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山东沂南</p><p class="ql-block"> — 辛丑拜谒祖茔记行</p><p class="ql-block">我的老家,山东省沂南县孙祖镇宝石官庄。所谓老家,就是我的祖籍地。沂南地处鲁中地区,沂蒙山区腹地。东邻莒县,西接蒙阴,北连沂水,南靠临沂市区。沂蒙山区境内文物古迹、人文景观众多,汉代古迹近百处,素有“齐鲁敦煌”之美誉。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是党在沂蒙山区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目前,老家沂南已发展成为山东省红色文化和山水生态为特色的次中心城市。</p><p class="ql-block">孙祖镇位于孟良崮山脚下,自西汉时期即有人居住。当时还是个小山村,传说有孙氏兄弟三人来此居住,哥仨皆为武将。长兄名孙祖,死后葬于此,故取村名孙祖。后经历史变迁,孙祖村变成区、公社、乡,发展成如今的孙祖镇。镇驻地距县城界湖12公里。</p><p class="ql-block">宝石官庄的名字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老辈儿人口口相传,在孟良崮一处三面环山的半山腰山坳里,耸立着一块像宝石一样巨大的石头,仿佛在镇守观看山下的村庄。于是,村里一些有私塾功底,懂风水的人,将这个村庄取名宝石观庄。不知何时,那块大宝石早已不知所踪,宝石观庄也变成了如今的宝石官庄。</p><p class="ql-block">年轻时代的我,对沂蒙山区有一种很深切的惦念,对神秘的孟良崮,更是有一种崇拜式的向往。做梦都想象她的巍峨和壮阔,希望有那么一天,能亲自登上孟良崮,一睹她的博大风采。</p><p class="ql-block">第一次回老家,大概是1972年冬季,距今已经近半个世纪了。彼时我正在扶沟县南关大队插队落户,父亲带着我和妹妹从周口辗转商丘,取道徐州、新沂回到老家。</p><p class="ql-block">一切都是新鲜的,看着老宅院石头砌的院墙,干打垒的房子、茅草的屋顶、屋后的猪圈。满院子乱跑的鸡鸭,还有院子外那盘光溜溜的石头碾子,感觉到一种实实在在的亲切!</p><p class="ql-block">奶奶是个身材矮矮的小脚老太太,名字很好听,叫赵吉兰。为人质朴本分、勤俭持家,在小山村做过稳婆(接生婆)。平生喜欢帮助人,乐善好施,经常为乡邻纾困解难,在官庄乃至孙祖镇一带,口碑极好。</p><p class="ql-block">还是我们在许昌上小学的时候,奶奶来我们家住过一段时间。当时许昌实验小学是寄宿制,每周回家一天。每逢星期六下午返家,奶奶都是早早开始忙活,在家摊一锅拍煎饼,等我们姊妹几个放学后开吃。眼看着摊了一下午的几十张煎饼,被几个饿狼般的小孩子一扫而光。奶奶开心的笑了。奶奶还特别好客,时常拿着煎饼很实在地让我们同学和邻居品尝。</p><p class="ql-block">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场景是,当看到父亲和三叔领着我们堂兄妹几人回到老家时,奶奶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是:“俺里个娘俰神啊!恁们咋都回来了呢?”那难以言表的激动之情,那和蔼可亲的脸庞,那浓浓的的鲁中乡音,令我至今难忘!</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我和妹妹在堂妹封荣、堂弟封明的带领下,急不可耐地去攀登孟良崮。孟良崮海拔不算太高,但是我们攀爬的地方,感觉还是很陡峭的。可能是行走的路线不对,也没有什么登山经验,一会儿功夫,姊妹几个都累的气喘吁吁,吭哧吭哧。还好,沿途也能看到一些战场遗迹,还有少许坍塌的碉堡和废旧的坑道掩体。时不时的在石头缝隙或拐弯抹角处,侥幸捡到零星的生锈铁器,令我们很是兴奋和激动。</p><p class="ql-block">再往深山走,明显感觉到山高路陡,山路更难走了。真正应了那句老话:这山看着那山高。当我们好不容易翻过一道山,再登上一座高峰往前看,还有更高的山峰在前头。此时,已是下午时分。我们就地找到一处崮的最高处,攀爬到那堆巨石的顶端,权且胜利登上孟良崮崮顶。</p><p class="ql-block">下山时害怕迷路,只好原路返回。回到家已经天晚了,家里老人都急坏了,免不了一顿叨叨数落。此时,虽然受着数落,我们攀登孟良崮的心情还是很得意的。不料,一个旁院的大爷给我们泼冷水说,你们爬的不是孟良崮,是雕窝楼子。什么!不是孟良崮?是雕窝楼子?唉!这个雕窝楼子,令我遗憾了很多年……。</p><p class="ql-block">沂南古属琅琊阳都,别看是山旮旯,自古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有个重要历史人物值得宣传一番,那就是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从公元280年至今,湖北襄阳和河南南阳一直旷长日久在争夺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躬耕隐居地。清道光年间,湖北宜昌人顾嘉蘅到南阳就任知府。彼时襄阳人和南阳人打官司争抢诸葛亮。顾知府既不便得罪襄阳,又不愿触怒南阳,情急之下写了一幅和稀泥的对联,置于武侯祠:“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其实这事儿史上早有定论,山东琅琊才真真的是智圣诸葛亮的出生地和成长地,诸葛亮隐居隆中,充其量算是“南漂”。这个诸葛孔明,从读小学到研究生,都是在老家沂南上的学,学成之后才跑到南阳卧龙岗做隐士,等刘关张三顾茅庐出山的。后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鼎助刘玄德当上蜀汉开国皇帝(汉昭烈帝)而三分天下。</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唐代大书法家叫颜真卿的,也是正宗沂南人。和我一样,沂南是他的老家和祖居地。