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丰碑

康康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华诞的那些日子里,我又一次怀着敬畏的心情来到位于龙华路2591号和2577号的龙华革命烈士陵园。这里是由原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旧址和龙华革命烈士就义地两部分组成,1983年,根据中央领导人胡耀邦和邓小平的指示,将该地辟建为烈士纪念场所。这是一处集纪念瞻仰、学习党史、园林名胜于一体的规模宏大的新颖陵园,素有“上海雨花台”之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龙华烈士陵园的建筑以其庄重雄伟、中西合璧、富有时代气息的建筑风格,成功地营造出陵园独特的纪念氛围。纪念瞻仰区是陵园的主体部分,由南往北主要建筑有门前广场,置有8个用整块花岗石凿成的巨型花盆,内莳四时鲜花。正门为传统的牌楼式大门,门额上“龙华烈士陵”鎏金大字由邓小平题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大门东侧耸立着一座巨大的峻伟石山,高耸傲立、峭壁浑成,宛如一块完整的巨石,有巧夺天工之妙。它以松江佘山红岩石叠筑而成,故称“红岩”。假山高11米,顶植劲松,象征牺牲于龙华的革命烈士的高风亮节。通过65米长的甬道,过桥拾级而上是纪念牌广场。纪念碑阳面正中阴文填金镌刻着江泽民同志的题字:“碧血丹心为人民”,碑阴面为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纪念碑两侧各凿喷水池一方,池前分立《独立.民主》和《解放、建设》陵园主题雕像。我看到不少青年在纪念碑下打着鲜红的党旗宣誓留影。洋溢着青春的脸上,充满了幸福和自傲。过纪念碑再拾级而上是龙华烈士纪念馆,馆名由陈云题写。纪念馆高36米。纪念馆外观为四层素色花岗岩石阶梯与金字塔形蓝色玻璃幕墙组合而成,跌落式台阶与金字塔斜面相贯串插,突出虚实对比,空间组合,于庄严凝重中透出明朗开阔的意境,庄严、肃穆。纪念馆共设8个展厅,陈列和展示了上海地区从雅片战争至建国期间为中国的独立、自由、解放和革命事业而献身的235名革命先烈、革命先驱的英雄事迹。</span></p> <p class="ql-block">  位于园、馆西北端的烈士纪念堂,外观为圆柱形,分上下两层,倾斜的圆顶与月牙形的烈士墓地遥相呼应,寓意烈士的精神与日月同辉。围绕纪念堂的是一座座红色花岗岩卧碑,在百米长的弧形人造坡上安葬着“五卅”运动至建国前近30年间牺牲的烈士。与之相邻的是无名烈士墓,在一大片绿茵丛中一尊硕大的白色雕像分外引人注目。背对着人们的雕像侧卧在一片青草地上,一半身驱已沉入草丛,一只手臂高高地举向蓝天,仿佛正用尽气力托举蓝天。在他的动作里,看得见膨胀的肌肉的执著,看得见不屈正气的蓬勃。他代表着千百个无名英烈。在雕塑前,暗红色的大理石砌起了一个圆形的祭坛,一簇燃烧的火焰迎风摇曳,这簇长明火体现了永不熄灭的永恒纪念。我望着这尊充满震撼灵魂的和美感的雕像,耳边仿佛响起电影《英雄儿女》中“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生命开鲜花”的歌声。眼前浮现出手缠镣铐革命先烈慷慨就义前的情景。我的眼有些模糊了…</p> <p class="ql-block">  龙华烈士陵园的东北端便是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占地约30亩,为淞沪警备司令部旧址和烈士殉难处。</p><p class="ql-block"> 这里原来是龙华寺里的僧舍、菜畦,1916年,北洋政府在这里设置淞沪护军使公署,是当时上海最高军事机构,并设陆军监狱拘留所。1927年3月,白崇禧率部占领龙华,将此地改建为上海警备司令部。后改称凇沪警备司令部。从此这里成为囚禁、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魔窟和刑场。同年4月6日,蒋介石亲临龙华策划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从1927年至1937年间,国民党在这里关押、杀害数以千计的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其中罗亦农、彭湃、扬殷等我党早期著名领导人。一时间,龙华成为血雨腥风,阴森恐怖的代名词,烈士的鲜血染红了龙华千株桃花。也浇灌出中国革命希望的种子,刻写了共产党员的初心。现在在纪念地旧址还保留着原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的铁质大门和门楼、卫兵室和办公室。