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游记

宋丰昌

<p class="ql-block">  近日,陪同重庆的朋友游览了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虽然走马观花,但仍然被这项中国两千多年前修建的、至今保存完好的古代水利工程所震憾。</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水利工程受到了国际、国内高度评价,享有崇高声誉。</p> <p class="ql-block">  2000年11月29日,在联合国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都江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p><p class="ql-block"> 2018年8月14日,在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9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成功入选2018年(第5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1982年8月23日,都江堰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1982年11月8日,国务院批准青城山——都江堰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p> <p class="ql-block">  2007年5月8日,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青城山--都江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也受到学者、作家的极大赞誉。“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这句家喻户晓的旅游宣传口号就出自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笔下。意思为“到都江堰看水,到青城山问道”,这里的“道”包括道家思想及其养生理念。</p><p class="ql-block">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非常准确、传神地反映了都江堰市旅游资源特色和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因为重庆的朋友和我们一行人员年龄普遍较大,大家决定从上往下游览,尽量减少爬坡上坎。先游览二王庙,然后走索桥、看魚嘴,最后游览伏龙观宝瓶口。</p> <p class="ql-block"> 二王庙古建筑群坐落在都江堰西门外的玉垒山麓,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的重要组成部分。 </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从秦堰楼入口进入景区。秦堰楼是二王庙里最高的建筑了。它建于旧的观景台上,相传此地是大禹导江,丛帝决玉垒,李冰建都江堰时勘察水势的地方。秦堰楼视角很宽,十分壮阔,是眺望都江堰全景的最佳位置。</p><p class="ql-block"> 秦堰楼因都江堰建于秦国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图为在秦堰楼上远眺安澜索桥和魚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还能看到远处的玉垒山和山上的玉垒阁。</p> <p class="ql-block">  从秦堰楼往下走,经过一个叫商山的亭阁,里面存放的商山古木为夏商时代的树木,距今已有3000多年。</p> <p class="ql-block"> 离开商山再往下走,就是二王庙二殿了,二殿供奉的是李冰夫妇神像。李冰率众修建了千古奇功都江堰,灌溉川西平原,造福人类,道教将凡有功于人民之伟人皆奉敬为神,并立庙以祀之,以使人们瞻仰和怀念。</p> <p class="ql-block">  二王庙二殿前边是正殿(大殿)。正殿的横檐上悬挂着很多题字匾,在“利济斯民”、“利济全川”的匾的正殿中间,是“二郎神”像。据说历史上的李冰没有儿子,只有女儿,后人给李冰杜撰了一个儿子。传说李冰治水之举感动了上苍,玉皇大帝派遣二郎神杨戬下界化身为“二郎”,作为李冰的儿子,协助李冰兴修水利工程。</p><p class="ql-block"> 二郎虽然是儿子,但由于他是神,因此1000多年来长期雄踞正殿,二王庙历史上也曾叫二郎庙。其父李冰只能长期配享二殿。1972年,重塑“革命的李冰”,一改千年传统,将李冰塑于正殿,儿子塑于二殿。后又“拨乱反正”,恢复原貌。正殿供奉三眼二郎神,配祀木雕杨二郎;二殿供奉川主李冰及夫人神像。</p> <p class="ql-block">  正殿到处挂满了道教的格言。</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殿两边有两座塔式建筑,它叫字库。人们把对李冰的祭文及自己的愿望写在纸上,点燃后放进字库中燃烧,化作阵阵青烟,希望得到上天的保佑。</span>据史料记载,字库塔始建于宋代,到元明清时已经相当普及了。</p> <p class="ql-block">  字库的旁边有两座刻于清咸丰时代石碑,一为“饮水思源”碑,另一为“安流顺轨”碑。碑下的神兽是赑屃,它是龙生九子之一,喜负重,又表达功德无量,意在蜀民对李冰父子除害为民,利济后世之功德的怀念。</p> <p class="ql-block">  从正殿再往下走是三官殿。道教三官殿供奉的即是天、地、水三官。三官,在道教中的地位极高,是仅次于玉皇大帝的存在。几乎在所有的道观中,都有三官殿。</p><p class="ql-block"> 在三官殿外林荫深深的阶梯旁,摩崖雕刻着岁修都江堰的“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6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  “深淘滩,低作堰”是闻名世界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治水名言。“深淘滩”指每年岁修时,河床淘沙要淘到一定深度,淘得过深,宝瓶口进水量偏大,会造成涝灾;淘得过浅,宝瓶口进水量不足,难以保证灌溉。为此,相传李冰在河床下埋石马,明代起改埋卧铁,作为深淘标志。“低作堰”是指飞沙堰在修筑时,堰顶宜低作,便于排洪排沙,起到“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随后我们沿着石梯来到二王庙正门,山门上“二王庙”3个大字是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手笔。这里是二王庙最具代表性的景点,来游览的客人都要在这里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二王庙正门对面的照璧上有邓小平提写的“造福万代”4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  二王庙正门下有两座三重飞檐的雕刻牌坊,中心悬挂:“玉垒仙都”匾;入内,两边三层飞檐的牌坊匾上的题字分别为“金堤重镇”和<span style="font-size: 18px;">“泽濩两渠”。</span></p> <p class="ql-block">  二王庙原为纪念蜀“望帝”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时“望帝祠”迁于郫县后,将这里更名为为“崇德庙”,专门<span style="font-size: 18px;">祭祀李冰父子</span>。