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题为《一群老人的回忆——8500厂的那些事儿》,因字数多,放在标题位置无法调整,只好在启首做此交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辑这个集子,是我多年的心愿。退休后,有时间与8500人恢复联系、加强交流,获得过去我所不知却一直想知的情况。得以不断积累完成这个集子的基础。与全厂同事一样,我把十年最好的青春年华留在8500厂,对这一段个人经历已然理清。可对于所在的厂,也想尽可能理出个头绪来。心愿通过此集子实现了。</p><p class="ql-block">感谢向我提供各种帮助的老同志及其子女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根据国家关于新建军工企业:厂址必须选在战略纵深地区,贯彻“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军工企业开始进行三线建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7年,国营8500厂选择在粤湘桂鸡鸣三省的一个镇建厂并招收第一批学徒,同时赴北京以及内地大三线厂招揽人才。1968年后,大批技术员、工人、学徒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这个开门见山之地。我们开山劈岭,自力更生建厂,当年完成土方工程,次年开始厂房建设、人员培训、水电布局、设备安装、产品图纸以及相关生产准备工作。1971年试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9年为加强军工企业建设,有关方面向我厂增派一批现役军人,作为厂级和中层领导干部。此后厂强调队伍作风建设,完善机构设置,机关组建四大组(政工组、生产组、后勤组和行政组),原有基建办保留。生产单位为连队建制:一连负责工模具生产;二连负责水电气、动力设备维护修理,保证生产正常运行;三连负责整机机械零配件加工,四连负责表面处理,五连负责整机以及零部件装配;后来增设负责手摇发电机生产的六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约1972年前后,进一步完善机构建设,撤销四大组和各连,改设政治处(下辖干部科、宣传科、保卫科和团委),厂办,工会,生产计划科,财务科,检验科,技术科(1979年取消技术科,分设设计科和工艺科),教育科,供运科,行政科,基建办;生产单位设置了工具科(大约一年左右改称工具车间),机动科,机加车间,表面处理车间,总装车间,撤销六连。机构设置的基本格局,一直维持到8500厂撤出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为139短波接收机(上图,分A、B两个机型。下称139接收机)和15瓦小八一短波电台(下图。上端为发讯机,下端为收讯机,下称小八一电台)是我厂生产的主要军用产品。这些产品系部队师团战术通讯的主要装备,为第二代换装产品,1973年生产定型后大量装备部队。产品由769厂研制开发。为备战需要,另布五个生产定点厂,我厂是其中一家。作为生产厂家,我厂进行按图试制、生产定型。在样机试生产过程中发现烧管问题,当年的技术科副科长袁泽枝,赴769厂参与攻关并提出解决方案。1974年夏,我厂完成生产定型,实现批量生产。根据广州军区军代表室相关验收人员回忆,军代表室自1971年9月组建后,直到1982年,每年大约两次来厂验收产品,每一个批次多少不等。</p><p class="ql-block">139接收机和小八一电台收讯部分产品负责人是张锦墙,庄旭祥参与了技术工作;小八一电台发讯机产品负责人是袁泽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前述军用产品外,我厂还试制了与其配套的手摇发电机(上图),试制微型电台(产品负责人杜瑞标)。与此同时,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根据国家关于军工企业生产“以军为主,军民结合”的政策,8500厂接受民用产品的研制生产:研发了对讲机(试制未批量生产);进行了铁道电台的试产、生产定型和批量生产(产品负责人张锦墙);接产了736厂研制的122文字传真机(产品负责人庄旭祥)。传真机投入批量生产,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另据有关同志回忆,还全套进料加工过黄莺牌收录音机(产品负责人邱文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厂迅速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1979年部分人员赴深圳,从来料加工起步,探索国有企业改革之路。至1980年5月,大批技术员和工人陆续奔赴深圳,开始了新的打拼。从建立华强电子工业公司开始,直到2003年,华强从单一的来料加工企业,逐步发展为综合性、拥有自主品牌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逐步从深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留守8500厂的200多名技术人员和工人,于1981年先到广州江村筹建广东广播电视配件总厂,后又于1984年转道珠海,借船出海,以8500厂与珠海市电子公司联合组建海城电子公司,后又以8500厂名义承包海城电子公司。直至2002年2月,海城电子公司解散,8500厂终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三线企业存在不过十余年,它所发挥的作用与那个时代的国家战略有关。这是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如消弭的云烟,轻轻地来悄无声息地走。然而,经历过的人,却不会忘记。尤其把自己的青春和所学专业知识贡献给8500的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6—17世纪的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在他的著名哲学著作《沉思录》中有一句经典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可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句话的后半句:“但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的技能”。对于生产通讯设备——整机的8500厂而言,拥有无线电技术、机械制造、工艺编制、表面处理……知识的人,才有可能把他们的知识运用到研发和生产过程中;具有生产实践经历的老工人,他们厚重的经验积累,也使其具备运用知识的技能。