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行---广胜寺、普救寺、镇国寺、小西天景区、观音堂、尧庙

顾继华

<p class="ql-block"> 2021年5月,我们一行同好游学晋中晋南;这是一次在2020年晋中晋北游学基础上的活动,是以古建筑、古文化为主的游学定制旅游。</p> <p class="ql-block"> 广胜寺位于洪洞县霍山脚下,分上、下两寺和水神庙三处建筑。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原名俱庐舍寺,亦称育王塔院,唐代改称广胜寺;历经千年的地震、战火,今天除上寺飞虹塔及大雄宝殿明代重建外,其余均为元代建筑。</p><p class="ql-block"> 因时间急我们只游玩了上寺,</p><p class="ql-block"> 广胜寺建筑群落布局严谨,造型别致,更以璀璨夺目的飞虹宝塔,举世无双的《赵城金藏》和艺术奇葩元代戏剧壁画等珍贵文化遗产而蜚声中外。 </p> 飞虹塔是奇伟精致的琉璃塔,高耸入云。这座塔始建于汉,屡经重修,塔身用青砖砌成,共13层,每层均为八角形。 从底到顶,各层高度逐渐递减,而宽度也逐层收缩,构成一个漂亮的圆锥体。 一尊尊小佛像很生动, 屋顶的琉璃很有特色 大殿二边的古树也很神奇,是同时向外扭曲的 1933年,高僧范成和尚在藏经柜中发现了这部尘封了几百年的金代大藏经--《赵城金藏》(因广胜寺原属赵城县,故定名《赵城金藏》),引起世界轰动。<br> 1942年,在日本人的重重包围下,爱国僧人与八路军将《赵城金藏》护送至解放区,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歌。现在《赵城金藏》的复制件保存在大殿原来放经书的大柜里。 著名的国宝——元代戏剧壁画。 广胜寺全景 普救寺--一座因为爱情故事而得以千年不朽的传奇寺院<div> 普救寺位于永济市。自隋初始建以来,普救寺历尽沧桑。<div> 历史名剧《西厢记》,描述了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张生当年的读书处西轩,就在大雄宝殿的西侧。在这里有张生越墙会莺莺的跳墙处,也有张生上墙踩踏过的杏树。<br></div></div><div> </div> 普救寺的另一独特之处为唐建明修的舍利塔。舍利塔又名"莺莺塔",是后人为怀念莺莺而传名的。 今天普救寺在大修,经商量,院方同意我们在门口看看。<div>  普救寺莺莺塔高40米,是一座内方外方空筒密檐式的十三层四面锥型砖塔,已有430多年的历史。此塔具有奇特的回音效应--"普救蟾声"而著称于世。它与北京天坛回音壁、三门峡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大佛寺的"石磴琴声"(简称石琴)齐名。"蟾声",给莺莺塔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还有一个寓意深刻的"师徒比艺留蟾声"的传说。</div> <p class="ql-block"> 1997年12月3日,平遥古城连同镇国寺、双林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镇国寺,最早创建于五代,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原名京城寺,明朝嘉靖年间改名为镇国寺。寺分前后两个院落,前院建山门天王殿和左右钟鼓二楼,正中为大殿三间亦称万佛殿,后院东为观音殿,西为地藏殿,各为五间,中建三佛殿。 </p> 一般的佛教寺院建筑它的第一个特点就是设有山门,而一般山门都有三个门,中间一个大门,常盖成殿堂形式,两旁各配有一个小门,因此又称之为"三门",是为了象征三解脱门之意,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万佛殿殿宇造型独特,始建于五代,平面近正方形,屋顶为单檐歇山式,出檐深远,庞大的七辅作斗拱,总高超过了柱高的2/3,使殿顶形如伞状,在历代寺庙建筑中颇为罕见。 万佛殿内,中央为佛坛,上塑释迦牟尼坐像。旁边站立迦叶、阿南二弟子。连佛、弟子、菩萨、金刚、供养人共有11尊塑像。这些塑像,面目丰满、腴润,身躯高大、健壮,躯干微曲,塑造手法近似唐塑风格,饱含五代时塑像的风韵;其中除三尊(观音、善财、龙女)为明代塑造,清代重绘油彩外,其余皆为五代原作;释迦牟尼像造型高大,结跏坐式,手势作禅宗拈花印,佛相端庄慈祥。 镇国寺各殿皆有塑像,其中万佛殿内塑像最为珍贵。<br> 镇国寺万佛殿内的彩塑,神态生动,是全国寺观庙堂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五代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是所处的历史时代至为重要, 观音殿塑像。 