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红军桥,——记溆浦县黄茅园镇万寿桥

平安喜乐

<p class="ql-block"><b>  《来自溆浦龙潭文联的报告》总第205期(2021年)第83期</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传说建桥神助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艳阳高照响惊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河里打桩水自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此地必然出富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题记</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千年龙潭的几十座古桥亭中,只有万寿桥被称为红军桥。这是十多万龙潭人的共同认知,也是万寿桥有别于其他古桥的地方。笔者查阅由年过八旬的龙潭籍老区长吴盛墉主编的《龙潭》一书和1993年版的《溆浦县志》,有红军长征过此桥的历史记载。怀化市博物馆曾在2016年对万寿桥进行过图片展览,亦把万寿桥称作红军桥。笔者细读《红军长征过溆浦》一书,找到了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图,再通过与老红军汤池等回忆录的比对,红军过万寿桥确信无疑。红军经黄茅园至湾潭至株木(今阳雀坡村)至芙蓉、乌峰一带,再挥师温水,由黄江进入隆回境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据当地老人回忆,红军过万寿桥时,前面有人举着旗帜,后面有人牵着战马,从桥头到桥尾,排成两列,昂首挺胸,浩浩荡荡,队伍象一条长龙。直到红军宿营驻扎黄茅园与龙潭之后,龙潭来了红军的消息迅速传开。有些土豪劣绅便想方设法躲了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万寿桥在1991年被列为溆浦县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列为怀化市文物保护单位,是到目前为止溆浦县境内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古风雨桥。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万寿桥原名画桥。顾名思义,画桥画桥,美如图画。河流、田园、农舍、山岳、桥梁,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很多文人墨客在桥上题对题诗,赠匾绘画,也给万寿桥增添了诗情画意。如今游览万寿桥,最醒目的是湖南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原局长吴松盛赠送的一对石狮,由湖南著名书法家(参加过韶山毛泽东旧居布展)谌洪珏在桥上题写的“清风明月”,由著名书法家、溆浦县原县长杨帆题写的桥名与对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万寿桥位于黄茅园镇与龙潭镇的溆水一都河,处于湾潭、万寿两村之间,始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历经风雨沧桑。据《溆浦县志》与原桥梁木刻记:“乾隆八年(1743年)、嘉庆三年(1798年)、道光十四年(1834年)、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先后六次修缮保护。”桥长五十九点四米,宽四米,高四点五米,六墩二十四间。1990年进行第七次复修,2000年进行第八次复修,2020年进行了第九次复修,由此可见龙潭人对文物古迹的重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万寿桥,不仅是红军长征过龙潭的见证,还留下了抗日儿女、解放大军的足迹。万寿桥,已经成为传承红色基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连心桥。</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溆浦红色故事征文。作者:姜庆华、唐劲松 &nbsp;单位:溆浦县龙潭文联 &nbsp;姜庆华电话:13787122758)</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