如果年代往上数到东晋,再往南边走几十公里到临沂,有个叫王羲之的书圣,也是琅琊临沂人。可见老家那地方不仅出智圣,还盛产书法家,很厉害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智圣汤泉宾馆迎客松</p> <p class="ql-block">客房接待中心喷泉</p> <p class="ql-block">莲花宝瓶</p> <p class="ql-block">智圣汤泉塔楼</p> <p class="ql-block">沂蒙小镇</p> <p class="ql-block">四角亭</p> <p class="ql-block">白玉桥</p> <p class="ql-block">福久远</p> <p class="ql-block">古朴典雅</p> <p class="ql-block">荷满池塘</p> <p class="ql-block">繁花似锦</p> <p class="ql-block">古树参天</p> <p class="ql-block">2021年5月20日,我和哥、嫂、妹妹一同乘车回老家探亲。此行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凭吊悼念三叔。三叔是解放前参加工作的老革命,为人处事和睦谦恭、仁爱慈祥。在界湖兢兢业业工作了一辈子,所到之处人缘极好。</p><p class="ql-block">父亲共兄妹4人。大爷解放前带领家人闯关东,辗转劳碌,后来安家落户在黑龙江尚志县。父亲参加革命较早,1947年在家乡东平(一区)当区长,解放前夕参加南下工作队,先后在叶县、鲁山、许昌专署等地工作,后来把家安在了周口。有个姑姑中年就去世了。只有三叔留在老家沂南工作,是我们兄妹最亲的至亲长辈。</p><p class="ql-block">今年3月份,三叔寿化仙逝,享年95岁。知悉后,全家人都悲恸逾恒。当时,我们兄妹几人在海南伺奉老母亲,不得抽身赶赴山东故里为三叔扶柩扯幡送行,内心深感遗憾!之余商议决定,从海南返回河南后,一定专程返回老家悼念亲爱的三叔!</p><p class="ql-block">上午9时许,我们登上商南高速,从商南转济广再转日兰,然后取道沂新高速一路北上,于下午5点左右,到达老家沂南县。晚上宿智圣汤泉宾馆。</p><p class="ql-block">智圣汤泉是以诸葛亮的尊称加温泉命名的宾馆。条件很不错,宾馆是个接待中心,好像还是国家AAAA级,集温泉沐浴、休闲养生、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度假景区。在宾馆主楼通往餐饮中心的通道上,诸葛亮的《诫子书》以书画形式很醒目的悬挂在墙壁上:“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p><p class="ql-block">这篇诫子书虽然是诸葛家族的家训,实则旷世奇文矣!圣人就是圣人,不仅要知行完备,还需要至纯至善。这也是人们对于完美的无限追求,既要品德高尚,也得智慧高超。人不追求名利才能志趣高洁,心情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可有所作为。</p><p class="ql-block">这篇诫子书出现在这里,不显山、不漏水地推介了沂南的本土名人,又恰如其分彰显了当地儒家文化底蕴,对今人依然有很重要的借鉴和行为指导意义。</p><p class="ql-block">由于殡葬改革,沂南县自2019年9月起,故去的人都安葬在位于县城西北角的公益性公墓。三叔是个很讲原则、讲规距的人,逢事按照制度办理。所以,在老家给三叔修的墓地闲置弃用,就安葬在历山公墓。</p><p class="ql-block">翌日上午,我们准备好香烛、纸钱、纸元宝、水果等供品,在众堂兄妹的引领下,赶往历山公墓凭吊、悼念三叔。听堂妹封荣讲述,三叔临走的时候,天下着雨,连老天爷都为之落泪。而在出殡的当天,天气又特别晴朗,看来天佑良善,也在庇荫眷顾袁家的子孙。三叔的一生虽然很平凡,但他品德高尚、孝贤为先、关爱为基、家庭和谐,是一位慈祥的老人。</p><p class="ql-block">站在三叔的墓碑前,我们默默的祈祷:三叔仙游去,子嗣享其福。驾鹤天国处,普渡慧福禄。祝愿三叔早达极乐世界,好人一定会有好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快速发展的界湖城区</p> <p class="ql-block">街心公园小景</p> <p class="ql-block">如意湖</p> <p class="ql-block">游览街心公园</p> <p class="ql-block">九曲廊桥</p> <p class="ql-block">美景如画</p> <p class="ql-block">闲庭信步</p> <p class="ql-block">新建楼盘</p> <p class="ql-block">亲切交流</p> <p class="ql-block">沂南赛江南</p> <p class="ql-block"> 竹泉村</p><p class="ql-block">竹泉村位于沂南县铜井镇,地理位置绝佳。背倚玉皇山,中有石龙山,左有凤凰岭,右有香山河,村前有千顷良田。因村中有一清泉,泉边多竹,得名竹泉村。</p><p class="ql-block">如此好的地理环境,在明朝未年的时候,被一个叫高名寔的人盯上了。高名寔的堂哥叫高名衡,官至河南巡抚。高名寔寔命不犹,可能是科举不中,又不舍得掏钱买官。于是乎,迁至此地隐居,兜里有钱是肯定的,大兴土木,建成三分乐土,起村名叫“泉上庄”。</p><p class="ql-block">据高氏族谱记载,那个河南巡抚高名衡,眼看着堂兄弟在此地搞出点名堂,也来圈地凑热闹,在泉上庄建茅舍、植竹栽梅,暂避红尘。也曾在自己一亩三分地的竹林内,宴请亲朋好友,品泉赏月,仿效王羲之曲水流觞、吟诗作画,找到了世外桃源的感觉。这么一来二去的,高姓人马在此添丁加口、子孙绕膝、蒸蒸日上。泉上庄逐渐繁荣起来,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再后来,泉上庄就变成了竹泉村。