这个集子偿试通过原8500厂技术员和老工人的口述经历,力图寻觅当年研制开发生产的轶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谢8500厂有一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领导,他们在当年极“左”的大环境下,主张抓好三股力量:一是发挥技术员作用,二是依靠老工人,三是培养青年工人。每一次技术攻关,都组成厂领导、技术员、老工人和青年工人相结合的班子:领导火线指挥,技术员突破难点,老工人从操作层面创新,青年工人跟班磨练。</p><p class="ql-block">现仍健在的88岁高龄的原厂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魏守忠,对我阐述过这样的工作思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技术人员(25名)。</p><p class="ql-block">76岁至85岁的老人占百分之八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年6月,我拟了一份问卷函,和陈自守、陆雪莲分别向29名健在的当年技术员提问,得到25人的资料、证书和照片。<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此外还通过电话、当面与相关老技术员及其下一代交谈等形式,进一步核对或扩大了解范围,查阅了关联文章。这一篇篇沉甸甸的回忆和佐证,清晰告白:当年如果没有这些技术员,8500厂则无以立足于军工战线,也绝然生产不出一系列军用产品和民用产品来。</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5人资料录入后,原则上送还本人或电话核对,并作为个人口述列于照片之上。唯统一了厂名、产品名称等必须规范的表述。既尊重每一个人的回忆且文责自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要对在连山时期8500厂的技术员进行评价,我首先想到的是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一句诗:“一片冰心在玉壶”。环境恶劣,心若怀冰,纯洁无暇。戴着各种帽子,无形有形的精神压力,干着与专业相去甚远的工作,内心的苦闷不能诉说。然而对于建厂、试制、生产的专业技术一点也不曾马虎。若非理想信念的支撑,是不可能做到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有同志对我说,评价那时候的技术员,恐怕离不开从建厂劳动开始的挖土方、挑沙石,砍树扛木头,修路;喂猪、当食堂采购员;引水,建水塔,维护矗立于高山峻岭上的高压线路(冬怕雪,夏怕雷);到生产准备阶段的培训学徒,负责车间非标设备的采办;安装设备,完成各种生产技术准备,试产,攻关,产品定型,批量生产。不论面对的是什么工作,他们都埋头苦干,从不会到会,从战战兢兢到胸有成竹。本着为党的事业、为军工建设多做贡献的理念,他们是默默奉献的开荒牛、任劳任怨的老黄牛、军工企业的孺子牛。我认同这种看法。</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把25名技术员的资料和照片一一介绍。人员排列以到达8500厂时间先后为序,如到厂时间相同的,则以姓氏笔画为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平成,男,生于1940年,广东潮州人。1965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电器电机专业。1972年入党。</p><p class="ql-block">1967年春从岭南工具厂借调到8500厂筹建处,后正式调入。参与了厂的选址工作,到高等院校、大三线厂招募人才。在建厂和保证全厂生产生活用电方面,参与35千伏高压线工程从连县到厂60公里线路的维护修理;带领电工班,自行建设、安装、管理35千伏变电站。10千伏变电站和到车间、生活区输配电,也全部自己安装管理。牵头自建电话总机房以及设备线路安装。1978年前后离厂,结束夫妻分居两地,在广东省电气控制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p><p class="ql-block">1993年评定为高级工程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成湖,男,1939年10月生。广东五华人。1965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机械制造及其设备专业。1959年9月入党。1968年4月上旬调入8500厂。</p><p class="ql-block">进厂后负责采购生产设备仪器仪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完成近两千台套设备的采购和运输工作,并在建厂过程中,领导完成所有设备安装,保证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设备良好率达到95%以上。机动科设立后任机动科长。带领全科员工保证全厂生产、生活用水用电用气安全。多年来参与跨越天堂岭等崇山峻岭60公里高压线的维护修理工作。为改善水质(原8500厂区用水含铁严重超标),陪同省地质队工程师,在厂周边多处打井、攀山越岭寻找泉水源头,找资金、找材料,改进水管质量,埋管、建设水泵房,历经一年多,完成红阳引水工程。还把引水工程的水泵站报警器装在家里,以随时监测处理水情。</p><p class="ql-block">1979年9月离厂赴深圳筹建华强电子公司。1983年调任粤宝电子联合公司党委副书记兼副总经理。</p><p class="ql-block">高级工程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魏菊英,女,1942年3月生。广东五华人。1966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无线电自动控制专业。1968年4月上旬分配到8500厂。1976年入党。</p><p class="ql-block">进厂后参加建厂劳动。厂组建技术组(科)后,一直在技术组(科)从事技术工作。1981年赴深圳华强,先在二分厂工作,1984年11月出任华强电子工业公司党委副书记,1992年改任华强电子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兼销售公司经理,1996年至退休前任华强集团副总经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立胜,男,生于1936年11月,广东兴宁人。1960年毕业于西安无线电工业学校 。1968年4月28日,从792厂调入8500厂。1971年9月入党。</p><p class="ql-block">在8500厂筹建期间,负责139接收机和小八一电台的设计图纸、工艺文件、工装图纸的收集整理复制编号归档工作。