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庐州老金

<p class="ql-block">  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父亲的爱,是春天里的一缕阳光,和煦地照耀在我的身上;是夏日里的一丝凉风,吹散了我心中的烦热;是秋日里的一串串硕果,指引着我走向成熟;是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着我孤寂的心。</p><p class="ql-block"> 一一题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工作几十年了,一直在外地为生活奔波忙碌,平时只能利用节假日抽空回无为看看父亲。今年领导关心,让我休几天年假回家看看老父亲。于是得暇在家小住几天,陪父亲散散步、聊聊天,尽点孝心,了却心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父亲今年虚93岁了,思维和身体都较同时代老人显得更加敏捷和健康,对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大事尤其关心,这与他十几年军旅生涯的锻炼和培养教育是分不开的。</p> <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为谋百姓翻身解放,推倒三座大山,于1949年参加革命,跟随刘邓首长向大西南进军,日行百里,步行三月,翻越云贵高原,守卫云南边疆。1958年,因患阿米巴痢疾辞官保命回乡。父亲胸前的三枚纪念章分别是1952年颁发的“解放中南地区纪念章”、1954年全国人民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团颁发的纪念章和1952年颁发的“解放大西南地区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  我姐妹5人,在我们幼小时,家庭只靠父亲每月三十几元的工资收入维持生活。母亲勤劳一生,为补贴家用,帮人洗衣服、修马路做小工,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我们家始终很和睦,欢歌笑语不断,没有因生活艰苦而自卑、甚至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姐妹和我都要上学,因此形成谁回家早谁做饭的良好习惯。我是男孩走路快,一般情况总是第一个到家,也就逼着自己尝试着做饭烧菜。一开始不是烧糊了就是烧咸了,于是便埋怨妈妈不在家烧饭而出去工作。后来慢慢地从不会到会,从勉强烧熟可吃到味道越来越好。我现在还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在家做饭烧菜,而且都夸我做得好吃,这都得益于那时的锤炼。</p> <p class="ql-block">  由于家庭困难,父母舍不得我,一个鸡蛋要分两餐吃。先在鸡蛋上敲个洞,用筷子在里面搅搅,倒出来一部分,再用纸将洞口贴上,怕细菌侵入变坏,留着下一餐将剩余的蛋液倒出来继续做菜吃。小时候我穿的衣服、鞋子都是女式的,姐姐们穿过的,等我长大了继续留给我穿,同样我穿过后再给妹妹接着穿,因家里沒钱买男式衣鞋专门给我一人穿。我穿女式衣鞋被同学说笑,回家委屈地告诉父亲,父亲安慰我说:“有没有出息不在于穿着打扮,你这样努力学习,照样能上大学,出人头地,要比学习不要比穿戴”。我至今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最喜欢的两件事:一是父亲每天下班都要路过大江电影院,偶尔遇到有好看的电影就买上两张票,晚饭后能与父亲一道去看场电影,那是非常高兴的事,象过节一样。父亲利用从家里往返电影院的短暂时间,与我边走边聊,了解我的学习情况和思想状况,鼓励我好好学习,踏实做人。那时能看场电影就算是父亲对我的最高奖励了,因为这在当时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了。