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途驿站

金秋果

<p class="ql-block">  脑海里留着很深的印痕:弯弯山道有一群少年在前行。</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上中学了,乡里集结着一群学子,由学哥学姐领着学弟学妹,踏上一条弯弯山道。从家乡到学校,必须走上整个白天。家乡——学校,几乎每月往返一次,回家向父母要那四元五元的伙食费。</p><p class="ql-block"> 从家乡出发,与太阳同行,从学校返家,迎着太阳徒步。傍晚到达,太阳西下。行李简单:没带吃的也没带喝的,大家都没有装水的水壶。途中行路一段定点饮泉水,用手扒开水面落叶,低头就喝。再走一段也要歇脚。开始有说有笑,脚步轻快,渐渐累了,话语少了,到泉眼喝了水,又提起精神来,继续赶路。中午时分,太阳直射,脚困眼花,饥渴难耐,话更少了。这时学姐鼓励,快了!看见那几棵老树就到村庄,可以歇了。第一次来的我听学姐说规矩,这是个壮族村庄,进家要懂礼貌,言语不懂难交流,但必须学一句:“伴,被顾更的饮(近音)。”意思是:“伯娘,给我喝点水。”这时,伯娘就会端出粥来的。如哪次队伍人多些,自然要通融,二三人一组,分成几组分别进几家,否则人多进一家让人难招呼的。果然,进家了,伯娘端出粥来,摆上碗,还上一碟菜。我们大口喝粥,喝上二三碗,饱了谢过,哈!都没钱给的。</p><p class="ql-block"> 吃饱喝足,又集结赶路,精神劲足了,话又多了,议论开来:伯娘真好!今天的新米粥,好香!还有说:我们去那家,菜很好吃!也有说:我们那家,酸腌得好脆!好啦!至于人家姓甚名谁,也没问过。村里青壮年成天在外干活,只有老奶在家带小孩做家务的。老人少出门,汉话少交流,可是心心相通。</p><p class="ql-block"> 往返成规律。三年一届,学哥学姐带着学弟学妹,传帮接代,半道歇脚喝粥,这里已自然形成“学途驿站”了。</p><p class="ql-block"> 多年过去,每每想起,心存一份感激。</p><p class="ql-block"> 感激我们的壮族伯娘数次关照!</p><p class="ql-block"> 感激我们壮族人民具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和民风民情的纯朴精神!</p><p class="ql-block"> 感激我们见证的时代给我们定格了人生坐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扬民族团结精神,努力建设好我们的国家!</p><p class="ql-block"> 写于二〇二一年七月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