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薛老师讲古诗词中的意象和典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编写者:曾宇平</p> <p class="ql-block">  暑气蒸腾,艳阳高照,挡不住我们学习的步伐!7月24日,“一史三传”携手“高效思维”特色课程开启了第二天的漫游书海之旅。薛幼萍老师通过《古诗词中的意象和典故》专题分享,引领全国各地骨干教师、国学爱好者快速成长。</p> <p class="ql-block">  开课伊始,谢洪霞老师带读《离骚》,重温昨日旧知,同时加紧脚步学习新知,带领我们领略屈子一腔爱国热情,升天入地,上下求索,探求出路,向天帝陈词,又降临地上“求女”,有老师感慨道:“以前读离骚,是为了应付高考,现在读离骚,百味陈杂,觉得自己的思想意识跟着老师读书的脚步走了,越来越清明,心中充满愉悦,感恩遇见老师!”</p> <p class="ql-block">  专题讲座进行中,薛老师以意象和典故为专题,追溯意象系统的源头,并以《行路难》为例勾连意象系统,主要以“樽”“清酒”“玉盘珍馐”“停杯投箸““剑” “河水”“高山”“溪水”“日”“长风”“云帆”、“沧海”等为例多方面生动地为学友们讲述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文化。</p> <p class="ql-block">  在意象系统讲解中,薛老师以《行路难》为例,逐字逐句分析诗歌内涵,旁征博引,理论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如讲到“拔剑四顾心茫然”,挖掘“剑”这一意象,“拔剑出鞘象征着积极求仕的雄心壮志,剑敛匣中则喻示着怀才不遇的深切悲哀”,并以“剑”的相关诗词赋,如《九歌·东皇太一》《九歌·国殇》《九章·涉江》《陌上桑》、左思《咏史》、贾岛《剑客》、李贺《南园》、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等,加以举证,加深听众们的理解。此环节,老师们听的入迷,不停地与薛老师互动,仿佛眼前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又如讲到“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薛老师追根溯源,依据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结合《诗经·周南·关雎》《诗经·秦风·蒹葭》《诗经·周南·汉广》,细致分析“河水阻隔”意象,分析其中“可望而不可即的企慕情境,遥想之境”。讲解过程,薛老师热情洋溢,风趣幽默,内容丰富,引领听众进入情景当中,且身体力行,再三强调古诗文教学过程,切记“古诗文不是大白话”,并建议“意象教学:几乎每句诗、每个景物都是意象,联想记忆,时时总结,不断勾连回顾。”在一首首诗的讲解过程中,听者的面前似乎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新奇而美妙,这是我们以前不曾涉及的一个新的领域。</p> <p class="ql-block">  在典故教学讲解中,以辛弃疾《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当堂训练各位听众,识别其中的典故来源,如:</p><p class="ql-block">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引用《长恨歌》、《短歌行》相关语典;</p><p class="ql-block"> “何人为我楚舞”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相关事典;“听我楚狂声”出自《凤兮歌》;</p><p class="ql-block"> “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引用屈原《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夕餐秋菊之落英”;</p><p class="ql-block">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引用《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p><p class="ql-block">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出自《世说新语·任诞》相关事典等等,现学现用,提高学习效率。</p> <p class="ql-block">  讲解之余不忘提出宝贵建议:在典故教学中,老师们先找原典出处(文言文),然后自己揣摩、看懂,训练讲故事的能力,尽量绘声绘色,还可以角色扮演。要把感情熔铸于故事和典故中。弄清楚诗词所用的典故与诗人想要表达情感的关系,如正用、反用、化用等等。</p> <p class="ql-block">  为期两天的古诗词专题讲解,薛老师教给我们无数干货,同时密切联系当下教育,她谈到:“古诗词教学,要让‘立德树人’理念落地,教书育人,先提升教师自我修养,进而教化他人。”</p> <p class="ql-block">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习之路漫长,吾辈须追求真理,止于至善。课后各位老师意犹未尽,耳目一新,秀秀老师感慨道:“薛老师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确实如此,许多老师留言分享,以作感激与勉励。</p>

老师

意象

典故

古诗词

讲解

教学

离骚

为例

诗经

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