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35集微纪录片美篇专辑(1-8)</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1集</b></h1> 战火催生:中国最高层酝酿一所神秘的军校 【画外音】<br> 1953年9月1日,一阵嘹亮的军号从北国冰城哈尔滨响起,这号声和平时没什么两样,多年后人们才知道他宣告了一个历史的秘密,一所神秘的军校开学了。这所军校的校门从来没挂过校牌,但吸引了中国最高层的关注。周恩来总理两次视察,朱德委员长来过,邓小平总书记来过,国防部长彭德怀进校三次,十大元帅有八位来过,这所军校只开办了17年,神奇的故事却流传了半个世界。<br> 二十世纪进入五十年代,朝鲜半岛爆发了一场战争,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发了横财的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不断膨胀。1950年6月,美国政府从维护其世界霸主地位和在远东扩张侵略的战略利益出发,做出了武装干涉朝鲜的决定,并公然干涉中国内政,派遣其第七舰队借机侵入台湾海峡,侵占中国领土台湾,将其军事基地一下前推了几百公里,从而形成了遏制苏联,包围中国的军事部署。美军置中国政府的多次声明和严正警告于不顾,以军舰炮击我国商船,以飞机侵犯我国东北领空,轰炸扫射我边境城镇,气焰嚣张至极,这是一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战争。<br> 1952年6月11日,正在朝鲜战场参战的陈赓接到中央军委的电报,命令他马上回国述职。此时他刚接替回国治病的彭德怀,指挥作战才40多天,到底是什么任务需要陈赓火速离开如火如荼的战场呢?6月23日下午,回到北京的陈赓来到中南海怀仁堂向毛主席、周恩来总理和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汇报朝鲜战况。毛主席听了汇报很风趣地对陈赓说:“有人说美帝国主义是不好惹的,其实中国人民也是不好惹的。”接着主席告诉陈赓,调你回来是要创建一所高等军事工程技术学院,你当院长兼政委。这所高等军事工程技术学院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哈军工。<br> 朝鲜战争爆发后,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向中国领导人提议,建立一所高级工程技术学院,培养装备维修和保养人才,以应战争急需。<br> 1952年3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和副总参谋长粟裕,向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副主席周恩来、朱德、林彪呈送了《关于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的报告》,报告是由军委授意总参谋部起草的。朝鲜战争正进入艰苦相持的阶段,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188万余人,美军120多万兵力,美军一个军配有各类火炮1000门,坦克500辆,而志愿军平均一个军仅有大口径火炮36门。在海空方面,敌军的装备优势更明显。朝鲜三千里江山,铁血交迸,武器落后,增加了志愿军在战场上的伤亡,技术的落后很大程度抵消了志愿军英勇作战的优势,深深地牵动着中国高层领导人的心。<br> 然而,火线换将哈军工的院长难道非陈赓莫属吗?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集</b></h1> 战火催生:陈赓火线归来创建哈军工 【画外音】<br>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层将领里,陈赓是身经百战的虎将,在儿女的眼中,陈赓出生尚武的湘乡,一生充满传奇。