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倒在建国前—方志敏

乐粉556

<p class="ql-block"> 吴 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家都知道,1899年出生于江西戈阳的方志敏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他的遗作《可爱的中国》纳入教材,小学生们读来朗朗上口。但幼时的方志敏却是一位小学辍学的“文学青年”却未必有人知。年轻时他曾任《新江西》季刊的主要撰稿人、《民国日报》校对,23岁起写出白话小说《谋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2年春,方志敏在上海找到了党组织和中共领导机关,并结识了陈独秀、瞿秋白、恽代英、向警予等著名中共领导人。1923年年初,方志敏与赵醒侬等人创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南昌地方组织、江西“民权运动大同盟”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4年3月,方志敏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建江西的党、团组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7年2月,方志敏当选为江西省农民协会执行委员兼秘书长,领导全省农民运动进入全盛阶段。1927年11月起,以"两条半枪"起家,与黄道等人组织领导了弋横起义,时任中共弋阳、横峰、贵溪、铅山、上饶五县工作委员会书记兼起义总指挥,起义失利后率部转入磨盘山区坚持斗争。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8年4月,方志敏任中共弋阳县委书记,并创建工农革命军第二军第二师第十四团一营一连,领导建立了弋阳、横峰县苏维埃政府,任弋阳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方志敏率领起义农军开展游击战争,运用“声东击西﹑避实击虚”,“吃得下就吃﹑吃不下就跑”等战术,一年内连续打退国民党军四次“进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0年7月,领导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8月,当选为赣东北特区革命委员会主席。9月随红十军转战赣东北。1931年3月下旬,任红十军政委后当选为赣东北特委常委,率部转战贵溪、余江及闽北地区,在闽北连打11仗,连战皆捷。9月,被选为中共赣东北省委常委。11月,在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主席团委员。同年当选为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兼财政部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月,任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闽浙赣军区司令员。期间坚决抵制"左"倾冒险主义指导方针,先后领导赣东北和闽浙赣苏区军民进行反"围剿"斗争,并配合中央革命根据地反"围剿"作战。这块面积不大的苏区,在敌人数万重兵的四年"围剿"中始终屹立,成为保卫中央苏区的战略右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寻淮洲红七军团到达赣东北根据地,与方志敏的红十军汇合。11月上旬,中革军委发来命令,红七军团与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刘畴西任军团长。离开赣东北向皖南进军,方志敏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军政委员会主席,统一领导闽浙皖赣边党的组织和革命武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家乡赣东北经过七年苦斗后,中央军区命令,红十军团北上进入皖南,掩护中央红军向西长征。逆着主力方向,佯动吸引敌军,分明又是一场“断臂之战”。红十军团一万余人孤军进入皖南后,连遭围追堵截,有耗无补,损失极大。1935年初,部队折返皖赣边界,遇敌拦截被冲为两段。当时,方志敏带领前卫800余人已冲出包围圈,见大部队未跟上便要返回。师长粟裕和其他同志要方志敏先去赣东北苏区,他们回去接应。方志敏却下命令让他们先行,自己率十余人趁黑夜潜入包围圈,在生死关头以高度的责任心,自愿走上最危险之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方志敏找到大部队后马上组织突围。带伤的军团长刘畴西指挥出现犹豫,遇阻击未坚决冲锋,而是折回再找路,敌军乘势收紧了包围。天黑后,饥疲不堪的方志敏在山坡上燃起两堆大火,向四周大喊:"我是方志敏,快出来向我靠拢!"这样,他又集合起不少分散躲藏的干部战士,并将他们临时编成一个团。1月29日天亮后,众多敌军压来,部队再度被打散。方志敏两日水米未进,藏进一个柴窝,不幸被敌搜出。