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情(原创)

东篱菊

<p class="ql-block">剪刀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作者:王菊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剪刀作为日常生活用品,不但历史悠久,而且还颇具传奇色彩。</p><p class="ql-block"> 年幼时的我没用过笔时就会用剪刀,也知道“张小泉剪刀”的来历。那是因为妈妈和婶婶们扎枕头时,都要剪花样,做鞋子时得剪鞋样,剪布料等等。当她们剪完花样从牙缝里用手指甲刮下来的残渣剩饭,当浆糊把花样贴到枕头顶顶上,然后一针一线的扎花时,这会的剪刀正好是个空挡。五六岁的我,也就学着她们的样子,用她们剪剩下的边角残料的剪起了花样,剪着自已心里的小狗、小猫的模样,这就是我的剪纸启蒙吧。</p><p class="ql-block"> 物资匮乏的年代,剪刀和纸都是稀罕之物,常常都是没有剪刀的妇女,早早出门围坐在一起迎接带剪刀的人。因为要剪鞋口子布,剪鞋样,剪花样,还要剪补补丁的布片,反正够剪刀忙一阵子,有时甚至一天。所以剪刀就像一个很受尊敬的人,享受着特殊的待遇和荣光。</p><p class="ql-block"> 当带剪刀的人到来时,沸腾的场子顿时寂静起来了。有人说:嫂子,让我先剪剪这鞋口子布,我手慢,你大兄弟等着新鞋上脚呢?剪刀大嫂就笑着从布搭搭里,不紧不慢掏出旧花布包裹的剪刀,一层一层打开。齐刷刷的好多双眼晴盯着这一个布包,像端详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羡慕中不失庄严;又像是端详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喜悦传遍全身。剪刀长长的剪头锃亮耀眼,柄上套着大红的胶皮套管,就像穿着一件漂亮的外套。这个外套不光是为了好看,使用时也不磨手,再者就是为了和别人家的有区别。</p><p class="ql-block"> 剪刀从刚才说手慢的婶子手里开始剪起,依次传到右边,又从右边传到左边,轮流使用着,在使用剪刀的过程中磨合着乡邻的性格、妯娌的脾气。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七八个,甚至十来个女人从未因用一把剪刀而吵架、拌嘴。</p><p class="ql-block"> 旁边的我紧紧盯着剪刀,待到该剪的都剪好了,她们都忙起来的时候,顽皮的我悄悄挤进婶婶们中间,偷偷拿过剪刀用皱巴巴的牛皮纸,剪起了小鞋样、剪起了四不像的猫狗、小鸟、青蛙等等。专注的她们,当再用剪刀时,才发现中间的板凳上没了它,急嘈嘈的嚷嚷着:剪子呢?剪子呢?……所有做针线活的手、眼都定格在紧张中,像丢了宝贝一样。我嘻笑着说:在这呢,在这呢……。剪刀大婶用嗔怪的口气说:把你个死丫头,用剪子都不说一下,看把人吓的。</p><p class="ql-block"> 后来她们又埋头做起了针线活。不会做的、做得不好的互相询问着交流着,尤其对新上手做针线活的丫头做着讲解,然后手把手边教边示范。香醋大婶首先讲起了做醋经验,她说一糟搭几掺,醋就淡的不能再搭了;酿酱能手也不干落后,描述怎么样做出来的酱油又香又上色等等家常里短的话题,邻里乡党的琐事因为剪刀的使用而聚在了一起。</p><p class="ql-block"> 也有年龄大,眼花手慢做不了针线活的老奶奶,讲着她们知道的古今。由于对剪刀的喜爱,我故意刁难她们,让讲讲剪刀的故事,还真难不住这位老古董一样的张奶奶,她说在慈禧太后之前的明朝,有一位母亲,在山脚下一个泉眼边洗衣服时生了一小孩,因为他一出世便掉进泉水里,所以取名小泉。张小泉家中贫穷,从小跟他爹以打铁为生,学了一手好本领,后来在杭州大井巷开炉做生意。有一天,井水由清甜可口变得臭气熏天。听人们说,这水底有两条乌蛇,每隔几年就在井底交配下蛋,把井水搅得像烂泥水。几十年来,人们毫无办法,只好停业搬家,张小泉气不过,就买了两坛老酒,一口气喝干,拿了把大锤,勇敢地跳入井水中。发现井底两条乌蛇正交颈缠在一起,便抡起大锤。啪!啪!两下砸扁了两条乌蛇头,并提着两条死蛇来到井面,人们看到后又惊又喜,都夸张小泉不亏是铁匠,把这两条钢筋铁骨的蛇精给消灭了。由此,张小泉就从两条死蛇的形象中得到启发,制成了剪刀。美好的故事,勇敢聪明的张小泉在我幼小的心里播下一颗萌芽的种子,以致后来都努力做那样的人。