佛殿内梁架上留下许多题记墨迹及寺中现存的碑刻,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佐证。 小西天又名千佛庵,位于隰县城西凤凰山巅,分上下两院,自成体系又浑然一体,创建于明崇祯二年。初因大雄宝殿内有佛像千尊而得名,后因重门额题"道人西天",又为区别城南另一座明代寺院"大西天"而更名"小西天"。 <div>  <br></div><div> 名山大寺多以高大宏伟取胜,惟小西天别具一格,以小巧玲珑独秀。全寺建筑面积虽只有1100多平方米,却在极其有限的空间内,建有大雄宝殿、文殊殿、普贤殿、无梁殿、天王殿、钟鼓楼等许多殿舍,浑然一体,并洞为门,把上院、中院、前院分割开来。既有一般寺院之格局,又有园林建筑之妙趣,足见她"巧"得灵活;殿堂构造缜密,精雕细刻,出神入化,足见她"精"得细微;再加上举世罕见的悬塑,足见她"奇"得拔萃。</div> 进寺的台阶还是很高的 寺院依山叠造,梁架彩画富丽典雅,颇具特色,堪称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悬塑绝唱",加之寺院所藏传世罕见的官版《明永乐北藏》共7310卷,成为研究中国佛教史、藏经史、伦理道德乃至民俗的稀世珍宝。 小西天的真正价值在于大雄宝殿保存无缺的悬塑艺术。大雄宝殿殿内悬塑大多绘塑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到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之间,殿内之悬塑流光溢彩,精美动人,经三百余年纤尘不染,完整如新。殿堂之内满布彩塑,这些彩塑姿态各异,繁而不杂,靡而不乱,井然有序地表达着佛教的大千世界。 大雄宝殿内梁架中的彩绘更是弥足珍贵,是用沥粉贴金制作的,近似于宫廷的龙凤和玺彩绘。这种彩画形式属明清建筑彩画中的最高等级,是属于皇室专用的彩画。由于等级高、造价昂贵,实物保存下来的十分罕见。 <p class="ql-block">小西天对面的观音寺</p> 观音堂位于长治市西郊,创建于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院内正殿观音殿(也叫大士殿)内的泥质彩塑与悬塑,为明代万历年间塑 造,现在保存基本完好,雕塑艺术高超精湛,人物刻化细腻逼真;加之殿堂内儒、释、道三教合一,中国老百姓最喜爱的各路神仙应有尽有,如关公、罗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八仙、孔子的七十二 贤人等等,这在全国也是少见的。直观地反映儒、释、道三教人物及其历史演变和三大宗教在明代时期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发展历史和传统文 化的形式源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历史价值。 <p class="ql-block">四大金刚</p> <p class="ql-block"> 小西天的悬塑和彩塑已经够精采,没想到观音堂有更精采和漂亮的,保存的也完整。</p> 观音殿内的三面墙壁及屋顶梁架之上、门窗顶部,皆是描金彩绘的泥胎彩塑、悬塑。小小的三间殿堂之内,现存约五百尊塑像 ,彩塑、悬塑相间,儒、释、道三教共融,或坐坛上、或依山墙、或悬椽望,他们有的雄健威武,气势逼人;有的雍容典雅,富丽华贵;有的安静慈祥,泰然自若;有的神情俊逸,仪态万千。<div> 可惜这里绝对不容许拍照,保护级别够高。</div> 精致的屋顶构建 建筑构建和砖雕 尧庙位于临汾市。原建于汾河西岸,晋元康中徙汾东,唐显庆三年(685年)迁至今址,距今已1300余年;历代均为国家级祭祀之所,清康熙临汾和光绪帝以及慈禧太后曾御驾临此。<div> 尧庙是一座集纳丰富历史文化和五千年文明史的国祖庙,俗称三圣庙,是中国专门纪念尧、舜、禹三位先圣的地方。<br></div> 进了尧庙,首先看到的是秀丽的五凤楼。它始建于唐代乾封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楼顶直立陶人三十余个,陶狮为中,风吹可上下走动,十分美观。<br> 五凤楼的后面有尧井亭。该亭始建于东晋太宁年间,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亭为六角高檐楼阁形式,小巧玲珑,非常别致。相传尧井通海,至今井下泉水汩汩,清冽可饮。 尧井四周有四棵沧桑的古柏,西侧这两棵为"柏抑楸"和"柏抱槐",即柏树中又长出一棵楸树和槐树 尧"寻蚁造井",人类就围井而居,改变了依赖河流而住的状况,遂有了村落、乡镇、城市,形成了人类最早的文明。至今人们把城市称为市井,把井看做为家,把远离家乡叫做"背井离乡"。这口井也被称为"天下第一井"。 广运殿为尧庙建筑群的主殿。该项目为国家级重点修复工程。建筑为清代无斗拱大木作建筑。 庙二边为碑刻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