<br><b>【采访】陈知建 少将(哈军工12期学员 重庆警备区原副司令 陈赓之子)</b><br> 我父亲从小崇拜的英雄是我的曾祖父,特别崇拜的是我那个继曾祖母,十几岁就游走江湖,长得又漂亮,武艺又高强,飞檐走壁,穿堂越脊,我父亲受我曾祖母和曾祖父的影响很大。<br>【画外音】<br> 这幅陈家祖屋图,高门广厦、连廊深院,然而就是从这样的富裕家庭,陈赓13岁因为逃婚,离家当兵,开始了他的独立生涯。<br> 十八岁陈赓进了毛泽东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又进过两所军校,旧式的广州陆军讲武学校和孙中山联俄联共创建的黄埔军校,在黄埔军校,陈赓和同为一期学员的蒋先云、贺衷寒被称为“黄埔三杰”。<br><b>【采访】陈知建 少将(哈军工12期学员 重庆警备区原副司令 陈赓之子)</b><br> 黄埔军校的学习方法非常的实际,是边打边学,学生要打仗的,他在黄埔军校期间打两次,另外和英国商团平叛,和英国人他们对阵,这都干过。他们是边打边学的,学生组成学生团,整团整团地开到前线去,打陈炯明。<br>【画外音】<br> 1926年二十三岁的陈赓被中共派到苏联学习,第二年回国,跟随周恩来在上海党中央机关工作。1931年,陈赓二十八岁开始带红军打仗,他办过步兵学校,带过干部团,长征时他抬着重病的周恩来走出了草地,解放战争中的陈赓率领大军,山西伏虎,中原逐鹿,一直转战到南海之滨。<br> 几十年戎马生涯,陈赓不但战绩辉煌,他抗击外敌的几段经历更别具传奇色彩。抗日战争中,他担任八路军太岳军区司令,在太行山打游击,他打破兵法常规,屡出奇兵,重创日军。神头岭战役、响堂铺战役都成了日后军事教学的经典战例。<br> 1950年夏天,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致信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点名请派他在中国革命时的老战友陈赓赴越南援助抗击法国殖民者。<br> 陈赓在越南4个月协助胡志明、武元甲等越南领导人,成功部署了边界战役,取得了越南抗法的第一次大捷。<br> 朝鲜战争爆发,陈赓又请缨入朝作战,他三次入朝,先任志愿军第二副司令,第三兵团司令兼政委。<br><b>【采访】陈知建 少将(哈军工12期学员 重庆警备区原副司令 陈赓之子)</b><br> 打仗最艰苦的十年,他(陈赓)都经历过,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引下,哺育下,他是完完全全地从心底里接受毛泽东军事思想,按照这=个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打仗,总打胜仗。<br>【画外音】<br> 战场急需,军委把准备任命为解放军总高级部校校长的陈赓派到朝鲜,建军工更紧迫,陈赓火线归来,创建这所中国军事工程的最高学府。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集</b></h1> <p class="ql-block"> 战火催生:一年建校能否实现?</p> 【画外音】<br> 在恭俭胡同这座普通的院子里,1952年9月1日,哈军工筹委会第一次开会,陈赓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已经“怀胎”,明年“出世”,这所内部简称为军工,因为选址在哈尔滨,后人又叫哈军工的大学,是为中国国防现代化而建的,规格很高。由于朝鲜战场的急需,中央要求一年就开学,任务又很紧迫,陈赓提出了边建边教边学的办学方针,建校舍、请教授、招生开课同步进行,要在一年内开办这所大学。<br>1952年9月5日,周恩来总理和代表中央军委的陈毅在中南海西花厅召集了一次少有的联席会议,军方来的有副总参谋长粟裕,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华,总干部部副部长徐立清,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和各军兵种的司令员,这么多军政要员聚集一堂,就是为了筹建一所学校,陈赓又以他幽默的作风抱拳致礼。