</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查了资料,才知道剪刀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分Y和8字形。到了宋代才出现了双股剪刀,剪刀的两股用铆钉相连,双环形把。到现在我们用的剪刀就是由此发展而来。</p><p class="ql-block"> 人们对剪刀的喜爱和崇拜,还衍生出许多风俗,听说熬药时,药罐上放一把剪刀,就能镇服疫鬼,驱逐病魔,药到病除,还有江浙一带,把剪刀悬挂门楣可镇宅辟邪,剪刀不但给人带来平安,还能给人送去吉祥,广东地区新婚仪式中,送新娘新郎凤凰剪,象征着蝴蝶双飞,寓意婚后生活美满富足。这让我对剪刀更加情有独钟,更加迫切的希望拥有它,然而,在那个年代这种渴望只能是一种奢望。</p><p class="ql-block"> 每当我看见李奶奶一手拿着布片,一手拿着剪刀上下翻飞着的,一会会,一匹匹活灵活显、形态各异的布马飞奔在草绿色的旧布上,一幅《八骏全图》跃然眼前;一会会,一只翩翩起舞的凤凰从剪口落在底色的布上,一件件维妙维肖、美轮美奂手工布艺作品在老人的手中玩耍似的完成。我羡慕极了,羡慕老奶奶心咋就这么灵,手咋就这么巧呢?不用笔画,一只只栩栩如生的动物,就出自她的剪刀,我也想试试,可是没有剪刀,真希望妈妈快点买把剪刀,就可以跟着老奶奶学这绝活手艺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家境好点后,我家也有了剪刀,不知是买的,还是妈妈用剪下来的头发换来的,我不得而知。只记得妈妈把它视若珍宝,用完之后藏的无影无踪,我想剪个东西根本就找不着。也只有等婶婶们来我家做针线活时,她们用完,我才有机会。那时真渴望有一把真正属于自已的剪刀,剪自已心里藏着的动物,剪自已的生活,剪自已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门上来了卖货郎,五颜六色的玩具占据了孩童的心,叮哩咣铛的家俬吸引着女人们的眼球,而我却一眼看中了盘起两只手柄的小剪刀。身无分文的我,把平常的分分钱都花在贪吃的嘴上了,死磨硬泡的让妈妈给我买一把小剪刀。妈妈是死活也不肯为我花那几毛钱,我心生恨意,却又别无它法。小孩子家家借钱是不现实,看到别人用头发换,我也灵机一动,等妈妈回家了,让货郎叔剪了我长到后襟的辫子,换了小剪刀,悄悄装在布丁裤兜里,用小手攥得紧紧的,生怕丢了似的。心中即乐又忐忑,有了剪刀没了辫子,怎么给妈妈交待呀,必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私自毁伤,是对父母的不孝和不敬呀。这一天我不敢回家,好几次听见妈妈扯着大嗓门喊我回家吃饭,而我像只流浪狗一样一直躲着,想着对付妈妈的策略。天黑了,我才悄悄溜回家,看见妈妈坐在炕头抹泪,当时只想到了怕自已受罚受骂,而没有想到妈妈的担忧,憋住气撑着的强硬被妈妈的泪水化作一滩难收的浆糊,稀里哗啦的泪水冲刷着脏乎乎的小脸。妈妈抹干自已的泪水,又擦干我的眼泪,盛了饭让我吃了睡觉。其实梦想离现实就一步之遥,只要你下定决心,坚持坚持,想要的东西,一定会属于自已。</p><p class="ql-block"> 因为有这样一把小剪刀而感到自豪的我,时不时向同伴们宣耀着,领着她们围坐一圈,剪着童年,剪着梦想。</p><p class="ql-block"> 如今,生活富足了,我没有因此而丟弃头发换的小剪刀,它像我不可或缺的至宝一样陪伴我左右。妇女们也不会因使用一把剪刀而聚在一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的手工布艺品让剪刀聚在了一起,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剪刀经手了传统布艺的花样的裁剪,见证了其制作过程,你瞧,街头一堆堆做猫头鞋,虎头鞋,青蛙鞋等等的老人,专注的绣着猫眼、虎须、蛙足,时儿眉头紧锁,时儿翘唇挠腮,完成一项时笑逐颜开,左瞧瞧,右看看,喜爱挂在眉梢,藏在心中;巷尾做工艺夹夹的年轻媳妇,搭配色彩剪着布样,然后一针一线镶边,填充着内容。盛行的布艺手工不光传遍崇信县城,农村也一样流行,为孙子满月做着各种动物模式的布艺玩具,枕头,为出阁的女儿绣鞋垫,绣枕头,做这些呀,剪刀的功劳可不小,薄可剪纸样、厚可剪鞋底、大到剪世界、小到剪花样、长可剪一辈子、短到秒剪、剪着情,剪着爱,剪着生活的方方面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