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25日,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召开,福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申遗成功。刚好2019年专程到泉州旅游,一些历史文化遗产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泉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早在周秦就有经济开发活动。夏商代归属扬州,隋代始称泉州。以后朝代更迭,泉州名称、隶属关系反复变化,直到1985年,泉州升级为地级市。宋元时期泉州成为世界第一大港,也是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p> 洛阳桥 <p class="ql-block">洛阳桥也称万安桥,跨越洛阳江,是中国最著名的古代桥梁之一。桥梁建于宋代庆历年间,公元1059年建成。桥梁历经无数次朝代更迭,自然灾害,基础塌陷,有人为破坏,经历了数次修缮。</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曾经遭到的最大的破坏有2次,一次是明万历35年(公元1607年),8级以上地震兼海啸使桥梁破坏严重,北桥基址塌陷4尺。修复时增加了10个桥墩。另一次是民国时期1932年,蔡廷锴改造洛阳桥,将桥加高2米,桥面改为混凝土桥并通行汽车,使桥梁不堪重负,造成破坏。</p> <p class="ql-block">从南端看全桥</p> <p class="ql-block">为了保护文物,1971年以后,洛阳桥不再通行汽车。以后国家在洛阳江上游建新桥。1993年,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勘查古桥后,重新修建,拆除民国混凝土桥面,恢复古桥风貌,1996年重新开放。</p> <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看到的洛阳桥全长834米,宽7米,有46座桥墩和2座桥台。</p> <p class="ql-block">古代洛阳桥建造时,先用船沿桥梁中轴线抛下大量石块做基础。</p> <p class="ql-block">在没有适当的粘合剂情况下,人为在桥基播种大量牡蛎,以使石块连接紧密,中国古代人创造的“种蛎固基法”创造了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先例。</p> <p class="ql-block">桥梁跨度8米,宽7米。桥墩都是用巨石垒成。桥墩单侧垡型基础是洛阳桥一大特色,有利于抵抗海水涨潮、落潮的冲击。</p> <p class="ql-block">延绵不断的“垡型基础”斑驳沧桑,见证着中国古人智慧。</p> <p class="ql-block">桥面铺设石板长11米,宽1米,厚0·8米。</p> <p class="ql-block">石梁上的铁扒钉</p> <p class="ql-block">桥栏刻有石狮,一字排开,好不威风。</p> <p class="ql-block">从北端看全桥</p> <p class="ql-block">南侧持剑护桥武士</p> <p class="ql-block">桥头有展室</p> <p class="ql-block">清代郡守沈汝瀚亲题款额“海内第一桥”</p> <p class="ql-block">清末“洛阳桥胜景”壁画</p> <p class="ql-block">清代《吴将军图说》中的洛阳桥。图中可见洛阳桥断孔。</p> <p class="ql-block">历年保留的书法石刻</p> <p class="ql-block">从北侧看洛阳桥。</p> <p class="ql-block">北侧塔</p> <p class="ql-block">尚存的经幢石塔和雕刻。</p> <p class="ql-block">桥中护栏外有月光菩萨塔。始建于北宋嘉佑4年(公元1059年)。</p> <p class="ql-block">向水方向雕刻有月光菩萨</p> <p class="ql-block">北侧护桥武士</p> <p class="ql-block">桥头塔</p> <p class="ql-block">蔡襄雕塑</p> <p class="ql-block">采蛎女</p> <p class="ql-block">牡蛎与白鹭</p> <p class="ql-block">桥边白鹭</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周边的滩涂和大面积树林,是鸟类生活的天堂。</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是中国建桥史上辉煌的一页,千年文明我们还能亲身体验,真心为灿烂的中华文化感到自豪。</p> 开元寺 <p class="ql-block">紫云屏</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山门</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当时泉州巨富黄守恭梦见桑树开出莲花,遂舍桑园建寺初名“莲花寺”。开元26年(公元738年)更名开元寺。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是福建省内最大的佛教寺院。