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遇苏东坡

浪淘沙

<p class="ql-block">  客观地讲,我国古代的文人骚客可谓灿若繁星,比比皆是,有的是七绝圣手,有的是七律大咖,有的是丹青妙笔,有的是词坛宗师,有的是书法大师,有的是散文大家,等等,不一而足,他们都有自己得心应手且卓有成就的艺术领域,因而流芳千古,然而,有这么一个古代读书人,却是诗文书画、医食居行全面开花,且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独步天下的成绩,在朝可以指点江山、安邦治国,戍边必定铜墙铁壁、军纪严明,上马挽弓,下马题诗,淡泊名利、心系苍生、生性豁达,简直是一位古代不可复制、千年一遇的复合型人才一一苏东坡。</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中国人,只要你上过学,并与文学靠边,无论是小初高还是本硕博,现代文学课本一般都离不开鲁迅的文章,古代文学范例则绕不过苏东坡。苏东坡几乎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独特的符号。因为他不仅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而且工程医药美食养生哲学历史行政管理军事韬略皆有建树,可谓当时的一个全才,但就是这样一个狠人,当时就被朝廷与民间公认的大才子,却命途多舛,一生颠沛流离,正如古人所言: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出生于政清人和的宋仁宗时期(1036年),三字经上所涚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便是讲的苏轼的父亲苏洵,连同他的弟弟苏辙(字子由),那一年,他们爷仨从故乡四川眉山出发,一同赴京赶考,主考官是当朝大学士欧阳修,当欧阳老先生阅读了苏轼的考卷后,赞不绝口,便想将此卷题为第一名,又怀疑此文章肯定是自己的爱徒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便将该文判为第二名,等到发榜后,才知道作者并非是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而是名不见经传的苏轼,同时被录取为进士的还有苏洵、苏辙、曾巩等人,这样,苏家就形成了一门三进士的天下奇观。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包括当时正在朝廷为高官的王安石在内,唐宋八大家中的宋代六位这时候在同一个时空聚集了,欧阳修最得意的是:在自己手下赴考的三苏与曾巩都成了他的门生,八大家指的是散文八大家。</p> <p class="ql-block">  苏轼考中进士时才二十岁出头,而其弟子由则更小,都是既有文采又有人材,正值青春年少,当时京城里巨商大贾豪门贵族纷纷主动约媒人上门提亲招婿,然而老苏早就预料到这一着,在携二子进京赶考之前,已事先在故乡提前为他们娶了媳妇,苏东坡的媳妇叫王弗,是他的表妹,虽然也是媒妁之言,但二人感情甚笃,他们俩在一起婚姻生活了十年后,王弗病逝,苏东坡曾作《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巧的是,正当苏家爷仨踌躇满志准备赴任作官之时,苏东坡的母亲这时在故乡去世了,根据古代律法规定,父母去世时,在朝为官的儿子都要辞官三年报丁忧守孝(实为二十七个月),于是,父子三人离京回老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度进京后,苏东坡先是被下放基层锻炼,到陕西省的凤翔县任通判,到任后,他的上司颇欣赏他的才华,两个人颇合得来,他的同窗好友章惇,此时任职于此也意气风发,与他情同手足,他们在这个靠近北宋边塞的偏僻地方,守护着国土的安全与老百姓的安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初入职场的青年苏东坡,在凤翔任满三年后被调回京城,任职史馆,不久妻丧,第二年又父丧,苏家在朝两兄弟因丁忧又要辞官守孝,他们将先父与王弗的灵柩护送回故乡眉山安葬,苏东坡与苏子由先走旱路,然后到荆州一带走水路,沿长江逆流而上,由于无官一身轻,又不赶时间,这两兄弟才子便一路饱览三峡的壮丽风光,也经历了惊心动魄的险滩暗礁,安全返乡后,家乡正闹旱灾,饥民遍野,苏东坡力劝当地太守开仓放粮,并且主动将自家粮仓的粮食拿出来周济乡亲们,自己一大家子却喝稀粥度日,而时任宰相王安石的激进改革措施让许多人倾家荡产,入不敷出,改革弊端显而易见,弄得民不聊生,苏东坡不忍平民疾苦,特上书朝廷痛陈新颁布的兵役法与青苗法的危害,但王安石不为所动,曾经一度与苏东坡志同道合的好友章惇,此时已加入到王安石的战壕,他带头对苏东坡口诛笔伐,因此深得王安石的器重并委以重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守孝期满以后,便娶了亡妻王弗的妹妹王闰之,两兄弟再度离乡进京,这一次因丁忧,也是苏氏兄弟二人最后一次回乡,此后宦海沉浮,直至逝世,他们再也没有回到过四川眉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进京后,苏东坡先是任职史馆一年多,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新政,于是被下放到杭州任通判,在此居住了三年,这是他职场中初赴杭州,十八年后他经过兜兜转转,又被贬到杭州任太守,同时也作了许多著名的诗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任杭州通判三年后,又被调到山东密州任太守,与其弟弟的居所有所靠近,《江城子. 