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题马兰场站创始人领导人之合影,(这些都是功勋卓著的马兰创始人,时任马兰场站站长的孟庆林将军,还蹲在前面左一。作者张友茂为场站参谋长)<br><br> </h3> <h3> 昔日的军事禁区,地图上找不到的核试验基地,在新疆,有一个地方,它的面积相当于一个江苏省,淹没在茫茫戈壁的深处,它因为“两弹”实验,成了中国核试验的代名词,它就是位于南疆库尔勒市境内,如今对外开放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马 兰;</h3> <h3> 马兰基地,位于库尔勒市和硕县境内的乌什塔拉乡。因为马兰基地紧邻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的罗布泊,因此也叫罗布泊核试验场,是我国最早的、也是唯一的核试验基地。</h3> <h3> 在这纵横几千里的一片沙漠戈壁,地上,难见绿草;天上,罕有飞鸟,这是死亡之海。<br><br> 然而,正是这死亡之海,却悄悄遍布着一簇簇骆驼刺、红柳和马兰草,它们的根系往往盘结而粗壮,尤其是马兰草。<br><br> 马兰草,质朴而坚韧,普通而不凡,可谓是死亡之海的不死鸟,大漠深处的精魂。<br><br> 马兰草与于此地的植物伙伴一样,在大多数极寒冷的日子里,它们形容枯痩,与沙碛浑为一色,淹没于浩瀚的戈壁,人们不易察觉其存在,然而就是在这时,它们深深札根于底层吮吸大地的营养,正在奋力地生,顽强地长,抵御着风沙,抗击着严寒。一旦春天来临,特别是夏日的风巡游边关的时候,它们会很珍惜这难得的时光,夜以继日地、迅捷而全力地舒展、开放,亮出自己深深的蓝和幽幽的香。这时候,也只有这时候,人们才发现在这广袤的死亡之地,竟也有倔犟的生命的力量在生长,营造着光华四射的春的意象!</h3> <h3> 马兰基地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主要担负我国核试验的组织指挥、理论研究、测试分析、工程技术和勤务保障等任务。<br><br> 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就有一大批军人和科研人员,西出阳关,来到大漠戈壁,为了开辟共和国核武器的试验场,来到了罗布泊,来到了马兰。随后,大批家属、子女也来到马兰安家落户,从此,博斯腾湖湖畔,有了“马兰村人”。曾经在这片戈壁滩里参加核试验的基地官兵和技术人员不下10万人。</h3> <h3> 这是当年《人民日报》发出的套红号外。这条消息曾令无数那个年代的中国人为之欢呼雀跃,热泪奔涌!这春雷,震惊了世人,是他们从胸腔发出的带血的吼声,这祥云和太阳,是他们用生命年华燃放出的耀眼光彩!它不但驱散了笼罩在人们头上的雾霾黑云,使华夏子孙挺身昂扬,更让这里的马兰草郁郁葱葱,花开芬芳而四溢……。</h3> <h3> 我国第1枚氢弹爆炸成功。沉默如金的戈壁见证:<br><br> 1967年6月17日8时,罗布泊沙漠腹地。徐克江机组驾驶“轰6”飞机从马兰机场起飞,进入空投区。<br><br> 按照预定时间,一声惊天“雷鸣”,万里碧空升腾起炽烈耀眼的火光,一朵蘑菇云顶天立地,轰动世界的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h3> <h3> 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罗布泊马兰核试验基地,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br><br> 1967年6月I7日在新疆罗布泊马兰核试验基地,我国第一枚氢弹试验成功。<br><br> 1969年9月23日在新疆罗布泊马兰核试验基地,我国第一次地下核爆炸试验成功!</h3> <h3> 下图为站长 李才(左2),政委 李民仓(左3),参谋长 张友茂(右1),主任 任玉璞(左1)。</h3> <h3> 60多年前,当西方列强挥搅着“核讹诈”的黑云,世界为之昏暗,人类的自由生存权被践踏和中华民族的和平生活受到严重威协时,有一这样群人——他们中有将军、科学家、普通的官兵和军工,应党的召唤,奉祖国之命,从四面八方聚集,风尘仆仆来到这死亡之地,隐姓埋名,整日以风沙为伴,以冰雪为伍,住地窖,喝咸水,顶烈日,冒严寒,历经数不清的艰难困苦,几度炎暑之后,终于使这沉寂之地,回响起隆隆的春雷,升腾起灿烂的祥云和的太阳……</h3> <h3> 这群人和相继一批批来的人及其子女,因为有马兰草一样的性格和气质,被称为马兰人。</h3> <h3> 图为孟庆林将军,曾任马兰场站站长,后任空九军后勤部部长。</h3> <h3> 2014年10月16日,江西鄱阳县一酒店门口挂着一条显眼的横幅:"热烈欢迎马兰场站老首长前来参加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战友联谊会"。酒店会场里,汇聚着300余名曾经参与核试验的老兵。"<br><br> 有一个地方名叫马兰,你要寻找它,请西出阳关。丹心照大漠,血汗写艰难,放着那银星,舞起那长剑,擎起了艳阳高照晴朗的天……"这首《马兰谣》记录的就是被誉为"共和国原子城"的戈壁绿洲马兰的故事。当时在马兰8023部队,以上赋文作者张友茂一起在的鄱阳籍战友305名,江西乐平籍100多名,是马兰场站同籍官兵最多的地方,这也是我们江西为“两弹一星”国防事业做出杰出奉献的骄傲,共和国和人民不会忘记!<br><br> 本文编辑赵建民,在原马兰场站参谋长张友茂的指挥安排下,非常荣幸地担任接送,参加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战友联谊会,从北京专程赶来参会的孟庆林将军夫妇的司机。从机场到鄱阳县城聚会地的来回途中,深深感受到将军的亲切和蔼与共和国功臣的风采,以及官兵战友聚会时绽放的马兰情怀!<br><br> <br><br> (海外风采)栏目主编:赵建民 <br><br>2021年07月10日星期六 </h3> <h3> 为张友茂(下府岸人词赋家)赵建民(作词家)弘扬马兰精神而点赞!你们的文章铿锵有力,字斟句酌,含义甚广妙笔生花,充分体现了马兰场站人的马兰精神!<br> 在浩瀚沙漠的死亡之海里,饥餐砂砾饭,渴饮苦水浆!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的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的人。园满地完成了我国数十次核试验任务!加强了军队建设确保了国家安全!粉碎了美帝的核讹诈和核垄断。我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争取了国家几十年和平环境!发展了国家经济实力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br> 让马兰精神代代相传!千古流芳!<br>你们功不可没!<br> 孟庆林<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