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神秘代码:电报格式解读

燕赵勇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电报格式解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发报纸:一般由发(往)、等级、批发、NO.(序号)、附注、内容、电文、发出时间等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电报等级:A电报:为平报,限三天以内到达对方;AA电报:为急报,限两天以内到达对方;AAA电报:为加急报,限一天以内到达对方;AAAA电报:为特急报,要求6小时内到达对方。为确保电报内容之准确,需特别校对的重要电报,在各等级之后加“B”,如AAAAB,意为6小时内到达,并需特别校对;需抄送各部门之电,在各等级之后加“C”。</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发后即退回”:一般为紧急电报,要求先行发出,然后再分发传阅的电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NO.(序号):一般用来标注发电日期或电台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附注:一般为电报需要抄送的中央领导的姓氏或者代号。圈阅顺序从右至左,不得越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内容:一般由中央办公厅机要室工作人员根据电报内容拟写电报主题,也有中央领导亲自拟定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七、电文:主要包括抬头、电报内容、落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政府开通电报之初,发送电报的费用非常昂贵,按字论价,可谓“字字是金”。据记载从天津发往通州的电报每个字银元一角,这在当时相当于16斤大米或30个鸡蛋的价钱。虽然价格昂贵,但服务并不优质。电报局不负责译电,用户要拍发电报,必须自己按电码本将电文译为电码再交发,收到电报的用户也得自己翻译。所以,旧中国的各地电报局,各大书店都出售电码本,供用户译电时使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发送电报价格昂贵,所以节约用字就非常重要了。为节约用字,发电报时,月份和日期就用特定的汉字代表。这就形成了民国时期电文的独特表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国时期电报的发报月份用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代替,而日期用韵目代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韵目代日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电报纪日方法,为此形成了一种新的纪日办法。这种方法在电报领域一直延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前后使用了70余年。在其他领域也有使用,如有些人写日记都是以韵目代日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韵目代日的纪日方法,是以金代编修的《平水韵》的韵目为依据。从韵目表中挑选出来代替日期的韵目,总共有三十个,分别代表三十天。前面十五天用的是韵目表中上平声的全部,次是韵目表上声的十个,再是韵目表去声的五个;民国后使用公历,又添上—个“世”,代表三十一日,这样就形成了用三十一个汉字分别代表三十一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按韵目表规定“三十日”该用“陷”字来代替,但是由于军队中忌讳“陷”字,便用“卅”字来代替。“三十一日”没有韵目可代,通常都用“世”或“引”字来代替:“世”字是“卅一”的合写,“引”字像阿拉伯数字“3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