他被押到南昌后,蒋介石曾亲自出面劝降,方志敏则表示:“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方志敏在《清贫》一文,详述了他被捕时的情形:“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这在国民党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所以,如果有人问我身边有没有一些积蓄,那我可以告诉你一桩趣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在我被俘的那一天,有两个国民党的兵士,在树林中发现了我,猜到我是什么人的时候,他们满肚子热望在我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金镯、金戒指一类的东西,发个意外之财。哪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赣东北信江8县苏维埃成立后,方志敏担任苏维埃主席,有人劝方母去讨些钱,老人也觉得他的饷银当姆妈的理当用得。于是,她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找方志敏要饷银来了。方志敏很清楚他的学费,从小学到大学,连本带利,父母就欠债达700元之巨!方志敏参加革命后,家又被敌人烧劫十余次。母亲是迫于无奈,来向他要钱。</p><p class="ql-block">方志敏内疚而诚恳地对母亲说:“姆妈,我是当主席,可当的是穷人的主席,哪里是官?饷银嘛,将来会发,现在没有。苏维埃刚建立,革命才有个起头,我们每日的饭钿才七分呢!”方母听了,说:“晓得了,晓得了。姆妈这一趟没有白来,明白了仔是当穷人的主席,我苦点也舒心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寒冬腊月,方志敏穿着一件薄薄的破棉袄,从弋阳去参加贵溪苏维埃代表大会,这令身穿新棉袄的代表们于心不忍,要给他换件新的。但他不同意,夜里去补那件破棉袄。代表将新棉袄送来,他反复给来人讲“要节省,要减轻群众负担”的道理,执意不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方志敏“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这是方最爱的一副对联。三爱,爱的是祖国的历史文化和山河物产;而四物,无一不寄托他对高洁品性和人格的向往。父亲为自己战火岁月中出生的5个孩子,分别取名为松、柏、竹、梅、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方志敏烈士生命的最后时光是在狱中度过的。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他正气凛然,坚贞不屈,直至英勇就义,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革命气节。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方志敏一面坚持对敌斗争,一面本着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完成了《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不朽文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随时都可能被敌人杀害,方志敏没有长远的写作计划,只能想起什么就写什么,而且争分夺秒地写。在一篇文章中,方志敏写道:“何时枪毙——明天或后天,上午或下午,全不知道,也不必去管。在没有枪毙以前,我应将赣东北苏维埃的建设,写一整篇出来。我在这炎暑天气下,汗流如雨,手执着笔,一面构思在写,一面却要防备敌人进房来。我下了决心,要在一个月内,写好这篇文字。”写作消耗了方志敏“许多思想和心血”,以至不久,“头上的白发,差不多增加了一倍”。在短短的6个多月中,方志敏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和疾病折磨,完成了近14万字的重要文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怎么想方设法把文稿送出监狱,是方志敏一直在思虑的问题。南昌监狱有一个姓高的年轻下士文书,他看到方志敏根本不像国民党宣传的那样“凶相”,便和方志敏作一些接触,方志敏抓拄时机对他进行政治教育。他和姓高的青年商量要他把文稿和密信送往上海。二人商定由这位青年的未婚妻送文稿。这位姑娘化名“李贞”,带着文稿和鲁迅等人的地址,离开南昌来到上海。经过一番周折,方志敏在狱中写的文稿终于交到鲁迅手中。鲁迅冒着生命危险珍藏着它,直到1936年4月,才交给当时党中央派往上海工作的冯雪峰。可是方志敏却无法听到这个消息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英勇就义,实践了自己“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的豪迈誓言。烈士所憧憬的中国的未来,“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的民族就可以无愧色的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的携手了。”