1972年2月出任技术科长,负责139接收机、小八一电台、手摇发电机、对讲机、传真机和铁道电台试制、定型和生产的组织工作。与其他科室配合、协商、协调工作,不越权、不添堵、互相配合。1979年6月调任8571厂生产技术副厂长。乘改革开放东风,到布吉南岭村筹建华南无线电厂。1983年5月创建粤宝电子联合公司,后改为粤宝电子工业总公司。</p><p class="ql-block">1983年3月评为工程师,1989年11月评为高级经济师,1997年1月被评为:深圳市突出贡献专家。1996年2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12月,广东省委组织部通知,退休后享受副厅级待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黎雅礼,男,1939年7月生,广西玉林人。1964年7月毕业于广西大学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1968年4月28日从752厂调入8500厂。1972年9月入党。</p><p class="ql-block">在8500厂先后任集训队副指导员、工具车间技术组长。1973年1月至1975年4月,任技术科工艺组长、副科长,工艺科长兼党支部书记。1975年4月至1976年1月,回工具车间协助完成铁道电台工模夹具生产。1979年9月任厂党委委员。在厂工作期间,参与各产品所有工模夹具设计和编制工艺工作。并参与传真机的接产任务、工艺主持,参与产品设计、试产和生产全过程。</p><p class="ql-block">1980年5月至8月任华强三洋公司二分厂厂长兼党支部书记,完成收录机试产并投入批量生产。1981年1月赴广州江村筹建广东广播电视配件总厂并任技术科长。1984年7月出任珠海海城电子公司副经理。1992年任海城电子公司总工程师。</p><p class="ql-block">1989年评为高级工程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新建,男,生于1944年8月。安徽淮北市人。1964年9月毕业于蚌埠机械制造学校4年制机制专业。1988年9月至1990年10月,在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企业管理专业毕业。1987年7月入党。</p><p class="ql-block">1968年5月,由第二机械工业部中南办事处调入8500厂。进厂即投入建厂劳动。土建工程完成后,参加动力线路、机械设备安装以及车间照明、宿舍和办公室照明安装工作。检验科成立后,负责机械加工产品检验。期间为计量室瑞典进口的一级精度平板制作一可调节支座,既使操作人员方便工作,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某年,一批小八一电台机箱搭扣簧片脆裂,验收产品的军代表已到厂,我们坚持换下全部搭扣簧片,产品延迟4-5天出厂,但确保产品质量,避免了一次重大质量事故。1970年调机动科负责机加零件设计及加工工艺编制和非标准设备制造。期间,工具车间安装大型空气锤,必须起重机,而起重机核心部件是蜗轮蜗杆低速减速器,为了给十几吨重的大型起重设备制造减速器,经过几个月日夜奋战,终于在空气锤到厂前提供了设备安装的必要准备。1974年,工具车间仿型线切割机床精度差,机动科决定试制一台精度高的数字线切割机,我负责机械结构部分。经过全科上下近一年的努力,完成制造。虽然精度稍逊于兄弟厂,而切割厚度达到70mm,超越兄弟厂的40mm。1979年,从香港进口大批收录机散件。为满足生产需要,参观广州750厂流水线后,机动科自己动手制作助焊剂和焊接锡炉全部自动控制温度、切管脚机以及完成流水线专用设备制造。同时为原装配车间制作了一楼到三楼的升降机运送零部件,不仅保证生产顺利有序进行,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率。</p><p class="ql-block">1985年8月至1991年5月,任深圳华强三洋公司注塑涂装厂副厂长,1991年5月至1992年5月任华强三洋公司空动插件厂厂长,1992年6月至1994年5月,任华强集团公司生产服务公司经理,1994年5月至2001年12月,任华强集团富兴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p><p class="ql-block">1968年5月至1985年7月,在红权任技术员、助理工程师。1988年8月在深圳华强晋升为工程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简源,男,生于1942年4月。广东五华人。1966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机械系锻压工艺及设备专业。1968年5月分配到8500厂工作。</p><p class="ql-block">见习期间参加建厂土方工程。1969年冬被派往769厂工具科压力加工车间实习。1970年曾随马达连员工到709厂工具车间学习。1971年在三车间任冲压技术员,负责拟订相关产品的冲压工艺。1972年到工具车间任技术员,协助处理模具制造工艺等工作。设立工艺科时,到工艺科工装设计组负责冷冲压加工工模夹具的设计及协助处理工艺方面的工作。1981年9月到深圳华强电子公司工作,1983年筹建中港合资的精塑工业公司并任副经理。</p><p class="ql-block">1993年评为高级工程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袁泽枝,男,生于1936年5月。广东东莞人。1959年8月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设备与制造专业 。1968年 夏从760厂调入8500厂。1983年3月入党。在8500厂先后担任技术组(科)副职和技术科长。为小八一电台发讯机产品负责人。</p><p class="ql-block">1972年至1973年曾赴769厂参加电子工业部组织的八一小型(B)电台全国攻关会战,被任命为全国攻关会战领导小组成员,负责解决会战中出现的主要技术关键,并担任高频攻关组长,撰写的《八一小型(B)电台末级功放回路工程计算》论文在攻关会议上交流,论文提出的末级功放回路容性偏失谐理论,彻底解决该电台长期烧功放管的难题。为研制部队新一代通讯设备做出积极贡献。1976年带队到712厂接产铁道电台。回厂后分管铁道电台试制和生产定型以及批量生产工作。</p><p class="ql-block">1979年8月,参与省电子局与日本三洋合作加工收录机、收音机事宜。在华强电子工业总公司工作期间,1993年参与研制的HQ—8005盒式磁带图像卡拉OK播放装置、HQ—803手提自动喊话器、HQ—705盒式磁带图像专用磁带制作系统三种产品,获得广东省科委认证并在《广东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公报》予以公布。