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那些事

西子荷月

<p class="ql-block">  (一) 沉醉于最美情诗中</p><p class="ql-block">记得有年看央视的《诗词大会》,不禁被郦波教授的点评吸引,一些学生时代死记硬背的诗词在郦波老师的娓娓道来下全都活泛了起来。恰巧有公众号推荐老师的《郦波品千古最美情诗》,花了九十八元毫不犹豫订购,从《诗经·子衿》到仓央嘉措的《情书》,在郦波老师略带沙哑又饱含深情声音中一起品读了100多首才子佳人的诗词歌赋,那些日子我如痴如醉,晚饭后的散步是我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光。羡慕古人的多情,《菩萨蛮》、《摸鱼儿》、《蝶恋花》…那么多的词牌、那么美的文字可以抒怀世间的爱恨相思、生离死别。 </p><p class="ql-block"> 诗经·郑风·子衿</p><p class="ql-block">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p><p class="ql-block">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p><p class="ql-block">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p><p class="ql-block"> ( 二 )未了的《第三帝国的兴旺》</p><p class="ql-block">译林出版社公众号推荐了一档听书《第三帝国的兴旺》,(又是公众号😅,不好意思,现在是离不开手机了🤭),试听了几集还蛮感兴趣的,就买了一个月的喜马拉雅的会员,怎奈更新太慢了,一个月只更新了十几集,照这个速度花钱多不说,听上顿没下顿的日子也不好过,果断决定暂时弃听此书,等书上全再听不迟。不过还是有点小领悟:1、不要小瞧身边任何一个“怪”小子;2、历史是人创造的,凭一己之力真的能改变世界,改变历史的格局和进程;3、大凡成大事者出发点开始总是好的,只不过有些成了事后跑着跑着就跑偏了;4、了解了点犹太人被迫害的原因,当然书很长,那段历史也很复杂,还是等着听完再说吧……</p><p class="ql-block"> ( 三)从《曾国藩家书》到《五百年来王阳明》</p><p class="ql-block">在等待更新《第三帝国》的空档,找到了这两本书的讲读。还是郦波老师,还是磁性的沙哑声音,却是从最美情诗的感性回到了家书和心学传播的理性,但同样是娓娓道来。</p><p class="ql-block">之前这两本书每每要买却怕太过说教买来束之高阁而放弃,现如今即是郦波老师,又是和百家讲坛合作的节目那听听无妨,结果又让我上了瘾。</p><p class="ql-block">听《曾国藩家书》时,常常感叹再伟大的人也是人,他的生平他的家书无非都是做人的原则处事的态度,也时常让我想起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教诲,行做的规矩、待人的礼仪,那时年少轻狂,对家里的这些繁缛规矩总是厌烦透了,想来可笑,曾经反抗父亲的说教还在日记中骂父亲是封建的“卫道士”,惹得父亲哭笑不得。现在想想: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些规矩才是一个人这一世安生立命之本,以前想砸烂的现在都忙捡起来当着宝呢。不知母后和父亲大人泉下能否听到女儿这反省的心思呢。</p><p class="ql-block">《阳明心学》是王阳明先生在龙场石棺中悟出的道理,以前总觉得一个圣人只需仰止,凡人了解了解即可,可是听了此书才知道,圣人也是凡人,凡人皆可圣人 ,阳明先生打小就要做圣人,寻师访友,读书学礼,目的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了这一生的追求他始终如一,从“事上练”到“致良知”,把思想的种子播撒世间,为人类的思想进步又开辟了一扇天窗。听着郦波老师的讲读,我时常对照一下自己,圣人做到的,我有没有也能做到的,我体会的“致良知”就是一个“善”字,心底无私天地宽,为人处事要抱有一颗纯良的心,那如此说来我也能跟着圣人的脚步走一遭呢😄</p><p class="ql-block"> ( 四)红楼轶事</p><p class="ql-block">这个题目有点吓人,哪来的“红楼”,又哪有什么轶事,其实还真是“沽名钓誉”而已😂。</p><p class="ql-block"> 最近朋友借给我一套书,作者是台湾人。装裱设计够豪华,但内容却很质朴,大多讲中国人平时蛮在意的传统礼仪,从吃穿用度到衣食住行,作者也是感叹现如今传统有的失传有的能简则减。从中我也唏嘘了一番。其中有篇文章提到了《红楼梦》,说《红楼梦》是应该一辈子多读几遍的书,又推荐了版本:程乙本。也是巧了,最近还真有意把家中放了好久未读或囫囵吞枣的书拿来读读,意下首选《红楼梦》,看来世间的事总有些巧合,有时你心中想的远在天边的人却能知晓,这就是缘分吧,就像宝玉和黛玉,荣国府第一次相见就觉得“面善”。又说,程乙本是胡适先生和白先勇先生力荐的版本,胡适先生是我尊崇的大家,做人不卑不亢,做学问认真平和,那便找来一看。</p><p class="ql-block">家里的版本是庚辰本,那就再买套程乙本对照着看也不失情趣。正赶上平台搞活动,买100送50,赶紧凑单却发现参加活动的基本都是儿童读物,没有我需要的。我找的作家出版社的程乙本53元,那还不如买两套,一套自留一套送与喜欢的朋友也算幸事。书到手了排版不是喜欢的,注解也是能省就省,好在内容还是红楼梦,也好,少些注解也更能心无旁骛的读故事。</p><p class="ql-block">说到心无旁骛,还在喜马拉雅上找到了一档读《红楼梦》原文的节目,也是程乙本😄,红学已经成了一门学问,研究的人甚多,搜寻节目时有担心被所谓的红学家先入为主,所以尽量避开名家,于是就有了吉劭居名字的出现。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试听了几回,讲读的引入入胜,声音也虚实有度,加了她的公众号才知她就是和女儿一起读书陪女儿长大的素人妈妈,从读书人成为说书人在读书中升华,佩服!想想我也是在女儿小时候给她每天睡前半小时读书的妈妈,一直到女儿高中学业繁重这个习惯才放弃,从此我也读书少了,得过且过懒惰了不少,汗颜😓!</p><p class="ql-block">通读《红楼梦》计划刚开启就出现了这几件巧合之事,也勉强算得上轶事了,自圆其说找找乐子而已。</p><p class="ql-block"> 后记</p><p class="ql-block">以上几篇小文是昨夜失眠所写,当时胡思乱想不吐不快,写完已是天光大亮早晨七点多了,反倒困顿袭来昏昏欲睡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