</p><p class="ql-block">前几年妹夫洪君领我们参观过竹泉村,好象那时候竹泉村刚刚启动重建古村落自然形态民俗保护项目,环村道路还都是砂石路,也没有那么多竹林和景点,未形成如今成熟的旅游规模。</p><p class="ql-block">如今的竹泉村今非昔比,刚走进景区大门,形态迥异的假山、水池、怪石,扑面而来。其中一块石头特别醒目,石上书写八个红色的大字《中国十大最美乡村》,让人耳目一新。我近前仔细观看,这块石头还真有来头,这个荣誉称号是2014年由农业部、住建部、国家旅游局、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共同授予的,含金量很高。</p><p class="ql-block">为了使我们更好的了解这个最美乡村,洪君专门请了一个业务熟练的女导游全程陪同讲解。进入景点牌坊,小导游很自豪的告诉我们,竹泉村不仅是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之一,而且在 2016年11月,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公示名单。竹泉村的竹林、泉水、古村落自然形态和民俗项目展示、保护,是当下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你看,我们老家的一个小山村,一不留神就变成全国典范了,很牛吧!</p><p class="ql-block">我们跟随小导游的脚步,沿着水街往村庄纵深行走。水街两边,狭小街巷,店铺林立,各类作坊,原始制作,叫卖声声。行走在竹泉村环村小道上非常凉快,一条哗啦啦的小溪在脚下欢快的流淌。使游客感受到人在石上走,水在脚边流的惬意。小路两旁竹林茂盛,恰如其分的遮挡了阳光的照晒。还有一个颇具匠心的设计,小路两旁安装了喷洒头,通过水管把山泉水进行高压雾化,行走其中,感觉自己仿佛成仙得道,腾云驾雾一般,真是个避暑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我是一个爱到处走动的老玩童,自诩平生爱喝酒、爱喝茶、爱旅游。游览过祖国众多大山大川、江河湖泊。北上到过冰城哈尔滨,东极佳木斯、雪城牡丹江,最北漠河寻极光;南下游走广西北海银滩、三亚天涯海角、大小洞天、厦门鼓浪屿;东巡观赏黄海、环渤海,登上海东方明珠、逛人间天堂苏杭及宁波老外滩;往西行走霍尔果斯、喀纳斯湖、克拉玛依魔鬼城、喀什噶尔古城以及拉萨布达拉宫和纳木错,雅鲁藏布大峡谷;穿江越海游过港、澳、台,应该算是一个阅历丰富的老游客,</p><p class="ql-block">但是今天,在老家沂南县,在铜井镇竹泉村,我有了很别样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很乡情,很亲切。竹泉村有世外桃源一般的生活,它远离了城市的喧闹和尘世间的袭扰。虽然它的风光也不尽旖旎,景点不尽完美,但是古村因竹而有韵味,因水而有灵气。难怪当年河南巡抚高名衡放弃省长高官不做,跑到竹泉村来暂避红尘、吟诗作赋、喝酒撸串,寻找竹林七贤,曲水流觞的感觉。如今的竹泉村,文化休闲、传奇故事、历史名人、拓展训练、农家体验应有尽有;山谷探险、滑草运动、水上漂流一应俱全。还有采摘活动、美食品尝、农家乐、星级住宿,保你补充能量,优哉优哉,乐不思蜀!</p> <p class="ql-block">竹泉村石牌坊</p> <p class="ql-block">竹泉村口福寿石</p> <p class="ql-block">乡村大舞台</p> <p class="ql-block">农家小院•福润天下</p> <p class="ql-block">竹林柴扉</p> <p class="ql-block">信则佑民</p> <p class="ql-block">磨盘•清溪•秋千</p> <p class="ql-block">高贤雅趣</p> <p class="ql-block">纺线线</p> <p class="ql-block">竹林七贤</p> <p class="ql-block">生肖池</p> <p class="ql-block">抚摸属相头•心情乐悠悠</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河南巡抚高名衡的梅驿</p> <p class="ql-block">踏雪寻梅</p> <p class="ql-block">水车舫</p> <p class="ql-block">大船有故事</p> <p class="ql-block">庆余年</p> <p class="ql-block">竹泉村的主要景点有:沂蒙十八坊、东篱别墅、凤凰迎宾、三分乐土、梅竹幽静、浮岛酒吧、竹林茶肆、咂味馆子、竹林七贤等。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三生池,寓意三生三世。南边还有一个十二生肖池,池子周围好像是模仿圆明园的12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头像雕塑,12生肖口中常年喷水。小导游很煽情的提示我们,沂南当地有句老话,叫做摸摸属相头,凡事不用愁;摸摸属相腿,顺风又顺水。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属相摸一摸,许个愿啥的,找找自己的福气。那还犹豫什么,开盘!我们一行人都很听话,分别找到各自的属相,又摸头又拍腿,摆姿势照相啥的,很是开心!</p><p class="ql-block">离生肖池不远的地方,有一处仿明清建筑群,"梅缘"。据说是在高名衡茅舍旧址上新建的一座休闲居住庭院,飞檐翘角的门楼,庄重大方的厅堂,古朴典雅。小院不大,收拾的很雅致,曲径通幽,万绿丛中有几株红梅竞相争艳。庭院内还修建几间瓦舍和茅舍,大俗大雅,幽境更雅。不知当年的河南省长高名衡是否有今人如此雅兴?"今世有缘梅做伴,他生无悔竹为邻"、"竹旁有兴调琴轸,溪上忘机弃钓竿”。此时此刻,我也暗自思忖,当年五柳先生居住的桃花源,也不过如此吧!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乐哉、悠哉!</p><p class="ql-block">竹泉村泉水的源头就叫竹泉。如今在泉水源头,盖了一个很别致的小亭子,亭子中央立了一块和我差不多高的竹泉石。