<br><b>【采访】哈军工副院长 二炮原副司令 李懋之</b><br> 他说兄弟才疏学浅,办学校困难多,请各位将军元帅、政府首脑帮助。所以大家表示,你讲要什么,我们就帮什么,要钱给钱,要东西尽量把国内的东西给你,国内没有的就从国外买,进来的技术器材,先尽军工要。<br>【画外音】<br> 陈毅还在会上提议,大家回去要动员自己的子弟报考哈军工,支持陈赓办学。这次会议后陈赓还得到了一把尚方宝剑,由于时间紧迫,又没有经验可循,筹建军工的经费可以实报实销。这在共和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在百业待兴百废待举的建国初期更是破天荒之举。共和国创建自己的军事工程学院,建设强大国防的决心令后人惊叹。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4集</b></h1> 战火催生 :一年建校 陈赓去哪挖人才 【画外音】<br>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第二天,解放军三野司令部作战,处处长祝榆生和参谋许哨子,登门拜访国民党兵工学校校长张述祖。张述祖是旧中国公派留德的弹道学专家,国民党政府溃退,他却留下来迎接解放。<br> 许哨子他们代表军管会专程去慰问这位著名的兵工专家,并希望张老师能团结他的朋友和学生为新中国出力。很快这批专家联名写报告给陈毅司令员,请缨筹办兵工大学。<br><b>【采访】许哨子(哈军工副教授、南京理工大学教授)</b><br> 报告过了一段(时间)下来了,陈(毅)司令员的意见说是,现在要在华东成立一个兵工大学,那么(大)规模的(办校)这个是不现实的,因为刚解放,当时这批人,一个不能走散,把他养起来备用。<br>【画外音】<br> 华东军区就为这批人建立了一个军事科学研究室,后来粟裕又把研究室成建制调出来转给哈军工。作为我父亲(粟裕)来说,大概还有这么两段(故事),第一个就是他向军委建议要成立(哈军工)这样一个学院。第二个就是把原来准备解放台湾的这些科学家工程技术人才,转给了陈赓作为筹备学校的技术力量。<br> 别小看这20多个签名,按毛主席说的,他们可是军工的开国元勋,其中任新民等几位后来更成了中国火箭事业的奠基人。由于这段故事,许哨子和祝榆生也先后被吸引进了哈军工,祝榆生还成了我国第三代主战坦克的总设计师。<br> 9月22日,根据张述组任新民等专家的推荐,陈赓向粟裕副总长呈送一份请求在全国延聘教授的报告。10月3日粟裕据此给周恩来写了报告,唯欲从部队中遴选教授实属困难。故必须从政府系统、教育部门、科学院等处延聘,否则势难如期开学。<br> 只过了三天周总理就批示给邓(小平)副总理办理。<br><b>【采访】张希臻(哈军工政治部干部科长) </b><br> 当时我记得的大概是,从国外和各(国内)高等院校,选调的一批专家都是比较有名望的教授,像曹鹤荪,是交大的教育长来的,像卢庆骏那都是我们数理界的顶尖人物,这么一批人来着。国外回来的,都是在国外很爱国的一些个知识分子。<br>【画外音】<br> 哈军工要调的教师都是各校的顶梁柱,栋梁才。而外界认为军工是挖工事的,很多单位不肯放人。<br> 黄景文是陈赓的老部下,能文能武,陈赓带着他到越南到朝鲜,这次要调教授,陈赓把这员大将也派出去,黄景文给家人讲过这样的故事。<br><b>【采访】黄晓夏(哈军工8期学员 黄景文的女儿)</b><br> 他(黄景文)有的时候我去敲一个教授家的门,他一看见我就把门关上了,我就在外头很耐心地等,等个10多分钟,他们一开门一看我还站在那,就把我请进家来,完了这样慢慢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把他们请来了。<br>【画外音】<br> 程门立雪,三顾茅庐。当年为了调教师,哈军工干部真是拿出了打仗攻坚的劲头,陈赓自己也一次又一次的拿着教师的名单找总理,甚至堵在洗手间出来的路上,请总理批示。<br><b>【采访】李新民(哈军工政治部干事) </b><br> 人才是第一的,教师,一个是平地上起这么一个大学,又从全国名校调名师,全国啊、北大、清华、武大、上海大学、浙江大学,有名的大学调名师。