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边多挚友 笔底见波澜

邢文书

<p class="ql-block">  初见姚春城老师是在2007年春天的一个早晨,位于东岗路南侧的丁香园内,一些书法爱好者正以水为墨,在广场的地砖上练习书法,其中有一个年纪稍长者,个子不高,鬓发有些发白。只见他弯着腰,手执一支长锋巨笔,边写边移动。与众不同的是,他的身边常常有数量不等的练书者一边摹仿他写字,一边就有关书法方面的问题向他发问,他总是不厌其烦的一边回答,一边示范。经寻问方知这位长者便是我久仰其名的省书协会员姚春城先生,只见他一笔一画、一提一按、时快时慢,都极为认真。疏密、大小、长短、粗细、浓淡都非常到位,虚实、顾盼、错落、府仰、首尾都恰到好处。姚老师在书写过程中,善于利用毛笔的各个面,即所谓“八面出锋”。运笔时的藏锋、露锋、叠加、绞转、承接等,其丰富的变化和细微的动作赋于了笔画的质感和动感,充满生机和活力。在地砖上书写,由于蘸着的是清水,所以此时的用笔、运笔时的中锋、侧锋、折锋、调锋、切笔等都交待的明明白白,慢动作时,甚至锋毫的顺逆、折转、缠绕都看得一清二楚。看姚老师的书写示范,即学了书法,也不失为一种艺术的享受。</p><p class="ql-block"> 后来和姚老师接触多了,也就熟悉了。见到他作品的机会也就多了。并多次观摩其现场挥毫创作,姚老师拫基扎实,功力深厚,下笔从容不迫,沉着果断,线条苍劲雄健,生机勃发。其楷书深得颜体真髓,雄浑刚健,气魄宏大。行草书章法布局气势恢弘,精妙和谐,字与字之间错落有致,参差自如,气贯神通,即不呆板,又不轻狂。以作品唐诗《别董大》为例,即有局部矛盾的点化,又有整体的和谐统一。即有整体的风起云涌,又有局布的波澜不惊。整幅作品气势如虹,清新流畅。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给人以美感。</p><p class="ql-block"> 《別董大》这副作品,是我在2019年8月姚老师编著的《姚春城书画作品选集》中看到的,此书刊有姚老师的书法作品300余副,绘画作品100余副,是我近年来看到的书画作品集中内容题材最丰富的一本书,书法:真、草、隶、篆一应具全,各具特色。作品形式:斗方、横竖条幅、中堂、扇面、楹联无所不包。书写内容:自作诗词、古今诗词、名言警句丰富多彩。绘画:山水、人物、花鸟等门类齐全,有写意也有工笔,琳琅满目,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这本书即可欣赏书画,陶冶情操,亦可阅读诗文,增加知识,是姚老师在他酷爱的书画艺术领域几十年呕心沥血、辛勤耕耘的结晶,价值不菲,值得品味。</p><p class="ql-block"> 姚老师常年习练太极拳、剑,自觉不自觉地在其书作中融入了起伏跌宕,刚柔并济的太极神韵,使其书法充满生命力。半个多世纪在书坛的临习、修炼、探索,姚老师的书法早已形成自己独特的风貌,个性鲜明,以至于在今年七月一日裕华区举办的庆祝建党一百周年书画展上,书友们在参观时未到近前,更未看落款便认出了姚老师的作品。(这次展览姚老师获奖)</p><p class="ql-block"> 除此以外,姚老师以推动和普及书法艺术为己任,长时间无偿的指导书法爱好者、初学者学习书法,并于2010年前后,在他的提议和主导下,和其他同志一起先后两次将30多位书法爱好者的作品结集、印刷成册,即满足了人们“出书”的愿望,又使书法爱好者尤其是老年书法人的书作得到更广泛更长久的传播。干这件事,从发起、策划、筛选、编排、题字、作序等姚老师总是忙前忙后,乐此不疲。这对于当时已年届古稀的人来说,没有献身书画事业的巨大精神支撑是难以办到的。</p><p class="ql-block"> 这次的书法作品集,是已届耄耋之年的姚老师和他的书画界的朋友、同仁的一些精品力作,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作品的内容大都是自己创作的诗词,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吸收广泛,各具特色。其中诗、书不乏经典、上品之作。没有丑、怪、乱、吼等所谓“流行书风”。尊重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提升,是这本集子的整体面貌,也符合艺术发展的规律。此作品集还附有一些书友的近照,形式新颖,值得欣赏、品读、传阅、收藏。</p><p class="ql-block"> 我位卑言轻,才疏学浅,并无资格在这里门外谈艺,班门弄斧,希望上述言语没有辱没姚老师和其他诗书高手的艺术形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邢文书</p><p class="ql-block"> 2021年7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