左右两边的立柱上,有副对联很祥瑞:“花竹有和气,风泉无俗情”。意思是说,花儿和竹子都有和睦的气氛,风儿和泉水没有任何俗情,显出高雅的气象。这个吉祥地,已经成为竹泉村的核心景区。小导游不失时机的向我们讲解,这眼泉常年恒温18度,富含很多微量元素,特别是硒的含量非常高,从泉眼取出的水可以直接饮用。所以,村子里的长寿老人很多,据说跟饮用泉水有很大的关系。咦!有益健康还能长寿?不管真假,听人劝,吃饱饭。我也找个矿泉水瓶子灌了一瓶,一口气喝下大半瓶,感觉很得劲。</p><p class="ql-block">到中午了,全程陪同的堂弟堂妹们早已安排好丰盛的午餐。竹泉村吃饭的地方叫無水街,虽然叫無水街,但竹泉村的水无处不在。就在我们吃饭的院落里,中间挖出一口大鱼塘,荷花一株株挺立池塘,姿态婀娜、颜色各异。个头不一的锦鲤成群结队,鱼翔浅底、自由嬉戏,令人赏心悦目。</p><p class="ql-block">老家的美食也是花样繁多。洪君悄悄告诉我,临沂的八大碗很有特点,已专门挑选其中较实惠的上桌。果然,凢碗鸡、鱼、丸子、扣肉种类丰富,碗不大但味道绝佳,加上其他的美食佳肴,特别好吃。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煎饼卷馓子和粉皮卷大葱。煎饼卷馓子是地地道道的山东特产,之前已经品尝过。这道粉皮卷大葱,是竹泉村的特色小吃,据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理说,粉皮儿和大葱应该算是物质,怎么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呢?我搞不懂!不管它是不是非遗产品了,反正刚出锅的粉皮热腾腾的,香气扑鼻且滑嫩Q弹,卷上葱,抹上酱,别提多美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竹泉亭合影</p> <p class="ql-block"> 马牧池</p><p class="ql-block">午饭后,参观马牧池红嫂影视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马牧池位于沂南县西北,原属沂水县。1941年从岸堤、依汶划出成立常山区,区机关驻东南官庄。1949年改为沂南县第三区。1958年3月改名马牧池区,同年秋成立马牧池人民公社,1984年改制为马牧池乡。马牧池地处沂蒙山区核心地带,是著名的革命老区。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190多位解放军高级将领,都曾在这里工作、战斗过。这里曾涌现出明德英、王换于等模范人物,成为沂蒙妇女的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为了更好的弘扬沂蒙红嫂精神,沂南县在原来马牧池红嫂纪念馆的基础上,升级改造一处高规格的红嫂纪念馆,并依托红嫂纪念馆老馆,打造成为集红嫂基地,红嫂影视基地,沂蒙教育学院三位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走进红嫂影视基地,一处高大的类似长城门楼出现在我们眼前,城门上方正中央书写三个大字【马牧池】。走过城门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鲜花丛中一块巨大的题词石,几行红色行书大字十分醒目:“抗战时期,山东的中心是沂蒙,沂蒙的中心是沂南,沂南的中心是常山。高克亭。”高克亭是原山东省委书记,也是一个老革命家。当年曾在沂蒙山区工作战斗过,对沂蒙山特别是沂南县常山区(就是如今的马牧池)怀有很深厚的革命感情。</p><p class="ql-block">马牧池的地貌很特别,不同于孟良崮其他山区地形,感觉类似于喀斯特地貌。整个村庄高低不平,随地出现岩石挡路,常有石芽、溶蚀洼地隆起,地表崎岖,土壤十分贫瘠,不利农业发展。</p><p class="ql-block">但是,就是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发生的一幕幕动人的革命故事,至今让人肃然起敬。开国元帅陈毅曾深情慨叹:“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抗战期间,这里发生过上百次激烈的战斗,比较有名的有九子峰战斗、留田突围、大青山战斗等。尤其是1947年5月那场闻名中外、震惊寰宇的惨烈战役,陈毅、粟裕集中华野9个纵队和特种兵纵队全部参战,在孟良崮将国民党整编74师全歼,师长张灵甫被击毙。此战使沂蒙山的孟良崮蜚声中外,载入史册,变成了一座人民战争的丰碑!</p><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期间,沂蒙山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在这块奉献的热土上,涌现出了“沂蒙红嫂”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火线桥”队长李桂芳等一大批英模人物,尤其是沂蒙红嫂明德英的事迹,成为军民鱼水情的千古绝唱。先后推出了电影、芭蕾舞剧等影视作品,教育影响了几代人,“沂蒙红嫂”更成为沂蒙人民爱党爱军、忠诚坚毅、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精神名片。</p><p class="ql-block">我们按顺序参观了红嫂影视基地、新建成的红嫂纪念馆和原址上的老纪念馆。影视基地建设的很具沂蒙特色,主要是对原汁原味儿的古山村进行保护性修缮,改建,修复了供影视拍摄专用的炮楼、戏台、古道、城门、围墙、古庙、院落等景点。</p><p class="ql-block">当我们走进影视基地,感觉许多景点特别眼熟,看到影视中心的电影海报,剧照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曾经在电视上看过的许多有关沂蒙山的电视剧,大都是在这里拍摄的。比如:黄勃、闫妮主演的黑色喜剧电影《斗牛》,丁柳元、刘之冰、丁勇岱主演的《在桃花盛开的地方》,周迅、朱亚文、于荣光主演的《红高粱》、刘琳、李念主演的《沂蒙六姐妹》,电视连续剧《地道英雄》、《娘》、《平原枪声》等。