补益肝肾、涩精固脱、止带止崩、收敛止汗、生津止渴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妇女体虚、月经过多等症。正因它是一味平补阴阳的药物,因此不论阴虚或阳虚,均可使用。</h5> <h5><font color="#ed2308"><b>(2)【连翘】</b></font> 连翘不仅是常见的观赏树木,而且还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连翘的果实可以入药,是中医大夫手下经常使用的一味中药,药名就叫连翘。秋季是连翘果实的成熟期,其中白露前采的那些初熟的果实,颜色属于青绿色,我们称为青翘。寒露前采的那些已经熟透的果实,我们称为黄翘。药用的时候往往是以青翘为最佳,具体方法是把青翘采下来以后蒸熟晒干备用。 连翘味苦、性微寒,可以归心经、肺经和胆经,具有疏散风热、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的功效。</h5> <h5><font color="#ed2308"><b>(3)【柴胡】</b></font>柴胡味苦、性微寒。归肝、胆经。有疏散退热,舒肝,升阳之功能。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等症。近代研究多用于治疗流感病毒、结核杆菌、疟原虫所引起的疾病。 </h5> <h5><b><font color="#ed2308">(4)【苍术】</font></b>苍术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肝经。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辟秽。用于脘腹胀痛,泄泻,水肿,风湿痹痛,脚气痿躄,风寒感冒,雀目。燥湿健脾;治湿痰留饮,除湿发汗,健胃安脾,治痿要药。</h5> (5)【桔梗】桔梗,桔梗科,桔梗属植物,气微,味微甜后稍苦。多年生草本,叶子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暗蓝色或暗紫白色,可作观赏花卉;朝鲜族人用作野菜食用;其根可入药,有止咳祛痰、宣肺、排脓等作用。 <h1>(6)【白芨】白芨的功效与作用:补肺,止血,消肿,生肌,敛疮。治肺伤咳血,衄血,金疮出血,痈疽肿毒,溃疡疼痛,汤火灼伤,手足皲裂。<br><div><br></div><div><font color="#ed2308"><b>(二)这里矿藏丰富:</b></font><br><h5> 目前已探明铅、锌、银等有色金属储量200万吨,石灰石和石煤储量巨大,矿质优良。</h5></div><div><br></div><div><h1><b><font color="#ed2308">(三)这里还有许多国家级保护动物:</font></b></h1><h5> 野生红腹锦鸡种群数量大、分布广,尤其以增沟最为著名,引来全国摄影爱好者拍摄推广。野猪、野山羊、羚羊、草鹿、狼、野兔----等随处出没。各种鸟类---鹦鹉、杜鹃、等在林间婉转歌唱。</h5></div></h1> <h5> 成群的野猪(图片来自网络)</h5> <h5><p> 红腹锦鸡</p><div><br></div><div><p><b><font color="#ed2308">❉灰堆石村的红色历史和红色故事</font></b></p><p>——红25军从这里走过,村民救治过红军伤员,<br>——日本兵从这里经过,村民群起打过鬼子,<br>——解放军从这里走过,解放了匪窟抱犊寨,解放了卢氏县城。<br> 姬家岭位于文峪乡灰堆石村岭壕居民组,俗称庙岭,黄河长江分水岭,卢氏、栾川之界岭。皆因红25军军长程子华、徐海东在军队生死存亡关头由货郎陈廷贤引导,经此间道跳出重围迂回陕南使部队发展壮大而彪炳史册。姬家岭三字也载入军史,千古流芳。<br> 1934年冬,红二十五军从鄂豫皖苏区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北上长征。千里激战,一路闯关,于12月4日抵达叫河,原计划取道五里川、朱阳关,进入陕南。探得蒋介石已令陈沛六十师扼守各个入陕隘口。又令十倍于红军的国民党刘峙兵团陈兵灵宝陕州一线。四十师尾追在后。红廿五军陷于重重包围,三千将士命悬一线。危急关头,觅得熟悉间道的货郎陈廷贤带路,主力部队于5日凌晨出发,穿过马阴,翻越姬家岭入卢,经灰堆石、大石河,水峪河西进,绕开卢氏城,夜宿望云庵,七日挺进官坡兰草。八日拿下铁锁关,进军陕南。<br> 红二十五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翻越姬家岭时,军部首长在岭头全神庙召开简短会议,汇集情报,研判敌情。是时,当地贫苦农民王占山及其父亲冒死掩护抢救姓李的受伤红军战士,并为其熬药治伤、端茶喂饭、精心调养,直至李姓的红军战士痊愈归队。