</p><p class="ql-block">高级工程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庄旭祥,男,生于1942年4月,广东揭西人。1966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无线电与自动控制系无线电技术专业。1984年入党。1968年8月分配到8500厂。</p><p class="ql-block">到厂后,先参加建厂土方工程,自139接收机和小八一电台试产、生产定型和批量生产,一直负责139接收机和小八一电台收讯部分相关技术工作。参与了研制船用对讲机。1977年4-5月间,到736厂接产122文字传真机。作为产品负责人,负责产品试产、技术鉴定、生产定型和批量生产。</p><p class="ql-block">1980年4月抵深圳,在华强电子公司二分厂,与日本三洋公司合作来料加工收录音机生产中,分管技术工艺工作。华强成立设计科研所后,被调入二科室,搞自主研发。开发了华强第一款收录机HQ—100。1984年华强与日本三洋成立合资公司,生产收录机和彩电,获聘为华强三洋彩色电视机厂厂长。</p><p class="ql-block">1982年评为电子工程师,1988年评为高级工程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锦墙,男,生于1941年2月,广东揭西人。1961年9月至1966年6月,就读于华南工学院无线电自动控制系无线电技术专业。1968年8月分配到8500厂工作。1972年9月入党。</p><p class="ql-block">在8500厂期间,1968年9月至1969年春节,先在一中队参加建厂劳动,后到饭堂当采购员,接受再教育。1969年2月至8月,被派往769厂学习。向该厂主管139A短波接收机技术主管学习、交流,并向老师傅学习,参与收讯机的调试。回厂后安排在技术组,主管139A短波接收机和小八一电台收讯机的技术工作。1970年再到769厂学习三个月。1972年2月任技术科设计组组长。同年9月到广西桂林某部队参加小八一电台的试验。1975年3月,到云南楚雄、大理林业局参加小八一电台森林防火的通讯试验。1976年,技术科副科长袁泽枝带队到712厂接产铁道电台,我随同前往。回厂后袁泽枝分管铁道电台工作,我为产品负责人并主管该电台接收部分的技术工作。1979年上半年到上海铁路局参加通话试验。</p><p class="ql-block">1981年12月1日调入深圳,先后在华强电子工业公司技术科、公司二分厂负责生产工作,任二分厂厂长、华强电子工业公司经理。1985年2月至8月,在广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习,参加国有企业经理全国统考。1991年任华强电子工业总公司总经理。从1996年5月任华强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到2000年7月,任华强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皆为省委组织部任命的副厅级职务。2003年9月改制后,任华强集团董事局主席兼党委书记(副厅级)。</p><p class="ql-block">1982年评为工程师,1988年8月评为高级工程师。领取国务院特殊津贴。广东省政协第九届委员会委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江九松,男,1939年1月生,广东梅县人。1965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电真空器件专业。1968年9月调入8500厂。1973年9月入党。</p><p class="ql-block">进厂后先负责全厂非标准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后参加接收机和小八一电台图纸资料的描图工作。1971至72年,参加手摇发电机试制工作。1973年调入技术科,参加300毫瓦对讲机和1.5瓦台式对讲机的设计和试制。其后接转天津生产的铁道电台,将单波段改装成四波段取得成功,我负责结构设计。</p><p class="ql-block">1981年8月,迁到广州,在广东广播电视配件总厂,仅用二十多天,就设计制造和安装了生产收录机的简易生产线,满足生产急需。其后参与生产管理工作。厂里引进“软磁盘驱动器”,我被调到检验科,负责组织对产品生产的检验。1984年到珠海海城电子公司,在技术部门,参与了彩色电视机的生产管理以及多种新型彩电、收录机的研制和生产。</p><p class="ql-block">1993年评为高级工程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肖镇山,男,生于1940年5月,广东从化人。1960年至1963年在西安解放军军事电讯工程学院、1963年至1965年在解放军通讯兵工程学院有线通讯工程专业学习。1965年7月毕业。1976年6月入党。</p><p class="ql-block">1968年9月随广东省公安厅八处828厂转8500厂。先参加建厂劳动:挖土方、挑沙石等等,后调入基建办,负责建筑材料供应保障工作。在厂房建成进入设备安装、试生产阶段,在生产组,与江九松共同负责各车间配置的非标准设备落实工作,如工具箱、工作台、物品摆放架和柜、电镀车间全部生产必须品。待各车间转入正常生产后,到技术科(组)新产品设计组,参与研制了一部对讲机,我负责电子电路发讯部分的设计;与广州军区通讯修理所共同研发微型电台工作,后来参加了完善小八一电台大功率管易烧问题的攻关。参与了省国防工办、广州军区防化兵部、中山大学共同研发原子弹爆炸测量仪。</p><p class="ql-block">1973年11月调回广东省公安厅工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自守,男,生于1940年10月,广东罗定人。1963年7月毕业于中山大学物理系光学专业。1982年6月入党。</p><p class="ql-block">1968年9月随828厂并入8500厂,在集训队二中队接受再教育。1969年初分配到五车间插件班,负责产品配套件的技术工作。1970年春节前后,到宝鸡769厂培训。同年下半年到技术组杜瑞标设计小组,负责微型电台以及其他新产品零部件研制工作。其中,协助解决“微型薄膜双联电容”片间打火难题。1972年至1974年,在技术科仪表室,负责为设计科、检验科及五车间等单位配置及维修参数类仪器,诸如晶体管综合测试仪、高压测试仪、抖晃测试仪等等。1974年至1980年5月,在技术科设计室负责产品的调频和频率合成工作,设计、描画线路图。同时为厂区、连山县政府、713厂和701厂等设计和架设电视转播台。</p><p class="ql-block">1979年8月前后,与相关技术人员赴省电子局与香港三洋总裁洽谈来料加工收录机事宜。1980年5月至2001年10月,在深圳华强工作,先后出任二分厂技术组长、三分厂厂长、设计科长、研究所长、开发公司经理、总工程师和副总经理。