还有很多表演艺术家,优秀演员如:斯琴高娃、宋春丽、王姬、孙维民、岳红、陈小艺、马少骅、迟篷、刘佳、闫妮等在这里一展风采,许多青年优秀演员在这里初露锋芒。有耕耘就有收获,于是荣誉接踵而来。主演电影《斗牛》的青年演员黄渤一举成名,获得46届金马奖“影帝”。虽然这个奖是台湾小岛的电影奖,但是含金量还挺高,与中国电影金鸡奖和香港电影金像奖并称为“华语电影三大奖”。电影《沂蒙六姐妹》荣誉更高,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百花奖”。马牧池这个山村“好莱坞”已成为影艺人才的摇篮,明星升腾的地方。到景区来接受红色教育、参与影视拍摄、体验乡村民俗的人络绎不绝。目前,该景区边建设,边接待影视剧组,已初步具备影视带动旅游发展的功能,成为红色教育体验、绿色养生休闲、观光旅游度假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影视基地城门</p> <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题词</p> <p class="ql-block">国防部长迟浩田题写的红嫂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原山东省委书记高克恭题词</p> <p class="ql-block">沂蒙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p> <p class="ql-block">大型浮雕</p> <p class="ql-block">集体领导核心</p> <p class="ql-block">沂蒙红嫂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红嫂纪念馆和影视基地是连接一体的,没有明显的分界线。走出影视基地,就来到新建的红嫂纪念馆。新馆正门广场仍在扫尾施工,广场中央矗立一座高大的汉白玉纪念碑,原国防部长迟浩田为红嫂纪念碑题词。两侧分别是红嫂纪念碑简介和大型拥军爱民浮雕。新馆规模宏大,是根据原貌重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建筑规模上,对“沂蒙母亲”王换于故居和“红嫂原型”明德英故居进行扩建。在建筑手法上,用古朴的农家院实景和大型群雕塑像,再现当年红嫂乳汁救伤员、沂蒙母亲抚养革命后代,千辆小车下江南、姐妹们做军鞋、碾军粮、烙煎饼、补军装、送郎参军、送子上前线的真实场景,展示当年沂蒙山区人民和解放军之间的深厚鱼水情,</p><p class="ql-block">洪君曾是红嫂纪念馆的负责人和领导人,专门请来一个优秀解说员,带领我们参观纪念馆老馆。老纪念馆是由大小不同的多个院落组成,每个院子里的石榴、桂花、枫叶竞相开放,环境有一种质朴的农家美,感觉很接地气。我心里暗自思量,要是能在这里居住一段儿时间也很美的。</p><p class="ql-block">走进朴素的纪念馆农家石屋,背景音乐轻柔响起,是那曲耳熟能详的《沂蒙颂》。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愿亲人早日养好伤,为人民求解放,重返前方啊重返前方。炉中火放红光,。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愿亲人早日养好伤,为人民求解放,重返前方啊重返前方。愿亲人早日养好伤,为人民求解放,重返前方啊重返前方,重返前方啊。</p><p class="ql-block">在解说员充满感情的讲解下,红嫂的光辉形象变得更加鲜活生动。“红嫂原型”明德英乳汁救伤员、“沂蒙母亲”王换于创办战时托儿所、“沂蒙大姐”李桂芳拥军支前、用门板架人桥驰援孟良崮、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为推动征兵运动而喊出“谁第一个报名参军,我就嫁给谁”的梁怀玉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群体,依次展现在我们眼前,她们都是“沂蒙红嫂”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在此之前提起“沂蒙红嫂”,我心里还是蛮自豪的,也经常向身边的同事和朋友介绍,“沂蒙红嫂”明德英是我们老家沂南的。现在我才懂得,“沂蒙红嫂”不是指哪一个人,而是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山区广大妇女拥军支前的光辉群体形象。如今,“沂蒙红嫂”这个称呼已经走出沂蒙,走向全国。那些英雄的沂蒙儿女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所有人。</p><p class="ql-block">参观结束了,我从内心感到震撼,“沂蒙红嫂”这个伟大的母性群体,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同时也有感悟和警醒,生活需要用感恩的心来创造,而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红嫂纪念馆,真是一处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思想教育活动的好场所,使参观者充分感受到新中国来之不易,感悟革命胜利的四大精神之一,沂蒙精神的内涵实质。</p><p class="ql-block">晚上改宿青山民宿宾馆。青山民宿位于我们老家孙祖镇书堂子村,就在我们之前攀登过的雕窝后北侧,离雕窝直线距离约两公里,属于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孟良崮园区的边缘景区。堂弟封旗告诉我们,这个青山民宿是孙祖镇一个在外经商开矿的大老板投资的,人很有钱的。在家乡投资造福乡里,主要是看中这里的地理区位优势。大概两年前,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已批准沂蒙山为世界地质公园。