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献给党 苦干为百姓

天天樂天天好心情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尽管事先有思想准备,但,当党组织派人把“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给柳培兰时,她仍心潮澎湃,感慨万千,热泪盈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啊。这是一枚不同寻常的纪念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枚沉甸甸的纪念章,是党对自己的儿女在党、跟党、为党工作50多年的奖赏、关怀和激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荣誉和光荣。怎能不令人动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柳培兰,1947年4月出生在磁县都党公社辛庄村。她是沐浴着党的阳光,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支山歌给党听”等歌曲长大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她幼小的心灵中,党就是伟大的,光荣的,至高无上的。她向往和渴望成为党的一员,小小年纪,就关心政治,凡事争先,积极上进,处处向党员看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相关原因,柳培兰初中上了一学期,就开始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她关心集体,热爱劳动,生产队里的农活,见啥学啥,学啥像啥。犁、耧、耙、播,深、浅、稀、疏等,样样都会都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她肯学习,有学问,善总结,不久就当上了村里的农业技术员;由于她工作热情高,有感染力和影响力,很快被选拔当村民兵连副连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9年 5月10日,22岁的她,站在鲜红的党旗下,向党庄严宣誓,成为了党的一员。从此,她把“身心献给党,苦干为百姓”作为对党的承诺,不管形势、任务、工作如何变化,都无怨无悔,默默兑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是这一年,柳培兰嫁到了都党公社中莲花村。由于她待人厚道,处事公道,有政策水平,有领导能力,很快被中莲花村的党员、群众信任、接受和认可。用中莲花村百姓的话说,柳培兰是说话办事有温度的人,是带着觉悟、干劲、能力来到中莲花村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4年10月,27岁时,她被选为中莲花村党支部书记。时间不长,因其优秀、能干,又被任命为都党公社党委副书记(以农代干)。那时正是“农业学大寨”,全国热火朝天大修农田水利建设的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漳河南岸的河南林县开挖红旗渠,引漳入豫后,漳河北岸的河北省也开始实施开挖跃峰渠引漳(漳河山西段)入冀(邯郸)的重大水利工程。这条长度约250公里,被称为人造天河的跃峰渠途径磁县境内。而作为跃峰渠配套工程的长江渠,则属于磁县及都党公社的小水利工程。小水利工程建成后,可从跃峰渠分水,浇灌都党等公社的农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保证省跃峰渠工程按时竣工,磁县集中全县的大部分青壮年男劳力,到跃峰渠工地去施工,而长江渠这个磁县及都党公社的小水利工程,则要由在家的少数男劳力和青年妇女来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江渠上有两个重点工程,一个是长2000米的“夺丰洞”,另一个是长250米的“三八洞”。“夺丰洞”的开挖由男劳力负责,而开挖“三八洞”的艰巨任务,要由青年妇女来完成。</p><p class="ql-block"><br></p> <h3>后来,开挖“三八洞”的任务,落在了柳培兰带领的都党公社“红色娘子军连”的肩上。</h3></br><h3>这个“红色娘子军连”,由全公社50名青年妇女突击队员组成,她们中年龄最大的48岁(炊事员),最小的17岁,平均年龄21岁。