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后被处决的辛亥元老

青阳东东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何海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875年6月10日—1950年11月8日),湖南省韶山市人,1904年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9年毕业回国在云南讲武堂与朱德结为兄弟,响应辛亥武昌起义。1911年11月驻军临安起义。1914年任云南步兵第八团团长,镇守蒙自。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后,积极支持孙中山的主张,历任护法靖国军第一军右翼总司令,第八军第一师师长,滇、黔、川、鄂靖国军前敌总指挥等职。1920年任云南第一卫戌区总司令。1923年6月任滇南镇守使兼建国军第六军军长,晋升陆军上将。1925年10月在上海与朱德相会,资助朱德三百银元从事革命活动。1940年在韶山永义兴建海清学校,捐水田二百亩作为该校办学经费,穷苦农家子弟入学免缴学费。1949年在家乡迎接解放,1950年11月8日在镇反运动中被错杀。1983年,人民政府为何海清平反昭雪,恢复“辛亥革命人士”名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宋鹤庚</b></p><p class="ql-block">字皋南,1883年出生于湖南湘乡。1902年考入湖南陆军学堂,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九期步科学习毕,在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回国后参加辛亥革命,光复后历任湖南都督府第三科科长、铁道守备连长、营长。1913年与1916年先后两次参加讨袁,护国战争胜利后任湘军第一师三团团长。1917年参加护法战争,在湖南与北洋军作战,晋升第一旅旅长。1920年驱逐张敬尧后,任湘军第一师师长,成为谭延闿系湘军的中坚骨干。1921年出任援鄂自治军总指挥兼第一军司令,进军湖北,与北洋军阀王占元、吴佩孚作战。1923年随谭延闿入粤投孙中山,被任命为湖南讨贼军湘军第一军军长兼前敌总指挥、建国军北伐军中央总指挥等职务。1925年孙中山的北伐因南北军阀的夹击而失败,宋鹤庚愤而辞职,脱离军界。之后开始往政界发展,1929年被任命为湖南省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1931年为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不久辞职回乡,闲居上海、长沙、湘乡,以绘画、学佛、游山玩水自娱。1949年临近解放,宋鹤庚拿出自己私藏的枪支,授意他的侄子组织湘乡县花桥警察队,投奔中共地下武装姜亚勋部。</p><p class="ql-block">晚年遭遇</p><p class="ql-block">1950年镇反开始,宋鹤庚居住于上海的女儿家,被上海公安机关逮捕,押解回湘乡。1952年1月,湘乡县人民法庭以宋鹤庚“曾充任匪军师长、军长、省建设厅长、上将参议等职,一贯危害人民,反抗革命...”等罪名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八十年代,湘乡县人民法院复查,并报请湘潭市中级人民法院审批认定:宋鹤庚早年投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曾参与黄兴起义和讨伐陈炯明战役。1927年至1930年虽跟随蒋介石,但在解放前夕做过有益于党的工作,应按起义投诚人员政策对待,不咎既往,撤销原判。</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夏之时</b></p><p class="ql-block">(1888年—1950年10月6日),字亮工,1904年东渡日本,考入东斌军事学堂,专攻军事。1905年8月在日本加入孙中山先生创建的中国同盟会。</p><p class="ql-block">1911年11月,夏之时在成都市亲自领导并取得了龙泉驿起义的胜利,随后东进重庆与张培爵等人会合,建立蜀军政府,为辛亥革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辛亥革命后,夏之时任北伐军四川总司令,参加反袁、护国、护法运动,积极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工作,是四川近现代史上有影响的进步人士。</p><p class="ql-block">1912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3月7日,在东京参加中华革命党。</p><p class="ql-block">1938年为躲避日军,返回四川合江,研究佛学及文物古玩,曾任合江县佛教分会常务委员、法王寺佛学院院董及合江县银行董事长。</p><p class="ql-block">1949年合江解放后,夏之时离开成都回到故乡合江居住,担任合江县治安委员会委员。1950年,土匪暴乱,受人民政府副县长之命,写信动员匪首夏西夔投诚。但随后夏之时却在镇反运动中被逮捕,1950年10月6日以“组织策划土匪暴乱”的罪名被枪决,枪杀于合江县城关镇,时年63岁。</p><p class="ql-block">1987年11月,四川省合江县人民法院受上级指示,对夏之时案进行了认真复查,认定夏之时无罪,进而签署判决书,为其平反昭雪,宣布恢复其辛亥革命人士的荣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夏之时第二位夫人董竹君(饮誉海内外的锦江饭店创始人之一),两人1914年在上海结婚,1929年分居,1934年在上海离婚。育有4女1子。</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邓玉麟<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邓玉麟(1881年2月19日—1951年4月10日),生于湖北巴东;早年从军,1911年10月10晚7时,武昌城内工程第八营打响第一枪。邓与吴兆麟驰登蛇山,集大炮数尊,尽力向督署轰击,以援助卫步队由长街进攻。特别是武昌起义时,如果没有他连夜奔走三镇联络各部起义,没有他强占军械库并亲率南湖炮队从蛇山重炮轰击清廷督署,没有他在清军疯狂反扑时固守武昌的十里江防,这一突发性起义的结局无疑将被改写,武昌首义的历史意义将大打折扣,他的名字与伟大的辛亥革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1913年2月18日,总统府给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有功人员授勋,邓玉麟被授予二级嘉禾章,二级纹虎章,领陆军中将衔,任总统府高级顾问后参加护国战争、护法战争,被授以中将军衔;1926年北伐战争时,曾任北伐军左翼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北伐之后脱离军界,寓居上海;抗战爆发后拒绝日人收买,迁居武汉;武汉沦陷后又迁居长阳,1943年回到家乡巴东居住;在各地期间曾于多处筹资兴办学校、实业;解放前拒绝去台湾,留驻家乡;1950年底在“镇反”运动中被捕,次年春以“组织反革命暴动”的罪名被杀害;1982年7月湖北省高等人民法院宣布无罪平反,恢复辛亥革命人士的荣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感 悟</b></p><p class="ql-block">这些辛亥老人,用热血唤醒东方睡狮,迎来共和国的曙光;爱恨猖狂,一生坦荡,中国脊梁!</p><p class="ql-block">长江、黄河铭记于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