真正是酒香不怕巷子,青山悦动心灵,归园复返自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红嫂救伤员雕塑</p> <p class="ql-block">红嫂浮雕</p> <p class="ql-block">明德英展馆</p> <p class="ql-block">红嫂明德英</p> <p class="ql-block">明德英居住过的团瓢</p> <p class="ql-block">沂蒙母亲王換于雕像</p> <p class="ql-block">胡玉萍雕塑</p> <p class="ql-block">红嫂李桂芳</p> <p class="ql-block">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大团结。</p> <p class="ql-block">摊煎饼</p> <p class="ql-block">我们也来推碾子</p> <p class="ql-block">支援前线打鬼子</p> <p class="ql-block">沂蒙老式锅灶</p> <p class="ql-block">祖国山河一片红</p> <p class="ql-block">红嫂群体雕塑</p> <p class="ql-block">红嫂纪念碑留影</p> <p class="ql-block">影视拍摄中心</p> <p class="ql-block">这个场景似曾相识</p> <p class="ql-block">影视中心的碉楼</p> <p class="ql-block">电影场景</p> <p class="ql-block">喀斯特地貌小山村</p> <p class="ql-block">沂蒙民居</p> <p class="ql-block">五谷丰登</p> <p class="ql-block">青山民宿宾馆</p> <p class="ql-block"> 拜谒祖茔</p><p class="ql-block">5月22日是辛丑年四月十二日,我们一行在众堂兄弟姐妹的陪同下,拜谒袁氏祖茔。</p><p class="ql-block">祖茔坐北朝南处在离官庄不远一处高地上。往北方眺望,岱山北山,苍山子和孤山,象一幅扇面环绕在祖莹北方和东北方向,从苍山子和孤山流淌的山泉水,顺着一条叫瓦碴子沟的沟渠,围绕祖茔从东侧画了个圆弧流向西南方向。正西方向是孟良崮国家森林公园。祖茔三面环山,一面环水,真是一块风水佳地。</p><p class="ql-block">我对袁姓先祖的知识了解不多,只知道袁姓属于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最早出自妫姓,以先祖名字为氏,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古代的辕、爰同袁。还知道,姚虞胡田陈,袁车陆王孙,本是同根生,都是一家人。 </p><p class="ql-block">袁氏家族立谱较早,从春秋战国到秦王朝这一段,姓氏专家们各有各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各抒己见很难统一。能达成共识的是从西汉到东汉,袁姓播迁河南阳夏(今周口太康)、汝南,定居并发展成为当地望族。汝南袁氏和陈郡(今周口准阳)袁氏,在历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唐宋时期,袁姓仍为中原大姓,部分袁姓徙居浙江杭州、宁波、奉化及四川成都、江西南昌、福建福安等地。宋元以后,袁姓子孙又辗转徙居湖北丹阳,安徽庐江,江苏无锡、扬州、南京乃至全国各地。如今,袁姓人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四川、河北、江苏、河南、江西、浙江等省较多,约占全国汉族袁姓人口的54%。袁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59位。在中国姓氏排行第33位,人口约700万,比新加波一个国家的人都多。</p><p class="ql-block">现在全国袁性比较认可的史料事实是,袁姓发源于河南太康,始祖是袁涛涂。</p><p class="ql-block">如今的互联网相当发达,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袁氏家族为融族团结,建立多个袁氏家谱网站和袁氏家谱研究会。家族传承也同样分为多系,多家,多门。而家谱也称族谱或宗谱、家乘、支谱、世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p><p class="ql-block">我不太清楚我们这一支山东沂南的袁氏师承哪个支系或哪个家乘世谱的,只是听老辈人说,源于明朝人口大迁徙,从山西迁往河北枣强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然后从枣强迁往山东辗转到沂南定居的。如今山东袁氏族谱岱庄世系到我这一辈,已经第十四世了。</p><p class="ql-block">我曾经登录过几个袁氏家谱网站,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沿用比较多的袁氏字辈是:正大光明、卫伟国华、学善先德、道传鸿发、修天立宗、庆功耀家。而世界名人袁世凯近代家族的字辈是:志九耀三、保世克家、启文绍武、威卫国华。</p><p class="ql-block">我对山东老家的事情知之甚少,甚至连爷爷的面都没有见过。只知道他叫袁茂橿,1960年就去世了。更不知道曾祖父、高祖父叫什么名字。后来还是堂妹封荣、封梅共同查了家谱告知我,曾祖父叫袁振溡、高祖父叫袁文基。</p><p class="ql-block">我仅知道袁氏族谱岱庄世系的字辈是按金、木、水、火、土,五行排的序。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反之则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行相生相克,万物都是一个循环。比如:爷爷是十二世橿子辈含木,木生火;父亲是十三世熙字辈含火,火生土;我是十四世封字辈含土,土生金;十五世就是钟字辈含金,金生水;十六世就是浚字辈含水,水生木。