</h3></br><h3>她们的具体任务是,打通长江渠通过曹焦沟段山体一个标段规划为2米见方、长250米的隧道。由于这个隧道全部是青年妇女开挖,所以,被命名为“三八洞”,以示表彰和纪念。</h3></br><h3>工地在距都党村西约四华里的山上。</h3></br><h3>1975年秋后,柳培兰带着“红色娘子军连”的50名青年妇女上了山。从此,她们吃住在工地,三班倒,轮换施工。</h3></br><h3>那时国家穷,集体也不富裕。吃、住和施工条件都非常艰苦。</h3></br><h3>吃水,需要用毛驴从都党村往工地上拉。那时没有储存设备,拉到工地上的水,存放到山半腰的一个水池里。尽管不够卫生,但生活、洗漱都是它;尽管省着用,也远远不够。夏天接雨水,冬天攒雪水,洗脸、洗脚一盆水,是当年她们用水的真实状况。</h3></br><h3>吃的主食是玉米面窝头,副食是白菜、萝卜和南瓜。除了过节,平时见不到肉。</h3></br><h3>吃饭时,没有像样的食堂,更别说桌椅板凳,三三两两,或蹲或坐,就着风沙往嘴里扒拉。</h3></br><h3>住,是用石头砌筑成的窑洞,没有装门,也没有门帘,铺板上铺些稻草、秫秸秆,就是她们的宿舍。</h3></br><h3>这样的住宿条件,夏天还可以,到了冬天就受罪了。没有取暖的炉子,没有门和门帘,晚上睡觉都是用围巾把头包起来,两个人挤在一个被窝里睡。</h3></br><h3>人怕冷,老鼠也怕冷。晚上睡觉时,胆大的老鼠竟然钻到人的被窝里,胆小的老鼠则把她们的衣服拉到老鼠洞挡风取暖。</h3></br><h3>用“风餐露宿”形容她们当时的吃和住,一点也不为过。</h3></br><h3>这还不是最难的。</h3></br><h3>打眼,装药,放炮爆破,清渣,这才是最难的。</h3></br><h3>俗话和歇后语说,大姑娘上轿---头一次。对于这些姑娘来说,施工——打眼、装药、放炮爆破、清渣,也是头一次。 </h3></br><h3> <h3>姑娘打山洞,困难是多方面的。体弱,抡不动锤;胆小,装药、放炮总惊慌;即使是清渣,也都体力难支。加之,近乎原始的施工工具和操作,要打通2米见方、250米长的青石质地的隧道,许多人都表示怀疑。</h3></br><h3>然而,柳培兰认为,不管做什么事情,“敢”比“会”重要,只要遵循科学,敢字当头,就没有完不成的任务。她用毛主席“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话,对突击队员进行动员,教育和要求大家,要树立“敢”字,克服“怕”字;要去掉“娇”气,拿出“悍”气;要有愚公移山的豪情和人定胜天的壮志。遇到什么困难,就克服什么困难。</h3></br><h3>姑娘们一呼百应,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她们的气势、劲头和号子声,就像工地上燃起的一团火。</h3></br><h3>开始打眼抡锤时,姑娘们抡不了几锤,个个都胳膊肿胀疼痛,抬不起来。由于她们有充足的思想准备,不怕疼,接着干。后来都锻炼出来了,一班下来,抡几百下都不在话下。8磅重的锤,她们不仅能平着抡,横着抡,上下抡,还能翻花抡、左右抡。</h3></br><h3>有一次,开挖“夺丰洞”和“三八洞”的两支施工队伍,各选出两名代表,在“夺丰洞”的竖井进行打眼友谊比赛。“三八洞”施工队伍中派出的两名女青年和“夺丰洞”施工队伍的两名男青年打出的锤,无论声音的大小、轻重,根本分不出哪一锤是男同志抡的,哪一锤是女同志抡的。打眼的速度和进度,也难分伯仲。</h3></br><h3>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然而,就现在女青年的吃苦精神和体力而言,别说让她们抡锤、打眼、装药、放炮爆破、清渣,就是让她们什么也不干,在工地待上两天,恐怕也要崩溃。</h3></br><h3>青石头是质地比较硬的一种石头,锤子、钢钎钻到上面,除了溅出火花外,只能留下少许痕迹。</h3></br><h3>施工初期,不管是扛钎的,还是抡锤的,手的合谷、虎口,都被震裂过,震裂的口子像鱼嘴一样;所有人的手上,都是磨出的血泡。开就开,裂就裂;起泡就起泡。她们简单包扎后,仍然接着干。后来每个人手上开裂的口子和起的泡,都成了厚厚的茧子,也就不觉得疼痛了。</h3></br><h3>然而,使手上开裂的口子和起的泡变成茧子,也不是容易的事,需要时间、毅力和坚持。有的父母见到闺女手上的泡,说,你哪是手上长泡,分明就是泡上长了只手。</h3></br><h3>那时,手上没泡、没茧,是偷懒的表现。</h3></br><h3>放炮后的清渣,也是很苦很累的事。由于隧道的高宽限制,清渣,只能靠人用手推车往外推。那时还没有排风系统,为了抢时间、赶进度,往往还没等粉尘散尽,人们就进去向外排渣。</h3></br><h3>在经过一年时间的苦战后,这条长250米的隧道,被她们打通了。