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夏至过后,天气大热。而在蔡秀文女士的朋友圈里,比天气更热的则是她新近出炉的一篇文章——《李光亮:一个人如其名的人》。这篇以赞美一位友人为主题的美文,经网络推波助澜,获得了众多朋友空前的热捧。这个“众多”不是虚的,也不是吹的,它不仅在作者所在的深圳以至广东反响热烈,而且“热”向了陕西、江西、宁夏、内蒙、安徽、海南等多个省区。</p> <p class="ql-block"> 众友如潮的评论,其意思可归为一句话:蔡姐的文章写得太好了!这篇文章好在哪?首先是文采好。文中人是平凡的人,事也是生活中些小的事,但经过作者妙笔记叙,生动描述,便觉凡人有趣,故事引人。但我认为,此文之所以反响热烈,其最关键的一点是有真情。文因情真而贵,情到则笔至。古今中外,概莫如此。</p> <p class="ql-block">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想知道一个人的性格、情趣、爱好如何,关注一下他所交往的朋友都是哪些类型,便可知其大概。譬如常见的文友、茶友、酒友、牌友、驴友、舞友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圈子的特点是标签鲜明,目的性强,聚则热闹,散则无形。还有一种就是相互熟悉、三观一致、气味相投的小圈子,来往密切,关系特好。而蔡姐所交的朋友圈子却就大了去了。大虽大矣,却没有一个可以定义的范围。仅就年龄而言,从1980年代出生的80后,到八十多岁自谑的“80后”,年龄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由于蔡姐以前所从事职业的关系,朋友中自然以文化人、媒体人为多,其余则遍及政界、商界、军界、教育界……还有学佛的信众、看风水的大师等。总之,社会上的三教九流,都会进入她的朋友之列。那么,这些互不搭界、形形色色的人们为何都能纳入蔡姐的朋友圈里,而且他们之间许多人也互为挚友、往来甚密?仔细想想,其实这也契合着“人以群分”的规律。观察一下蔡姐的朋友圈,便会总结出这帮朋友的“同类项”:认同社会主流意识,满满的正能量;见不得奸诈龌龊,都是善良之辈;心胸坦荡<span style="font-size: 18px;">,心房敞亮;真心交往,给人以温暖,同时还是性情中人,不那么“装”。</span></p> <p class="ql-block"> 蔡姐在《李》文中关于李光亮非常“光亮”的那些评价,不正是这几条吗?那么,在发展友谊的过程中,她难道就没有遇到“三观”不合的人?事实上,这种情况每个人都会遇到,蔡姐也不例外。只不过一路走来,一些“道不同”者自然地不再牵手,渐行渐远罢了。蔡姐虽然只是一位普通的传媒和文学工作者,而且是党外人士,但她却是共产党的忠实“粉丝”和当下制度、政策的坚定拥趸。每每在闲聊中,她总是发自内心地感恩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对国家的美好未来充满信心。和蔡姐聊天,如果有谁讲出有悖于社会主流意识的负面观点,或者对一些社会问题流露出不满或丧气的情绪,蔡姐立<span style="font-size: 18px;">马会予以反驳,即使令对方不高兴也不随声附和。因此,我曾经对蔡姐开玩笑说,你比我们这些共产党(员)还像共产党。其实,圈中诸友也都是有“五爱”之心的人。别的不说,在去年以来的疫情中,圈子里的很多朋友就主动报名去做自愿者、做义工,或四处筹集防疫物资,或在社区“先锋岗”值勤服务,忙得顾不上吃饭甚至忘了回家。这些人平时看上去去各色各样,却都秉承着为社会献一份爱心、做一份贡献的理念,这岂不是最高境界的志同道合吗?雨果曾说过:善良之心就是太阳。</span></p> <p class="ql-block"> 学佛的人认为:你所做的一切功德善事,都是在给自己积攒福报。尽管经历不同,信仰各异,但善良却是蔡姐朋友们的共同点。大街上,见到可怜的乞讨者立马伸手掏钱者有之;聚餐后,把剩饭剩菜带回来饲喂流浪猫者有之;义务到贫困地区支教、自己花钱买冬衣寄到藏区学校者有之……原中国城市设计院卢院长,在一位文学青年遇到经济困难时,匿名给他寄钱进行资助,而不要别人知道。