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简史的美好提示

瞅一瞅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中国四川成都</p><p class="ql-block"> 我这里有个令人动容的故事,这是“择语而交”和“群”时尚品味意义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1980年成都发生了件令人难忘的事情,一位因逃避一战进入中国数十年融入中国百姓之中,成家立业繁衍后代并在成都七中当过俄语教师的俄罗斯中国籍老人沙依诺夫(组图),在退休后被一群爱好学习俄语的人“纠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他们学习俄语的兴致非常,拜师交友的手段也非常高超。始作俑者有两人,一位是他的街坊邻居语言天分极高的白美鑑先生(上图),从扯把子谎称曾是沙老师七中的学生入手,作为家长里短的邻居,偶尔以生日之理由请来喝点小酒而频繁的语言交流,成为沙老最早的学生之一。另一位是西南师大俄语专业学生刘勇(下图右),他道听途说,慕名而去,冒起胆子找到沙老家中以在校学生身份拜见而结识,甚至还带了相机和脚架玩儿起了合影自拍。</p><p class="ql-block"> 显而易见,白和刘拜师交友的手法迥然不同,一个用的是心计,另一个使得是胆量。</p><p class="ql-block"> 但阴差阳错,遗憾的是白和刘从未在沙家撞见而结识,却殊流同归日后掀起了朵朵生活的浪花,一条大河波浪宽!</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沙老87岁,白美鉴41岁,刘勇在校学生最年轻只有20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93年,市场经济改革提速,中俄“以货易货”等交往频繁,这一年成都一拓展公司顺应市场需求,聘请俄国立普希金语言学院教授柳芭、巴维尔夫妇在成都举办俄语培训班(上图),报纸招生广告一登出,便吸引了白美鑑先生报名入了班,成为该班年龄最大的学员(中图左一),这个培训班学员的职业繁杂,来自于社会的不同层面,而白美鑑报名时自称“现代工人”的身份无人质疑,却没想到有一天露了馅,柳芭、巴维尔教授夫妇在一次转街时偶然发现了在成都春熙路闹市中一位等待拉客的三轮车工人(下图)非常面熟,走过数十步又折返,经当面俄语会话咨询,确认了他就是俄语学习班最优秀的学员白美鑑,令她非常震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此时时间的另一边,在成都电视台就职编辑记者的刘勇(图后排右一)因工作需要俄语专家帮助,又一次慕名而去大起胆子敲开了外教柳芭、巴维尔夫妇(图后排左二、三)住宿的门并“自报家门”,柳芭现场质疑,经与学习班的学员电话核实确认后相结识,他们推荐刘勇采访报道并结识了学习班身份独特、最优秀的大龄学员白美鑑(图后排左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之后的一年里,柳芭、巴维尔夫妇又通过白和刘结识了沙老的后裔并在一次聚会中偶然发现了沙老去世后珍藏的自传俄文手稿(下图右),再次震惊无比!一年后<span style="font-size: 18px;">俄语培训班结束解散,柳芭、巴维尔夫妇挥别成都,培训班学员车站送行,依依不舍,相拥泪别,真真难以表达离别之情。走前</span>柳芭教授谆谆嘱托,将手稿汉译任务交给了刘勇(上图)。</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白美鉴55岁,刘勇34岁,柳芭45岁。而沙老却已经于1984年91岁时去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时光一晃十八年,2012年柳芭、巴维尔夫妇学术交流再次来华到成都,与在蓉城的数十名当年的学习班学生包括白美鑑(下图右一)欣喜相聚,当年因苏联解体等诸多因素曾使翻译沙翁回忆录手稿、“寻亲俄罗斯”搁浅的梦想,在这次柳芭(下图右二)、巴维尔夫妇的鼓动下,梦想的烈火被再次点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此时,俄语朋友圈已经跨越国界不断扩大,除始作俑者白美鑑、刘勇(左上图左一)和柳芭夫妇外,还有俄罗斯飞机工程师瓦洛佳(右上图中)、凤凰卫视主持人奥丽娅(虹韵)、川大研究生小柳芭以及宋立新(下图右一)俄语专家团队,策划大师游章云(左上图中),还有像我(作者王建中左上图右一)这样的俄语一窍不通,蹭蹭“仙气”,敲敲边鼓写点东西,后来加入的“跟屁虫”。</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众人添柴火焰高,经一年的艰苦努力下,2014年沙翁回忆录手稿、俄语爱好群的连环故事综合书籍并相关纪录片终于面世。沙翁神奇动人的一生被初步破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原来沙依诺夫先生生于1893年 俄罗斯 奥伦堡。曾是师范学校毕业的教师,第一次世界大战被征兵因厌战其25岁那年就从黑龙江边境进入中国,后沿长江至南京、武汉、重庆凭修驾车技术谋生,历经磨难,娶一重庆妹子成家立业加入中国籍,1933 年以少校衔就职于刘湘第二十一军战车大队,为其培育机动车手、维护保障着装甲坦克车(上图右一沙在重庆较场口)。1938年逆水川江,九死一生抢救回刘湘司令部两辆战车,一反厌战旧态,助力川军出川抗战。解放后安居成都并在七中任俄语教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沙翁视野宽阔,性格温和,爱憎分明,品行优秀,其不远万里在我国穷尽一生,能在异国他乡另一种文化和制度背景下成家立业,繁衍四代子孙(中图,沙老与大女儿沙玛丽夫妇在成都人民公园),勇于挺身于中国的抗战,解放后悉心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下图,沙老与成都七中同事在一起),特别在极左时期其“重大嫌疑”的长相,居然能在文革乱世之中蛰伏保全个全须全尾,真真堪称奇迹!他敏于行纳于言,即便退休后与学生教学也从不谈论政势,潜心于教研之中,但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荒诞他心中倍儿清。