</h3></br><h3>隧道是从山的两头施工,向中间掘进。当中间打通时,两边的施工人员,激动万分,热泪盈眶;欢呼雀跃,欣喜若狂。</h3></br><h3>隧道外面的人,听说隧道打通了,像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向隧道口。人们冲进隧道,从东边洞口跑到西边洞口,又从西边洞口跑到东边洞口,激动地在洞内来往穿梭,见证这胜利的时刻,分享这胜利的喜悦。</h3></br><h3>这条隧道打通后,邯郸日报大篇幅报道了“三八洞”竣工的消息及她们的事迹。“红色娘子军连”的名声,响彻磁县及邯郸大地。</h3></br><h3> <h3>“红色娘子军连”50名青年女子打通“三八洞”的事实,说明,开山凿石,女子不弱。</h3></br><h3>多年后柳培兰还动情地说,打通“三八洞”,要求我们的精神和骨头比石头还要硬,不然,是完不成任务的。那时候,我们不懂得,也不知道什么是“诗和远方”,也不知道自己的“诗和远方”是什么,在哪儿?就知道要想方设法完成任务。知道打通了“三八洞”,农田就可以灌溉了,庄稼就可以丰收了,百姓的生活就更好了。</h3></br><h3>“三八洞”完工后,她们原班人马被调到省的水利工程跃峰渠工地,支援跃峰渠的开挖建设。</h3></br><h3>她们的任务仍然是打隧道。要打通位于鼓山的宽、高各2.5米,长1000米(简称千米洞)的一段隧道。</h3></br><h3>相对于长江渠的施工器械、环境,以及食宿等条件来说,跃峰渠要先进和好许多。</h3></br><h3>这时,她们住到在峰峰五矿中学操场上搭的帐篷里。用上了自来水。根据完成的标工进度,由省里保障供应米面油及副食,中午每人6两粮食,早、晚每人各4两粮食;中午能吃上1瓢菜,1勺子肉。偶尔还发些毛巾、小毛毯、钢笔等奖品。大家的热情和干劲空前高涨。</h3></br><h3>这时,打眼就不用抡锤了,可以使用风钻,不仅省时省力,还可提高效率。也有了排风系统,放炮爆破后可以等烟雾粉尘排出后,人再进去;排渣不再用手推车而是用小拖拉机往外拉。</h3></br><h3>施工等条件相对好些,但施工强度仍然很大,砖头大小的馒头,姑娘们每顿饭都能吃一到两个。</h3></br><h3>使用风钻的弊端也是明显的。</h3></br><h3>用风钻打眼时,尽管头戴风帽(盖头捂脸披肩),眼戴风镜,脚穿袜扇(绑在脚脖处,能把脚鞋覆盖),口戴防尘口罩,但,风钻冲击出来的碎石渣和扬起的粉尘,仍在眼前飞舞,一股脑地钻进人的鼻孔、嗓子眼、耳朵和头发里。有时候被呛得鼻涕眼泪一大把,引起连续不断地咳嗽。时间长了,嗓子哑的说不出话来。</h3></br><h3>往外清渣虽然可用拖拉机,但装卸还需要人来完成。</h3></br><h3>在这里是看不出男和女的,一个个亭亭玉女,好像是一个个游动的“兵马俑”。姑娘的美貌秀色尽被掩盖。从文静、秀气的淑女,变成了身上有泥,手上有茧,体上有伤,衣服有洞的“拼命三郎”。</h3></br><h3>在炎热夏季施工,骄阳似火,烈日晒得一簇簇小草发烫发蔫。工地如同一个大蒸笼,人再进行“全副武装”,一到作业面就汗如雨下,汗流浃背。女同志施工,还不像男同志,可以赤裸上身,穿裤头;遇到生理期,其难耐程度更是难以忍受。</h3></br><h3>冬季施工,零下15度,寒风裹着沙石,不仅吹的姑娘们满脸生疼,而且领口、袖口全灌了灰沙。</h3></br><h3>如此的劳动环境和强度,姑娘们每天脸上像化了烟熏妆,没有娱乐,没有休闲,整天就是隧道、食堂、帐篷来回切换。她们的报酬,也就是每天记10分工分。尽管如此,他们只知向前,不知后退,心里想的只有任务和进度。</h3></br><h3>回想那时搞工业和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情景,如王岐山同志所说的那样,是一代人吃了两代人、三代人的苦才完成的。</h3></br><h3>柳培兰虽然没有直接抡锤打眼、放炮清渣,但施工安全、管理、组织、协调等工作,一点也不轻松。相对于姑娘们的身累,她更多的则是心累。</h3></br><h3>她有对工作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她抓安全工作,一丝不苟,要求每次放炮,确认没有哑炮后,才准许进去清渣。爆破中一旦出现哑炮,迅速联系专业人员进行排除。不戴安全帽,不得进入隧道;不遵守安全规则者,轻则批评教育,重则进行处罚。用她的话说就是:“宁可听骂声,不能听哭声;宁可流汗水,不能流泪水;宁可抓过了,不能抓漏了。”</h3></br><h3>那时的通讯联络不像现在,说事、找人,手机一拨就通,一说就行。那时,一个公社才有一部座机电话,联络基本靠走,沟通基本靠吼。常常为了安排一件事情,交代一句要求,反馈一条信息,要走上几里山路;有时在隧道里安排交代事项,即使近在咫尺,也要大声呼喊。