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37年1月13日,毛泽东进驻延安;1947年3月18日,擞离延安。毛泽东一共在延安战斗生活了十年又二个月零五天。期间除1945年8月28日到10月10日,赴重庆谈判四十三天外,均是在延安度过的。对于毛泽东在延安的住处,现在开放了凤凰山趁吴家窑、杨家岭、枣园、王家坪四处,这是为了宜传和保护上的方便,实际上,毛泽东在延安的住处远不止这四处.</p><p class="ql-block">1937年1月13日下午,毛泽东率中央机关由保安县移住延安城,住在二道街罗廷祯家院的东厢房里.因延安抗日救国会的办公处也设在院里,一天人来人往,声音嘈杂,也不利千保卫工作,便在一周后,移住到凤凰山下一位中医郎中李建堂的院子里.这是一个夭然石洞,据说在明代修城墉时,采石料形成的.院子背光,洞里更是阴暗潮湿。四月以后,毛泽东经多次催促,由李家窑移住二百米外的吴家窑院,这一处现在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1938年11月20日旧寇飞机突然轰炸延安城,中央机关与市民连夜向城郊各山沟琉散.毛泽东及中央机关移住城北五华里处的杨家岭。</p><p class="ql-block">在杨家岭,毛泽东住在崖窑沟的一孔已破旧的土窑洞里。一个月后,搬到村后鲁丁英家院中的一孔接口土窑里。1939年4月下旬,由鲁家院移住百米外半山腆的三孔接口土窑里。</p><p class="ql-block">1940年秋,杨家岭开山炸石,相继修建中央办公楼和中央大礼堂,环境不安静,毛泽东临时搬到城西北15华里处的枣园,住农民申有安家的五孔窑院。</p><p class="ql-block">1942年春,枣园大兴土木搞修建,毛泽东又搬回杨家岭,住14孔窑院(亦称中央干部招待所)北头四孔.冬,枣园工程告竣,毛泽东正式搬住枣园。</p><p class="ql-block">1945年10月11日,毛泽东由重庆返回延安后,因过度劳累,身体欠佳,便由枣园移住城东二十里处的柳树店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疗养。约两个月后,身体好转,又移住军委和总部所在地的王家坪,住桃林旁的两孔石窑。</p><p class="ql-block">1946年7月底,毛泽东身体恢复,又移住杨家岭14孔窑院北头四孔。</p><p class="ql-block">1946年10月,国民党飞机轰炸延安,杨家岭建筑物多,易被敌发现,毛泽东便移住枣园后沟水草清的一排土窑洞。</p><p class="ql-block">11月下旬,国民党飞机轰炸枣园,并发现了水草清旁边的大礼堂.1947年1月初,毛泽东由枣园后沟移住侯家沟.中央警备团团部在这里,任弼时也在这里养过病,有坚固的防空洞.约一星期以后,为了便干指挥延安保卫战,毛泽东又迁往王家坪。</p><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18日黄昏,毛泽东由王家坪最后擞离,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途。十年间,毛泽东在延安曾14次搬迁住地,一共居住过12处地方。</p> <p class="ql-block">▼1935年11月6日大雪天,毛泽东在象鼻山给红军战士作了一个多小时的讲话,阐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367天,经过11个省,走了两万五千里,这是历史上没有过的伟大壮举。</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在延安欢迎中央调查团大会上致词,强调国共两党合作将是长期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作参政议政动员演讲。</span></p> <p class="ql-block">▼1939年春,毛泽东乘小车去抗大讲课,跑来两名小战士,一个刘长贵是抗大的勤务兵;另一个安定宝是东北军干部队队长张学思(张学良的弟弟)的通讯兵。</p> <p class="ql-block">▼图为1937年,毛主席与朱老总的一张珍贵老照片。照片中毛主席深情地望着朱老总,朱老总则对着镜头微笑着,这就是英雄惜英雄的感觉吧,多么温馨感人的画面啊。1928年4月28日,朱老总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和湘南起义农军,经过艰难险阻,与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会师后,两支部队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老总任军长,毛主席任党代表,从此朱毛红军的威名扬天下。</p> <p class="ql-block">▼1938年,毛主席和周总理双星闪耀延安凤凰山。</p> <p class="ql-block">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高级技术干部会议上讲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46年,毛泽东与江青在王家坪打乒乓球。</span></p> <p class="ql-block">在得到蒋介石进攻命令后不久,胡宗南便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之情,立刻召开军事会议,</p><p class="ql-block">在会上,胡宗南表示:解放军在陕北留守的兵力不过3万人,武器装备又极差,弹药物资又不充足,加之短时间内难以得到外援支持,此时正式一举消灭解放军的大好时机。</p><p class="ql-block">随着胡宗南的一声令下,国民党在陕甘的所有主力部队都被调动了起来,开始马不停蹄地向延安进军,以争夺拿下延安的头功。</p><p class="ql-block">此时,正在延安的毛主席等领导人,根据敌强我弱的军事态势,制定了相应的应对部署。</p><p class="ql-block">首先是任命彭大将军为西北野战军司令员,统帅陕北地区所有的部队,迟滞和阻击胡宗南的进攻势头,为延安地区的党政机关、物资补给转移提供足够的时间。</p><p class="ql-block">同时,立刻疏散延安地区的老百姓,使他们免受战火的涂炭,尽最大努力地保住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p><p class="ql-block">为了以防不测,1947年毛主席在撤离延安时,还搭建了三套指挥班子,以防止在党中央进行转移时,遭到国民党军队突袭,而致使全国各解放区部队陷入群龙无首的局面。