</p> <p class="ql-block">  二是夏天的时候,每到父亲快下班时,我都要跑到小十字街口去迎接,若看到父亲手里拿着一个西瓜,则非常高兴;若是空手,则很失望。那时能吃上西瓜也算是很奢侈了,我将西瓜用网兜兜住,拴根绳子浸入自家院子水井里,晚上洗过澡纳凉一段时间后,一家七口在一起吃上一个冰凉的西瓜,那叫一个字:爽!</p> <p class="ql-block">  1981年我考学到济南,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父亲很不放心,又没有经济条件送我到学校报到。正好他单位有同事到北京出差路过济南,父亲就让我跟他们一道坐车去济南学校。他把我送到汽车站后,依依不舍,千叮咛万嘱咐。</p> <p class="ql-block">  我的表哥在山东工作,到学校不久他去看我,见我衣着单薄,就写信跟我父亲说,山东很冷,表弟穿得少吃不消。父亲得知后急忙将自己身上穿的棉毛衣裤寄给我,谎称自己买了新衣服。我那时好傻不懂事,不知道这是因为没钱买不起新衣服给我,怕我冻着,父亲就将自己穿的衣服寄给我穿,而他自己没有棉衣硬扛着过冬,以至于现在还经常感冒咳嗽。</p> <p class="ql-block">  每次从学校放假回家,父亲都很高兴,早早打扫房间准备些好吃的。假期结束返校时,父亲总是将烧好的能保存的菜,用大瓶小罐装上,让我带到学校去吃。伟大的父爱啊!</p> <p class="ql-block">  在学校期间父亲去看过我一次,他争取了去烟台出差的机会,顺便到济南看看我。记得头天下午接到电报,激动得一晚上没睡着觉,第二天一大早我徒步6公里从学校走到火车站去接父亲。我们在火车站吃了早饭,我帮父亲买了济南至烟台的火车票,然后到我们学校去看了看。见时高兴别时难过,下午到火车站送父亲,临行前我们在火车站广场照了张合影,这张照片我至今还珍藏着。我将父亲送上火车,与邻座乘客打了个关照,转身离去时忍不住抹了一把眼泪,父亲当时看见了,怕我难过没说什么。事后说起来,他说当时的心情和我一样,只是克制了而已。</p> <p class="ql-block">  父亲年青时喜欢喝酒,酒量也很大。我在中学读书时,每天晚自习要到十点多钟,冬天时父亲在煤炉上架起一口铁锅,里面有咸肉、白菜和豆腐,他一边慢慢地喝着酒,一边陪我等我。待我学习结束,父亲劝我也喝上一点酒,那时用的是小白瓷杯,我怕酒刺激,先夹一点菜,呡一小口酒后赶紧将菜放到嘴里,就这样慢慢学会了喝酒。父亲的意思是,我在家弟兄一个,今后走上社会喝酒的场合会很多,不喝酒应付不开,所以从小培养我喝酒,戏称喝酒不绝代。我现在也是这样培养儿子的,可惜收效甚微。</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我和儿子都不喜欢吃水果,这与父亲的习惯口味也是一致的,他就不爱吃水果。据父亲说,当年他服役在云南,热带水果较多,当地人吃了没事,习惯了适应了。可战士们来自五湖四海,许多水果见都没有见过、连名字都叫不上来,吃过以后身体不适应,出现过敏、拉肚子等不良反应,影响部队战斗力,因此部队规定干部战士一律不准吃当地水果。所以父亲年青时不吃水果,到地方后一时也没条件吃,久而久之就坚持了下来。可能是潜移默化吧,我和儿子也就跟着不喜欢吃水果了。</p> <p class="ql-block">  当下有部很流行的公益广告,叫“爸爸的谎言你听出来了吗?”说的是远在外地的女儿给父亲打电话的时候,尽管母亲生病住院、父亲孤独寂寞还要照顾母亲,但父亲仍在电话里称自己挺好的,很幸福很快乐,有老年同伴在一起,你妈妈在外面跳舞,让子女好好工作,不要担心父母。</p> <p class="ql-block">  这个公益广告我看了无数遍,每次看都很有感触。我长期在外地工作生活,每年回家看望父亲的时日曲指可数,但父亲从不要求我陪伴他,总说自己好得很,有姐妹照顾。即使生病住院也要想法瞒着我,目的就是怕我分心,影响工作。</p> <p class="ql-block">  有次回家,父亲说给你看样东西,我拿过几张纸一看,当时脸就红了。