</h3></br><h3>由于柳培兰以身作则,领导有方,关心下属,50名姑娘心齐劲足,热情高涨。无论在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生活、管理等方面,是几支施工队伍中,最为突出和过硬的。多次受到施工指挥部等部门的表彰和奖励。</h3></br><h3>1978年 1 月,她们以人定胜天的意志和毅力,凿通了鼓山千米隧洞。同时,千米洞也见证了她们的青春人生。</h3></br><h3>50名青年女子,继打通“三八洞”后,又打通了“千米洞”,在当地引起巨大轰动。人们奔走相告,万众欢腾。</h3></br><h3>那时,人们崇尚英模,见贤思齐,普遍对“红色娘子军连”的成员抱有尊崇、敬仰和亲切之情。在物资匮乏、计划供应的那个年代,许多商场把不易买到的稀缺物品留给她们;她们到医院就医,一路绿灯;电影院把座位最好的票留给她们。</h3></br><h3>在她们和兄弟施工队伍的苦干努力下,被称为“人造天河”的跃峰渠得以建成使用,年平均从漳河引水2亿立方米,向邯郸市输水1.2亿立方米。</h3></br><h3>大河有水小河欢。</h3></br><h3>随着长江渠等配套工程的相继完工,渠成水通。使得磁县及都党公社等农田,出现了水渠绕山转,渠水遍地流;土地得滋润,庄稼获丰收的喜人景象。</h3></br><h3>在“三八洞”工地施工时,柳培兰她们施工和民兵训练两不误,“红色娘子军连”多次代表全县民兵接受上级“民兵工作三落实”的检查和射击考核,都取得了优异成绩。</h3></br><h3> <h3>柳培兰在率领“红色娘子军连”青年女子突击队圆满完成了长江渠和跃峰渠的施工任务后,回到都党公社,继续履行党委副书记的职责,协助党委书记,较好地完成了公社党委和上级党委赋予的各项工作任务。</h3></br><h3>1984年体制改革,党政分开后,柳培兰任都党乡联社主任,负责乡镇企业安全、生产等工作。</h3></br><h3>不长时间内,她走遍、摸清了全乡3座煤矿,1个砖场,1个耐火砖厂的家底情况,盈利情况,安全及人员管理情况。根据上级政策和企业具体情况,向乡党委、政府提出了每个企业的发展规划和改进措施。对企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h3></br><h3>在调查了解煤矿的情况时,步行千余米安全通道,下到矿井最深处。对煤层、煤质的分布等情况进行查看,掌握第一手资料。</h3></br><h3>对全乡102座个人煤矿,也都摸清经营、安全、用工、薪酬支付等底数。对开采、安全、付薪等情况提出要求,并安排专人负责跟踪反馈。</h3></br><h3>1986年至1989年,柳培兰任白土镇副镇长。期间,分管计划生育工作。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本镇实际,把任务、指标、责任分解到人,较好地完成了该项工作。</h3></br><h3>1990年至1997年3月,柳培兰在任白土镇镇长、党委书记期间,以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稳定为重点,从加强镇党委班子自身建设入手,通过教育、关心、管理,培训、使用、激励等方法和措施,使镇机关、各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以极大发挥,使全镇的风气、面貌焕然一新。</h3></br><h3>1995年,在她任镇党委书记期间,还有效完成和经历了并乡合镇这一棘手且繁重的任务。</h3></br><h3>根据上级并乡合镇实施方案,原五合乡合到白土镇,使白土镇增加了7个行政村,其中最远的村距镇政府30里山路。</h3></br><h3>在五合乡和白土镇并合期间,柳培兰重点做了两项工作。</h3></br><h3>先是带领相关人员,逐村看望新合并过来村的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送去组织的温暖和关怀,搞好关系衔接,了解相关情况,理清发展思路。</h3></br><h3>接着制定相关规定,选好人,看好门,盘清账,加强对乡镇企业的领导,使乡镇企业的资产得以保全。</h3></br><h3>鉴于有些乡镇在并合过程中,由于领导问题,使很多集体财产流失消散的这一教训,柳培兰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紧盯亲抓这项工作。凡是乡镇的资产都抓住抓牢。</h3></br><h3>期间,县里设在白土镇的民兵训练基地,多年不用,已经废弃。柳培兰和县相关领导部门协调后,明确由白土镇管理并办理了相关手续。后来镇政府在此处建了一所学校,方便了白土镇及周边村镇的学生上学。