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掉那片芍药花

e城风景(元宝姥爷)

忘不掉那片芍药花 <p class="ql-block">芍药花学名:Paenoia albiflora</p><p class="ql-block">英名:Common Peony</p><p class="ql-block">别名:没骨花、婪尾春、将离、殿春花</p><p class="ql-block">科名:芍药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形态特征:多年生宿根草本,具肉质根。茎丛生,高50cm-100cm。二回三出羽状复叶,小叶通常3裂,长圆形或披针形,叶脉带红色。花单生于茎顶,花梗长,花色有白、粉、玫瑰等色,少有淡绿色,花形变化多。</span></p> <p class="ql-block">繁栽要点:繁殖以分株为主,于秋季9月-10月上旬(白露至寒露间)进行。播种多用于育种及培养根砧时用。耐寒,北方可露地过冬,而地上部于10月下旬于11月上旬枯死,次年又生长开花。喜向阳,但稍予庇荫,开花也佳。喜沙壤土,喜排水良好,故低洼及盐碱地均不宜栽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栽培简史与花文化:中国传统名花之一,具悠久的栽培历史,与牡丹并称“花中二绝”,自古有“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的说法。《诗经.郑风》(公元前2000年-前1500年)中有“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的记栽。作为观赏植物栽培,最早见于晋代(公元265年-420年)崔豹的《古今注》中,已有重瓣品种。隋代已有园艺栽培,经唐至宋代栽培日盛,品种增多,宋代以扬州栽培最盛,元明时期栽培稍衰,至清代又盛,陈子的《花镜》记载了88个品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49年后,各地栽培渐多,品种达200余。欧洲的芍药栽培,是从中国引进栽培品种后开始的。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药相赠,表达结情之约或惜别之情,故又称“将离草”。唐代诗人柳宗元及宋代诗人陈师道均谱写过生动的、让人回味的咏芍药诗篇。由于芍药适应性强,管理粗放,各地园林中普遍栽培,或形成专类的园中园,或用于花境等自然式花卉布置,又适于作切花。室温18摄氏度-28摄氏度条件下,水养可维持4天-7天。如含苞待放时切取,置5摄氏度条件下,可保持30天,成为当今普遍应用的切花之一。根可入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说来,对芍药还是有一点渊源的,童时就与她打过交道。那是1974年和1975年的时候,我在农场子弟小学读书。农场有个园艺林场,园艺林场种有大量的苹果树、梨树、桃树等果木。每行果木之间有大量的林下土地。为了发挥土地的综合效益,工人们在林下除了种西瓜、小甜瓜等经济作物外,还种植芍药这种经济价值更高的作物。</span></p> <p class="ql-block">  芍药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从种到收获大概要用六七年时间。期间,芍药每年夏季都开花,红的、粉的、白的、黄的等等五颜六色,鲜艳纷呈,非常好看。说起芍药,大概大家没有我印象,用一个比较贴近的比喻:芍药就是缩小版的牡丹花,无论是根、干、叶、花,都有很强的相似度。见过牡丹花,也就知道芍药花了。</p> <p class="ql-block">  那时没有什么好东西装饰居家,效仿大孩子到芍药地,采集一束束似开似不开的花骨朵,插于老式玻璃酒瓶中。当然,瓶子中必须加上三分之二的清水,还要定时换水。如此这般,芍药花便能开放十天半个月。</p> <p class="ql-block">  当然,芍药花不是观赏植物、更不是芍药的经济价值所在。最有价值的是芍药的根部。</p> <p class="ql-block">  经过多年的生长,根部长得成人拇指上下粗细,深褐色。从土地挖出来后,还不是药材成品,需要进一步加工。</p> <p class="ql-block">  其实,加工很简单。用大铁锅烧开水,把刚刚挖出来的芍药放到锅里稍稍煮一下,然后人工将棕褐色的薄皮刮掉,露出白色的芍药肉。再将<span style="font-size: 18px;">白色的芍药肉</span>凉晒干、包装、入库,等待销售给医药公司。据说,售价很高。</p> <p class="ql-block">  但是,将芍药皮刮掉可是费时的慢工细活,尽管不累。需要用锋利的小刀,小心翼翼的刮掉芍药表面的薄皮。力度要合适——力度小了,皮刮不掉;力度大了会刮掉有用白色芍药肉或挂断芍药。折断的芍药品相不好,会影响售价。如果把大量的工人放到这里刮芍药皮,未免浪费人力——大材小用。于是,就雇用我们放假在家无事的中小学生。</p> <p class="ql-block">  虽然天天唱着“我是公社小社员“,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但是也不是白劳动的,是有报酬的,也不是天工,而是“计件工资”。即,刮干净皮的芍药,每斤七分钱,一天下来每个人能加工20斤左右,每天一元四角左右收入。别小看每天一元四角钱的收入,一个月就是四十二元左右,一个暑假能有60元钱的进项。对我来说,算是大笔收入了。那时一个农场工人的月工资才28元左右,一斤上等小麦面粉一角四分钱一斤,一吨自来水三分钱才,小学四年级一学期学杂费8角钱。。。如此换算到今天,相当于6000多元。</p><p class="ql-block"> 其实,更有意义的是,农场把我们这些中小学生组织起来,对农场来说免得跑到果园中祸害果子,对家庭来说免得父母操心下河游泳,还培养了大家的劳动意识。何乐而不为呢?</p> <p class="ql-block">得到的这点收入,上交父母少量、开学再缴一元钱的学杂费,剩下的都归自己支配,也算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财务自由吧。</span></p> <p class="ql-block"> 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五十年,那片芍药花依然挥之不去,时常在脑海里浮现。</p> <p class="ql-block">  现在,把芍药当成经济作为种,已经不多见了,有的是把它当成观赏植物种在公园、家庭的花盆里,或者在某些地方专业规模种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