密州出猎》是他在此最著名的词作,在这里,他取得的最大政绩是,当地由于地瘠人贫,许多父母在生下两三胎子女后,因家庭无力抚养,此后再生育的婴儿一般亲自动手溺死,苏东坡不忍此有违人伦的惨剧一再发生,便集资修建了一所孤儿院,让无能力抚养小孩的父母将弃婴送至院内抚育。在此之前,当地官方对弃婴早已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直到苏轼到来才有改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在密州任太守两年后,又被调到徐州任太守,在任期间,徐州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洪灾,一度洪水围城,四处汪洋,许多有钱人和官员打算弃城而逃,都被苏东坡劝返,他以自己的丰富学识与勤政爱民精神打动了官民,在他的亲自部署下,当地最终战胜了泛滥的洪灾,基本上无人伤亡,也没有逃离家园,与之相对应的其他行政辖区则水毁严重,平民流离失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接着苏东坡被调往湖州任太守,就是太湖之滨的湖州,他照常生性散淡不羁,挥毫赋诗,直抒胸臆,这些诗作传到京城后,被一帮看不惯他的御史大夫寻章摘句,搜罗出许多形似诋毁朝政的诗句,最终被京城派来的捕快押走锒铛入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这一年苏东坡四十三岁,包括章惇吕惠卿在内的一帮人上表当朝皇帝,建议问斩苏轼,以儆效尤,但皇太后惜才,皇帝最终没有同意处诀这个满腹才华的苏东坡,而是贬谪到湖北的黄州任团练副使,无权无势且行动受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是在黄州的四年,苏东坡的精神境界发生了质的飞跃,他的哲学思想在儒家道家和佛家中自由切换,其外号东坡,也是在此期间亲自垦荒犁田而取名的,他在此筑有雪堂,抚育孤儿,将当地便宜的猪肉试制成美味的东坡肉,在黄州期间,他写下了震铄今古的散文名篇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以及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中,苏东坡无意间创作出许多沿用至今的成语名言警句,就连当时的皇帝宋神宗,每当用膳没胃口时,太监会意,便在侧朗读苏东坡新近创作的赤壁赋等佳作,这时龙颜大悦,进餐愉快。太后和皇上都欣赏苏东坡的才能,但围绕在皇帝周围的臣子大都忌惮苏东坡的真才实学,惟恐其一旦上位而对自身不利,于是总是出谋划策千方百计打压苏东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离开黄州后,他被调往常州,不到一年,又被调往登州任太守,王安石垮台后,改革新政也失败了,苏东坡终于被调回朝廷核心区,任中书舍人,其间他推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拨乱反正,为岌岌可危内忧外患的大宋江山尽力保驾护航。不多久宋神宗就驾崩了,新皇帝宋哲宗当政,但其还是个小孩子,由太后垂帘听政,值得一说的是,宋代的皇后太后基本上都非常贤良淑德,均以国事为重,这个太后联手苏东坡对朝政不合理之处予以纠偏,整个社会终于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气象,这也是苏东坡职场生涯中的高光时刻,但由于朝廷上总有嫉贤妒能的庸官频繁上表指责苏东坡的意见有违祖制等等,苏东坡为人耿直,听不得冤枉话,于是他主动请求太后下放离开权力中枢,为了大局,太后最终答应苏东坡离京,他再度赴杭州任太守,在任期间,苏东坡大兴水利,为西湖疏浚解决城市饮水问题,如今西湖上的苏堤春晓一景,其最早的工程便是当年苏东坡指挥挖湖泥堆积而成,无意中竟成一景,他还整治钱塘江,在杭州市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家公立医院,造福平民百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在杭州任职两年后,因政绩卓越,被调回朝廷任吏部尚书,此职务乃古代朝廷六部之首,可见太后对他的器重,随后,他又陆续担任过颖州太守和扬州太守,时间都不长,然后又回京任兵部尚书和礼部尚书,在任礼部尚书这一年秋,其贤妻王闰之病逝,紧接着他的官场伯乐皇太后也病逝,苏东坡便又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动荡生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终于亲政的年轻皇帝宋哲宗早就不服太后生