</p><p class="ql-block">当时毛主席搭建的三套指挥班子:分别是毛主席、周副主席、任弼时为一套指挥班子;刘少奇、董必武、朱德为一套指挥班子;杨尚昆、叶剑英为一套指挥班子。</p><p class="ql-block">为了安全和更好地迷惑敌人,各位领导人还起了化名,如毛主席化名李德胜,寓意"离开就能得胜"。</p><p class="ql-block">可见,我军虽然不得不暂时撤出延安,进行战略转移,但我党领导人对取得战争胜利依然保有很大的信心。</p> <p class="ql-block">1947年,毛主席转战陕北。</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在陕北转移时的处境其实是十分不利的,不仅天上有飞机监视侦查,地面上还有国民党的军队在搜索。</p><p class="ql-block">因此,毛主席在转移过程中曾数次陷入危机,尽管如此毛主席还是以革命事业为重,而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建立的另外两套指挥班子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刘副主席和朱总司令转移到华北地区之后,刘副主席对于华北地区的地方建设做出了十分重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而朱总司令则多次为华北野战军部队出谋划策,为华北野战军在华北地区的攻城略地做出了巨大的帮助。</p><p class="ql-block">而另一套由杨尚昆、叶剑英负责的指挥班子,则帮助全国各解放区与陕北党中央取得联系,实现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良好沟通,加快了解放战争胜利的步伐。</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用一个延安换取了全中国。毛主席以延安为诱饵,吸引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向陕北进攻,为全国其他解放区的发展与壮大赢得了时间。</p><p class="ql-block">同时,在撤出延安之后,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在陕北进行战略转移的过程中,牵制着胡宗南的主力部队,为西北野战军一步步消灭胡宗南部队提供战机。</p><p class="ql-block">同时,在撤离延安之前,就制定了三套指挥班子,以防不测。毛主席的高瞻远瞩,推动了中国解放战争的进程,加快了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步伐,也更加证明了毛主席是当之无愧的战略大师。</p> <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机关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和周恩来、任弼时等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人民解放战争。图为转战陕北前夕的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国民党蒋介石集中34个旅25万人,向我党中央所在地延安大举进攻,妄图一举摧毁我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党中央、毛主席审时度势,决定暂时撤离延安。我当时任中央机关医务室主任兼首长保健医生,跟随毛主席最后一批离开延安,亲身感受了毛主席从容不迫的大将风度。</p><p class="ql-block"> 3月17日下午,最后一批机关工作人员已基本撤离,最后一批老乡也相继疏散,而毛主席却没有离开他住的窑洞。彭德怀和习仲勋赶来催促毛主席动身,警卫人员也恳请主席赶紧走。毛主席却镇定自若地笑笑说:“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他走他的,我走我的。他上那个山头,我上这个山头。来得及,怕什么!”说完仍伏案办公。王震司令员闻讯后也前来催毛主席早点走。黄昏时分,敌人的先头部队已接近七里铺,手榴弹的爆炸声听得清清楚楚。毛主席这才步出窑洞,望了一眼暮色中的延安古城,挥手对大家说:“同志们,出发吧!”</p><p class="ql-block"> 转战陕北期间,为确保党中央的安全,将中央机关分为中央前委、中央工委和中央后委。毛主席、周恩来和任弼时率中央前委留在陕北,代表中央进行工作。在转战途中,不管白天黑夜还是风里雨里,每次行军,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和中央领导都和大家在一起,与同志们同甘苦。每到一处驻地,毛主席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不是阅读战报、签发电文,就是和周恩来、任弼时一起讨论问题。艰苦的行军、繁重的工作使毛主席消瘦了许多。我劝他要注意休息,增加些营养,主席诙谐地说:“瘦些好,身体比以前更结实了,这还要感谢胡宗南呢!”</p><p class="ql-block"> 在转战陕北期间,作为中央和军委直属支队司令员的任弼时身体非常虚弱,整天辛苦忙碌。他不仅要协助毛主席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还要负责毛主席和中央机关的安全,同时还要直接指挥直属部队的行军作战,做好部队的思想工作。毛主席非常担心他的身体,每次行军休息的时候就让我去看看他,但往往又被任弼时谢绝,并对我说:“你的责任主要是照顾好毛主席,他身上的担子比我们都重得多,快回去,快回去!”首长之间互相关心,亲如手足的情谊溢于言表,常使我深受感动。</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时任支队大队长的黎东汉突患急性肠炎,上吐下泻,高烧不退,一度出现休克,病情十分危险。毛主席知道后,立即派人搞来一瓶生理盐水。</p><p class="ql-block"> 我给黎东汉输液时他又出现了不良反应。毛主席问我:“就没有别的药了吗?”我吞吞吐吐地回答,还有一种磺胺药片。主席问:“为什么不用呢?”主席大概猜出了我的心事,对我说:“我的身体很好,不需要药,当务之急是抢救黎东汉同志。黎东汉同志担负的工作很重要!”听了主席的话,我立刻把这种当时很珍贵的药品给黎东汉同志服用,病情也很快得到控制。