</p><p class="ql-block">1982年3月获无线电工程师职称,1988年12月获高级工程师职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汝德,男。1960年分配到广东省公安厅八处工作,1968年随828厂转入8500厂。名副其实的线圈大王。他自豪地说过:8500厂的产品缺不了他——每一部整机都必须有线圈。他的徒弟有两、三百人——不仅仅8500厂,周边厂凡要绕线的,都必找“德叔”。到深圳华强之后,继续着他的线圈生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新粦,男,生于1938年12月,广东兴宁人。1964年7月毕业于华中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电真空器件专业,分配到广东省公安厅八处,从事9吋显像管研发工作。1968年9月转入8500厂。1977年12月入党。</p><p class="ql-block">在8500厂期间,先在四车间任技术员,从事电镀槽等设备制造及安装工作。1974年调技术科,先后负责139短波接收机、小八一电台收讯部分、122文字传真机和软磁盘驱动器等产品的机械设计及日常生产管理工作。虽然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但能干一行学一行爱一行。</p><p class="ql-block">1981年到江村。1984年8月调广东省电子技术学校任教。先后从事机械制图、普通物理、电工基础等课程教学工作;主编《无线电整机装配工艺基础》(全国统编教材)。</p><p class="ql-block">1993年评定为高级讲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颜经传,出生于1938年11月,广东汕头人。1963年毕业于广东师范学院物理系无线电专业。1968年9月从广东省公安厅八处转入8500厂。1971年1月入党。</p><p class="ql-block">在8500厂产品投产前调入仪表室,为139接收机、小八一电台、手摇发电机的生产筹备测试仪器,研发自制多样专用设备和仪表,如高压静电10万伏发生器、线圈短路测试仪、电台发报试验自动监控器、手摇电机生产必需专用设备充磁机、退磁机等等。多次为青年工人讲课,传授用电安全、产品质量把关等知识。</p><p class="ql-block">1980年赴深圳,参与筹建华强电子公司,任公司中心计量室主任。</p><p class="ql-block">1982年获评电子工程师,并先后受聘深圳市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和理事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殷登辰,男,生于1940年8月。河北石家庄人。1966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1968年从国防三院调入8500厂。1964年12月入党。</p><p class="ql-block">在8500厂产品筹备投产前调技术组(科)工作,期间参加四机部组织的,以769厂技术员为主相关生产厂技术员参加的小组,对小八一电台发讯机烧管问题的攻关活动。1973年任技术科工艺组副组长,1974年12月提任主管技术的厂革委会副主任,1979年4月提为厂长。</p><p class="ql-block">1982年后任华强公司经理、华强三洋董事长。1984年任华强集团党委书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煌熙,男,生于1949年4月。广东丰顺人。1975年12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无线电系无线电物理专业。1989年10月入党。1968年10月从空军012部队退伍到8500厂,参与厂的筹建工作。</p><p class="ql-block">作为8500厂第一批工农兵大学生,被送往北京大学学习。大学毕业回厂,先在装配车间实习一年,后到技术科工作。参加了铁道电台发射端的研发和122文字传真机的调试工作。</p><p class="ql-block">1980年5月随厂转深圳华强电子公司,参与了转移深圳的技术筹备工作。在华强期间,担任集团录音机厂技术部主任、副厂长、厂长;集团燕华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党支部书记。重视在职继续教育,攻读了厦门大学对外企业管理函授课程。 </p><p class="ql-block"> 高级工程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谢善保,男,生于1937年2月。江西上犹人。1959年8月,毕业于南昌航空工业学校电镀专业。分配到769厂技术科工作。1960年5月入党。</p><p class="ql-block">1969年9月调入8500厂。先后任四连副连长、连长,后改任四车间主任。在车间筹建之初,与在我车间劳动的几位技术员,同心协力,根据电镀、喷漆等生产实际需要,改造设备安装排列,针对地表冒水和防止化学溶液渗漏,在设计时将防水层加到七层;自行设计通风管道,改大抽风设备为小抽风机,自制电镀槽、抽风罩等设备。编制工艺流水线施工图、自行安装设备。经过精心设计、改造、安装的车间生产线,达到广东省同行业第一流水平。待学徒工到车间后,即手把手向他们传授工艺操作、安全防护知识。每一次厂里召开产品试制、生产会议后,都及时拟就采购计划和做好生产准备,做到为试制、生产精准服务。</p><p class="ql-block">1981年随8500厂部分人员转到广州广东广播电视配件总厂,1984年到珠海海城电子公司,两年后组建海宇科技实业公司,任副总经理。1997年在珠海市电子工业公司下属三荣公司退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杜瑞标,男,生于1936年11月。广东省丰顺人。1960年10月毕业于重庆无线电工业学校无线电制造专业。同年1月入党。1970年7月由289厂调入8500厂。</p><p class="ql-block">在8500厂技术组先后牵头负责微型电台、传真机、对讲机三个产品的试制工作。1970年冬,经过几个月的苦战,完成微型电台试制,广州军区修理所因此获得嘉奖。1971年试制传真机,1972年5月,会同上海无线电二厂在安徽合肥召开生产定型会,同年8月获准批量生产。1976年试制船用对讲机,1977年春试制成功。但因产品销量不大、经济效益不佳而未投入批量生产。</p><p class="ql-block">1980年5月离厂赴深圳,先后担任华强二分厂党支部书记,扬声器厂厂长,电视配件公司经理。</p><p class="ql-block">1982年3月获工程师职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其巧,女,生于1945年8月,广东番禺人。196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物理系半导体专业。