其孙子沙飞认为这正是“爷爷历劫而不殆,化险为夷的根本原因”;而俄语教授柳芭和巴维尔、航空工程师瓦洛佳等等众多俄罗斯人看了他的自传后都由衷地赞叹:掌握四国语言的沙老是一位向往寻常人生,以教书育人为理想,眼光高远,有超前观念和能力的理想型人物,他深入到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并融入成为其中一份子,在俄罗斯那一时代人中独一无二,他以其优秀的品质和做人的示范影响感化了他周围的每一个人,他能诲人不倦,弟子上千(上图与西师俄语班学员在一起),甚至将生活在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一个三轮车工人教学成为俄语语言爱好群中的佼佼者,简直不可思议。他的自传回忆录中的俄语非常之棒,决不是一般的日记而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他就是一位素养很高的知识分子!</p><p class="ql-block"> 这样一位具有生存智慧、真才实学、博爱众民,具有学习和教育意义的大师,怎能不被中国人民接纳和厚爱?他被俄罗斯人民由衷赞赏,也必然是中国人的骄傲。</p><p class="ql-block"> 俄罗斯少了一个先进人物,中国却多了一个优秀人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沙翁的身份和精彩命运被破译后,2013年和2015年分别由刘勇组织,以AA制方式,包括沙翁曾外孙、嫡孙在内的“寻亲团”(白美鉴因身体原因未去)踏上寻亲旅程,<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18px;">来到爷爷的故乡奥伦堡,他们找到了苏维埃街7号,那所爷爷读过的小学旧址。找到了爷爷的出生地,那条叫聂波柳叶夫的胡同……也找到了自己的”根”。他们各自捧起一杯黑土,带回成都,</span>次年组织其后裔参加,在成都凤凰山回民墓地实现了使沙翁“入土为安”。</p><p class="ql-block">这一年白美鑑76岁、刘勇55岁、柳芭65岁、巴维尔81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时光如梭,随后几年,由于网络、手机联络方式的巨大转变和以及众人的家庭住址的搬迁,特别是新冠疫情的出现,“寻亲”活动被迟滞。</p> <p class="ql-block">  2019年,由于寻亲工作通过在俄媒介的广泛宣传,一位家中藏有与沙翁存照一样照片的俄罗斯公民浮出水面,经印证,是沙翁的亲戚,这一偶然中的必然发现,使寻亲进程令人欣喜地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 </p><p class="ql-block"> 2021年6月,刘勇先生在成都专门为沙依诺夫塑了半身铜像以备“寻亲”回归故土留用,又因其参加抗日战争的经历,铜像被收藏陈列在成都大邑县安仁古镇刘氏庄园博物馆里,与沙依诺夫曾经并肩战斗过的四川抗日名将刘湘上将的塑像在同一个展览厅,以进入川军抗战“名人堂”的形式,确立了沙翁这位中国籍俄罗斯人抗战贡献的历史定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同年的7月6日,白美鑑先生决然给多年未联系的柳芭巴维尔夫妇去了封信并特意选在7月6号,因为次日将是柳芭的生日。祝贺其全家及生日快乐幸福、健康、长寿! 这位昔日的三轮车工人学员(下图右)还高兴的告诉她: 最近买了小轿车。又乔迁新居搬入了大楼第13层,有电梯很方便。 并特意问候其丈夫巴维尔的健康如何?出乎意料的是柳芭在回信中说,巴维尔先生在您来信的12天前已经去世了。她说“他病了很久,我非常认真的照顾了他,记住他很爱你,为与中国朋友之间的友谊而自豪”</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白美鉴82岁,刘勇61岁,柳芭71岁,而去世的巴维尔先生87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美好的时光简史令人动容,从重要的时间节点能看出,这次白美鑑与柳芭的互信内容是意味深长的时光穿越,它似乎在温馨的提示:这帮择语而交的人们已经水乳交融,不仅仅被俄语爱好所系,一条沙翁的人生纽带通过兴趣和数十年的执着交往,早已经凝固成为跨国的文化交流和纯洁、真实、诚挚的爱!它提示人们,这个纯真而执着的“群”在中国百姓中留下了与众不同的精彩故事和人生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伤感的时光简史也令人唏嘘,它蕴意着一种善意的提醒:那个“白心计”和“刘大胆”活蹦乱跳的时代已经过去。而迟暮之年的“寻亲”最终目标因新冠疫情肆虐尚未实现最后的“大结局”。</p><p class="ql-block"> 回想当年在四川成都,巴维尔先生曾给刘勇用微机打出过一段工作待用的苏联电影俄文部分汉译的初稿内容:“人可以分为两种人,即活着退休的和没有活到退休的。 毕竟,每个人都会变老。老年需敬重,恰如敬重自己不远的来!”这可是对这个群是一个幽默、中肯、准确的预言。</p><p class="ql-block"> 俄罗斯人人均预期寿命73岁,中国人的人均预期寿命77.3岁,对这个独特的群来说,“寻亲”活动百折不挠的推进如同给群中的每一个人都注入了神奇的长寿剂,巴维尔先生参与推动“寻亲”目标所作贡献和能量已远远生命超值,且几位中坚人士都如巴维尔所言,<span style="font-size: 18px;">非常幸运的成了“活过</span>退休的人”。但“寻亲的大结局”尚未实现,<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沙翁弥留之际喋喋不休怀念故土的俄罗斯言语仍在耳畔回响,沙</span>翁故土的亲人和在中国的后裔尚未团圆,为其亲人后裔和故土准备的沙依诺夫塑像依然在整装待发,未来时俄语爱好者群平凡动人的故事中最精彩桥段还未到来!</p><p class="ql-block"> “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span style="font-size: 18px;">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难忘</span>初心,继续努力,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