足以告慰方志敏的是,现今中国终于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中国诞生后,毛泽东曾向子女以及身边的工作同志多次提及方志敏。1953年4月,毛泽东在浙江登莫干山时,在山顶向赣东北方向远眺,对身边的汪东兴说,“再过去一点就是你和方志敏的家乡了吧!”接着赞叹道:“方志敏同志是有勇气、有志气而且是很有才华的共产党员,他死得伟大,我很怀念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5年,党中央作出了寻找方志敏遗骨的决定。在刘少奇同志的直接指示下,江西省成立了以方志纯(方志敏的堂弟,省委、省政府领导人之一)组成的方志敏遗骨调查小组。由于方志敏被秘密杀害,能知道掩埋烈士遗体准确位置的人极少。小组向社会发出通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是找到了当时的刑场摄影师,他在“真真”照相馆工作。可是,当把他带到下沙窝刑场时,他却什么都记不清了。后来又找到卖棺材的人去辨认,在下沙窝挖掘。方志敏临刑时带着脚镣,他的遗骨肯定有铁镣相伴。可是,人们在挖掘的尸骨中一直没有发现铁镣的踪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方志敏遗骨寻找一时陷入迷惘。1957年春,江西化纤厂在南昌下沙窝破土动工。在挖地基时突然发现一堆骨殖,并伴有一副脚镣!迅即一份以江西省政府名义发出的加急电报,发往浙江东阳北麓中学。当年一度兼任看守所长的凌凤梧先生被邀请火速赴南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凌凤梧,浙江金华人。1934年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长,他无法回拒上司交给他对方志敏“劝降”的任务。通过一段时间与方志敏的接触,凌凤梧却被这位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所感动和折服。方志敏就义后,狱警从烈士囚室内搜出写有“木吾兄(即凌凤梧)”的签条,内容是感谢凌为他减轻铁镣。为此军法处曾以通匪罪将凌拘押,后由于证据不充分及有人说情才从轻发落,他被撤职押回原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面对深埋地下达21年之久的骨殖,每个人的心都在颤抖,忍悲含泪地审视着。凌凤梧双手托起那副还套着两根胫骨的铁镣,掂掂它的份量,用手指抹去一些剥落的锈屑,仔细辨认镣铐。“就是这副脚镣!”面对一堆骨殖,凌凤梧禁不住滚下了热泪。在场的人也都潸然泪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现场收集残缺不全的骨骸,共计79块。这些骨骸哪些是方志敏的遗骨呢?这项辨别遗骨的重任交给了青年法医张伟纳。只见所有的骨骸由于年代太久几乎都已发黄变黑,有的松脆断裂。张伟纳小心翼翼一块一块的清点。他拿起其中已确信无疑的两块胫骨,他的心都颤抖了。他早已听说烈士的这一对胫骨一直被套锁着埋在地下整整21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伟纳首先到现场检查土质。根据土质的情况推算,经历的年代应为20年左右,这正好与方志敏就义时间大致吻合。方志纯说:按我的身高类比,志敏的身高应近1.8米。张法医根据戴镣的那一对胫骨中的长度,按照马尔夫里埃氏表推算,死者生前身高应为1.77米左右。这与志敏的实际身高基本相符。同这两块胫骨埋在一个穴内的,还有7块骨骸,即2块髋骨,2块腓骨,2块股骨和1小块股骨头。髋骨和股骨连接处的髋臼直径较大,髋骨大,切迹较深,由此可鉴定为男性。从胫骨磨片测定以及根据巴尔达沙和苏莱氏表推算,死者生前年龄在30岁至40岁之间。这与方志敏就义年龄(36岁)也相符。最后通过法医的技术鉴定,只有这9块骨骸是方志敏的遗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5年,方志敏墓建墓工程终于完成。省委领导原打算在烈士殉难30周年的1965年,举行隆重的遗骨安葬仪式,也因十年动乱被一再延宕。张伟纳11年守护方志敏遗骨,历尽艰辛,无怨无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7年8月6日是方志敏烈士殉难42周年纪念日。这天上午,人们终于迎来了一个迟到而隆重的葬礼。张伟纳怀着异常激动的心情,庄重地捧出遗骨箱,把他珍藏达20年之久的9块烈士遗骨,当着有关领导及烈士亲属的面如数清点,然后用红绒包好放进汉白玉特制的棺内。上覆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成千上万的干部群众夹道护着灵车缓缓开出,驶向墓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在1964年5月21日,副省长王卓超致信汪东兴,请他转交江西省委请求毛主席为烈士墓碑题词的信。11月9日,毛主席亲笔题写了“方志敏烈士之墓”后,还亲笔附言:“写了一张,请汪东兴同志转去,不知可用否?”此时,满头白发的方志纯格外激动,他一把拉住张伟纳的手说:“谢谢你,谢谢你,伟纳同志,你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