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油饼子

足行两行泪(谢绝送花)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油饼子是我们老家的一种小吃。要说它的独特,可能也只有我们那小地方上的人们才能感知得到。但要讲到它的做法,虽然极尽简单,恐怕除我们老家之外,其他地方的人们,也不一定能做出那种味道来。一句话,我从小时候起就被它深深地诱惑着,以致长大了,不管去到哪里,它都像一根系着的线儿,时时把我与家乡联在了一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小时候,又是与整个社会的物质匮乏,以及与我们那偏远落后的小山村的极端贫穷联系在一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身体受着饥饱不匀的影响,生产队大多都是些面黄饥瘦、营养不良的人。在干集体农活的空闲时间,总见大人小孩们利用各种场合找吃的。他们那心思分明是想把空空的肚子填饱,可好像怎么也没满足过。连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话题都首先与吃有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家分的口粮只有可怜的那么多,就看你怎样朝每一天分配了一一既能吃个大饱,又不能有丝毫的浪费,这需要大智慧。我们生产队不是没有那种奇葩户,粮食比别家分的都多,却不等新粮出来,陈粮就早没了。一家人饿得没法子只好围着祸边团团转,锅里却没有内容,最后靠东借借西凑凑的续顿。如果要总结,那一定是大吃大喝过了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宁死当官的爹,不死讨口的娘”,这是我小时候听得最多的一句农谚。我们那儿的农村,爹主外下地干活,娘主内在家洗衣做饭。要当好一大家子人的家,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缺粮的尴尬,真还就把家家的巧媳妇给难住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锅空里没烧的,铁锅里没煮的,就是那时候的现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油饼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由持家的母亲引到了我们家。它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吃法上的新鲜感不说,还饱了我们的肚子,更把家里本来就不多的粮食节省下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油饼子最先是出自母亲娘家屋,她的母亲就是做油饼子的高手,听说解放前还靠卖油饼子买了田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外婆做的油饼子相比,由于资源短缺,我们家弄出来的油饼子只能是它的改“良”品了,说它是冒牌货也一点不假。母亲从外婆家拿回的油饼子,油浸湿了包着的纸。你要是想拿起纸来闻的话,那散发出来的香味准令你馋蜒欲滴。我第一次见它时,居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添食了那张油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开始我们家做的油饼子,令最小的一个妹妹产生质疑。她从瞌睡中醒来之后哭着说,这哪是什么油饼子嘛,难吃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几个大娃娃本来也尝出了它的“不对劲”,但都忍着没说出口、还一个劲儿地下咽。忍着没说出口的原因,是家里为了节约,把麸皮也加进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按照母亲的旨意磨出的麦子面,我显然知道它的工序一一我便是参与者。配合着奶奶牵牛推磨、罗子开始原来是把白面与麸皮分离了的,只因后来麸皮又上了石磨继续磨细,我们用手感知它已经被磨细了,才把二者搅拌在了一起。目的是增加数量,可以在日后多做几顿油饼子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妹哭着排斥的“油饼子”,除了面粗糙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它油不够,死面干而硬,比起从外婆家带回的油饼子,它完全就是个异类。外婆家做的油饼子,母亲私下承认,那面是用箩子箩过的,面粉且白且细。由于做油饼子用的油多,舒软得一抖就能散,层与层之间薄如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油饼子油要放得多”的说法,我们在后来的生活逐渐转好、又重新给它改“良”时也得到了某种验证。改良后的那口味,就与我们吃到的、从外婆那儿带回来的油饼子没什么两样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在我小小时候吃穿都发愁的年月,能吃到 “变异”的油饼子已经谢天谢地了。邻居们来我们家串门时赏到那口味后,稀奇的赞叹不已,他们很快学会了技术,还按我们家的吃法回去后也如法炮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年青黄不接的二三月间,种在自留地里的甜菜、莴笋,都为我们这个八口之家奉献的是“心中不荒”,母亲则用它来调理我们的一日三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米虽是个好东西,却在家家的餐桌上不常见,这主要是由我们生产队处于高山上的不利环境决定的。