</h3></br><h3>原白土区(工委)设在白土镇的办公楼,因机构、人员、编制等调整,已人去楼空。柳培兰找县相关领导部门协调后,明确归白土镇管理,后来,此处作了镇计生站。</h3></br><h3>原县农业局的办公点,也收回镇里所有和使用。</h3></br><h3>在有些人眼里,土地、房产是紧缺资源,有增值价值。想租赁占用的有之,想购买归己的有之。有的找上级领导给柳培兰说情,有的找柳培兰的亲朋好友说情。</h3></br><h3>在柳培兰的眼里,这些资产都是国家的,不能让它流失。她说,我不能把国家资产送人情、捞好处,党性不允许我这么做。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上级领导、同级、同事和下属。但她问心无愧。</h3></br><h3> <h3>1997年3月,柳培兰离开白土镇,任磁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正局级待遇)时,给镇财政留下了80余万元经费。</h3></br><h3>作者寡闻。听说为了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吃喝招待等,前任领导借钱花,透支花;前任花钱,后任还债的情况不少。像柳培兰这样,离任时还能给镇财政留下80余万元经费的情况,很少听到。</h3></br><h3>又联想到,当年她带领青年妇女突击队打通千米洞后,把节省的15000元钱和12000斤面粉如数上交国家的事情,不由令人生敬。</h3></br><h3>在金钱和利益面前,最能看清一个人的品德和情操。柳培兰不贪财,是她党性强,品德高,节操好的表现。</h3></br><h3>在任磁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期间,她主管地政股等工作。根据群众反映,依照相关规定,清理解决了长期不上班、吃空饷的问题。在全县健全、完善、发放了宅基地土地使用证。编辑撰写了磁县土地誌。通过这些工作,有效加强和促进了局机关及下属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和业务建设。</h3></br><h3>“身心献给党,苦干为百姓。”柳培兰是这样向党承诺的,也是这样向党兑现的。</h3></br><h3>自从离开校门,踏上社会,她就没有停下奋斗的脚步。她在每一个工作岗位,都书写着苦干和奋斗的故事。她那时的样子,就是那个时代的样子。她不怕吃苦,敢闯敢干,在全县是出了名的。</h3></br><h3>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在倾尽全力为党和百姓工作的过程中,她“欠”家里的“债”太多了。上不能照顾侍候老人,下不能哺育抚养孩子。她的两个孩子,都是不到半岁就被断奶,撇给老人。由于长期艰苦紧张的工作,她自己也积劳成疾,留下了低血糖等病症。</h3></br><h3>周围的人说她是工作狂,心里只有工作,只知苦干和实干。</h3></br><h3>她的苦干、实干和创造出来的业绩,领导和百姓有目共睹;她的人品官德,百姓高度称赞。</h3></br><h3>苦难的土壤,会开出灿烂的花,也会结出深情的果。</h3></br><h3>她曾多次被选为乡、县、地区人大代表;被选为第五届和第六届河北省人大代表;1977年荣获河北省妇女劳动模范称号;1981年任县政协常委;1987年正式转为国家干部;1995年当选为邯郸市党代表。</h3></br><h3> <p class="ql-block">对于柳培兰来说,要做什么事情,做什么工作,这不由自己选择和做主,但要干好这件事情和工作,她自己是可以做主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所做过的工作,都有成绩为她说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少年时期在苦的环境生活成长;青年时代在苦的环境锻炼奋斗;几十年不忘初心,为百姓幸福呕心沥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给她,她受之无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喜欢本篇,欢迎点赞分享</p> <h3>作者简介</h3></br><h3>李延海,河北省广平县北盐池村人,1957年1月出生,1974年12月入伍,中央党校大学本科学历。入伍后曾任连队文书,营部书记,师政治部干事、科长,团政治委员等职。</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