余类推,五世一轮循环,周而复始。</p><p class="ql-block">不管怎么说,搞不懂的家承世谱和字辈,先把它放下,留给以后再查找资料,探究师承和起源吧。今天我们一众堂兄妹,怀着虔诚和崇敬的心情来拜谒袁氏祖茔,祭祀先祖。愿我族世祖,英灵永驻,浩气长存。恳请列祖在天之灵,保佑吾族,袁氏更兴、诗礼传家、富贵辉煌。</p><p class="ql-block">堂弟封旗对拜谒、祭祀祖先活动程序熟练,主持本次祭祀活动并充当司仪,指导我们摆放供品、进贡燃香、贡案前肃立并跪拜行礼。香过半烧纸钱,寿金、寿元宝,整个活动过程庄重肃穆,一丝不苟,不仅表示对先祖的崇敬怀念哀思,更是一种具体的不忘初心,世代传承。</p><p class="ql-block">我们依次对大伯、爷爷奶奶,曾祖父、高祖父进行跪拜祭典。在高祖父的墓碑前,封旗向我们讲述一段孟良崮战役的历史故事。</p><p class="ql-block">1947年5月13日,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沂蒙山区进行一次重大战役,取得了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被歼灭,蒋介石的第一悍将,中将师长张灵甫被击毙。孟良崮战役打了整整四天,一方是小米加步枪,一方是美式装备武器,战争的惨烈程度可想而知。据报导,在孟良崮主战场1.5平方公里山地上,竟有数万具尸体。陈毅总司令3天没睡,战后十分感叹,誉此战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p><p class="ql-block">此战役一直打到我们老家官庄一带。袁氏墓地也成为两军对弈搏杀的战场,很多坟头和墓碑都变成战斗掩体。高祖父的墓碑上,高低不平的凹痕全部是被子弹打中的弹痕创伤。我近前仔细观看高祖父的墓碑,可不是嘛!墓碑上的讳名和祭文被子弹打的千疮百孔,斑驳模糊,认不出完整的字迹。这段墓碑的故事,虽然算不上什么显赫的传奇,但承载着那段战争年代的历史和文化遗存。</p><p class="ql-block">祭祀活动结束了,在返回界湖的路上,我一直在思索……!</p><p class="ql-block">今天岁在辛丑,季届小满,岱崮巍丽、松柏翠凝。我们袁姓胄裔,堂兄弟姐妹恭集,敦诚敦敬,共同拜谒先祖、凭吊恭祭祖茔。思的是同宗共祖之情,念的是血脉相通之谊,为的是袁姓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生生不息,让逝者安息,生者奋发。思念得以安放、亲情代代延续,孝爱薪火相传。这种传承很好地体现了袁姓浓浓的根文化。</p><p class="ql-block">我们袁氏族谱岱庄世系这一族人,虽然算不上什么名门望族,富贵辉煌。但也是勤劳质朴、勤俭自强、诗礼传家、明礼诚信一族。所谓树无根不活,人无根不立,水有源则流。我等同胞后裔,将同心同德,携手团结,为我袁氏族人争光。</p><p class="ql-block">我也会永远牢记并告诫后代子嗣铭记,我们的根在这里。我的老家,山东省沂南县孙祖镇宝石官庄。</p> <p class="ql-block">爷爷袁大公奶奶赵太君之墓碑</p> <p class="ql-block">大伯墓碑</p> <p class="ql-block">高祖父的墓碑弹痕累累</p> <p class="ql-block">台儿庄古城</p> <p class="ql-block">台儿庄石牌坊</p> <p class="ql-block"> 后记</p><p class="ql-block">告别了老家的宗亲长辈和兄弟姐妹,我们绕道游览了台儿庄古城和台儿庄大战纪念馆。</p><p class="ql-block">曾几何时,我几次路过台儿庄古城,因赶路或琐事与这座鲁南水城擦肩而过,今天得以补憾如愿。</p><p class="ql-block">早就听说,台儿庄古城的意义非凡,它是世界上仅有的两座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炮火毁坏而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重建的城市,另外一座是波兰共和国首都华沙。</p><p class="ql-block">不仅如此,台儿庄古城还具有丰富的历史意义。它是一座运河古城,一座被誉为“天下第一庄”的“中华古水城”。我们今天看到的古运河是1959年京杭大运河台儿庄段改道城外时留下的,全长约3公里。</p><p class="ql-block">其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发生的“台儿庄大捷”,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不屈之地。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当年那场战争,整个台儿庄被毁灭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根据历史记载复古重建的新城。虽然是重建的,它仍被世界旅游组织称为“活着的古运河”、“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p><p class="ql-block">虽然刚过小满季节,但天气很炎热。购票大厅对游客审查很严格,需扫描健康码并佩戴口罩进出入。我们都是60周岁以上的人,凭身份证免费领票入城参观。台儿庄的古城门称得上高大雄伟,城门两侧,一边雕龙、一边画凤,象征龙凤呈祥。我们挤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走进古城,城内有古河道、古码头和中华古水城。循着青石板路移步前行,古建筑两旁商店,食品店,旅馆、酒肆林立,一派热闹景象。我们走马观花参观了参将署、天后宫、菩提寺、兰陵书院、清真寺、扶风堂、天水堂、古城墙、古码头、避风塘、关帝庙和天主教堂。这些建筑分别座落在城中河的两侧,有的雄伟高大、有的小巧别致、有的神圣庄严、有的古香古色。建筑风格是南北交融、中西合璧,可以想像出当年的繁华和兴盛。</p><p class="ql-block">城中河的河水还是蛮清澈的,小河流淌,鱼儿嬉戏。