</p><br> <b><font color="#ed2308">故事(一)、王福来全家冒死抢救掩护红军伤员</font></b><br><p> 王留锁居住在灰堆石村岭壕姬家岭跟,他的爷爷王福来和父亲王占山曾在红25军长征的时候冒死抢救掩护受伤红军战士。<br> 1934年11月5日一大早,大雪纷飞,地冻天寒。红25军大队人马翻越姬家岭进入卢氏地界,一匹战马背上驮着一个身负重伤身、奄奄一息的红军小战士。军首长敲开了岭根开饭铺王家的屋门,亲切地对王留锁的爷爷王福来说:“大伯,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是穷苦百姓的队伍,奉命北上抗日,今天路过这里。这个小战士姓李,今年16岁,在战斗中负伤,昏迷不醒,部队缺医少药,又着急赶路,想把他寄养在您这里,待我们完成任务后回来接他归队,恳请老人家成全。”说着拿出5块大洋递给王福来,并深鞠一躬。<br> 王福来谢绝了红军首长的大洋,抱着小战士放到自己的炕上,一家人灌面汤,擦药水,精心调养,小战士终于苏醒过来了。<br> 红军队伍走后,风声一天比一天紧,地方反动武装挨门挨户搜寻掉队红军战士。紧急情况下,王福来、王占山爷儿俩轮番背起小李,上了山坡,把小李藏在鲜为人知的山洞里,白天应付搜查,晚上熬制中药、做好饭菜送到山洞里调养小李。为防止小李被冻伤,王家父子背来玉米杆在洞子深处搭一窝棚,拿来家里仅有的被子为小李御寒。<br> 在日常聊天中,小李不失时机地向王家人讲解共产党救中国、农民夺取土地、劳苦大众翻身求解放、抗日救国等革命道理。<br> 第二年消冻,小李的伤基本好了。一天夜里来了两个商人打扮的红军战士接小李归队,临走的时候,小李跪在地上为王福来一家磕了三个头,眼含热泪说:“大伯大娘,大哥大嫂,你们一家是我的救命恩人,也是红军的恩人,我会回来看你们的。”</p><div><br></div><div> <b><font color="#ed2308">故事(二)虼蚤、岭壕村民共同与日军流寇搏斗,抢救8名被日军抓走的姑娘。</font></b></div><p> 1944年,抗日战争进行到最后的阶段,日军投降已成定局,但少数日军流寇仍然四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一年一队大约8人的日军残余小股部队经过岭壕斗私沟口,烧了李树英家的三间民房,吓得李家全家抱着刚出生的小女儿逃到虼蚤脑坡上的一个山洞里,躲过了一劫,后来也因此把小女儿的名字起名叫“桃(逃)”。<br> 也就在这一天,日本鬼子在虼蚤岭壕两道沟里搜寻美女,他们看到大姑娘小媳妇,只要有点姿色的都抓走了,为了营救亲人,虼蚤岭壕两道沟的男人们背起扁担,拿着斧子、刀、叉、锛子等武器,到处寻找,最后在通河庄找到了被日本鬼子祸害得不成样子的姑娘们,他们拼命与日本鬼子搏斗,群起按倒鬼子,痛打,砍砸,打死日本鬼子5人,其余吓跑得没影没踪,终于救回了家人。</p><div><br></div> <b><font color="#ed2308"> 故事(三)李树英一家给解放军部队做饭造床休息</font></b><br> 李鸿文幼年时期的老房子在阴坡跟,后搬到了岭壕斗私沟口,盖了草房,在那里度过了童年,也见证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军民一家亲的融洽关系。<br> 1947年,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但国民党仍气势汹汹,尤其是固守在抱犊寨的土匪,在国民党的人力物力支持下,利用易守难攻有利的地形地势,盘踞寨中,顽固不化,致使我解放军付出了重大的牺牲。<br> 秋季的一天,一支40多人的解放军队伍,在岭壕沟蜿蜒的山路上行进着,他们准备再次翻越虼蚤岭头,到达张前沟,然后从寨子背后的悬崖峭壁搭软梯强攻抱犊寨。走到李树英(李鸿文的父亲)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同志们又累又饿,部队领导很客气礼貌地给李树英一家解释自己带的是人民的队伍,是去打土匪的,会让老百姓过上好生活的。李鸿文的父母亲、爷爷奶奶当下高兴地不得了,拿出家里仅有的一簸箕玉米糁子,全部做成了糁子饭,让解放军战士们吃了一顿饱饭。吃过饭后,李树英一家带着孩子们坐在院子里,让解放军战士回屋里睡觉,他们怎么都不回屋,说不能骚扰百姓,无奈,李鸿文的姐姐们帮助父母爷爷奶奶把刚杀掉的米玉杆铺在了院子里,做成了一个很大很大的露天大床,解放军官兵除了站岗放哨外,其余全部安心地睡了一觉。<br><div> 第二天天一亮,解放军官兵给李树英一家留下了3块大洋,迅速地向前开拔,准备投入新的更加艰苦的战斗。 </div><div><br></div><div><br></div><br></div><div><br></div></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