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大咖云集的视听与理念的盛宴,在无尽的学习、自查、成长中,来到了最后一天。教育从来不是单纯地教书,而是与理念的碰见,方法的追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边玉芳,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核心专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为我们教授了《家校共育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p> <p class="ql-block"> 从疫情发生到现在,中小学生各种心理问题频发,包括情绪不稳定、焦虑等负面情绪增强;难以适应规律的家庭和校园生活;封闭自己,拒绝与人交往; 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缺乏自信;学习动力不强,甚至厌学;对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依赖加剧,一部分人已成瘾......</p><p class="ql-block"> 据边老师分析,这些心理问题与疫情相关。疫情期间长期居家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对时间不敏感,带来拖延等问题。不能随意外出,身心不自由,带来焦虑烦躁心理。而对未来不可控,则会带来焦虑恐慌心理。</p><p class="ql-block"> 但问题的根源并不在疫情。边老师认为,孩子的心理问题不是突然爆发的,是一个个问题没有被学校和家庭重视,累加到一定程度,遇到某个导火索就爆发了。</p> <p class="ql-block"> 新密学员王鹏程老师认为在学习完后应多关注学生背后的家庭教育。</p> <p class="ql-block">一、建立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p> <p class="ql-block"> 怎样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边老师以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自信为例,“自信来源于每一节课、每一天的校园生活、每一天的家庭生活状况。”</p> <p class="ql-block"> 据分析,心理学中有一种马太效应,失败的人总是越来越无助,这样便会出现习得性无助。成功的人总是越来越勤奋,也会出现习得性勤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 “一个人是否自信,取决于他每天成功和失败的经历,他如何被评价、表扬方式、是否被惩罚、有没有被无条件接纳、是否允许挑战自我等因素。”边玉芳说,要培养一个自信的孩子,家长就要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学会客观地评价孩子。</span></p> <p class="ql-block"> 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关的一切教育者都要读懂学生,包括学校管理者、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任课教师和家长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 边老师建议,学会亲子沟通、进行高质量的陪伴,提升亲子关系质量,让孩子爱上阅读,在阅读中找寻自我及达到情绪的宣泄。</span></p> <p class="ql-block">二、高度重视家校共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边老师分享了扎克伯格的11张漫画,张张戳中家庭教育的痛点,值得我们反思自己。</p> <p class="ql-block"> 家长就要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学会客观地评价孩子,才能培养出自信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三、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从读懂孩子开始</p> <p class="ql-block"> 边老师说:“如果家长自身出现焦虑、担心、猜疑、受挫、愤怒等情绪,要尽快安定并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以免影响到孩子。”</p> <p class="ql-block"> 恰当的叛逆是孩子在探索自我、找寻自我,是成长的一个标志。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找到自己未来的路,通过挑战父母、挑战世界,找到“我是谁”“我将来想做什么”等一系列问题的答案,而这也是寻找自我同一性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 育人要遵循孩子成长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既要考虑他们在每一个阶段的独特性,又要将他们放到一个连续体上进行考量,有整体的几年的育人目标,又有每一个阶段的具体目标。</p> <p class="ql-block"> 学员们争先恐后的举手表达出心中疑惑,边老师用最具专业性的方法为大家耐心解答。</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与边老师的结束语共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假如我们读懂了孩子</p><p class="ql-block">我们不会让孩子的生活变成“学习-吃饭-睡觉”的循环和重复</p><p class="ql-block">他们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的成长历程要为未来幸福生活奠基</p><p class="ql-block">我们相信他们具有无限的潜能,允许他们自已去探索和创造</p><p class="ql-block">我们会把孩子当作成长中的个体,他/她既是独立的个体,又在一路跌撞撞中成长为社会的栋梁</p><p class="ql-block">他们有自己的成长规律和成长轨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