1970年在连县电机厂从事半导体管的试制工作。</p><p class="ql-block">1972年调入8500厂。先在六车间负责手摇发电机技术工作,后到技术科仪表室,负责技术科、检验科和五车间的低频、高频、超高频各类信号源和数字仪器的配备、安装、调试、计量和维修工作。</p><p class="ql-block">1981年调入深圳华强计量室,负责相关仪器仪表维修工作。1983年获电子工程师职称。1984年参与华强研究所“粮油收购机”研制,产品定型后交由华强电脑厂生产。</p><p class="ql-block">1992年获评高级工程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桥荣,男,广东英德市人。1949年5月14日生。1976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无线电系无线电技术专业。1971年2月入党。</p><p class="ql-block">1976年2月分配到8500厂,先在五车间接收调试班调研学习,后调技术科工作。在车间工作时,为最后一批小八一电台收讯部分解决接收灵敏度低的技术难题。在最后一批铁道电台出厂前,同样解决了接收灵敏度低的问题。</p><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随厂剩余人员到珠海,在以8500厂与珠海有关方面内联组建海城电子公司时,任8500厂厂长、海城电子公司党委书记兼总经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凡奎,男,生于1941年9月。 广西昭平人。1966年7月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特种机械专业。1977年5月从湖南国营洪源机械厂调入8500厂,在技术科负责铁道电台和传真机机械加工工艺设计工作。</p><p class="ql-block">1981年7月调深圳华强电子工业公司技术科,负责技术情报资料收集和标准化工作。1986年被派往深圳市电子行业协会任办公室副主任,负责对计算机、家用电器、电视机、收录机、收音机、电话机和程控交换机以及电子元器件等的生产许可证验证工作。1992年3月获机械电子工业部颁发的企业法律顾问资格证书,同时兼任华强集团公司法律顾问。1998年获司法部和国家经贸委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证书。</p><p class="ql-block">1985年8月评为工程师,1992年12月获高级工程师职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韦祖程,男,1953年8月生于连山。1977年11月毕业于华南工学院物理系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同年12月分配到8500厂。</p><p class="ql-block">到厂后,先后在五车间装配班、调试班实习,1978年12月调检验科外购件检验室。在五车间参与过小八一电台发讯机零装、部装,122文字传真机调试和检验,船用对讲机发讯部分调试。参与了铁路局退回返修的铁道电台的生产、检验、验收和可靠性例行试验。后期生产的家用小型音频扩音机的测试验收。在外检室动手制作了部分电子元器件测量工装小夹具。</p><p class="ql-block">1988年评为电子工程师。政协珠海市第三、四届委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蒋碧娟,女,生于1954年10月,广东连山人。197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物理系无线电专业。同年9月分配到8500厂,在技术科标准化室工作。1981年前负责设计部门送审的各种产品的设计和工艺图纸是否符合国家标准。8500厂大部分职工迁往深圳广州时,继续留守连山。</p><p class="ql-block">1984年 7月到珠海海城电子公司负责无线电技术工作。</p><p class="ql-block">1988年评为电子工程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老师傅以及工人中成长起来的技术、管理人员(8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500厂自筹建之始,为生产需要,不断向全国各地的大三线企业招募老工人。一批批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傅,自1968年后,不断补充到建厂、生产准备以及试制等各个一线岗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调入车间以及相关科室一线的工人老师傅大多已人到中年,不少是新中国第一代有文化的工人。他们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对保障各项产品研发、试产、生产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们参与攻关、破解生产难题、搞技术革新、手把手带新工人,落实关键技术意图功不可没。可以说,他们是活跃在生产线上的尖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们有的人始终奋战在生产一线,有的转入技术部门从事工艺工作,有的边工作边读书,提升文化修养和专业知识水平,成长为企业的管理者或技术人才。下面介绍8位老同志的经历和成长过程。以年龄长幼排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孟周,男,生于1936年,河南人。1968年从769厂调入8500厂,工具车间模具钳工。在8500厂参与了各产品的工模夹具生产。后调入劳资科工作。1959年9月入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谢其翠,男,广东大埔人。一位有61年党龄潇洒幽默的耄耋老人。1968年9月,随828厂转入8500厂。建厂劳动完成后,成为检验科元老级人物,负责总装车间产品检验。1979年赴深圳,参与筹建华强电子工业公司。在华强,先担任录音机厂副厂长,后调到激光公司任人事部长兼工会主席直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木华,男,生于1942年5月。广东兴宁人。1958年8月参加工作。边工作边学习 ,至1961年技校毕业;1985年至1989年在厦门大学协外管理专业毕业。获大专文凭。1977年8月入党。</p><p class="ql-block">1973年从785厂调入8500厂。先在总装车间调试班工作,1976年调入技术科工艺组(科),负责各个产品技术档案归档入库工作。1981年5月调深圳华强电子工业公司收录机厂。