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里的中医养生

武汉市中心医院中医科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热在三伏”。每年的“三伏”,都是一年当中气温最高、湿气最重、最潮湿闷热的时节,通常称之为“酷夏”。三伏天一般持续30~40天。“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既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法则,亦是中医治疗疾病的“规矩”和“法宝”。</p> <p class="ql-block">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经文强调四时阴阳是“万物之根本”,从之则治,逆之则乱。</p><p class="ql-block"> 中医认为宇宙是个“大自然”,人体是个“小自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活动,使机体相应地产生一定的应激和调适反应。由此可见,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 今天武汉市中心医院中医科的医生就来和您唠唠如何在三伏天正确养生?</p> 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伏天”是一年四季中天气最为炎热之时,亦是人体阳气最为隆盛、“脾土主令”之时,此时脾气健运、“阳气迅发”,体内痰湿、水饮最易消弥。古人云: “百病皆因痰作祟”“怪病多痰”,这就说明大多数慢性疾病的发生均与“痰湿”、“水饮”有关,通过“三伏贴”“三伏灸”刺激背腧穴,疏通经络、激发脏腑功能,或服用温阳益气、健脾利湿的方药调理治疗,使一些慢性疾病的“夙根”得以“蠲除”。</p><p class="ql-block"> 另外,中医认为,人体符合天道,一天当中,太阳在清晨升起,我们的阳气便与之一道,从早上开始升发,至午时达到旺盛,后逐渐减退,夜晚时阳气蛰伏,阴气活跃,此消彼长,这是人体阴阳一个基本的循环。 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的外界环境也是寒冷一片,两寒夹击,便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好比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难的。然而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娇阳,体内也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以及各关节处,最易被赶岀来。但若是阳气衰弱,体内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p> 起居养生很重要 <p class="ql-block">  夏日“天地气交,万物华实”,自立夏至立秋为夏季,夏天阳气渐趋隆盛,人体阳气亦随之壮大。</p><p class="ql-block"> 形体锻炼方面则宜坚持户外运动“张扬气血”,适当合理地进行“日光浴”以“长养元气”,激发体内涌动之阳气经三焦通达五脏六腑,使机体的各脏腑机能处于旺盛状态。由于三伏天气温高,易出汗,汗为心之液,若此时再剧烈运动,容易造成机体缺水。故应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慢节奏的有氧运动,并在运动后适当饮温水为宜。运动以清晨及傍晚时进行最佳。运动的同时, 可存放一些清凉油、人丹、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 </p><p class="ql-block"> 情志调节方面,应保持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心态,勿生懈惰、厌倦之心,而使阳气内郁而不能宣散于外以温养、滋润四肢百骸及五官九窍。</p><p class="ql-block"> 起居调节方面,宜早睡早起。午睡适当可以蓄养精神,太久则气收血滞而生困顿之感( 其实为《内经》“久卧伤气”之表现) 。注意避暑,尤忌过于趋凉、饮冷以防损伤中阳之虞,亦可免受“阴暑”伤人之苦。 </p><p class="ql-block"> 药饵及食疗方面,中医主张“三伏”天“以通为用、以通为补”,疏通六腑,畅达气机,升清降浊。 夏季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宜清淡可升脾之清阳之气而助运化“以厚中土”。</span>所以夏季可以多食性酸或甘凉食物、补气祛火食物及一些新鲜干净的时令果蔬如:绿豆、薏苡仁、青菜、瓜果、百合、玉竹、瘦肉、鸭肉、胡萝卜、苦瓜、柠檬等,<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以“益气血”、“化津液”,切忌不可贪凉、饮冷,以防损伤体内“长养”之阳气。 </span></p> 防暑防湿更防寒 <p class="ql-block">  夏季不仅是防暑,防寒同样重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的夏季,人们有了空调、冰箱等“避暑神器”,吹空调纳凉、吃冷饮无度,时间长了会导致中气内虚,风寒趁虚侵袭而致病。中医科医生建议:夏季饮食不应过度贪凉。使用空调、电扇应有所节制,温度不应过低,最好把温度控制在26度左右,并且不能直吹头部。</p><p class="ql-block"> 另外,夏季雨水多,湿气较盛,淋雨、涉水或洗澡时身体最容易被湿邪趁虚而入。加之饮食无节制,过食生冷寒凉,容易造成脾失健运,最后导致湿气内生。中医科医生建议:一方面,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在阴雨天要注意关闭门窗,天晴后及时开窗通风。若室内湿度太大,可以使用空调除湿模式以去除湿气。外出时要携带雨具以防淋雨,出游时不要坐在阴冷潮湿的地方;另一方面,<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合理饮食,避免食用生冷,油腻的食物损伤脾胃,加重内湿,从内到外杜绝生湿。</span></p>