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旁起义总指挥

雨夜看星星

包定(1901-1930),名本锭,号次庵,参加革命后曾化名袁英吉,三门县亭旁镇包家村人。<br> 1919年4月12日,由宁海县知事吴葆诚委任为私立桂林国民学校校长。1926年前后,曾在中门乡铁场小学、赖岙小学任教,进行革命的宣传和发动工作。1927年6月,中共宁海县委成立,负责宣传工作。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兼任中共亭旁区委书记,组织农会,发展党团组织,短短几个月,全区党团员发展到700多人。后调任县委常委,负责组织工作,继续指导亭旁的工作,领导农民抗麦租,实行粮食平粜等活动。5月中旬,党组织决定在亭旁举行武装暴动。5月20日,在谷仓岭主持召开了亭旁、海游、珠岙、桑州四个区的暴动预备会议,决定成立红军指挥部,被选为红军总指挥。5月24日,正式成立亭旁区革命委员会及红军指挥部,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兼红军总指挥。<br> 亭旁起义失败后,5月底,包定奉命调天台县委工作。他化名袁应吉,改称天台人。在天台县委领导下,在天台榧树、坦头、欢岙一带发动和组织农民活动。后与中共天台县委书记一起共同领导北乡欢岙一带的农民实行进行减租、闹当、平粜等斗争。中共天台县委书记石瑞芳调离天台后,他接任天台县委书记,活动在天台的小西区一带。由于国民党当局到处张贴告示,以重金千银元悬赏缉捕包定。他只得隐蔽夜出活动,为此非常苦恼。<br>一日,偶然看到房东在炒芝麻。只见热锅里滚烫的芝麻在“噼噼啪啪”直爆,他推开房东,将脸贴近热锅,紧闭双眼,任热爆的芝麻射在脸上,顷刻间他的脸上隆起了一颗颗小水泡。数天后结痂脱皮,原本一张俊俏的脸孔,竟变成了大麻子。<br> 改变了容颜的包定,可以在白天工作了。一天路过赤城山顶,见晚霞映空,万山披红,触景生情,写了一首《赤城山晚眺》诗。<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赤城山上晚霞眠,落日余辉映碧天。</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荒村新犊哞坡上,孤树寒鸦噪涧边。</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灰黄衰柳临风抖,苍郁劲松迎雪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旗插遍天山日,喜看万民忙分田。</div> 这首诗抒发了他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11月,由于叛徒出卖,天台县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包定在危难之际,受命任中共天台县委书记,陈祥为天台县委书记,他俩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仍坚持在天台秘密活动。<br> 1929年3月,包定与陈祥一起到杭州向省委请示。3月28日,他们到了嵊县,发出密写信与省委机关联系。3月31日抵达杭州,再次发信省委机关,告知联络地址。但省委机关已在2月被破坏,他们两次信件均被国民党当局截获,包围了他们在杭州武林路的住所,不幸被捕。被捕后的包定和陈祥关押在陆军监狱。他们在狱中经受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在刑庭上,他虽身陷囹圄,仍不忘泣血一鸣,痛斥反动派罪行,与主审法官展开针锋相对斗争。他自知不免一死,但对后代寄望殷殷,其最后一封家书写道:“我在外面不易回家,照顾孩子们,这是你们所明白的。盼教孩子们踏着父亲的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br> 1930年6月22日,包定在杭州被国民党当局枪杀于松木场,时年29岁。就义前,他留下了最后一首诗:“碧血洒芳草,正气壮山河。笑看刀光闪,高唱国际歌!”<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