同年7月至1984年8月,到广东广播电视配件总厂,完成10万台收录机生产后,调回华强收录机厂。后再调入华强三洋彩色电视机厂,先后任生产部长、副厂长、厂长兼党支部书记。1987年7月赴日本三洋参加产品质量管理培训学习。1997年负责华强三洋彩电生产线转东莞塘厦,1998年调任华强集团物业管理公司副总经理兼党支部书记。</p><p class="ql-block">助理经济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郑菲安,男,生于1944年6月生年,广东徐闻人。1964年8月在空军第二预校学习飞行。1968年10月退伍进8500厂。1965年11月入党。</p><p class="ql-block">到厂后先参加集训队建厂劳动,后调技术科资料室,再到检验科计量室工作,负责机加工件的测量鉴定。在厂两次被评为劳动模范,曾作为党代表出席连山县党代会。1979年离厂到韶关工具厂检验科工作,后调生产科任生产调度员、总调度、生产科副科长、科长,1985年6月任副厂长,主管过生产、销售经营、劳动工资及行政管理。1996年8月调任韶关市液压件厂厂长兼党委书记。</p><p class="ql-block">作为韶关市先进工作者,退休后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经济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志雄,女,生于1947年8月。广东番禺人。1966年7月毕业于广东省中等技术学校机械制造专业。1968年8月从东风厂调入8500厂。厂筹建初期到广州及兄弟厂进行模具外协和验收。1970年到1975年,负责工具车间生产调度及编制工艺。1975年4月调技术科工艺组,参与设计新产品模具图纸。</p><p class="ql-block">1979年9月,调广州浪奇公司,先在技术科,后转人事部档案室管理产品工艺档案、国产和引进设备档案、基建项目档案。</p><p class="ql-block">1988年获评档案助理馆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谭汝球,男,生于1948年 9月。广东阳江人。1966年7月入空军第二航空预备学校,后分配到第十六航空学校学习飞行。1968年8月退伍到8500厂。1971年6月入党。</p><p class="ql-block">到厂后参加建厂劳动:挖土方、上吉田山砍杉树、盖厂房和宿舍。待厂房刚具雏形,即开始安装调试生产设备,同时准备试产工作。我在机加车间钣金班任班长,参加了除手摇发电机以外的5个产品的试制和生产。在139接收机和小八一电台试产时,硬是靠我们班的六把榔头,敲出了这些试产品的机箱外壳。我们还自制了铆装机和去毛刺机等辅助设备,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被国防工办评为先进班组。在铁道电台和传真机试产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我有幸被派往天津、上海对口企业参观学习,保证了这两款产品的顺利试产和批量生产。1974年5月,由于厂电焊机坏了,修理需时一个半月。而400台小八一电台等待机箱总装。厂里联系四机部直属722厂协助,我带领6名工人直奔桂林,半个月内圆满完成任务,保证了整机按时出厂。<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77年1月</span>,被派往宝鸡兄弟厂加工传真机打字的核心部件(极靴和摆杆),保证试产成功。</p><p class="ql-block">1982年2月,调入华强三洋激光公司工作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维亮,男,生于1950年3月,广东潮州人。1967年5月进东风厂,1968年9月转8500厂。在机械电子工程师进修大学学习结业。曾到769厂、712厂和513厂学习机械加工技术。在三车间工作期间,改进自动攻丝机获得成功。参与了8500厂生产的所有产品涉及的机械零件制造。1978年调工艺科任工艺员。</p><p class="ql-block">1981年10月调入华强三洋集团,负责收录机、音响的机芯和CD机芯技术和装配。1998年2月,任华强富兴机械厂厂长。2002年在大亚湾光弘科技有限公司任电脑设备部主管。</p><p class="ql-block">机械助理工程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梁桂成,男,生于1950年12月。1968年4月从广州招工入8500厂。从一个初出茅庐、不谙世事的年轻人,成长为一个掌握了一定技能、理论和实践颇有心得的现代工人。</p><p class="ql-block">入厂之初,我就懂得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于是努力学习,勤恳工作,服从分配,任劳任怨。在厂党组织培养下,1970年1月被批准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1977年~1978年,被选派到杭州无线电工业学校中专机械设计进修,完成全部中专课程学习并毕业。后调往技术科、工艺科从事注塑工艺和模具设计。1984年,受厂推荐,考入华南理工大学管理工程系干部专修科机械设计专业,两年后毕业并随厂迁至珠海经济特区。先任珠海海城电子公司注塑厂副厂长,后任海城公司副总经理兼国营8500厂副厂长(省电子局任命,副处级),1994年兼任海城公司电器厂厂长,最后任海城公司机械厂厂长至8500厂解体。助理经济师。</p><p class="ql-block">下岗后,于2001年起创办私营企业至今。从进入8500厂参加工作,在党50年,连续不间断上班53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厂的中层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5名)。</p><p class="ql-block">按照先生产服务单位后政工部门排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青,男,1944年10月生,广东连山人。1960年7月到空军航空第二预校飞行专业学习。期间曾到陆军42军124师锻炼。1964年毕业,退伍到广东省公安厅工作。1962年3月入党。</p><p class="ql-block">1968年4月调入8500厂。曾在厂政工组、基建办工作,参与了采购建设职工家属用房紧缺木材,圆满完成任务。同时参与了“六七0四”工程架设高压线有关工作。1970年2月任四连副指导员,7月被指派到湛江招收工人并把新工人带回厂。1972年1月任一连指导员。一连改称工具科,改任科党支部书记。1974年改科为车间,继续担任车间党支部书记职务至1979年。在此期间,厂里派黎雅礼同志到车间负责抓生产和技术工作,要求我们大干一百天,完成铁道电台急需的工模夹具生产。党支部班子同心同德,精心组织生产和攻关,按时圆满完成任务,车间被评为先进单位。