雨霏霏常常湿了整个冬季,却在栽秧的季节,老天爷任性地耍起了干旱的脾气,这也许就是我们住在高山上的人的宿命吧!几乎年年干旱,遇干得很厉害的年份,连生活用水都要下到河沟底去背。吃米就成了个大问题,但要交的麦子谷子等主粮的公粮一斤也不能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家里分的谷子大约只二三百多斤,有时要多点,但也多不到哪儿去,有些不好的年份还没这个数。将麦子磨成面粉是在自家的石磨上进行的,谷子变成米却要去生产队唯一的石碾盘上排队等候碾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的生活在母亲精打细算的调节下细水长流。不敢有更多的时候奢侈地吃干饭,就在稀饭的“流程”里打起了主意。一家人熬一锅不用筷子就能喝下的稀饭,辅以油饼子和素炒甜菜或者靠莴笋的帮衬,才能让肚子饿得慢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油饼子一开始是由母亲按她自己的“配方”操作的,后来她把这手艺传授给了我,我便接过了这项任务,在需要的午后或晚上施展我的身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我个子还小,擀面时要垫个地板凳在脚下。做油饼子的面不能和干了,用力在案板上擀开后,再用手指头在面皮上戳些密密麻麻的坑坑洼洼,又把切细的葱花均匀地洒在上面,放上盐巴,抹上炼好的油椒子,最后把面皮收拢卷成筒,切成段,再擀成饼的样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奶奶烧锅,我在灶后炕。活柴在锅空里制造出滚滚浓香,我们都望不见彼此。在烈烟的刺激下,我几乎要贴在锅上才能翻动锅里的油饼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吃的时候,尽管有的已经烤煳了,别人会因此而嫌弃,我却吃得津津有味;也尽管它并不像外婆家做的油饼子那样一抖就能散,但我在心里说:家底就这样,就将就着点吧,等以后条件好了,肯定自己能做出比外婆家还要好的油饼子来……便在心里理解了,也在心里深深地期待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鲜感过去以后,母亲看到盘子里的油饼子销路并不好,“让人人都不要挨饿”,也许这就是身为家长的天职吧,她想变着法子改变一下口味,但苦于没有这个机会,只默默地带头下咽,装做 “好吃”的样子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家中的口粮稍有宽裕时,母亲又调整了整个油饼子的“配方”一一先是磨细的麦面用罗子罗,反复磨,再反复罗,目的是能多罗些白面出来,最后才把所剩不多的麸皮拿去喂猪。面很黑,但已经是细多了。她又要我在擀开的面皮里,适当增加一些炼好的油辣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果然口感好了很多。一抖,也能抖出些层次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离开农村之前,家里的变化就很明显了。油饼子的口感,被我们精细的用料给彻底颠覆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菜子是自己种的,菜油是自己打的,一年要吃的菜油有好几十斤,都装在一个竹编的油壶笼子里;麦子已经不放到石磨上去磨了,奶奶用过的罗子,因她的辞世而束之高搁。机器取代了石磨,这是她生前想都不敢想到的事实一一只是得把麦子背去很远的地方打面,还要排队等候,得花很多时间。不管怎么说,我们都对这到来的变化兴奋不已。白面与麸皮完全脱了钩,面白如雪。我们吃白面,猪吃麸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我来说,高兴还不止于这些。有菜油与白面随时在那儿候着的,再也没有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担心了,吃油饼子还不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那时,我的揉面技术、擀面技术,以及打饼的技术,因为天天操练而精进不少。动作麻利,口味纯正,火候的拿捏,是大家公认的事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家人平时吃的油饼子,包括在生产队央人做活关键时端上桌的油饼子,无一例外都是我的杰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度时间里,油饼子成我们家的招牌菜了。“你们这技术啊,完全可以去街上开个饭店挣钱了……”有人这样提醒,说得我都有些动心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终,我还是没能到街上开个小饭馆维持生计。我去到了远方,做的事也与“油饼子”无关。但隔三差五,在我自己的小家庭里,用油饼子来改善伙食,倒成了我们的习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妻子和儿子都是我的常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创文章,不得侵权。转载请邀约;图片源自网络,感谢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