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子密码

ZK林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你知道大清入关问鼎中原之后,推行“剃发令”的始末吗?你知道剃发与留发的对抗中的惨烈故事吗?</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清初剃发令的强制推行,后人多有评说。有一种说法,剃发易服的建议,最初是一名明朝的降臣提出的。此公名叫孙之獬。就是这么一个臭名昭著的人物,促成满清强行改变了汉民族的服饰传统,改写了汉民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固有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  顺治帝入关之后,包括孙之獬在内的明朝官员纷纷投降了清廷。我们不得不佩服降臣孙之獬的马屁功夫。他写了一道奏章,建议在全境范围内给汉人剃发。在奏折中,有几句话击中了征服者的要害:“陛下平定中原,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之从陛下也!”孙之獬的马屁拍到了顺治皇帝和摄政王多尔衮的内心深处,于是满清政府宣告:“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改朝换代之后,数千年形成的汉民族服饰文化成了“陋规”,“金钱鼠尾”的发式却荣登高雅之堂。对了,绝大多数的现代人,看多了清宫剧,以为满清时代的男人发式,就是那种刮秃了半个脑门,拖一根长辫,呈阴阳头的模样。其实清早期的发辫式样是有强制性标准的,男人留发于铜钱大小一绺,将其编成老鼠尾巴粗细,而且发辫以能穿过铜钱方孔为准。这叫“金钱鼠尾”。到了嘉庆朝以后,统治者默许发辩的少许改良,男人们留发面积逐渐演变至手掌心大小,成了猪尾辫。清后期伴随着满汉的不断同化,成了小半秃的阴阳式,辫子也粗成了“牛尾”。现代影视剧里的清人装扮与那个时期的差不太多了。当然香港版清代剧中的人物,长鬓角贴耳的式样,在当时是绝对不可能有的。</p> <p class="ql-block">  追溯清早期颁发的剃发令,我们最熟悉的恐怕就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在清王朝“剃发令”的强制推行下,中原大地有关服与发的抗争此起彼伏,清廷的镇压当然也毫不手软。清初发生的大规模屠戮,简直骇人听闻。在清史267载中,汉民族反对剃发易服的斗争整37年。其间以江南一带的反抗最为激烈,“江阴八十一日”、“嘉定三屠”、“<span style="font-size: 18px;">扬州十日”,还有昆山屠城等等,韾竹难书惨不忍睹</span>。仅江阴的反剃发易服起义失败,清军攻入城中,当时被屠杀的百姓达十八万之多。据清人韩菼所编纪实性文献《江阴城守纪》所云:“满城杀尽,然后封刀。……是役也,守城八十一日,城内死者九万七千馀人,城外死者七万五千馀人。”</p><p class="ql-block"> 然而,历史是镌刻、是记忆,刻写和记忆中的全都是悲和痛。但悲痛背后,却有满汉文明同化的三百年磨砺,终于在磕跘中走完了民族大融合的苦难历程。不过那些在战争中被占领者屠城惨死的冤魂,那些在剃发易服的抗争中被戕害的普通人,却成了消声无寂的历史尘埃。这大概就是社会发展史中的无奈吧。</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