毛主席关心部属的情景令我至今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1948年5月,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抵达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我也随中央机关到达了西柏坡,从而结束了一年多艰苦而伟大的转战陕北的难忘岁月。</p> <p class="ql-block">▼1944年11月1日,毛主席和朱老总在王震的陪同下,在延安东关机场检阅即将南下的部队。战士们都穿着崭新的灰色棉军装,挂着新的子弹袋,背着新被子和新毛毯,歪把子机枪和三八式步枪。</p> <p class="ql-block">▼1944年,毛主席和朱老总(左一)、陈毅(左三)、聂荣臻(左五)、李富春(左六)、王震(左二)在延安的珍贵合影。照片中毛主席与王震亲切握手。1944年10月,由359旅为主力,以王震同志为司令员的八路军南下支队,将要执行南下作战开辟新根据地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11月1日毛主席和朱老总等领导在延安一起检阅南下部队的珍贵照片。</p><p class="ql-block">1944年八路军第120师359旅4000余人组成南下支队,挺进豫、鄂、粤敌后,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图为11月1日毛主席和朱老总等领导在延安一起检阅南下部队的珍贵照片。</p> <p class="ql-block">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background-color: rgb(246, 246, 246);">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当时的林彪是红一方面军的军团长,年龄还不到三十岁,可以说年轻有为。但是经历过长征,林彪本人对毛主席的军事指挥才能有了更深的认识,从内心深处表现出对毛主席的膜拜,下图是他们到达陕北后的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1936年,毛泽东在保安.</p> <p class="ql-block">1936年2月,指挥东征作战时的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1937年,毛泽东主席在延安</p> <p class="ql-block">▼这是毛主席和朱老总长征之后在延安时拍摄的照片,经过了彩色修复。“朱毛”自从1928年合体,直到1976年两人相继去世,合作长达48年之久。今天我们回首那段历史,不得不从心里产生深深地敬佩。他们二人的结合,成为了一面旗帜,一种象征,一段佳话,更是一段传奇……</p> <p class="ql-block">图为毛主席和朱老总。毛泽东对朱德最精当的评价是在延安说的两句话:“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p> <p class="ql-block">1936年,刚到陕北不久的毛主席</p> <p class="ql-block">▼1942年,毛主席走在延安的大道上,探索着革命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1939年,毛主席和延安杨家岭农民亲切交谈。</p> <p class="ql-block">▼图为毛主席与叶剑英在延安的珍贵合影,叶帅总能在重大历史关头挺身而出,做出正确抉择,因此毛主席称赞他:“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p> <p class="ql-block">▼1938年,毛主席在抗日军政大学讲话</p> <p class="ql-block">▼1938年,毛泽东、林彪等人正在抗日军政大学上课。照片中可以看到,当时条件艰苦,他们穿着朴素无华,但他们一个个精神饱满,上课时听得非常的专心认真。1936年,毛主席决定建立“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后改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林彪任校长。从抗日军政大学走出了七位开国元帅、八位开国大将、26位开国上将、47开国为中将和129位开国少将</p> <p class="ql-block">▼1940.3.26,周恩来、任弼时从莫斯科回到延安,这是在欢迎大会主席台上与毛主席合影。当晚,在延安中央党校广场召开延安各界人士和群众参加的欢迎大会。欢迎大会后,周恩来用共产国际赠送的一部十六毫米放映机亲自放映从苏联带回的影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background-color: rgb(246, 246, 246);">1937年三月,延安,美国合众社记者厄尔·利夫(EarlLeaf)到延安采访毛泽东主席和朱德,当时的吴光伟(英文名LilyWu)担任翻译。</span></p> <p class="ql-block">▼1945年,毛主席、杨尚昆和美方代表赫尔利在延安机场</p> <p class="ql-block">1944年,毛主席、彭老总和美军一行在延安。</p> <p class="ql-block">▼1946年,离别延安时,老百姓送给毛泽东主席与朱德最真的情!</p> <p class="ql-block">▼1946年,由张治中、周恩来、马歇尔组成的军事协调三人小组来到延安。毛主席、朱总司令陪同军事协调小组检阅八路军仪仗队,照片行走者从左至右为:毛泽东、周恩来、马歇尔、张治中、朱德,列队欢迎的为我军历史上第一支仪仗队</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在延安</p> <p class="ql-block">▼1947年10月,转战陕北,毛主席一家子在佳县神泉堡。1947年9月23日,毛主席率领中央机关移驻佳县神泉堡。在神泉堡期间,由于陕北和全国的战局都已经大有好转,毛主席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解放战争局势快速发展,面对出现的新问题,需要毛主席作出重要决策。</p> <p class="ql-block">▼1946年,毛主席在延安与江青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