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老师一追忆张子龙先生

律之韵合唱团

<h3>今天是全省艺术界人士送别张子龙老师的日子,站在张老师的遗像前,仍不愿相信几天前还在微信上和我交流合唱心得的他己与我们天人永隔,泪眼中往事一幕幕……<br></h3> <h3><br>和张老师认识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刚从灵石来到吕梁地区精煤公司宣传队(孝义市文工团的前身)工作,担任乐队键盘手。因为参加省煤运系统调演,公司请了张老师、顾老师两口给我们辅导比赛节目,张老师负责乐队的排练,一个A调的《交城山》伴奏把我们乐队的成员练得胆颤心惊,因为当时谁也没经过这正规的配器训练,张老师对我们特别严厉,往往因为某个音出错批评得我们面红耳赤,那次我们得了全省一等奖,专业上提升不少,张老师的严格要求让乐队的每位成员受益匪浅,后来张老师好几次来给我们排练,有时顾老师给声乐的演员上课时我配合给弹钢琴,闲暇时带他们四岁的外孙女瑶瑶玩,张老师说瑶瑶和我长得像,所以自然多点亲切感。后来因为工作变动等原因好多年没联系,但张老师在艺术上精益求精的态度深深留在我的印象中。</h3> <h3><br>2016年我牵头成立了律之韵合唱团,选了一首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进行排练,正是张老师的作品,我打听到张老师的电话,拨过去一报名字,张老师高兴的说记得我,说当年的小姑娘现在己是中年不惑,得知我成立了合唱团,身为山西省合唱协会名誉会长的他很高兴,我把想邀请他辅导的想法一提,老师痛快的答应了,于是年近八旬的他又一次来到孝义,我们又有幸能聆听他讲课。老师逐字逐句讲解巜桃花红杏花白》,从山西民歌的特点到合唱编配的处理,再到声部的和谐统一,发声位置的准确性,队员们汲取着艺术的营养,大家都被张老师对合唱的独到见解所折服!这首歌参加第十四届三晋之春合唱比赛荣获金奖,成为律之韵的经典保留曲目。之后我们又唱了张老师编配的《吕梁颂》、巜我爱你中国》、《孝义千秋》等作品,每一首都经过了张老师精心的辅导,排练巜家住安源》时张老师和乔老师从京剧的唱法结合合唱的元素,晚上加班给我们示范,讲解,仿佛回到年轻的当年,帅气的指挥让队员们感受到了艺术的无穷魅力。</h3> <h3><br>这以后的三四年中,我和几位团委成了张老师家里的常客,忘不了多少次在他省院家里一边聆听张老师对合唱的独特见解,一边享用着顾老师精心准备的酸梅汤;忘不了老师无数次看着我发过去的排练视频,在微信中不厌其烦地提出的各种细节问题;忘不了音乐会上手把手教我伴奏怎么就能好听了;忘不了吃饭时他孩子般的乘我们不注意倒满自己的酒杯得意的笑声;更忘不了排练场上绘声绘色的讲解和比赛场上刚劲有力挥舞的双臂……</h3> <h3><br>如今,斯人己去,音容宛留,张老师一身正气的做人品格和他在合唱艺术上的突出贡献永远留在了三晋大地上,更永存于律之韵人的心中,我们敬仰他,怀念他,看着7月8号他发给我的关于中国合唱节的视频,我明白病中的他依然惦记着合唱,惦记着律之韵的成长,寄希望于我们身上。张老师放心,我会和团委们带领律之韵不断前行,唱好合唱,把这项事业坚持下去并发扬光大。张老师,我们永远的榜样,一路走好!</h3> <h3>张老师和乔老师辅导律之韵巜家住安源》</h3> <h3>辅导律之韵排练中</h3> <h3>张老师和参加指挥骨干培训的律之韵队员合影</h3> <h3>张老师给我们讲课中</h3> <h3>张老师在律之韵上课中</h3> <h3>在家里给我讲合唱段落</h3> <h3>律之韵团委们和协会领导及张老师合影</h3> <h3>合唱团参加完省城合唱音乐会后在会议室商讨团队发展规划</h3> <h3>律之韵专场音乐会彩排中指导我钢琴伴奏</h3> <h3>《民族的记忆》成为我们永远的记忆</h3> <h3>我们演唱张老师写的《孝义千秋》</h3> <h3>张老师编写的《桃花红杏花白》由律之韵首次搬上省城舞台</h3> <h3>律之韵在省城新年合唱音乐会上演唱《吕梁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