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无止境,道阻且长”——道县2021暑期初中语文学科教师培训第六天纪实

CC

<p class="ql-block">  “窗外日光弹指过,课间树影坐前移”,不知不觉间已经到了培训的第六天了,听完长沙的各位专家老师、各市县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以及优秀初中语文教师的示范课、讲座,收获满满,还来不及消化,此次的暑期培训就要告一段落了。</p><p class="ql-block"><br></p> 术道并重,读写结合 <p class="ql-block"> 第六天的课程在湖南省特级教师、长沙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湖南省地质中学语文教科室主任、黄尚喜名师工作站站长黄尚喜老师的《基于初中语文教材读写结合的教学设计与思考》中拉开了帷幕。</p> <p class="ql-block">  其理念和策略体现在以下两点:①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趣”“情”“理”自主阅读中写作文;②科学施教,探索最具价值的写作指导和策略。不仅要教技巧(术),还有把“积累”“情怀”“价值”(道)融合在其中教,实现“术道并重”。</p> <p class="ql-block">  黄尚喜老师带我们分析了初中作文教学根基不牢、作文教学生态失衡的现实困境和阅读教学中常见的“流行病” ,然后,对一些实际的作文教学案例进行解读,告诉我们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建构 “术道并重” 的教学基本理念和实施“以读促写”的教学有效策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黄老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把原本可能听起来些许枯燥的方法道理变得易于理解,还提出了很多进行作文教学的好方法,例如:向课文学作文、将生活转化为文本、课后习题找作文训练切入点等等,让我这个教学小萌新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法和如何具体实施作文教学变得愈加清晰,大有一番跃跃欲试的冲动!</span></p> 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 <p class="ql-block"> “语文课堂教学的‘三性’,启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做一只‘骚’‘狐’‘狸’”。这句话让我印象极深。这是由湖南省特级教师,湖南省首批正高级教师,湖南省中小学优质空间首席名师,邵阳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新宁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教师杨华当老师带来的《如何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一课中提出的。初听此概念感到有点不解和疑惑,同时也认为杨老师一定是个“有趣的灵魂”,不由得有点期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杨老师从“语文课堂现状面面观、课堂深度改革之必然和语文课堂可具备三性”三方面展开,着重解读了语文课堂的“三性”和“演读法”。语文课堂的“三性”即“骚”性、“狐”性和“理”性。①“骚”性是指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一个舞台,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个性与才华,这样的学生才会有“生”气,课堂才会灵动起来。</p> <p class="ql-block"> 全体学员老师用“演读法”,分工合作读《鸿门宴》,有趣又有味儿!</p> <p class="ql-block"> 其中,学生化用《童年》曲调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谱写歌词十分有趣!瞧!我们的文娱委员也唱起来了呢!确实那有味儿了!</p> <p class="ql-block">  ②“狐”性即“灵动性”。绽放着琅琅书声的语文课堂就是其“灵动性”表现之一。由此,杨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演读法”,唤起学生的感性体验,让学生从“各美其美”通过小组展示达到“美人之美”,最终实现“美美与共”。③“理”性即批判性思维。通过《项脊轩志》、《湖心亭看雪》两个教学案列告诉我们,课文课堂要注意启发培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杨老师声情并茂、回肠荡气、精彩绝伦的讲座让现场的学员老师们无不喜笑颜开,两个小时的讲座听下来,学员老师们依然兴致勃勃。</p> 如何做好微型课题研究 <p class="ql-block">  下午的第一场讲座是由长沙市教科院教研员、《湖南教育》杂志编辑部主任、湖南省十四五课题咨询评审专家库专家刘翠鸿老师带来的《教师如何开展微型课题研究》讲座。</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上午两位老师讲的内容人文性更强,那下午第一场刘翠鸿老师讲的内容工具性则更强。课题研究是促使教师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的必经之路,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学工作的活力来源,学会如何选择课题、做好一项课题研究更是新时代背景下新型教师成长的必行之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刘老师从“微型课题的基本特点、微型课题的选题原则、微型课题的选题方法、微型课题的方案设计、微型课题的研究实践、微型课题的成果表达”六个方面展开解读,让教师们对微型课题的确立和研究设计不再感到迷茫和手足无措,通过对微型课题范例进行分析,逐步消除教师们对微型课题的畏难感,启发助力教师们的专业成长之路。</p> 如何让文言文教学更有语文味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最后一场讲座是由湘潭市湘乡市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湘潭市中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湘潭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肖劲松老师带来的《如何让文言文教学更有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其实在还没培训前我就认识肖老师了,上个学期执教文言文单元时我经常翻看肖劲松老师名师工作室的文言文课例和教学设计,让我收获颇丰,所以,当得知肖老师是此次培训的老师时,我太开心了!</p>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一点儿也没错!今天肖老师就是来告诉我们如何让文言文上得有趣,如何让学生不害怕文言文的。</p> <p class="ql-block">  首先,肖老师从文言文教学趣味性不强的原因进行分析,接着从文言文教学内容的选择来进行解读。在平常的文言文教学当中,很多老师对字词句的理解可能会进行着重的讲解,这些字词句的教学往往会让学生兴致缺缺、觉得枯燥,其实不难发现,在教学文言文的语文课堂上“钓鱼”、神游的同学特别多。所以肖老师在文言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提倡“一体四面”,即“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互相结合,相辅相成。因此,肖老师对如何灵活处理文言文的字词句教学提出了四个原则:①放过;②突出;③深入;④分离。</p> <p class="ql-block"> 最后,肖老师分享了文言文教学激发兴趣的策略。1.追溯字源字形;2.渗透文化知识;3.链接相关的材料;4.读白文(读无标点无注解的文章);5.逆译训练(根据现代汉语意思填文言词语);6.教点思维方法(批判性思维);7.创新学习活动与训练形式(假如愚公发朋友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石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这次暑期的初中语文学科培训,很多专家老师讲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都是能实实在在解决我们当下所面临的教学、教研、专业成长、学生等方面的困惑和难题的,所以此次的培训可谓是教者务实,听者认真,评者用心,导者用情。</p><p class="ql-block"> 这短短一周的学习让我的教学思想理念又重新洗涤更新了一遍,收获颇丰,这次所学习到的知识对于我这种刚出来一年的教学萌新来说,简直是大大的精神财富!感谢各位领导和各位专家老师!</p> <p class="ql-block">摄 影:姚雪琴 蒋正争</p><p class="ql-block">编 辑:陈思思</p><p class="ql-block">审 核:何斌水</p><p class="ql-block">终 审:陈湘玲</p>

老师

教学

文言文

课题

微型

教师

作文

学生

初中语文

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