1979年2月,到宣传科工作。</p><p class="ql-block">1981年调入广东广播电视配件总厂任办公室负责人,主管党务、人事工作。在任期间,为解决职工夫妻分居两地问题,一方面按政策对家属进行招工,同时积极与珠海劳动局沟通,解决了干部职工户口入珠海问题,使1984年厂搬迁到珠海能够顺利落户。到珠海海城公司后任职注塑厂党支部书记、保卫科长。期间协助珠海、茂名公安部门侦破两宗公司电视机销售合同诈骗案,追回部分赃物,为公司挽回部分经济损失。</p><p class="ql-block">1995年评为高级政工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丘文生,男,生于1939年9月,广东梅县人。1964年7月毕业于中山大学物理系光学专业。1972年10月入党。1968年11月调入8500厂。在生产计划科先后任调度员、计划员、科长。1981年到江村广东广播电视配件总厂。1984年转珠海海城电子公司。</p><p class="ql-block">副总经济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麦瑞容,女,生于1947年6月。广东高要人。1970年毕业于广州医学院医疗系,同年8月分配到8500厂,在卫生所任医师。1982年9月入党。1978年9月随丈夫转业离厂,分配到广州的国营企业卫生机构任医师。</p><p class="ql-block">1988年评为内科主治医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篇幅所限,不可能把8500厂卫生所所有工作人员都一一列上,而在缺医少药的当年,是卫生所全体医生护士同心协力,为职工家属服务。</p><p class="ql-block">8500厂厂区分散在三个山坳里,有两大生活区,职工家属有2000余人,生老病死全仰仗卫生所工作人员。麦瑞容在写给我的资料里说:我们的工作不分白天黑夜,不论风里雨里雪里。她详述了:诊病缺乏最起码的辅助技术,全凭医生的感官,中医的望闻问切、西医的望触扣听,全都用上。每周下车间巡诊、送医送药上门;群防群治,采挖草药煮大锅药茶防治流行性感冒;自种穿心莲,制作颗粒冲剂和针剂;突发急诊急症的及时应对;抢救、处理意外事故及工人家属小孩。背着药箱参加野营拉练,跟随电工班攀山越岭维修高压线。看着麦瑞容医生叙述的厂卫生所工作的资料,“医者仁心”的形象浮现眼前。所以在此以技术人员、老工人为主的美篇里,要给医生护士们留一席之地!因为是他们的无私付出,换来了厂友们的身体健康,从而保证了研发和生产的顺利进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厂财务科的全家福。其实,我根本不了解8500厂的财务状况,只是偶尔听说,有时候财务科因发工资日期临近而犯难。财务科是怎样为保证研发和生产经费、保运转而工作的?时至今日,依然未可知。既然目前无法获得答案,那就待知情者想说了,再来开“古”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新文,生于1944年,广东丰顺人。1966年6月毕业于空军第五航空学校。1964年3月入党。1968年8月退伍到8500厂。在干部科任干事、副科长。在厂党委领导下,做好干部的任用、考核和调配工作。1981年8月,调任深圳华强集团人事部长,后任华强富兴公司党支部书记兼副总经理,华强三洋马达公司中方副总经理。</p><p class="ql-block">获经济师职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温钊培,男,生于1948年2月,广东花都人。1966年7月就读于空军第十六航空学校航空飞行专业。1968年8月退伍进厂。1967年7月入党。进厂后先在集训队三班参加建厂劳动,一个月后分配到厂政工组团委办公室工作,后任厂团委书记至1980年5月离厂,调入深圳华强电子工业总公司,先后担任团委书记、生活服务公司经理兼党支部书记、华强三洋集团有限公司管理部长兼党支部书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500记怀》 2021-7-25</p><p class="ql-block">崇山峻岭桂连湘,八百青春献国防。</p><p class="ql-block">松柏遥遥时入梦,冰心一片寓荣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篇到此,准备划上句号了。</p><p class="ql-block">这些图文不可能穷尽8500的全部历史。然而我尽力了!</p><p class="ql-block">感谢陈自守、黎雅礼的鼎力相助,感谢陆雪莲的热心联络!感谢魏守忠、张锦墙、黄立胜、庄旭祥、陈新粦等同志的至诚介绍。感谢袁泽枝的女儿蓓蓓、丘文生的女儿红梅。感谢每一位技术员、老师傅以及其他干部的支持。感谢林秀珠、魏香菊、曹粤明、吴惠珍、王素玲、李琳、杨玉婵的帮助。</p><p class="ql-block">祝愿老同事们晚年幸福康宁!</p> <p class="ql-block">附则:7月31日,增加各车间合影——以2015年珠海和2017年深圳大聚会活动合影为蓝本,让尽可能多的8500人都露露脸。</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工具车间。2017年拍摄于深圳。</p> <p class="ql-block">2015年拍摄于珠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机动科。2017年拍摄于深圳。</p> <p class="ql-block">2015年拍摄于珠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机加车间。2017年拍摄于深圳。</p> <p class="ql-block">2015年拍摄于珠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表面处理车间。2017年拍摄于深圳。</p> <p class="ql-block">2015年拍摄于珠海。</p> <p class="ql-block">表面处理车间送蒋秋雄参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装车间。2017年拍摄于深圳。</p> <p class="ql-block">2015年拍摄于珠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达连。2017年拍摄于深圳。</p> <p class="ql-block">2015年拍摄于珠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车队。2015年拍摄于珠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加2015年珠海聚会的全体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