可以想见,这些平凡小事后面,隐藏的是一颗颗高尚的心灵。他们互相追慕,一心向善,这是多么值得弘扬的社会正能量啊!在蔡姐的朋友圈里,互相关心、互相帮忙,更是人人乐为之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李》文中,蔡姐提到一件事:正在赶稿,电脑坏了,急中求救于光亮,光亮连夜解难题。自己本身就忙得够呛,还挤出时间,热心地为朋友帮忙——光亮如此助人解难,我也曾遇到过。大前年我买了一台台式电脑,不会安装操作系统,于是就电话请教光亮。光亮干脆连箱提走,抽空将系统安装、硬盘分区、常用软件植入、电脑功能调试全都弄好,也是利用一个晚上下班后来我家,装好调好让我懂得操作方法后才离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这个偌大的朋友圈里,还有一位灵魂人物王振文,对朋友的事最为上心。不管什么事,只要说给他,那就算妥了,不用再操心了。我曾在为振文散文集《岁月深处》所写的序里说,由于他把朋友的事当自己的事去办,甚至比自己的事还要上心,所以大家有啥需要帮忙的事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以至于乡党、熟人甚至以前未曾谋面的人,来深圳时都会打电话找振文接机找店。而振文“指定”是二话不说,立马开着自家车去加油做准备。到机场接送朋友,这些年不知跑了多少趟,以至于振文自己也以为这是本分,是绝不能推脱的。给朋友帮忙,还有一种是去帮人生中的“大忙”,即在人生道路上关键节点、十字路口、困难时刻帮衬一把,使人顿感柳暗花明、眼前豁然开朗,甚至由此改变了人生后来的走向。深圳这座移民城市,虽说都是外来人口,少有地域歧视,但许多人踏上这块土地后,却在这乌央乌央的人群中“找不着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这种情况下,大朋友圈就显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你不是正在困顿、迷茫吗?别急。在人熟行清、心肠又好的朋友那里,说不定能够得到意外的惊喜。蔡姐的朋友圈里,有些人正是由于朋友的热心举荐和另一些有能力的朋友指路、领路,从而获得了合适的工作,或适合发展的岗位,最后都干得如鱼得水,身手大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深圳著名报人、诗人祁念曾教授就是其中惜才、爱才、荐才、用才的一位“老友”。他利用供职党媒多年积攒的良好人脉,帮助不少潜质优秀的年轻人破茧化蝶、风生水起,但决不求任何回报,认为“这是应该做的事啊!”因而,受到帮助的人都说他是生命中的贵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社会上流行着一个观点,说是人老了,在人际交往上要做减法,知己好友有那么三几个即可。这说法当然也符合常理——就是随着年龄增长,精力愈来愈不济,而且离社会舞台越来越远,较多的社会交往就会成为负担。但蔡姐却不这么想。她是这样看待友情的:“我珍视生命中遇到的朋友,我知道,或多或少,他们都是我命里的组成。”蔡姐把朋友看成自己生命的组成部分,所以她以极大的热情维护和经营自己的朋友圈,就不难理解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事实上, 在生命的历程中,没有哪个人不需要朋友。从一定角度看,在友情的浩瀚天空里,生命才能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辉。真正的友谊不会随着生命的清晨、正午和黄昏的变化而变化。只要以心相交,真诚以待,友谊的花朵完全可以永葆鲜艳,不会枯萎。读过蔡姐这篇文章后,想说的话有很多,但终归就是一句话:人生处处有相逢,让我们都来拥抱真诚、纯洁、美好的友谊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