这个东西是没有周总理的支持是不可能的。<br>【画外音】<br> 陈启智当年是空军第九航校的主任教员,军工来招人,他事先并不知道。<br><b>【采访】陈启智中将(哈军工503教研室主任 国防科大原校长) </b><br> 就看到两个人是穿呢子军装的,都戴眼镜,坐在那,因为我们进去学校领导就讲了,说那两位是总部的首长,没有讲名字,然后说今天请你们两位来,是苏联专家,要了解一下,学校的教员的业务水平怎么样?实际上是考试。<br>【画外音】<br> 考试由苏联专家出题,当场批改。<br><b>【采访】陈启智中将(哈军工503教研室主任 国防科大原校长) </b><br> 我交了以后,他们两个一看,高兴,都答出来了,答对了。也不讲话。对我也没讲话。每人拿一个苹果,桌上有苹果,塞在我手上。<br>【画外音】<br> 一年以后,陈启智被调到哈军工以后才知道两位监考的首长,一个是院长陈赓,另一个是教育长徐立行。陈赓求贤若渴,因为他要打造的哈军工是世界标准的,他对哈军工人说,我们学院要聘请上百名苏联专家,邀请国内有名望的几千名教授、讲师和助教来我院工作,他们都是办好军事工程学院的关键人物。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5集</b></h1> <h3 style="text-align: left;"> 战火催生:哈军工如期开学 毛主席亲笔写训词</h3> 【画外音】<br> 1952年10月,清华大学学建筑设计的殷之书调入哈军工,一上班他就有幸在陈赓的亲自指导下,为哈军工设计规划图。开始殷之书按照传统的学校把哈军工分成教学区、宿舍区等不同的功能区,但陈赓的想法却不是这样。<br><b>【采访】殷之书(哈军工工程兵工程系副主任 工程兵设计研究院原院长)</b><br> 后来他跑过来跟我说,说是这样子,在苏联五个系是五个学院,独立的学院。所以我们现在中国的要办五个学院,独立的现在一下子还办不起来,规模太大了,所以先办五个系,这五个系将来还是要独立的。<br>【画外音】<br> 按照陈赓的规划,哈军工设5个系,分别是空军工程系、炮兵工程系、海军工程系、装甲兵工程系和工程兵工程系。每个系的教学大楼又分别以11 21 31领头标号,分成5个相对集中的区域,5个区和谐整合成宏伟的校园,总面积60多万平方米。<br> 按照陈赓的规划,军工不但要有大师,而且要有大楼,它将是一支陆海空全方位作战的集团军。<br>【画外音】<br> 1953年4月,大地刚解冻,军工破土动工了。为了三年完成60万平方米的基建计划,军工建设者日夜赶工,而在每座大楼的工地都会见到陈赓院长的身姿。<br><b>【采访】任学文(哈军工政治部干事)</b> <br> 那个时候条件很差,盖房子没有什么机械,他就到处看,水塔他也爬上去看,一系大楼那么高,他也要爬上去看。<br>【画外音】<br> 跟随院长陈赓和顾问奥列霍夫爬楼的锻钢注意到,陈赓在战争中受过伤,腿不好,奥列霍夫的心脏有毛病。<br><b>【采访】锻钢(哈军工苏联首席顾问奥列霍夫翻译 军械工程学院教授) </b><br> 一般上一层得歇一歇,两个人都坐在那歇一歇,再上一层再唠唠、歇一歇。他们身体在那种情况下,还要到工地上去看,真不容易。<br>【画外音】<br> 哈军工教学大楼的设计高大宏伟,当年为选教学楼的建筑式样有过一番争议,殷之书请示陈赓。<br><b>【采访】殷之书(哈军工工程兵工程系副主任 工程兵设计研究院原院长 )</b><br> 陈院长一开口很快地回答,一开口(就说)民族形式的,就中国式的、宫殿式的、民族形式的。我说行,于是就定了。<br>【画外音】<br> 在大楼的飞檐上殷之书他们选了5个系的装备做标志,飞机、火炮、舰艇、坦克和吊车,而领头都是一个骑马的军人。整座大楼远看是民族传统风格,近看又很有现代军事的特点,殷之书他们还设计了两个老虎放在屋脊的两头,代替传统的盘龙。<br><b>【采访】殷之书(哈军工工程兵工程系副主任 工程兵设计研究院原院长)</b><br> 陈院长很高兴,说这老虎很威风,而且谁要来侵犯我们就把他咬一口。