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两年前在“学习强国”看了习总书记讲述“老阿姨”龚全珍的故事,我就不由自主的想到了同为教师的我的岳母莫两德老师,今天我也来讲一讲她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莫老师今年82岁了,她是22岁从贵阳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贵阳市实验小学工作,一直当任课老师直到62岁因病退休,其间担任了35年的班主任。1980年入党,是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特级教师,曾荣获全国优秀少年儿童工作者、省三八红旗手、劳动模范、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等等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莫老师刚参加工作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莫老师一辈子都在做好事,一辈子都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结婚26年多,亲眼见证和亲身感受了莫老师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感召着身边的人。从最初住在实小六层老宿舍楼里经常用拖把打扫各楼层的卫生,到自费买材料亲自动手为学校制作剪贴和教具;从不计报酬给落后学生单独辅导补习,到不辞辛苦每学期至少一次的每个学生的家访;从为拉屎拉尿在裤子上的学生换洗衣裤,到背生病的学生去医院看病打针;从腌酸菜做甜酒蒸扣肉送给左邻右舍品尝,到关心邻里大屋小事调解纠纷化解矛盾……点点滴滴无不体现了一个老党员一个光荣的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p><p class="ql-block"> 莫老师为人谦和、待人真诚、朴实无华、勤劳善良,很受大家的尊敬和爱戴。在省政府、盐务街、医学院一带认识她的人甚至实小的门卫、工人个个提起莫老师都竖大拇指夸她是一个好人。听我的夫人说,在她小时候,市北路那边住的很多都是穷人家,莫老师经常带一些困难学生来家里吃住,还自己掏钱买布料给那些穷孩子做衬衫缝裤子好参加学校的活动。莫老师做得一手的好针线活,一台缝纫机、一把剪刀、一卷皮尺一用就是大半辈子。直到现在,她都依然每月去布料市场买布匹棉花和针头线脑,给一起运动的老阿姨们做内衣,给亲戚朋友和生了小孩的人家裁剪衣裤,缝制围兜背心棉袄。她自己全身上下穿的衣服、背的背包绝大多数都是自己缝制的,有时候我们给她买穿的她还嫌贵。住在实小的段伯母90岁了,老伴走了很多年,儿女也不在身边,在生活上一直得到莫老师的关心和照顾,莫老师俨然是她最亲的亲人。</p> <p class="ql-block">年轻时的莫老师在做针线活</p> <p class="ql-block"> 莫老师是高血压患者,20多年前就被医院下过几次病危通知书,后来因为脑梗导致半身不遂。但大病面前不低头的莫老师凭借顽强的毅力,通过自学的按摩和每天的抬臂摸高,硬是让几乎拿不住笔的手重新写出工整的字。直到现在她还坚持每天去省府大院带领一帮老阿姨做健身操,一起锻炼身体。莫老师从来都是一个热心人,但是又从来不愿意去麻烦别人。三年前的春节,我的岳父胃癌住进了医院,莫老师每天去医院陪伴和给岳父按摩,每次从家里出来碰到邻居熟人,她都没有透露一点岳父的病情,她说不想麻烦大家去医院探望慰问。直到我的岳父那年7月去世,实验小学的邻居们才得知实情,纷纷埋怨莫老师没有告知。</p><p class="ql-block"> 1988年,莫老师光荣的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第一次坐飞机到北京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五年间,莫老师以一个普通人民教师的身份认真参会,建言献策,共商国是。每次回来后,都能感觉到她对工作更加充满激情,对教学更加认真负责,有一种要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劲头。曾经有领导找她谈话,要提拔她“当官”,她却说她不想做官,就愿意做一名平凡的小学老师。记得那几年她去北京开会,都会在人民大会堂自费买不少的首日封、纪念邮票、明信片,带回来送给班级的学生和任课老师。每年到了寒暑假,莫老师也没怎么休息,而是不顾舟车劳顿,忍着晕车呕吐的难受,去到了贵州很多边远县份的学校去调研交流、传经送宝,去给基层老师授课,做传帮带,把自己多年教学实践中总结和提炼的教育理念和宝贵经验传授给大家。</p> <p class="ql-block">莫老师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p> <p class="ql-block"> 莫老师执教四十载,桃李满天下。她教过的学生有的当了领导干部,有的成了专家学者,有大学教授,有留洋博士,也有餐馆老板和普通工人。她带过的徒弟现在也当了班主任、小学校长、政协委员。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清晰的记得莫老师亲切的笑容和朴实的师风,每年都会有不同年代的学生或打电话或亲自上门问候和看望莫老师,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师恩如山,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希望莫老师健康长寿。</p><p class="ql-block"> 三年前有一个步大哥辗转打听到了莫老师的电话,专程从北京来到贵阳看望50年未见到的老师,一见面这个高大的汉子抱住莫老师哭得像个孩子一样。他是部队大院子弟,仅仅在莫老师的班上读了两年书,后来就全家北迁了,但他清晰的记得在实小的往事尤其是有一次在学校做了错事怕回家挨揍,结果没想到莫老师先他一步到了他家里给他救了驾。还有其他的一些小事也让他记忆深刻,步大哥说:莫老师对他的教育,莫老师的人格魅力和身体力行影响着她的学生,让他们受用一生。</p> <p class="ql-block">步大哥专程从北京到贵阳看望莫老师</p> <p class="ql-block"> 去年,师大的吴忠民教授写了一篇长博文《小学班主任莫两德老师》,文章的开头就写到:“我一生经历过许许多多的老师,后来我自己也做了老师。但没有一个老师,感情上能取代莫老师的位置。正是她对学生公平无私的关爱,才让我渡过文革期间家庭最悲惨的岁月,没有留下挥之不去的童年阴影”,文章回忆了很多的往事,其中写到“记得她每学期至少两三次的家访,生病几天后一定会见到她匆匆来家探访的身影”。文章最后说:“`无论夜多么黑,只要有一盏灯,心就不会绝望',这是我少年时代的诗句,莫老师就是我童年的那盏灯,在五年的小学岁月里,一直带给我温暖和光亮”。</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莫老师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看似平平常常、简简单单,但她的形象,透射出了“真、善、美”的光芒,她的作为,教育、引领和改变着她的学生以及她周围的人,也包括我。她让我真正理解了“心底无私天地宽”的深刻含义,也让我逐步摒弃了“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狭隘思想。《史记》中有句成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是桃树和李树不主动招引人,但人们都来看它们开出的鲜花、采摘它们结出的果实,不知不觉地在树下走成了一条小路;后比喻为品德高尚、忠实正直的人,自然能够感动别人,自然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敬仰。莫老师就是这样的人,我总结她的名字“两德”,就是师德和品德,一个老共产党员、优秀人民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的事,值得我们永远学习、永记心上。</p> <p class="ql-block">2019年国庆节莫老师在广东留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