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宿舍楼底下有一棵大槐树,长得特高,有5层楼那么高。它伴了我有11年了,我11年前由别处搬到此处。每年我看到它花开花落,结籽落叶。</p><p class="ql-block"> 现在它又开花了,并且花落了。我在外几天,回来时槐花落了一地,金黄金黄的。地上有,车上也有,连我常下棋的石桌上也有。</p> <p class="ql-block">我楼下的这棵槐树叫国槐,这是槐树的一种。当然槐树还有另外一种叫洋槐,洋槐也叫刺槐,它的叶根上长着长长的刺。</p><p class="ql-block">既然叫国槐,那就是土生土长的槐树了。我们史书上记载的槐树大都是国槐,因为洋槐引入我们国家的时间不长,有的说100多年,有的说200多年,莫衷一是。洋槐的花是可以吃的,国槐的的花是不是可以吃,我不知道,反正我没有吃过。但我知道槐米与槐角都可以入药。国槐未开花时的花蕾叫槐米,而开花后的果实为槐角。槐花可以凉血止血;槐角则可清热泻火。夏天或秋天,总会有人爬到树上去掰。这对有些家庭来讲,还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呢。</p><p class="ql-block">我的四姐手脚比较灵活,爬屋上墙不当回儿事,她更是槐树上的常客,无论是掰槐米还是掰槐角,都少不了她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过去山东的农村里几乎村村都会有一棵老槐树。农村里之所以会种植国槐,与明初的那场大规模的移民有关。</p><p class="ql-block">元末明初,山东河南河北这地方是战场,朱元璋带着他的人马把蒙古人赶跑了。战争加上瘟疫,使山东、河南、河北这地方的人口大量减少。为了恢复这些地方的生机,最好的办法是移民。当时山西没有经过战乱,人口较多,移民就是从那里开始的。我读过那个时候的移民史。明初大约有十次规模巨大的移民。</p><p class="ql-block">俗话说故土难离。人是不愿意轻易离开自己的故土的。国家为了推进移民,采取两手,一手是强迫,另一手是鼓励。要离开自己家乡了,带点什么做纪念呢?挖棵槐树或者弄棵槐根吧,因为老百姓知道,槐树可以活几百年的时间。现在有些古村落,据说还有唐槐,唐槐离现在也应当有一千三四百年了吧。于是这些山西人怀揣着槐树或者槐树根上路了。等找到安居的地点,就把槐树或者槐树根埋下。当年或者第二年,它就发芽了。</p> <p class="ql-block">山东好多地方的人都说是自己家乡在山西洪洞大槐树。比如我家的梁邹王氏族谱就这样明确记载。按照族谱,我爹为十七世,我为十八世。如此算起来,整好与明初的移民时间吻合。</p><p class="ql-block">“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鸹窝。” 小的时候,冬天的晚上,会偶尔听父辈们这样告诫他的后代们,我也听过不只一次。每当听到这个话,我就想,什么时候到山西洪洞去看一看。</p> <p class="ql-block">11年前,也就是我将近50岁的时候,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我开着车,到了山西洪洞,到了传说的那棵大槐树跟前。大槐树没有我想的那么大,也没有我想的那么苍老,是不是有老鸹窝,我也没有注意到。我在那棵大槐树跟前恭恭敬敬的鞠了三个躬,其实我内心深知,这个躬是代我老爹躹的。我老爹生前不止一次的说希望到大槐树跟前看看,但一直到死,他也没有实现这个愿望。</p><p class="ql-block">我住在济南,有一个名人叫秦琼。秦琼卖马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秦琼拴马的故事大家不一定知道。据说秦琼的马是拴在一棵槐树上的,而这个槐树目前还在。它在千佛山公园内。那棵树特粗,粗的有几个人搂不过来。据说,这棵树曾被评为济南的树王。</p> <p class="ql-block">网上有段文字写的较详细,粘在这里。 “从千佛山正门进入景区,沿台阶一路上行,经过卧佛后,向西有一条上山的路,古槐就在路旁。走近古槐仔细观看,记者发现,古槐下方的主干已裂开,仿佛是一把利斧从中劈开,枝干一枝朝东南方向生长,一枝朝西北方向,枝上树叶茂密。更为奇特的是,在朝东南方向生长的枝干下部,一棵幼树穿过枝干,伸向天空。老树与幼树相接的地方,树皮已经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记者注意到,古槐下还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写着“唐槐”两个大字,还刻有一小段关于此树的介绍:“此古树称唐槐,相传唐将秦琼曾在此拴过马,亦称秦琼拴马槐,老树怀中小槐宛如慈母抱子,又称母抱子槐,古树东侧方亭故名唐槐亭。”</p><p class="ql-block">拉拉扯扯就写多了,到此吧。今天汇泉桃花岛那边有个会,下午还要赶到那边去,得留点时间准备发言提纲。</p><p class="ql-block"> 山东财经大学 王蔚 2021.7.2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