<br>【画外音】<br>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火协议签订,9月1日,经过一年紧张的筹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如期开学,代表军委前来参加典礼的副总长张宗逊宣读了毛主席给军工写的训词。<br> 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国防,我们的陆军、空军和海军都必须有充分的机械化的装备和设备,这一切都不能离开复杂的专门的技术。今天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技术的人,秉持我们的技术能够得到不断的改善和进步。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迫切而光荣的任务。<br>毛主席还为学院的学报题写报名、工学,周恩来总理为军工发来了贺词。朱德元帅、刘伯承元帅、贺龙元帅、罗荣桓元帅等人也发来贺词。<br> 张宗逊将军把一面八一军旗授予院长陈赓,陈赓怀揽军旗向毛主席和中央军委保证,我们全院人员将永远保持这一面光荣的伟大的、战无不胜的八一军旗,作为我们军人的英勇与荣誉的象征。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6集</b></h1> 群英荟萃:高度保密的哈军工为啥会有外国人 【画外音】<br> 1953年9月1日下午,军工开学典礼,正步接受检阅的学员发现主席台上陈赓旁边站着几位西装革履,高鼻深目的外国人,他们是谁?高度保密的哈军工,怎么会有穿便服的外国人出现呢?<br> 直到大会开始,军委的代表张宗逊宣读毛主席的训词,大家才恍然大悟。毛主席对军工的全体员工说,当你们开学的时候,我向你们致以热烈的祝贺,在此时机,我并向热诚帮助我们计划和创办学院的苏联政府,苏联顾问表示衷心的感谢。<br> 苏联顾问的到来给哈军工增添了一抹国际色彩。毛主席的训词揭示了哈军工非同一般的建校背景和教学目的,以世界先进国家为师,追赶世界先进科技水平。为了这个目标,哈军工在举一国之力建的同时,也尽当时的可能汇聚了中外的精英人才。<br> 这是建校初期哈军工苏联顾问的一张合照。应中国政府的邀请,苏联先后向哈军工派出了6批共158名军事顾问和专家,即使在20世纪中苏友好时期,这样庞大的顾问团也是少有的。<br> 陈赓院长的首席顾问奥列霍夫中将,上世纪20年代参加革命,从军队考上茹科夫航空学院。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他是空军的高级参谋人员,获得过库图佐夫勋章和两枚列宁勋章。临来中国他还受到了斯大林的亲自接见。<br><b>【采访】锻钢(哈军工苏联首席顾问奥列霍夫翻译 军械工程学院教授)</b><br> 院长一见首席顾问就说,你是我的顾问,你是我的老师,我们请你来是来帮助我们建设学院,教导我们,怎么来把学院办好的。<br>【画外音】<br> 建校之初,每个系主任身边都安排了一个苏联顾问随时指导,从学院的教学计划修订,各系的专业科目设置、教材教法、课时安排,苏联顾问都划定了基本框架。海军工程系主任黄景文曾向他的家人讲过,当年讨论军工的专业设置,奥列霍夫要求海军系削减申报的专业不能超过装甲兵器。当时黄景文想,解放军还在用木船打军舰,不迅速发展海军工程建设怎么行呢?<br><b>【采访】黄晓夏(哈军工8期学员 黄景文的女儿) </b><br> 我父亲就不干了,舰艇这么复杂,我们这设置的已经是最少了,因为我们现在没有这么多的师资力量,为了建立一个强大的海军,这个专业一个也不能砍,说着说着激动,我父亲就站起来了,就很激动地跟首席顾问说这些话,陈院长走到他跟前就说坐下说话,那么激动干嘛?陈赓事后跟我父亲说,我们一定要建立一个强大的海军,我们有这么长的海岸线,我们还要解放台湾,我们的海军一定要建设起来,就按你们报的方案批的。<br><b>【采访】杨士莪(中国工程院院士 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导 哈军工副教授)</b> <br> 海军工程系是基本上是抄的克雷洛夫学院的教育计划,培养的目标定的是维护使用,一直到60年代之后,(哈军工)学院才自己又重新自己制定,那就是我们中国的了。