</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淞沪警备司令部门楼建于1920年12月,水泥建筑,呈城墙式,中西合璧,3层,墙端设堞口,两则各设露天水泥楼梯,可登上2层的楼台,楼台叠建一瞭望岗楼,岗楼上竖一高约5米的旗杆,门柱有方圆两种,顶部均有西式纹饰。这是原警备司令部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男女看守所旧址,原为淞沪护军使署的陆军监狱拘留所,亦称龙华监狱,砖木结构,建于1916年。看守所内设男牢、女牢、“优待室”和警卫室等,四周为5米高的围墙,上布铁丝网,墙角有高耸的看守岗楼。囚室里现陈列着当年狱中使用的器具用品。</p> <p class="ql-block">  在牢房的墙壁上,曾留下许多革命的诗词,其中脍炙人口、流传甚广的“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诗现在己复原在囚室的墙上。在牢房外面草坪上耸立着一些巨大的花岗岩石,也镌刻着不少革命先烈在牢中留下的诗篇。禁锢的牢狱生活能锁住革命者的躯体,却锁不住思想自由飞翔的翅膀。就在这个失去人身自由,甚至生死未卜的监狱中,诞生了世上罕见的文学诗社一“扪虱诗社”。尽管名字略显自嘲,却表现出革命者们乐观无畏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穿过长长的碑林,在一片竹林深处,我走到当时的刑场。这里是林育南、柔石、胡也频、殷夫、李求实、冯铿等24位党的重要干部和作家惨遭秘密枪杀的殉难处。这里曾是一汪水塘,一座方形砖塔,周围足砖墙和竹篱笆,杂树丛生,1931年2月7日晚,“龙华二十四烈士”在此刑场慷慨就义。就义时他们高唱《国际歌》,刽子手向他们连发87枪!望着墓碑上他们年轻的还带着青涩微笑的遗照,我陷入了沉思。我参观前曾查阅过这些烈士的资料。他们生前家境都不错,其中不少还是出身富俗人家。他们为了神圣的信仰,为了全人类解放,背叛自己的家庭,放弃安稳生活,走上了充满生命危险的革命道路。面对死亡,他们视死如归,含着微笑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站。在这里,我的心灵再一次感到巨大的震撼。我此时的眼前浮现的是一批对祖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追求,对劳苦大众关心的民族精英。他们是一座座红色历史上的高山,他们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  今天这里的人不多,整个遗址特别静宁,呈现出一种让人无法长时间承受的沉重和压仰。我轻轻地走在墓地的林径中,望着葱绿草地上一排排综色的墓碑,仿佛自已也走进一个梦幻世界,有一种小心翼翼的感觉。生怕惊动这里长眠的伟大灵魂。不远处龙华寺里传来了优扬的钟鼓声,一下又一下打进我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  烈士陵园内还设有“五卅惨案碑”,只见长长平台上,一座五六米高的主体雕塑,表现了一位五卅惨案中勇猛斗争,不幸中弹的爱国者形象。主体雕像的左后方是一面7米宽的弧形人物浮雕像,表现的是轰轰烈烈的五卅运动正在席卷全国。浮雕墙一角,雕刻着一位抱着弟弟的小女孩,正在为惨案中死难者默默哀悼。此外,还有“少年英雄”、“解放上海”等大型雕像,默默地向人们讲述英烈们为了革命为了真理抛头颅洒热血的悲壮故事。此刻,我好象打开一本厚厚的党的历史书,而这里每块墓碑都是这部历史里光辉一页。</p> <p class="ql-block">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碑林区入口处的那尊《且为忠魂舞》大型历史群雕。这座高达10.5米,用泰山石雕成的塑像是以著名青年活动家林育南、李求实、欧阳立安等烈士斗争事迹为素材,表现了奋斗、拼搏、力量、胜利的形象,与上端的飞天仙女浑然一体,反映了“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的主题。在这尊雕塑的石碑上,刻着毛泽东的著名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我觉得这里不是告别生命的地方,而是重新解读生命,净化灵魂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  告别了龙华烈士陵园,我心久久不能平静,此时,此刻,我除了感动、感触、和感想之外,更多的是崇敬、敬仰、和仰慕。缅怀先烈是为了传承和发扬他们高尚精神,而铭记历史是更好地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我心里默默地祈祷,愿我们的英烈长眠于此,愿他们精神永垂不朽,永放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