宋朝,由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又改为“王庙”。到了清朝,才正式定名为“二王庙”。</p> <p class="ql-block">  图为树立在都江堰市街头的李冰父子雕像。</p> <p class="ql-block">  离开二王庙后,我们过安澜索桥到魚嘴。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索桥全长240多公尺,飞架岷江南北,横跨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古代四川西部与阿坝之间的商业要道,是藏、汉、羌族人民的联系纽带。</p><p class="ql-block"> 我们那天过桥游人很多,桥晃的很厉害。</p> <p class="ql-block">  在索桥上给重庆朋友夫妇在照了张合影,由于游人太多,镜头里的游客比他们的人影还大。</p> <p class="ql-block">  过了安澜索桥就是鱼嘴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p> <p class="ql-block">  鱼嘴是在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伏江中,它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p><p class="ql-block"> 图为魚嘴,确实很像一个魚头。左边是外江,右边是内江。</p> <p class="ql-block"> “二八分沙”。在鱼嘴分流的地方,内江处于凹岸,外江处于凸岸,根据弯道的水流规律,表层水流流向凹岸,底层水流流向凸岸,随洪流而下的沙石大部分随底层水流流向外江。因此利用弯道水流内的沙的运动特性,将引水口设在凹岸,这样就能在引水的同时尽量减少沙的流入,也减少了引水渠系的泥沙淤积,实现了水沙分离。</p><p class="ql-block"> “四六分水”。每到枯水季節,岷江水位较低,这样主流的水就会更多地向河谷的凹岸流去,分水堤就会将60%的水流引入内江,40%的水流分向外江,保证了灌区的用水量;而丰水季节,岷江水位相对升高,江水水流相对变直,更多的水向凸岸流去,此时分水堤就会将60%的水排入外江,而其余的40%就会注入内江,保证了灌区不会被洪水淹没。</p> <p class="ql-block">  飞沙堰是都江堰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它的主要作用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外江)。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飞沙堰真是善解人意、排人所难,将上游带来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达千斤的巨石,从这里抛入外江(主要是巧妙地利用离心力作用),确保内江通畅,确有鬼斧神工之妙。</p><p class="ql-block"> 图为飞沙堰。</p> <p class="ql-block">  图为立在内江边“凤栖窝”的一座石碑,上面书有“卧铁”两个大字。凤栖窝靠河岸的地方就是神奇卧铁的埋藏处。</p> <p class="ql-block">  卧铁是内江每年维修清淘河床深浅的标准,现有4根卧铁顺着河道的方向并排而卧。据了解,这4根卧铁中最里面的一根埋于明代万历3年,为郭庄所铸,第二根为清代同治3年,何咸宜铸,第三根为1927年民国时管兴文铸,第四根为1994年都江堰建堰2250周年时铸造,并于1998年安放。</p><p class="ql-block"> 现在游客在离堆公园内喷泉处能看到的这4根卧铁的复制品,其真品还埋在内江河床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图左为埋在内江中河床下的卧铁(资料图片),图右为离堆公园内喷泉处4根卧铁的复制品。</span></p> <p class="ql-block">  离开飞沙堰继续往前走,经过一个短索桥后就到了离堆公园,伏龙观就在离堆公园内,都江堰工程引水点宝瓶口即在伏龙观下方。传说李冰父子治水时曾制服岷江孽龙,将其锁于离堆下伏龙潭中,后人依此立祠祭祀。北宋初改名伏龙观,始以道士掌管香火。</p> <p class="ql-block">  离堆公园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的景点之一,和著名的南桥景点相邻。离堆公园占地90余亩,1932年建成。公园内亭榭错落有致,古木桩头,奇花异卉,水池喷泉,布局精巧,别具情趣。</p> <p class="ql-block">  离堆是李冰开凿宝瓶口时凿出来的石料,堆在那里形成的石堆。离堆这个区域在没有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前,和对面的玉垒山是连在一起的。李冰为了解决水患,采用火烧水浇的办法凿山引水,使岷江水通过宝瓶口流向成都平原。</p> <p class="ql-block">  宝瓶口是指起“节制闸”作用的河口,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在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特,故名宝瓶口。内江水流进宝瓶口后,顺应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沿大小各支引水渠不断分流,形成自流灌溉渠系,灌溉成都平原上一千余万亩农田。</p> <p class="ql-block">  伏龙观,殿宇三重,巍峨矗立,顺山势逐级升高。伏龙观的左侧是宝瓶口,江水奔腾澎湃,气势磅礴。</p> <p class="ql-block">  图为悬挂在伏龙观内的四川省都江堰内外江河流分水鸟瞰图——“川西第一奇功”。</p> <p class="ql-block">  伏龙观前殿陈列着1974年修建外江节制闸时从河床中挖出的李冰石刻像,高2.9米,重4.5吨。石像造于东汉灵帝初年,距今已1800多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圆雕石像,非常珍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图为镇观之宝——飞龙铁鼎,</span>又名公主鼎。出土于青城山,后置于伏龙观大殿前。相传是唐朝睿宗李旦之女玉真公主看破红尘,在青城山上皇观修道时用以的煮炼仙丹的故物,鼎呈圆形,有两耳三足,鼎高1.3米,口径0.87米,鼎上铸有六龙盘绕,神态各异,云纹花卉精巧玲珑,有二龙翘首相跃,似欲腾飞,因此称为“飞龙鼎”。</p> <p class="ql-block">  伏龙观最高处建有观澜亭,两层八角,凭栏远眺,可见鱼嘴、索桥及岷江激流、西岭雪山等景色。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伏龙观在"5.12"大地震中受到重创,大地震震波穿越龙门山断裂带,一时间,古老的伏龙观瓦砾飞溅,梁柱移位,身形歪斜。</p> <p class="ql-block">  伏龙观大殿全景。</p> <p class="ql-block">  和重庆的朋友一起在伏龙观大殿前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  本次游览到此就结束了。都江堰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杰作。</p><p class="ql-block"> 祝都江堰水利工程明天更美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1年7月19日于成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