<br>【画外音】<br> 为了适应朝鲜战场的急需,1953年军工的第一期教学计划从6年减到4年,苏联顾问要把计划报中央军委审批。<br><b>【采访】锻钢(哈军工苏联首席顾问奥列霍夫翻译 军械工程学院教授) </b><br> 首席顾问坚持啊,一定要中央军委批准。按说我们制定了差不多就这样了,首席顾问说不行。因为这个以后出了事的话。你担待得起吗?<br>【画外音】<br> 1954年7月中旬,军委通知哈军工,第一期教学计划经毛主席审阅,批准了,近日下发。为一个学校审阅教学计划,这是毛主席对哈军工少有的关注。<br> 计划上报时朝鲜战争刚结束,第二年毛主席在百忙中审阅了计划,却没做改动,只在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句中圈去了“毛泽东思想”5个字,就在第一页上批示,照发。办学初期,哈军工的教学计划由苏联顾问帮助制定,哈军工的教材大部分也由苏联提供,但奥列霍夫却不同意顾问给学员上课。<br><b>【采访】锻钢(哈军工苏联首席顾问奥列霍夫翻译 军械工程学院教授) </b><br> 他的意思就是说一定是顾问教教员,然后由教员再去教学员,这样的话教员学会了留下教学员,我们可以走路了。<br>【画外音】<br> 苏联顾问还要求教员上课都必须试讲,每个专业每个教员的课专家都要听课。<br><b>【采访】李新民(哈军工政治部干事) </b><br> 苏联专家除了学校里总顾问之外,各个系都有顾问组,顾问组而且都深入到各个教研室,帮助教员来这样备课,备课这都是咱们的年轻人试讲,说苏联专家来听,听完之后再来改,然后再去给学生讲。<br>【画外音】<br> 助教张金槐是复旦数学系毕业,他在复旦的老师就是军工的名师卢庆骏教授。当他来到军工第一次试讲就卡壳了。<br><b>【采访】张金槐(哈军工导弹工程系讲师 国防科技大学博导)</b><br> 我把结论一写,结论一写以后,我们卢教授就讲了,你说这个结论很清楚,你证给我看看,坏了,我说结论说得很清楚,怎么证?他叫我马上证给他看,我证不出来,当时证不出来。卢教授说,好,请你下来,回来重新准备以后,下次重讲,也不是说要找你什么毛病,就是培养你,叫你提高。<br>【画外音】<br> 张金槐先教数学,后来又教军工专业,他原来精通英语、德语,在军工又学了俄语和日语,后来他也成了哈军工的名师,成了全军院校的教学标兵。奥列霍夫提倡的这种顾问教教员,教师教学员的方法,保证了军工教学的高质量,培养了中国自己的教师。而且到了20世纪60年代,苏联专家回国,军工就顺利地走上了完全自主的教学和科研道路。<br> 在当时奥列霍夫这种间接教学的办法,也切合了中央向苏联学习的方针,为如何向苏联顾问学习的问题,陈赓曾专门请示毛主席和周总理。<br><b>【采访】张文峰(哈军工副教育长 国防科技大学原副校长) </b><br> 技术上学,政治工作不能学,这行政管理工作,我只学他一半,就是光学他的正规化这一套。<br>【画外音】<br> 陈赓还告诉军工的干部教师,毛主席从井冈山到延安给我们建立的政治思想工作方法我们不能丢掉,要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与苏联专家友好合作,陈赓尊师重教,学人所长,奥列霍夫是授人以渔,人走技留,两人倡导的这种合作一直坚持到上世纪的50年代末。今天我们都记得中国解放初期,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但不知道军工也是一个苏联援建的项目,一个秘密的成功的项目。<br> 1957年3月27日,奥列霍夫工作后回到大和旅馆,猝然心脏病发作去世,留下了一盘未下完的国际象棋。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7集</b></h1> 群英荟萃:战斗英雄投身哈军工 【画外音】<br>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军工还是如期在9月1日开学了,中央对哈军工的投入也没有因为战争结束而减少。1954年春天,周总理派刘居英当哈军工的副院长。<br><b>【采访】冯捷(哈军工海军工程系教务处长) </b><br> 总理讲陈赓负担太重,是不是派个助手。