这是一张张记录表,记录着每位子女每年每月回家次数、打电话次数以及日常与父亲交流的点滴,而我不仅不如在无为的姐妹,就连在外地的妹妹也做的比我好、比我强。这是父亲在无声地批评我呀!</p> <p class="ql-block">  自此我尽可能地注意多回家看看,多打打电话,老人不需要你多少金钱、物质的东西,最需要的是精神关爱啊!</p> <p class="ql-block">  父母亲感情很深,我到济南上学那一年,母亲因青光眼治疗未果导致双目失明。初期父亲一刻不离地陪伴在母亲身边,一是怕她走路磕着碰着摔跤,二是开导母亲,为她解闷,给予精神慰籍。</p> <p class="ql-block">  慢慢地适应后,父亲开始承担起全部家务,照顾母亲的生活起居,有时还要忍耐母亲的一些责怪。日复一日,几十年毫无怨言,获得了亲朋好友的一致赞颂,也为我们晚辈树立了榜样。</p> <p class="ql-block">  2008年母亲因脑梗去世,父亲非常难过,一下子象丢了魂似的,整个人都傻了。毕竟是相伴了半个多世纪的夫妻,一时接受不了。母亲出殡那天,父亲因悲痛过度不能前去送母亲最后一程,但他仍不忘嘱咐我:“选个贵重一点的骨灰盒吧,这是你母亲最后一次花钱了”。我瞬间泪奔!后来在大姐小妹的悉心照顾下,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父亲的情绪才逐步趋于稳定。</p> <p class="ql-block">  现在每逢清明、冬至、母亲生日或忌日等,父亲都要求子女到太平山公墓去祭拜母亲,带上鲜花,烧烧纸钱,寄托哀思。起初父亲还能亲自随同前往,将整个过程用文字记录下来。后来渐渐年龄大了,行动不便,便让晚辈代表,拍些现场照片。除此而外,父亲还要求我们晚辈在特殊时段,不忘给大姑、姑父、小姑父及母亲家族已故的亲人扫墓祭拜。</p> <p class="ql-block">  2017年,父亲曾来过合肥一次,主要目的有三:一是祭拜对我家有恩的堂舅丁继哲、表姨夫范毓文以及大伯、伯母,他们安葬在小蜀山陵园;二是沟通金志等堂兄(姐)与我及二姐的亲情关系和友好往来;三是看看二姐、薛静和我的住所,表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p> <p class="ql-block">  考虑父亲年事已高,为保证出行顺利平安,大姐陪伴着父亲一道。当我到火车站接父亲时,父亲隔着护栏就紧紧地握住我的手,连声说:“情感啊!情感!”</p> <p class="ql-block">  在合肥,外侄亚东开车,大姐和我陪父亲参观了渡江战役纪念馆和安徽名人馆,观赏了滨湖风光。按预定计划顺利地完成了此行的三件大事,走时我给父亲带了很多书籍供平时阅读消谴,父亲非常高兴。合肥之行非常圆满,了却了父亲多年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  想说的话还有很多,千言万语记录不了父亲的平凡和伟大,也难以表达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谨以此文奉上我对父母的深深敬意,祝父亲寿比南山、健康幸福,也祝母亲大人天堂里快乐无忧!</p><p class="ql-block"> 下辈子您还做我的父亲!!!</p> <p>  后记:2017年父亲虚89岁,按当地习俗老人做寿遵从“做九不做十”,我请年假回家与姐妹们一道为父亲庆祝九十寿诞。父亲说不要子女给寿礼,大家都动起笔来,写一写父亲在你们心目中是什么形象,有哪些感悟。于是,我开始仔细地梳理回忆,几十年来如山父爱的点点滴滴,像影片一样一幕一幕地浮现在脑海中。经过简单的构思,我欣然命笔,一气呵成“我的父亲”一文。</p> <p class="ql-block">  由合肥市交通运输局主办的《合肥交通》报将“我的父亲”全文刋载,由于篇幅较长,故分上、下两期刋出。现将文章略作修改补充并配上图片制成美篇,作为礼物献给父亲,也感谢姐妹、亲属多年来对父亲的关怀照顾。(部分图片由大姐小妹提供)</p><p class="ql-block"> 2021年7月21日于合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