前的管束,对自己的任课老师苏东坡也看不惯,在一撮拍马屁如章惇李定等人的怂恿下,贬谪苏老师到苦寒之地定州任太守,兼顾边防职责,那儿在现今北京一带,常有金兵骚扰,并劫掠残害当地百姓,苏东坡到任后重肃军纪,整顿防务,主动出击,金兵碰到硬茬后,只得退避三舍,让那些先前打算看这个精于写诗作文进士洋相的军官们不得不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度被贬重新上位的章惇和吕惠卿们眼见苏东坡在边塞不仅未消沉,反而更得人心,于是又生一计,将他再度直接贬到当时的蛮荒之地一一岭南惠州,将他的弟弟子由贬到广东的雷州,两难兄难弟都被贬谪到南海之滨,远离朝廷中枢,但这兄弟二人的亲情与友情堪称中国古代好兄弟的典范,他们俩不仅是一家亲兄弟,也是文学上的知音,政见上的契合,困厄中的相濡以沫,我记得那篇名垂千古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便是苏东坡在中秋之夜因思念对方,写给弟弟子由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身旁永远不缺少敬佩者爱慕者,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粉丝,陪他四处调遣的女仆朝云,现在已经是他的第三任妻子了,朝云心甘情愿陪在先生身边,照料其饮食起居,在丈夫的耳濡目染下,甚至也学会了题诗作画,苏东坡也进入了人生的暮年,他虽然乐观开朗,但也厌倦了频繁调遣,他写信给昔日的好友章惇宰相,希望自己可以在惠州终老,朝廷也同意了。苏东坡于是兴致勃勃地开始设计养老的居所,这儿有青山又有同名的西湖,只是气候潮湿闷热,但他已觉安心,无欲无求,他在诗中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但愿长作岭南人。这首诗很快传到嫉妒心强的章宰相耳朵里,身在帝京的章惇听说苏东坡,在岭南瘴疠之地惠州却生活得挺滋润,恨在心头,这个苏某真的是打不死的小强呢,于是大笔一挥,将苏东坡调往更南边的域外一一远离大陆的海南岛儋州,下手够狠吧。在此期间,对他不离不弃的爱妻朝云病逝于惠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费尽心血与财力,刚刚新居落成打算在此养老不到一个月的苏东坡,无奈又要起程渡海,这一年,他已经是一个六十一岁的老人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在更加湿热的海南儋州生活了三年,由于当地闭塞落后,黎族人与汉人矛盾重重,其间,他凭智慧与博大胸怀化解了各族之间的矛盾,促进了民族间融合发展,他还在这个偏地文盲的热带雨林里开办学校,教授文化知识,后来这些学生中竟然产生了海南岛有史以来第一名进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年仅二十四岁就驾崩的宋哲宗,重用奸臣,让摇摇欲坠的大宋江山千疮百孔,由于无后,紧接着哲宗上位的是其兄弟宋徽宗,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书画家皇帝。这时同样是新太后临时摄政,这个太后有头脑,立即御令苏东坡北返还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一一O一年,苏东坡渡海离开生活了三年的热带雨林,途径广州,他想见一见几年未谋面的弟弟苏辙,但未如愿,而曾经不可一世的章惇也被贬谪到广东雷州,真的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啊。苏东坡没有怨恨这个让自己吃尽苦头且是青年时期的同窗好友,而是通过别人告诉他一些在岭南的生存技巧。东坡现在已经没有做官的欲望了,他特别渴望在常州与儿孙团聚终老,并写信给朝廷告知了自己的想法,朝廷批准了这个大文豪的请求,于是在大儿子苏迈以及儿媳和大孙子的陪伴下,他们一家人租船沿水路往常州而来,他有三个儿子,小儿子一家人生活在常州,极力邀请父亲到那儿养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天气炎热,在船上生活不便,他得了痢疾,虽然他自己就是医生,但是吃药总不见好,沿途靠码头时,总有当地官员登船拜访苏东坡,顺带美酒佳肴供他一家人在旅途享用,这些地方官一来一睹大诗人的真容,二来求字画,因为苏东坡是名震天下的书法家和画家,当苏东坡的船只到达常州时,沿途两岸的老百姓早就听说他将乘船而来时,早已聚集在岸边人山人海,就像现在的粉丝到机场为偶像巨星接机一样,欢呼声此起彼伏,昏昏沉沉的苏东坡听到船窗外老百姓的呼喊声,面露微笑,缓缓闭上眼睛,安详逝世,享年六十五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舟从此逝,</p><p class="ql-block"> 江海寄余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苏东坡去世二十五年后,北宋灭亡,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北虏,这就是岳飞笔下的"靖康耻,犹未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