<br>【画外音】<br> 刘居英吉林长春市人,1931年日本占领东三省,他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刘居英考入北大化学系,因为参加12.9学生运动被反动政府通缉,他又离开学校参加革命,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后刘居英出任中苏共管的中长铁路局的中方局长。<br>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刘居英挑起了中朝前方联合铁路运输的指挥重担,坚持抗击美军的绞杀战,保障我军前线运输供应。战争结束,他又来到了哈军工。哈军工早期的5个系主任,4个是周总理选配的,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是空军工程系的系主任唐铎。<br> 唐铎1904年出生于湖南一个农民家庭,参加过五四运动,曾和陈毅、李富春等人赴法国勤工俭学。回国后作为孙中山革命政府的飞行员,他被派到苏联深造,蒋介石叛变革命,唐铎加入苏联共产党,曾在苏联空军多所航校学习,最后毕业于著名的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在苏联28年,唐铎参加过苏联的卫国战争,获得多项荣誉勋章。<br><b>【采访】唐维佳(沈阳市外贸翻译 唐铎之子) </b><br> 我现在有一本前苏联国防部档案馆里,给我们提供的一个,就是我父亲档案资料,上面写的,由于他参加空军行动表现得很好,很机智,配合驾驶员完成了战斗任务,所以奖励他。<br>【画外音】<br> 军工实行军事化管理,培养学员的军人素养。唐铎总是以身作则。<br><b>【采访】王聚成(哈军工2期学员 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原副总设计师)</b><br> 深秋天气哈尔滨也是非常之冷,唐铎早晨起来只穿短裤,光着身子出来集合跑步,他领头自己出来跑。<br>【画外音】<br> 像唐铎这样能文能武的将军,刚从苏联调回来,中央就把他放到哈军工来了。在哈军工就是中下层干部里面也有不少的战斗英雄。小说《敌后武功队》大队长杨子增的原型杨寿增,电影《红日》团政委陈坚的原型王坚。这些老红军、老八路、老革命聚集到军工,本身就是学员的楷模。<br> 志愿军十五军军长秦基伟从前线回来看望老领导陈赓,陈赓也让他给学员讲上甘岭战役,讲黄继光、讲邱少云,激励起学员无穷的学习力量。<br> 调入哈军工的干部先后涌现了10多名将军,在共和国的记忆中,这一批革命干部不但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很多人有过彪炳的战功,有些人还精通外语,熟识军事科技,有过在国外参加革命的经验。为了新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他们甘愿来到这一所不为外人所知的学校,将一腔热血献给了哈军工。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8集</b></h1> 群英荟萃:中苏专家云集哈军工 【画外音】<br> 早在哈军工筹建初期,陈赓就对全体党员干部说,我们学院要聘请上百名苏联专家,邀请国内有名望的几千名教授讲师和助教来我院工作,他们都是办好军事工程学院的关键人物。<br> 张述祖,德国柏林大学物理学博士,弹道学博士。任新民,美国密歇根大学工程力学博士。曾石虞,德国莱比锡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周明鸂,美国密歇根大学应用力学博士。刘恩兰,英国牛津大学自然地理学博士。曹鹤荪,德国柏林大学在读博士。卢庆骏,美国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研究员。陈百屏,留美博士。这一个个博学多才的专家学者来到哈军工这所秘密的学校,会得到什么待遇呢。