佐以两岸绿油油的乔木和灌状植物,林木葱茏,美不胜收。活脱脱的江南水乡翻版,令人在炎热的天气里捕捉到了些许凉爽惬意。在街道和巷子中还保留一些战争的遗迹和故事介绍,记载了当时战斗场景的惨烈和悲壮。</p><p class="ql-block">听说夜幕降临后的台儿庄灯火辉煌,波光粼粼的运河环绕古城静静的流动,景色更美艳。这些美景留给下次欣赏吧。</p><p class="ql-block">我们急匆匆的离开古城,赶往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参观。纪念馆位于台儿庄西南郊,是1992年为纪念抗日战争初期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依托台儿庄革命烈士陵园而修建的。整座纪念馆由英雄广场、战史陈列厅、影视馆、全景画馆、战地记者馆、无名英雄墓、国防教育园等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在我青少年时代,对这场著名战役非常神往,经常和朋友圈一起海阔天空地吹嘘这场战役的激烈场面。也曾幻想自己长大之后,能仗剑天涯参加类似战斗,英勇杀敌当英雄。无奈当时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仅仅了解大战梗概。道听途说知道是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和桂系小诸葛白崇禧指挥打的大胜仗,把日本鬼子打得一败涂地。</p><p class="ql-block">许多年后才了解,台儿庄大捷,又称台儿庄战役、鲁南会战或血战台儿庄。战役由滕县战斗、临沂附近战斗、台儿庄战斗和日军的溃退,中国军队的追击作战等部分组成。从1938年3月16日开始至4月15日结束。在历时1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约29万人参战,日军参战人数约5万人。中方伤亡约5万余人,毙伤日军约2万余人(日军自报伤亡11984人)。此次战役歼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改变了国际视听,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气,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此次大捷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以来,继长城战役、平型关大捷后,中国人民取得的又一次胜利,是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也是徐州会战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p><p class="ql-block">历史就是历史,让我们铭记这些抗日名将的功绩。他们是:李宗仁、白崇禧、孙连仲、汤恩伯、张自忠、田镇南、关麟征、池峰城、王铭章等……。战役期间,中国抗战最高统帅蒋介石曾三次赴徐州视察、督导、调配兵力。其中第一次,蒋介石在台儿庄战斗最激烈的时刻亲赴台儿庄南站观战,并亲自勉励池峰城,前线将士因而士气大振,大大增强了前线将士的战斗力。</p> <p class="ql-block">台儿庄菩提寺</p> <p class="ql-block">台儿庄大战旧址</p> <p class="ql-block">台儿庄古城兰陵书院</p> <p class="ql-block">古城美景</p> <p class="ql-block">小桥流水</p> <p class="ql-block">北方水城媲美江南</p> <p class="ql-block">避风塘</p> <p class="ql-block">台儿庄大战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参观留影</p> <p class="ql-block">下午三点,游览结束,踏上返程。在风景秀丽的古运河河畔,我看到一座贺敬之文学馆。哦!原来贺敬之是台儿庄人。贺敬之可是个大人物,曾任两届中央委员和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还是个大诗人,剧作家。著名歌剧《白毛女》就是他在1945年执笔创作的,还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目测外观,文学馆规模挺大的,来不及参观了,留点小遗憾,留给下回享用吧!</p><p class="ql-block">傍晚七点钟,我们赶到夏邑县。外甥女雯雯发来信息询问行程,得知我们准备留宿夏邑县时,讲了一个小笑话。当年雯雯在郑州大学读研究生,每次上学或返家,坐火车经常途经夏邑县,快到夏邑县的时候,广播就会响起:“下一站是夏邑站……”,听起来很搞笑。</p><p class="ql-block">中国的汉语文化真是博大精深,绚丽多姿,每个汉字的演变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符号和深邃的历史内涵。别说外国人学汉语会蒙圈,就是土生土长的我们,有时候也会遇到尴尬事儿。我曾经历过一次“北京西站南广场东”的故事。2017年9月2号,我乘坐周口至北京西站的k402列车,早上8点46分到北京。外甥女高羽开车接站,车停在北京西站南广场东侧道牙旁边。她站南面北提示我出站往右走,我的右手是西边。于是在西边转了半个小时也没有找到人。那边警察开始撵车了,电话中越急越说不清楚。后来我提醒她观察所处位置高楼的明显标志,发现一个加州牛肉面大王的巨型广告牌,我才绕路到东边会合她,是不是有点小费劲?</p><p class="ql-block">5月23日上午,我们安全返回周口,老家沂南行顺利结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古朴典雅街景</p> <p class="ql-block">再见!台儿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