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ll 正是江南“双抢”时

老长不大

<p class="ql-block"><b>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大暑,六月中。解见小暑。</b>那就是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p><p class="ql-block"> 大暑三候:初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p><p class="ql-block"><b> 初候,腐草为萤。曰丹良、曰丹鸟、曰夜光、曰宵烛,皆萤之别名,离明之极则幽阴至微之物亦化而为明也。《毛诗》曰熠燿宵行,另一种也,形如米虫,尾亦有火,不言化者不复原形。</b></p><p class="ql-block"> 萤火虫产卵在落叶与枯草之间,到了盛夏卵化而出,古人还以为是草木腐烂后化成了萤火虫。</p><p class="ql-block"> 儿时乡村的夏夜,萤火虫的尾灯一闪一闪,在屋前后的草地上飞来飞去找食吃。小孩大多都喜欢萤火虫,就用蒲扇追逐着去扑捉,把它们装进小玻璃瓶里玩。</p><p class="ql-block"> 我到了城市后,萤火虫再也见不到了。现住的小区里树木花草不少,就是没有萤火虫出没,倒是树上的蝉声,从早到晚此起彼伏地聒噪不停,让人有点烦。不知道现在乡村的夏夜,萤火虫还像以前那么多吗?</p><p class="ql-block"><b> 二候,土润溽暑。暑,溽湿也,土之气润,故蒸郁而为湿。暑俗称龌龊热是也。</b></p><p class="ql-block"> 暑是热,溽是湿,这是指湿热交叉的天气,让人更加闷热难耐。</p><p class="ql-block"><b> 三候,大雨时行。前候湿暑之气蒸郁,今候则大雨时行以退暑也。</b></p><p class="ql-block"> 大暑到了三候,雷雨天气频繁,大雨使暑热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度。</p><p class="ql-block"><b>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经书聊帎籍,瓜李漫浮沉。</b>在一年中最炎热的盛夏酷暑,人们用书籍聊以消闲,用水浸的瓜果解暑,是个好办法。偶尔去<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b>的荷塘边,看看朝阳下的碧绿荷叶与粉红荷花相映成趣的画面,那是再好不过了。</p> <p class="ql-block">  “禾到大暑日夜黄。”大暑,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节气,因为它是我们江南种植双季稻地区农活最繁忙的“双抢”时节。所谓“双抢”,是指抢收早稻和抢种晚稻。为何要“抢”,因为过了立秋种的晚稻,收成会大大减少,所以,早种一天收成就好一天。因此,从大暑到立秋的这段时间,抢收抢种就显得格外重要。</p><p class="ql-block"> 虽然,现在农业机械化、电气化程度高了,有些地方还开始实施科技智能化种田,农民“双抢”的体力劳动强度大大地降低了。但是,天还是那么热,太阳还是那么毒,而且时间紧、农活多,农民毕竟还是要在田野上露天干活,那是非常辛苦的。</p><p class="ql-block"> 回想我们那年代的“双抢”,那真是辛苦。凌晨四时天还未亮,就睡眼朦胧地去田里拔早秧。拔秧不仅是个技术活,还非常考验你的腰力,蹲着拔秧,田里有水供洗秧根之泥,倘若你腰功不好或技术差,屁股会下垂触水,裤衩湿成一片,似小孩尿了床,会被人们耻笑。</p><p class="ql-block"> 早秧拔到六点左右回家吃早饭,拔好的秧供下午插。清晨两小时的农活仅仅是前奏,“双抢”的大战即在上午打响。</p><p class="ql-block"> 上午,一般都是收割早稻。年轻的姑娘和十二,三岁孩子们割稻,他们躬背弯腰动作快速,一眨眼就把稻田放倒一大片。知道这活有多累吗?不要说没有割过稻的你们,就是我们去割稻个把小时,腰酸得都无法忍受。可他们却天天如此!</p><p class="ql-block"> 成年男子把割倒的稻放在打稻机里脱粒,将谷与草分离,这叫打稻。“打稻”一词来自尚无机械脱粒前,全凭人力将稻往稻桶里砸打脱粒。那是费力气的累活,我刚务农时头两年也干过,后来有了脚踩踏的半机械化滚筒脱粒机。我村在六十年代中期通电后,才用上电动脱粒机,劳动强度有所减轻,但还是相当累人。</p><p class="ql-block"> 为使打稻机始终处于脱粒状态,有人要把脱下的稻谷快速装进箩筐,挑到田埂上暂放,如此往复,又脏又累。再由年轻力壮的后生,把田埂上湿稻谷一担担挑到村里的晒谷场。每担不下200斤,那可不是任何人都能承担的。</p> <p class="ql-block">  大暑时节,烈日似火。上午八点以后气温不断上升,地里干活的人汗流浃背。打稻的人除了脸尚干净些外,浑身上下分不清泥水和汗水,每天所流的汗水可以斤为单位计算。</p><p class="ql-block"> “双抢”期间没有午休之说, 下午一时左右又得干活了,一般安排是在割完稻的田里插秧。</p><p class="ql-block"> 水稻产区的农活里最基本、最腰酸的是插秧和割稻,俗语“面向黄土背朝天”亦由此而来。随着两脚逐步后退,躬背弯腰把手中秧苗均匀地插到田里,六株一行,间距适当。要把秧插得又匀又陡、又快又整齐,不使秧根部曲折“拦腰插”,也是一件很有技术含量的农活。</p><p class="ql-block"> 家乡那时有个习俗规矩,一只秧没插完,中间是不能起身直腰的,再酸再累也要坚持把手中的秧插完,才可以为解开下一只秧㧢的草而直一会儿腰。倘若你借机多直立些时间,会被人们视为偷懒而瞧不起,所以,大家宁愿咬牙坚持也不会偷懒。由此可见,农民祖祖辈辈的勤劳,有许多都是自律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这样辛苦的劳动一般都要到晚上七点以后才收工。回家洗澡后,天早就暗了。一个“双抢”过后,人会活生生的瘦了三、四斤。</p><p class="ql-block"> 现在想想,真是后怕。那种长时间超负荷的劳动强度,是超出人体承受能力的,年复一年,不知是怎样坚持和挺过来的。</p><p class="ql-block"> 值得欣喜的是,现在农村这样的劳累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农民的生活也逐渐富裕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我借着大暑节气,回忆了当年的“双抢”农忙,实在是离题了。但是,我始终认为,只有亲身经历过农村“双抢”的人,才真正知道农民的辛苦与劳累,受过那样苦和累的人,才更能感到现在生活的幸福。我不是也无意说教,在日子越来越好的今天,把逝去的往事记录一点下来,让年轻人当作故事听听,知道一些他们的父辈、祖辈是怎么走过来的,也是好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文字:老长不大 图片: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