<br> 朱起鹤出身天津民族资本家的家庭,从小天资聪明,大学时遇上抗战,先后辗转就读过辅仁、复旦、中央多所大学,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一年后又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新中国一成立他就回到祖国,28岁就成为北大化学系的副教授。知道建军工是国家需要,他又主动报名。<br><b>【采访】朱起鹤(哈军工物理教研室主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 </b><br> 当时军工是在好多的地方招人了,比如像在北京、在上海,在广州,在南京,还有在西北的有多个点儿,我当时是在北京大学,所以我是在北京这个点,任新民老师把我招了。<br>【画外音】<br> 教授来到哈军工,陈赓都要亲自接见请吃饭,有家属的哈军工还要安排他们家属的工作,让他们住当时学院最好的房子。<br><b>【采访】张文峰(哈军工副教育长 国防科技大学原副校长) </b><br> 从地方大学调的老教授,安排住在当时有暖气的房子里面。他(陈赓)当时住在院外,后来他住到院里,跟我们住的房子完全一个样,都是40多平方米。<br>【画外音】<br> 易晓东一辈子记得第一次见陈院长的情形,因为不适应北方的冬天和房子的暖气,刚到哈尔滨他们全家就得了感冒。<br><b>【采访】易晓东(哈军工副教授 教授周祖同之夫人) </b><br> 我们就很狼狈,家里面这里躺一个病人,那里躺一个病人。好,(陈赓)他就一个个的问情况,问长问短,而且就安慰我,跟那些随同他一起来的工作人员就交代怎么照顾我。<br>【画外音】<br> 易晓东没想到陈院长是这样和蔼,她更没想到,哈军工对教师家庭的照顾那样无微不至。<br><b>【采访】易晓东(哈军工副教授 教授周祖同之夫人) </b><br> 我们是双职工,我们双职工吃饭什么都不用操心。那么我的三个孩子都是从一两岁三四岁就到幼儿园,一直到小学毕业,根本不用出校门,简直把我们的家庭负担减到最低。<br>【画外音】<br> 教师队伍壮大了。陈赓又提议要建立教育工作者协会,也要给教师一个交流活动的空间。<br><b>【采访】陈启智中将(哈军工503教研室主任 国防科大原校长) </b><br> 要说这个总政不允许,是他(陈赓)说我到总政去报告,去做工作。同意了,成立了教育工作者协会,主任周明鸂教授。<br>【画外音】<br> 1955年10月31日,军工的教协成立了,这是解放军军内第一个群众社会团体,第一届教协主任周明鸂是留学美国归来的力学专家,几十年后他仍然珍藏着教协的一份请柬,珍藏着陈院长对知识分子的那份爱心。<br><b>【采访】周兴汉(教授周明鸂二女) </b><br> 我长大以后,我父亲经常跟我说,他说,我见到的共产党的干部,我最佩服的,一个是周总理,一个是陈赓。他对知识分子非常的谦虚,这样反而引起了知识分子对他那种敬佩。<br>【画外音】<br> 就在这时候,空军工程系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风洞实验室,领头筹建的是空气动力教授会的副主任马明德。风洞是用人造气流检验物体空气动力特性的试验装置,它是发展航空航天技术的重要设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航空大国德国、美国、苏联都先后建造了风洞群,而中国在解放前一直未能建成一座可供实用的风洞。在陈赓的支持下,马明德他们设计出风洞的图纸,并和工人师傅共同研究,用桃木代替当时国内没有的合金制造螺旋桨和格栅。<br> 经过一年多的苦战,新中国最早的两座风洞在1954年和1955年先后试验成功,后来又形成了中国第一个风洞群。1956年7月21日,军工第二次授衔,梁守槃等299名新入伍的教员和助教带上军衔,晋衔的教师更达到500多人,空气动力学专家梁守槃、马明德和火箭专家任新民被授予上校军衔。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美篇制作 王克曼 孟庆泉 宋纯进</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