</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平面图,主要建筑为4殿两塔。建筑依次有紫云屏、天王殿(山门)、大雄宝殿、甘露戒台、藏经阁。两侧东西石塔。还有弘一法师纪念馆。其中东西石塔常常作为泉州标志。</p> <p class="ql-block">东侧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年(公元860~873年),是一座9层木塔,用来安放佛舍利。后遇灾木塔被毁,几经重建到宋代嘉熙2年(1238年)改为石塔,1250年建成。为<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八角五层仿木石塔,高48·27米</span>。是我国东南沿海最重要的古代遗迹。</p> <p class="ql-block">该塔是一座用纯花岗岩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建筑,塔心粗壮结实,具有很强的抗台风和抗地震能力。</p> <p class="ql-block">用石质横梁和斗拱支撑挑檐并与外壁连接。</p> <p class="ql-block">八角佛塔每面每层都有精湛古朴的保护神像,共八十尊,佛、菩萨、高僧、罗汉、众天神每座雕像服装、姿态、武器、表情各不相同。</p> <p class="ql-block">代表佛教所弘扬佛教的众生佛性平等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1994年发行的中国古塔邮票中有西安慈恩寺大雁塔,泉州开元寺镇国塔,杭州开化寺六和塔,开封祐国寺塔。可见镇国塔在中国古塔中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与东塔距离200米的位置坐落着西塔,名仁寿塔,初建于五代贞明年间(915~920年),原为7级木塔,号称无量塔,宋代改名仁寿塔。后遇火灾,于1228年改建为石塔,至1237年完工,早于东塔10年。形制与镇国塔相同,只是塔高44·06米,稍低于东塔。</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又称紫云大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经唐、宋、元、明几次受灾重建。现在建筑为明代崇祯10年遗物。</p> <p class="ql-block">大殿面阔九间,进深6间,建筑面积1338平方米。重檐歇山屋顶,高20米。殿前匾额为“圣莲法界”四个字。由86根石柱托起木结构屋架,也有“百柱殿”之称。</p> <p class="ql-block">建筑挑檐</p> <p class="ql-block">殿前古老的榕树是大殿前世今生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宋代石塔保存完好,也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山门内侧</p> <p class="ql-block">藏经阁元代(1285年)僧刘鉴义建造。元明曾多次重修。1925年,圆英和尚改为水泥仿木建筑。收藏各种版本经书3700卷。其中有元朝如照法师刺血写成的《法华经》及泰米尔文的贝叶经。开元寺义英法师写的两部金银《大藏经》残页。还藏有盛唐至民国的历代文物。一楼大厅藏有12口南宋以来的方钟,铸有泉州通商的46家商号铭文。成为泉州世界商贸城的历史印记。</p> <p class="ql-block">本生院大门</p> <p class="ql-block">本生院是泉州佛教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长廊全部混凝土仿木建筑</p> <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1880~1942)原名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span style="font-size: 18px;">美术教育家、</span>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中国话剧开拓者之一。1918年正式出家,取名“演音”,号“弘一”。于1942年在泉州不二祠圆寂。我们经常唱的《送别歌》就出于弘一法师之笔。“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那悠远的歌声经久不衰地传唱至今。</p> <p class="ql-block">僧人飘然</p> <p class="ql-block">麒麟壁建于1795年,原为泉州城隍庙建筑,为保护文物,1970年移至开元寺。</p> <p class="ql-block">正中用交趾陶镶嵌硕大麒麟一只,龙首牛尾,麟身兽蹄,是古人敬奉的四灵之一。</p> <p class="ql-block">清源山老君岩造像是道教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宋代利用当地天然坐落的的一块大石头雕刻。<span style="font-size: 18px;">石像高5·68米,厚6·85米,宽8·01米,坐地55平方米。</span>石像原有高大的道观维护,现道观已经破损不复存在。老君造像居于绿色山野之中,浑然天成。</p> <p class="ql-block">造像前时刻题“老子天下第一”也是名副其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